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太過杞人憂天?史達汀藥物利大於弊!?
2016.09.14
太過杞人憂天?史達汀藥物利大於弊!?
史達汀藥物已被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近年有研究結果顯示此藥可能使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內障等風險增加。最近,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檢視了關於史達汀藥物的研究,研究團隊認為,由於過去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錯誤解讀,導致史達汀的副作用被過度放大,並且低估了藥物的好處。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檢視了1990-2010年間300多份關於史達汀的研究報告,包括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綜合分析(meta-analyses)及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研究團隊說明,隨機對照試驗適合用來看出藥物的因果關係;綜合分析則是評估不同隨機對照試驗,有助於了解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及概化至廣大人口的適宜性;觀察性研究在判定藥物影響力的可靠性最低,研究團隊表示在評估這些研究的強度與限制時皆考量了這些特性。   分析結果指出,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據隨機對照試驗結果:經史達汀治療,每降低1毫莫耳/升的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就會降低25%的疾病風險;綜合性研究也顯示,因為史達汀治療使壞膽固醇降低進而降低了心臟相關的事件。   而關於史達汀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肌肉病變(myopathy)、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及糖尿病。首先,檢視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史達汀治療直接導致肌肉病變,但發展出此疾病的風險約為萬分之一;其次,觀察性研究辨識出史達汀治療與出血性中風有關,隨機對照試驗也顯示史達汀可能增加約20%的疾病風險;最後,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史達汀治療增加糖尿病風險,風險約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間。此外,研究團隊發現,隨機對照試驗未有任何證據顯示史達汀治療會直接導致部分觀察性研究所顯示的副作用,包括:記憶力衰退、白內障、腎病、肝病、睡眠問題及使人變得具侵略性等。   研究團隊認為,雖然史達汀治療被證實可能使人罹患肌肉病變、出血性中風及糖尿病,但是史達汀對心/血管健康帶來的益處遠超過於這些風險的代價。舉例來說,給10,000位人服用史達汀5年,可以預防1,500例心/血管事件發生,同時可能只有5例發生肌肉病變、5-10例的出血性中風及50-100例的糖尿病。   最後,研究團隊表示,雖然他們過去皆曾接受過製藥廠的研究經費贊助,但是他們認定這並不影響其研究結果,並且說明因為只有製藥廠有足夠的經費,因此多數醫學研究的經費都來自於製藥廠。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史達汀藥物雖然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其安全性與副作用的爭議未曾停歇。如今我們得知此藥物可能與那些健康問題有所關聯,建議有疑慮且有服藥需求的民眾主動向醫師諮詢自身的健康狀態是否適合服用史達汀,或是其他的治療方案。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罔顧女性工作權!英婦女申請產假遭雇主暗算
2016.09.13
罔顧女性工作權!英婦女申請產假遭雇主暗算
Citizens Advice–針對英國公民的生活疑問提供免費且有用資訊的非營利組織資訊網絡–發現今年尋求關於產假建議的女性人數較去年增加了60%,並指出新手媽媽在請產假時面臨越來越多歧視。   最近,英國一家運動用品零售商Sports Direct的員工宣稱當他們從產假回到職場後被調換為「零時契約」勞工(即僱主不保證最低工時,但零時契約勞工必須保證隨時可上工的狀態,近似隨傳隨到的勞動契約類型),因此員工以雇主違反合約為由提告。這起事件引發了諮詢產假問題的女性驟增。Citizens Advice指出,這些女性最常詢求建議的問題是從產假回到職場後被以冗員對待,如工作時數減少、被調換職位或被調整為「零時契約」勞工。   根據Citizens Advice,其中一位提問的女性表示自己原本是一家酒吧的主廚,且所簽訂的是沒有約定雇傭關係結束日期的「永久合約」,但是當她因懷孕而無法繼續在廚房工作後,她的工作內容被換為服務生,並且合約被改成「零時契約」。   另外一位在全國連鎖零售店工作的女性提到,當她在懷孕期間遲到一次後,她的雇主就用考量其安全性為由將其工作時數從每周34小時降至26小時,並且,即使她一如往常在固定時間上班,卻仍被改為「零時契約」勞工,難以確保能獲得產假期間的薪資。種種事件使她在回到職場後仍擔心若因為小孩健康問題必須請假,她又會被減少工時或甚至被辭退。   Citizens Advice執行長Gillian Guy說明,雖然英國女性在法律上被保障不會因懷孕而失去工作、工時改變或職務改變等,但是目前的權責單位卻四散在不同機關,這樣使人困惑的責任歸屬,使對員工不友善的雇主能夠罔顧員工權益卻不被懲處。Guy建議英國政府將目前熟悉勞工權益的專家結合在一起,並成立資源充足、有效的機構來調查違法事實,改善女性勞工權益的問題。   而在台灣103年至104年的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件中,關於產假、產檢假、安胎休養假、陪產假等生育相關措施的申訴案件就上升了近40%,可見台灣女性在向公司申請生育相關的勞工福利時也面臨諸多困難。即便有法律保障,但從現況看來,不論國內外,要真正落實性別工作平等的精神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止痛藥和抗憂鬱藥男女使用效果有別
2016.08.29
止痛藥和抗憂鬱藥男女使用效果有別
一般人在服用止痛藥或抗憂鬱藥前大多不會思考藥效可能男女有別。日前科學家發現這些藥物的藥效不僅會因劑量及服藥時間而有不同,還會因為性別而有差異。   過去多數研究者在研究藥物時,多假設藥物的效果在男女身上一體適用,很多止痛藥及抗憂鬱藥的研究亦是如此。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科學家指出荷爾蒙及染色體會影響藥效;女性服用後的結果可能跟男性不同。   有研究發現解熱鎮痛劑布洛芬(ibuprofen)對男性較有效,但對女性而言,使用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painkillers)才能帶來較明顯的止痛效果。而在抗憂鬱劑方面,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回收抑鬱劑(SSRI antidepressants)的反應較好,男性則從三環類抗憂鬱藥(tricyclics)獲得較好的效果。   錫安山醫學中心的教授Deborah Clegg說明,現在民眾所取得的處方藥可能從未在女性身上試驗過,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基礎研究-不論研究對象為動物或人類-的研究對象主要都是男性。而有這樣的現象乃因研究都假設男女生理上沒有差異,並且女性經期的荷爾蒙變化會影響試驗結果,因此研究者寧可以男性作為研究對象。   Clegg教授指出,荷爾蒙牽連到所有生理過程,包括對脂肪酸(fatty acids)的敏感度或簡單如消化糖分的能力也會受影響,因此荷爾蒙對任何臨床試驗都有影響。此外,男女之間也有染色體的差異,但是目前少有研究檢視人們對藥物的反應是否會因染色體差異而有不同。   Clegg教授最後指出,他認為多數研究者不了解在實驗中將性別作為研究變項的意義,他們經常在納入女性後卻忽略他們是否處於更年期、是否有服用避孕藥等重要資訊。Clegg教授說明,若無法在分析中呈現這些變項,研究者仍然無法精確地反映出荷爾蒙和染色體對研究的影響。Clegg教授強調,忽略這些變化而將所有女性總歸為一種變項或甚至直接排除女性,無助於解開在醫學研究上的眾多疑問,這更是邁向個人化醫療目標的一大阻礙。   資料來源:Cell Metabolism    
+ read more
國家機構對女性學者的性別歧視
2016.08.23
國家機構對女性學者的性別歧視
近來有美國學者指出學術醫學領域出現的一個現象:雖然新進研究人員的性別比例幾近平等,但女性佔高階職位的比例仍然低於適當。在2014年,美國醫學院裏只有21%的女性全職教授。   根據美國醫學院學會的報告,女性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爭論,但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經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覆審獎助金時,即使女性得到較高的贊賞,仍只得到較低的分數,使得許多女性科學家在其職場的中階段時流失。   威斯康辛州曼迪森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臨床研究專家Anna Kaatz分析了2010至2014年間曼迪森大學的科學家得到NIH的奬助金時,相關的書面回覆和評審的分數。以文字探勘的軟體找出表達讚賞的詞彙,如「傑出」、「非比尋常」;以及和能力有關的字,如「很有技巧」。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科學家在自己剛設立實驗室或新的研究方案時,申請NIH獎助金的評審過程中沒有出現性別差異;但在重覆申請時就出現了不同。雖然女性科學家在重覆申請時,所得到的讚賞詞比男性多出13%,可是她們的平均分數比男性同僚少了4個分點。這些申請者雖然都拿到了奬助金,但4個分點的差別可能使得其他許多女性被排除掉。   書面回覆和分數的不一致,顯示了潛在的性別偏見「滲入」評審過程,對評審的決議造成的影響。亞利桑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醫學人類學專家Anne Wright 指出,我們或許自認為很客觀,但事實上,我們生長的社會確實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無意識的在影響我們對人的審視。   最後,由於NIH並未公開沒有拿到到獎助金的申請者資料,使得本次研究只能針對已經拿到獎助金的申請案進行分析,因此作者無法精確指出有多少研究人員受到性別偏見的影響。另一方面,本次的研究資料只來自於一個大學。Kaatz的團隊正在擴大進行全國性的實驗研究來証明她們的發現。   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別偏見可能導致評審對女性的標準提得比男性高,使得女性研究人員較不易獲得補助,進而在職場發展上受阻。Kaatz強調:這樣的差別不只是對女性科學家不好,對一般女性也不好;因為人們比較傾向於研究和自身健康有關的議題,如果女性不能進階到最高的職位,真正帶領研究、參與制定政策,我們將繼續看到男女在健康上的不平等。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cademic Medicine    
+ read more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2016.08.22
「嬰兒親善醫院」真的對新生兒與母親好嗎?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開始推動「嬰兒親善醫院(Baby-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ive ,BFHI)」(在台灣為「母嬰親善醫院」)。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確實促成了正面的效果,但仍有部分需持續加強。為了解BFHI的效果,最近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了BFHI對新生兒健康及母乳哺育的開始、持續性和純母乳哺育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過去相關研究文獻,發現整體來說BFHI在讓母親開始母乳哺育及純母乳哺育上有正面影響,但是在持續性方面則因缺乏長期追蹤的資料因此無從確定。而目前對於BFHI對母乳哺育意願的影響仍不清楚,因此還需要有研究了解母親對BFHI的看法及經驗。   而在新生兒健康方面,研究發現目前尚缺乏證據來了解BFHI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研究對於早產兒來說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新生兒容易面臨健康危機,需要特殊的照顧方法。   台灣政府近幾年大力推行「母嬰親善醫院」,雖然立意良善,但是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為求通過評鑑,以近乎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母乳哺育之情事時有所聞,如此矯枉過正讓許多母親感受到不必要的身心壓力。事實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在其最新的聲明草案中已表態他們仍重視母乳哺育但將不會再「促進」,而是改以「支持」的態度並承認應由母親去決定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_Breastfeeding Medicine_    
+ read more
美食藥署促心臟學領域改變
2016.08.17
美食藥署促心臟學領域改變
近日,美國食藥署提出:心臟學家應利用新的工具取得高品質的資料。食藥署委員Robert Califf表示:我們現在正進入醫學新時代,不僅生物及資訊科學有長足進步,社群媒體及個人通訊設備也變得隨處可得。美國食藥署回應了這樣的改變,同時也認為不只食藥署要改變,其所身處其中的整個領域也要改變,並且認為在改變的過程中,心臟學家將扮演重要的腳色。   委員Califf指出,觀察到心臟學領域只有15%的指引是由高品質的實證資料所支持,他們認為心臟學領域可以做得更好。Califf進一步說明,目前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有電子的健康紀錄,且可攜式的社群媒體正在擴展病患對自己健康的掌握,這些現象顯示人口資料量已顯著增加,若蒐集這些資料如心跳、血壓等,可能有助於了解心/血管疾病或找出關鍵的生物標記。   再者,若能與資訊學及計算資源結合,這些龐大的資料可以產生能夠整合多筆測量項目來預測結果的演算法,取代現有一次一種生物標記的預測方法。許多在研究中未被重視的人口,如:新生兒、孕婦、老人等將受益於這樣的改變;另一方面,現在對於低社經地位的群體未積極尋求及遵循心/血管治療的原因也不清楚,資料整合與演算可能有助於了解背後原因。   而美國食藥署為因應時代變化,他們正透過整合電子健康紀錄、保險索賠(insurance claim)、登記資料來發展出能監測設備安全性的新方法。Califf最後說明,在擔任美國食藥署委員之前,他與生物科技公司Amylin、Eli Lilly、Bristol-Myers Squibb、Janssen Research & Development、Merck、Novartis、Amgen、Bayer Healthcare、Genentech、GlaxoSmithKline、Daiichi-Sankyo、Kowa、Les Laboratories Service、Regado、Roche、N30 Pharma、Portola有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