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飲食

維他命D可能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
2015.11.25
維他命D可能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
  維他命D是維他命、也是一種荷爾蒙,在人體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過去有研究發現維他命D可以阻斷11 beta HSD1酵素作用,進而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由於高濃度的皮質醇可能會導致高血壓,所以理論上維他命D可以促進人體的運動表現和降低心血管的風險。最近由愛丁堡瑪格麗特皇后大學(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從營養補充品攝取維他命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研究人員給13位健康的受試者每天服用50微克的維他命D或是安慰劑,經過兩週後,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的血壓比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來的低,尿液中的皮質醇濃度也比較低。而在體適能的測驗中則發現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在20分鐘內可以騎6.5公里的腳踏車,而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只能騎5公里,而且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即使多騎了30%的路程,他們的血壓數據卻表現出體力消耗較低的跡象。   研究人員表示,這次先導性的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可以促進體適能和降低心血管風險,皆下來將會針對一般健康民眾和運動選手進行大型且長期性的研究。   最後提醒大家,人體很多重要的運作如果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是無法發生的,例如,影響骨骼和牙齒健康極為關鍵的鈣和磷的吸收;維護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維持膽固醇和血糖指數的穩定;也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與維他命D有關。但問題是我們常常連每日所需的維他命D標準值都攝取不到。 如果你想從食物中攝取維他命D,你會發現富含脂肪的魚類和蛋類是最好的來源,但即使如此,還是很難光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也有很多人是透過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來生成維他命D,但對於居住在陽光不充足的地區的人來說便不可行;此外,對素食者來說,營養補充品則成了唯一選擇。   資料來源:Society for Endocrinology annual conference        
+ read more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2015.11.18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提神飲料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人的生活中;根據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中心統計,31%年齡12-17歲的年輕人會固定飲用提神飲料,18-24歲的年輕人中也有34%會固定飲用。而隨著飲用人數增加,提神飲料影響健康的疑慮也漸受關注;提神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糖分等成分被認為與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關,最近一份研究更發現提神飲料可能還會增加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找來25名平均年齡為29歲且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請他們分別在相隔最多兩周的2天,在五分鐘內喝完一杯480毫升的提神飲料或是安慰劑。提神飲料含有約240毫克的咖啡因、2000毫克能促進神經發展與調節血液中的水分與礦物質的的牛磺酸(taurine)、具抗氧化功能的水飛薊(milk thistle)、以及人參等。而安慰劑的口味、口感、顏色與營養成分與提神飲料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及其他刺激物。實驗以雙盲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員及受試者皆不知飲料的內容及在哪一天飲用,並且受試者被要求在受試當天的前24小時不得飲用酒精或任何具咖啡因的飲料。研究員會在受試者飲用前及飲用後30分鐘測量受試者的血壓、心跳、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血糖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   研究發現,提神飲料組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顯著上升,而安慰劑組則並未受影響。並且提神飲料組平均血壓上升了6.4%,但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3%。此外,研究還發現提神飲料組的腎上腺素濃度上升了每毫升100微微克,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每毫升39微微克。研究並未發現2組的心跳有差異。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心臟學家Anna Svatikova博士為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研究發現的血壓上升及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容易提高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應謹慎飲用運動飲料,並且醫事人員了解患者的飲用提神飲料的狀況應成為常規。但是研究也提到他們的研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提神飲料,他們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多食蔬果不一定能減重?!蔬果減重有竅門!
2015.10.22
多食蔬果不一定能減重?!蔬果減重有竅門!
  瘦身是許多人曾經想過的願望,而我們也經常聽聞多食蔬果可以給肚子帶來飽足感,再加上其低熱量因此有助於有志減重的人實現願望。然而,多食蔬果這樣的飲食建議並不完整,導致許多人即使依循建議,重量仍未減輕。除了多食蔬果外,也要避免高澱粉蔬果並選擇高纖(high-fibre)且糖化程度低(lower- glycemic)的蔬果,並且若全部熱量綜合後並未減少,減重效果也會不理想。    透過多食蔬果達到減重的目標,只有在同時降低全部熱量後才有用,去年一份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便發現,回溯關於減重與增加蔬果量的研究,那些並未減少整體熱量的人即使多食蔬果也沒有減少重量。此外,不同蔬果有不同的特性,若所選的蔬果的澱粉含量高,如玉米、番薯就有可能會增加體重,應選擇高纖、糖化程度低的蔬果,如藍莓與酪梨。此外,草莓與柚子雖然低纖但仍是低糖的,除非你裹著糖衣吃水果;梨子與蘋果雖然含有容易使血糖升高的成分,但其高纖平衡了這個缺點。至於蔬菜則建議嘗試甘藍、青花菜、花椰菜、豆腐、地瓜與山藥,但請記得他們仍含有熱量。    資料來源:PLOS Medicine      
+ read more
糖份對於肥胖究竟有多少影響?
2015.10.21
糖份對於肥胖究竟有多少影響?
  關於糖類攝取和體重增加的假說已經發展有段時間,大多數起於1970年代,James Hill 曾經在1995年回顧這些文章,得到結論如下: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的糖類被認為會使人發胖,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反駁這一論點。   不過,日前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上的文章指出:游離糖以及含糖的飲料會導致體重增加;而糖類攝取和體重之間的關係並不如表面那麼直接關聯。Lisa Te Morenga和研究團隊回顧了相關研究,分析參與研究者在攝取特定種類的糖份和體重增加的關係,這些研究包括觀察性和隨機對照試驗,得到結論是食用游離糖和含糖飲料,和較重的體重有關係。   什麼是游離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食物暨農業組織對於游離糖的定義為:食物製造商、廚師和消費者加入於食物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其中又包括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類,重要的是,它不代表我們所攝取的總糖份,而僅代表我們攝取總糖份的主要成分。   簡單來說,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類的攝取,在觀察性研究中發現和較高的體重有關,而在隨機分配試驗中,在卡路里攝取沒有控制的狀況下,這些糖類使體重增加,而當卡路里攝取維持固定時,這些糖類的攝取則對體重增加沒有影響。   不過,此份結果只能應用到特定的糖類攝取上,而非所有糖類攝取的狀況,但在文章中,並沒有特定清楚劃分這一差別,例如文章標題就沒有特別指出是人工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料,這可能會使讀者對於文章有所誤解。   事實是,糖份和體重的關係遠比我們想的還要複雜。 不過,當我們回顧上述所有的研究,還是有一個合乎邏輯且一貫的概念:添加糖類和含糖飲料會使我們發胖,因為會使我們吃入更多的卡路里;但一個完整的水果並不會使我們變胖,甚至反而是更苗條;因此,當我們談到體重,其實和糖類本身沒有太大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獲得它。        
+ read more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Mohammad Hossein 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   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 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 of life 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   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 Mass 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   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   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 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多吃辣,活得久?!
2015.09.17
多吃辣,活得久?!
  吃辣讓人感覺嘴巴像著火似而且還會滿身大汗,對愛吃辣的人而言可是一件相當過癮的事情,最近一項來自中國的新研究還發現,有固定吃辣習慣可能能讓你活得更久!   過去雖有類似研究指出,紅辣椒的成分當中有個名為辣椒素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對抗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上有幫助,但這些研究都缺乏足夠樣本證據以說明每天吃辣的食物對特定疾病或全死因死亡率的確切影響是什麼。   因此,中國醫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分析「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當中來自中國各地的成人資料,追蹤了487,375位30-79歲定期進行疾病檢查的參與者;這些人在2004-2008年間陸續加入研究,並完成填寫有關健康狀況以及吃辣、紅肉、蔬菜及喝酒情形的調查問卷。參與者被追蹤平均7.2年之久,他們吃辣的狀況在研究進行期間都是持續維持不變,研究最後一共有20,224名參與者已過世。   根據結果分析顯示,參與者中若每週有3到7天吃辣的食物,這些人發生全死因早發性死亡的機率,比每週只吃辣1天的人,少了14%。同樣地,每週就算只有1到2天會吃辣,死亡率還是比每週只吃辣1天的人少10%。   仔細來看,常吃辣的人死於癌症、缺血性心臟病及呼吸道疾病的機率都較低,尤其在女性身上更為顯著。而愛吃新鮮辣椒所料理的食物者,死於癌症、缺血性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較低。研究認為吃辣的食物會有這些好處或許是因為當中的生物活性分子與營養分子帶有的生物可及性與生物有效性所致。   然而,由於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難以證實中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其他專家亦表示,這項研究沒有考慮到其他變項,包括缺乏參與者其他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資料;沒有交代這些辣的食物準備與烹煮的方式;其他香料隨著辣椒使用的增加可能也被參與者經常食用,是否可能也會對健康有好處;以及辣的食物所指涉的種類過於廣泛,確切指的是哪些東西等。因此,未來仍需有更進一步的相關研究才能更正確瞭解其中機制與關連。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