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膽汁新發現將改寫教科書
2020.02.28
膽汁新發現將改寫教科書
我們對膽汁的許多知識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它在肝臟中產生,儲存在我們的膽囊中,並在我們進食時分泌到小腸以分解脂肪。膽汁的主要成分膽酸最早發現於1848年,在1928年科學家揭示膽酸結構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從那時起,科學家對肝臟產生膽汁化學過程的了解是:膽固醇與氨基酸(甘氨酸 或牛磺酸)結合產生初級膽酸(primary bile acids)。   現在,新的研究發現了新膽酸。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即在過去170年的膽酸化學研究中,為什麼這份研究發現的新膽酸從未被發現。   腸道的細菌製成新膽酸 研究指出,新膽酸不是由身體裡的酵素催化產生的,它們是由腸道中的微生物製成的。這一發現將改變醫學教科書如何陳述消化,並且為當前越來越多強調腸道微生物群重要性的知識體系做出貢獻。   研究團隊指出,腸道內的微生物(微生物群的成員)藉由將膽酸原料膽固醇與無數其他氨基酸結合後,產生了獨特的膽酸。   這是第五種由微生物群帶動的膽酸代謝機制,大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哺乳動物膽汁的理解。   儘管大部分研究是對老鼠進行的,但在人類身上也發現了這些新膽酸,而患有胃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和囊狀纖維化)的人,他們的膽汁中新膽酸尤其多。這個現象可能會引導未來研究的方向。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分子可以改變人類腸道中的信號傳導途徑,從而減少整體膽酸產量。這代表了一種新的機制─我們的腸道細菌可以操縱我們的生理機能。目前我們對這些化合物的了解還處於起步階段。然而,這一令人振奮的新發現,讓科學家開啟了更多關於這些化合物及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疑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減肥藥─沛麗婷增罹癌風險 民眾應停藥!
2020.02.14
減肥藥─沛麗婷增罹癌風險 民眾應停藥!
今年一月美國食藥局發布警訊指出減肥藥「沛麗婷(Belviq,Belviq XR)」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新聞見註1)。2月13日,該機構檢視上市後追蹤之數據後確認此藥之罹癌風險,呼籲藥廠自主回收減肥藥「沛麗婷」,並要求醫師停止開立此藥給患者。   美國食藥局藥物評估與研究中心主任J. Woodcock表示,他們檢視全部的臨床試驗結果後發現,與藥物相關的潛在癌症風險大於治療的益處。衛采藥廠(Eisai)將自主回收該藥。   美國食藥局發出安全通訊,要求醫師停止開立「沛麗婷」處方箋,並與服藥的患者聯繫,以告知他們臨床試驗中癌症發生率增加的現象,並請他們停止服藥。除標準年齡和基於風險的建議外,不需建議服藥患者進行癌症篩查。   促使美國食藥局要求廠商自主召回的數據來自CAMELLIA-TIMI-61試驗。這項試驗結果顯示,服藥組的癌症發生率為7.7%,安慰劑組為7.1%。食藥局指出,由於服藥者胰臟癌、結腸直腸癌及肺癌等特定癌症發生率增加,導致服藥的利弊失衡。   兩年前,「沛麗婷」就一直受到關注,主要是關注減肥藥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這也是上市後研究CAMELLIA-TIMI-61的焦點。研究結果顯示服藥並沒有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   「沛麗婷」的主要成分為Lorcaserin,是血清素受體拮抗劑,該成分現在成為美國食藥局一開始核准,但後來不得不將其下架的減肥藥之一。   1997年9月,美國食藥局在核准減肥藥fenfluramine-phentermine六個月後將其下架,因為服藥者心瓣膜心臟病風險增加。此後從1999年到2012年,食藥局不再批准任何減肥藥。   2010年,由於減肥藥「諾美婷(Meridia)」增加中風和心肌梗塞風險也退出了市場。同年藥廠開始有所行動—包括超過6,000萬美元的遊說,為核准新藥物及曾經被拒絕的藥物鋪路。2012年,Lorcaserin成為十多年後第一個獲得FDA批准的減肥藥物。   註1:減肥藥可能與癌症有關?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0.02.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藍色小丸子讓男性只看到藍色?!
2020.02.12
藍色小丸子讓男性只看到藍色?!
「威而鋼」是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它被認為安全且副作用小。不過,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服用最高劑量(100毫克)可能帶來視覺上持續的副作用,如對光線敏感、色覺辨認障礙等。研究表示,雖然這些副作用很少見,但還是建議,第一次服用「威而鋼」的人應從較低劑量開始。   勃起功能障礙可能影響患者心理,並且可能阻礙人擁有滿足的性關係。威而鋼從1998年開始被核准用於治療勃起功能障礙,不久後它變成歷史上銷售最快的藥物,顯示男性在增強性表現方面有很大的需求。   不過,其實威而鋼一開始是用來治療高血壓。此藥會使陰莖的血管膨脹並放鬆平滑肌,使男性較容易勃起及保持勃起狀態。藥效通常持續3至5小時,偶爾會出現副作用如頭痛和視線模糊,但通常副作用很快就會消失。   最近來自土耳其的醫師從17位就診的男性找到一種現象。這些患者經歷許多視覺上的不適,包括:瞳孔異常膨脹、視線模糊、對光線敏感及色覺辨認障礙,其中色覺辨認障礙的症狀是主要看到藍色而看不到紅色或綠色。   這17位男性全都是第一次服用威而鋼,並且都服用最高劑量。沒有人是經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取得藥物的。當藥效開始時,他們就開始經歷視覺上的副作用,並且在服藥24-48小時後症狀仍然持續。   在診所的醫師為這些男性做了許多眼睛檢查並追蹤他們的狀況以了解症狀的發展。所幸的是,21天後所有男性的症狀都消失。不過,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個不好的經驗。   醫師表示,對於大多數男性,任何副作用都是短暫且輕微的。不過,醫師強調,對於少數男性來說,可能出現持續的眼睛或視覺方面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男性無法有效分解威而鋼,並從身體排出,導致這些人體內的濃度比多數使用者來得高。   這些男性都是第一次服用且服用的是最高劑量。從較低劑量開始代表副作用會比較不嚴重。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法國鬆綁 女人都可以做人工生殖
2020.02.05
法國鬆綁 女人都可以做人工生殖
法國於日前修訂了《生物倫理法》,對器官移植、醫療協助生殖等部分的規定進行修改。新法將允許單身女性、女同性戀伴侶進行體外人工受精,這是總統馬克宏推動的重大改革之一。   根據法國現行法律,體外人工受精僅限於異性伴侶,並且需有不孕或其他醫療情形才適用。甫通過的《生物倫理法》放寬有關醫療輔助生殖的規定,對象擴及所有女性,包含單身女性、女同性戀伴侶等,都可以藉由醫療介入獲得自己的孩子。   修法過程面臨強烈反彈聲浪,曾有數萬名反對者上街抗議。保守派團體批評,該法「剝奪了孩子擁有父親的權利」。法國主教團主席Georges Pontier曾表示,所有公民都有義務站出來對抗這條新法。部分反對者擔心,這將為代理孕母的合法鋪路。   台灣《人工生殖法》未適用同性伴侶 在台灣,人工生殖目前僅適用於異性夫妻,同性婚姻合法之後,也成為討論焦點。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曾表示,人工生殖法最初立法基準不是為同志婚姻關係,同志是否適用需再研議,將儘速召開專家會議。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生育屬女人的身體自主性,是否有婚姻關係或有無伴侶,不應視為門檻。至於孩子需不需要有父及母,那是異性戀者的價值觀,也不該是阻止女同性戀者生育自主的藉口。   編譯來源:REUTERS(2020.01.23)、FRANCE24(2020.01.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武漢疫情真如世界衛生組織相信的那樣?
2020.02.04
武漢疫情真如世界衛生組織相信的那樣?
2020年1月31日發表在柳葉刀 (LANCET) 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國武漢市將近有76,000人已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估計數量遠遠超過迄今為止報導的病例數。   根據上週五中國衛生當局表示,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人數近10,000例,到目前為止,已有213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終於發佈,疫情是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新的電子計算模式估算研究透露更多的壞消息:武漢人已將新型冠狀病毒帶到中國的幾個主要城市,其數量足以引發當地流行病。   研究人員強調,這表明需要迅速增加重要的公共衛生控制措施,以預防武漢以外地區的重大流行病。   香港大學教授兼公共衛生專家梁啟超說:許多感染者可能不在正式記錄中。因為並非每個感染了新冠狀病毒的人都需要或尋求醫療救助。同時,新型病毒流行快速增長的緊急需求,可能超出醫療系統容量限制時,有些人無法就醫。   研究者指出:「我們對新病毒感染的模型估算值與武漢確診病例的實際數量之間明顯存在差異,也可能是由於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 這包括從感染到症狀發作之間的時間差,感染者尋求醫療救助的延遲以及通過實驗室測試確認病例所花費的時間;所有這些都可能影響中註冊和治療的全數。”   研究人員還說,他們的模型顯示,如果可以降低2019新冠狀病毒的傳播能力,那麼中國所有城市的增長率和地區性流行病的規模都可以降低。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1.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法官對強暴認知不足將難伸正義
2020.02.03
法官對強暴認知不足將難伸正義
2017年被數名女性指控強暴的電影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終於在紐約法庭上被制裁。根據那些被他強暴的婦女具象的敘述,很難阻止一個人想像,如果一個133公斤的男人利用權勢操弄一個女人陪同他進房後,再次突然全身赤裸地衝向自己,她該怎麼辦。尖叫?反擊?試圖逃脫?   除非你就是那名女性,否則不可能確定將如何反應。我們的身體對眼前危險的反應是不理性的。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觸發身體的反射,大腦掌管思考的部分幾乎難以控制這些反射。幾十年來,我們認為當人面臨危險時的反應是「戰或逃」,但這種觀念其實是建立在以男性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由於女性的月經週期影響荷爾蒙波動,科學家常認為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太複雜而將之排除。   近代對於一個人面臨創傷時的神經生物反應的知識遠非如此。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戰或逃」只是複雜的荷爾蒙混合物引起多種反應中的一種而已。其他荷爾蒙,如:「皮質醇」可以增進能量、「鴉片類荷爾蒙」可以減輕身體和情緒上的痛苦、「皮質類固醇」可以降低能量、「催產素」可以提升正面的感覺等。   當婦女遭受強暴時,她可能會戰鬥或逃跑,但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她的身體也可能使她無法動彈並顯得毫無情緒—科學家稱此為「緊張性麻痺」或「強暴引發的癱瘓」。從進化觀點來看這種反應等同於裝死。研究指出,多達50%的倖存者遭受強暴時會經歷這種情況。此外,身體自然的鴉片類荷爾蒙會阻止倖存者將發生的事情編碼到他們的記憶中,這使法律辯護團隊很容易質疑其證詞的可靠性。   數十名表示被Weinstein強暴的婦女描述了以下反應:反擊、逃到浴室而Weinstein在門外不斷捶門、只是躺在那裡或毫無反擊等。所有這些都是對強暴犯的常見反應。但是,僵住的反應容易被誤以為是願意屈服,並在關於什麼構成和不構成強暴和同意的行為上產生了社會迷思。兩年前一項強暴案中一名辯護律師質疑「她為什麼不尖叫?」,似乎這是對強暴的唯一合理反應。   「同意發生性關係」的法律定義是明確的:某人有能力且自由的情況下通過選擇同意發生性行為。當某人感到害怕或威脅、酒醉或入睡時,無法給予同意。   民眾,尤其是老一輩,對這個定義的了解很少。三分之一的人(65歲以上的人中有44%)認為,如果婦女不同意性行為但沒有肢體暴力,通常不是強暴;四分之一的人(65歲以上的人中有三分之一)認為,在長期關係中未經同​​意的性行為通常不是強暴。法庭上的陪審團無疑也會有這些觀念。不過,蘇格蘭強暴危機的倡議活動「#ijustfroze(我就是僵住了)」旨在教育人們,女人遭受強暴時不必然會出現肢體抵抗的反應。   但是,不僅僅是公眾不了解什麼是強暴罪,一些資深法官也不了解。2019年8月,60多歲的男性法官Robin Tolson在家事法庭中對一項兒童監護權案件中做出判決,該判決指出一名婦女並未被伴侶強暴因為她沒有以身體反抗。她提起上訴,由高等法院法官Alison Russell審理此案。   Russell在審理時責難Tolson,指出Tolson的判決明顯與法理不符。Russell表示:「這位法官判決背後的邏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男人與伴侶發生性關係是合法的並且可以接受的,不管他們的伴侶是否願意。」。Russell的判決還提到許多令人恐懼的細節:Tolson沒有讓這名女子在法庭屏幕後做證、允許該名男子在做證時徵求意見、毫無根據地暗示該名女子有「神經病傾向」,還對具有性威脅的文字「如果你不閉嘴,我會把我的陰莖插進你的屁股」不予理會。   此案能被公共所知唯一的原因是該名女子向高等法院提起上訴。家事法庭訴訟過程是不公開的,並且受到嚴格的舉報限制,限制父母公開談論發生的事情,這是為了保護兒童的隱私。但是籠罩著家事法庭的保密規定,意味著Tolson這樣的態度將不被檢視而長存。   這就是為什麼長期報導家事法庭的記者Louise Tickle倡議提高透明度的原因。Tickle指出,這並不是Tolson第一次被高等法院裁定他在家庭暴力案件上做出非常錯誤的判決,未來他還會再聽到數十起類似案件的陳述,而他對這些案件的判決將不會公開,因此我們不可能知道這影響將會多深遠。Tickle表示:「女人(有時是男人)經常聯繫並告訴我,家事法庭的法官在判定案件是否屬於家庭暴力時濫用程序。」。   家事法庭法官的責任不容小覷。他們必須在不公開、有時證據有限的情況下對兩名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情做出「相對可能性的衡量(balance-of-probability)」裁決,亦即判斷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否比沒有發生的可能性大。這些裁決將決定父母與子女之間有多少聯繫。   但是,Tolson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了家事法庭的保密規定,認定受害者要有身體反抗才構成性暴力,而無視有關家庭虐待和性暴力的法律定義,並做出可能使婦女和兒童受到嚴重傷害的判決。為何Tolson能被允許再次對案件進行判決?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1.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