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5
為何高齡婦女難生育?關鍵原因大解密
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慢慢降低,但是背後的原因尚不清楚。最近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高齡婦女容易流產或其胚胎容易染色體異常的關鍵—「分離酶抑制蛋白質(Securin)」。
女性在排卵前,卵子形成的過程會發生兩次細胞分裂,分別為「第一次減數分裂」及「第二次減數分裂」,而分離酶抑制蛋白質在分裂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該蛋白質的含量不足時,容易讓卵子的染色體異常及受精卵著床失敗。
而研究發現,高齡婦女的卵子內的分離酶抑制蛋白質不足,使「第二次減數分裂」無法正常進行,以致於高齡婦女卵子中的染色體會異常。
雖然研究發現了為何高齡婦女難生育的原因,但是還是不知道為何高齡婦女的「分離酶抑制蛋白質」會衰竭。不過,此研究為高齡婦女之生育力嶄露曙光,未來可能透過調節「分離酶抑制蛋白質」的含量,或者控制另一種名為分離酶(separase)的蛋白質,讓減數分裂順利進行,降低高齡婦女流產或其胎兒染色體異常的風險。
資料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5
+ read more
2017.05.16
荷爾蒙補充療法使聽力受損?!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聽力受損的風險顯著比男性低,並且聽力受損的女性中多已進入更年期,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聽力受損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進而認為HRT可能降低女性更年期後聽力受損的風險。不過,近日一份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其實會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參與「護理人員健康研究II」的81,000名女性健康專業人員,他們自1991年開始被追蹤,期間她們以自述的方式說明其聽力受損及使用HRT的情形,其中有23%的女性描述他們有一定程度的聽力受損。
研究發現,相較於從未使用HRT的女性,使用HRT
5-9年的女性其聽力受損風險增加了15%,而使用超過10年者風險更上升至21%,亦即使用HRT的時間越久風險越高。
英國更年期學會Heather
Currie博士說明,這項研究屬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只能呈現可能的關聯,因此這項研究不應造成女性恐慌,女性是否使用HRT的決定應建立在與醫師討論利與弊的結果上。而北美更年期學會的博士JoAnn
Pinkerton也提醒,需再透過隨機臨床試驗確定這樣的結果是否具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Menopause
+ read more
2017.05.08
抗生素會引發流產?
加拿大蒙特利奧大學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中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常用的一些抗生素,和懷孕初期流產的增加有關連。
根據Eunice Kennedy
Shriver幼兒健康和人類發展機構的報告,知道自己懷孕的婦女中,約有15-20%會流產,而35歳以上的婦女最普遍。一半以上的流產源於胎兒染色體的不正常,其他增加流產風險的原因有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肥胖和感染。
以前的研究也指出過,流產的風險和懷孕時使用抗生素有關。但是這些研究的規模小,回憶易有偏差。而
Dr. Anick
Benard和蒙特利奧大學的同事針對這些限制,設計了一個新的研究,檢視1998-2009年間魁北克有關懷孕的追蹤。
在8702位15-45歲間的婦女中,平均在14個禮拜時流產,其中16.4%在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比較87020位正常懷孕、沒有流產的婦女,其中有12.6%服用抗生素。
進一步分析,不同的抗生素會增加流產的風險比率各有差異。
奎諾酮類(Quinolones): 172% (治療泌尿道感染)
四環黴素(Tetracycline): 159%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 135%
(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之消化性潰瘍)
磺胺類(Sulphonamide): 101% (治療尿道、呼吸道感染)
咪唑尼達(Metronidazole): 70%
(治療陰道滴蟲病、阿米巴痢)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65%
(治療許多細菌感染:中耳感染、咽喉炎、淋病等)
紅黴素Erythromycin 治療鏈球菌咽喉炎,和Nitrofurantoin
預防治療尿道炎的抗生素,則無增加流產風險的關連。
在英國,懷孕期時不得使用四環黴素。
這項研究的優點在於規模大、抗生素處方的資料確切、以及定期收集流產的診斷。但最明顯的限制在於:無法排除感染的嚴重性,可能對流產的影響。
專家警告懷孕時,許多抗生素是安全的,有感染不治療會有危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感染時身體會有免疫反應,也可能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然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仍質疑,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的安全性,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可使政策制定的人做為更新準則的參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7.05.04
塑膠袋養寶寶?科學家在塑膠子宮內培育早產羊
科學家近期發表一項宛如科幻片的新技術「人造子宮」,主要是用來協助脫離母體子宮的早產兒,仍能順利存活,該項技術日前已在胚胎羊上實驗成功,預計三到五年內便可在人類嬰兒身上進行臨床實驗。
這個用來模擬子宮條件的袋子稱為「生物袋(biobag)」,與傳統保溫箱不同的是,生物袋可以幾乎完全複製一樣的子宮內部環境,例如將嬰兒本身心跳通過臍帶傳入外部的氣體交換系統,以取代原本母體胎盤的功用,不使用任何機械幫浦,是因為即使是微小的人造壓力都會對發育不全的嬰兒造成致命的傷害。此外,當嬰兒在傳統包溫箱時,只能透過其未發育完全的肺部呼吸,而肺部感染則是早產兒最常見的死因。而由各種營養素組成的人工羊水則維持無菌、恆溫,就像在母親子宮內一樣,確保23~28週大的早產兒能夠在最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實驗讓8隻105~120天大的小羊待在新型技術生物袋中,成長一個月的時間,約達到人類懷孕22~24週的大小。而在這期間,小羊出現吞嚥、睜開眼睛、長毛以及發育出正常的神經元與器官的現象,而這些羊大部分最後都進行人道安樂死,提供科學家們研究其腦部、肺及其他器官,部分則健康長大。
在英國,23周大的早產嬰兒能成功度過威脅並存活的,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然而約有90%的存活嬰兒會罹患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因為器官發育不完全所導致的病痛。而這項嶄新的技術便是為了讓早產兒能提高健康發育的機會,美國Center
for Fetal Research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的博士Alan
Flake解釋,早產兒亟需一條銜接媽媽子宮與外部世界的橋樑,而生物袋便用以幫這些孩子的器官多幾週的發育期,以此改善早產兒的生存率。
然而,科學家們解釋這項技術並非用以取代母體懷孕的功能,單純是為了提供早產兒更安全的成長環境。Flake博士指出,小羊與人類嬰兒的有許多差異,例如人類嬰兒需要八個月才能發展完全,羊只需要五個月,且羊胚胎的體積大小是人類的三倍大左右。更重要的是,實驗團隊與博士都強調,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任何技術能取代母親子宮在胚胎發展初期的重要性,相關技術的發展,主要是為了讓早產兒的生存條件能夠更有效的改善與提升,如果任何人試圖用生物袋技術去延長生命的極限,是件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此外,生物袋仍需要更多研究去改良技術,讓未來替換掉傳統保溫箱的可行性能更高。
資料來源:Daily Mail、Nature Communications
+ read more
2017.05.03
不要再跟產婦說:用力!!
約有九成的女性在分娩時會發生各種形式的撕裂傷,有些生產造成的損害可能在幾十年間都無法察覺,嚴重時可能導致失禁與終身的神經問題。
2014年英國國民保健署醫院一份針對會陰撕裂的研究發現,在第一胎出生時發生撕裂的女性,比起沒有發生的女性,在第二次生產時發生嚴重會陰撕裂的情形多了5倍。
在2013至20414年間,英國有將近14000名女性發生嚴重的會陰撕裂,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與皇家助產士學院為此提出呼籲,重視生產的撕裂傷害。
Medway基金會一項由助產師主導的計畫,鼓勵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放慢速度,並且可以考慮不同的生產姿勢,成功降低了85%女性身體在生產過程中受到的傷害,並且創傷性撕裂由7%降低至1%。
Medway基金會的助產師DOT
Smith女士表示,醫事人員與大眾都認為女性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力推擠,這是嚴重的迷思,「我們曾在一個月內見到22起3度撕裂傷的案例,令人非常難過。」
這項新的生產指引,並不鼓勵女性躺著生產。Smith女士說:「一直到1950年代,女性生產的姿勢是有些選擇的,例如站著、斜臥或跪著,我們支持女性選擇不同的姿勢生產。」
其他還包括,在生產過程中指導女性配合著子宮收縮呼吸,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敦促她們用力推擠。並且也鼓勵接生人員在嬰兒出現時支撐著嬰兒的重量,減少會陰的壓力。在這個計畫的過程中,所有仍然發生撕裂傷的女性,都會接受掃描,以評估是否因為腸道問題受到影響。
在台灣,多元生產的需求一直存在,然而,醫事人員與環境設施卻跟不上需求的腳步。例如,當產婦想要以不同的姿勢生產時,醫事人員是否有接受過不同接生姿勢的訓練?生產機構的環境與設施是否能符合不同生產姿勢的需求?因此「多元生產」的需求及規劃是重要的議題,亟需相關單位的重視,以提供媽媽們更舒適、自在的生產環境,並減少身體上的傷害與後遺症。
來源:Daily Mail、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 read more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