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肥胖的女性較易得非過敏性氣喘
2006.09.18
肥胖的女性較易得非過敏性氣喘
一篇發表在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發現,肥胖的女性比肥胖的男性更容易有非過敏性氣喘。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要瞭解性別、過敏的家族史和BMI值、氣喘之間的關係,分析的樣本為86,144位加拿大成人;研究結果發現肥胖的女性得非過敏性氣喘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85%,而肥胖的男性只高出21%;此外,BMI值每升高一個單位,女性得非過敏性氣喘的風險便會上升6%、男性則上升3%。 之前已經有研究指出非過敏性氣喘和肥胖是有相關性的,這份研究則進一步發現這個相關性在不同性別的人身上發生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 read more
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2006.09.15
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一份發表在關節炎與風濕症期刊(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的研究指出,中年婦女體內雌激素的含量低和膝蓋關節炎的發生率是有關係的。 這項研究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參與者是842位女性,其中75%正好處於停經前期,11%已有骨關節炎;每一年得骨關節炎的人數都會增加3.2%;研究發現:這些得骨關節炎的女性,她們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比沒有關節炎的女性低了15%;而且,這些有膝蓋骨關節炎的女性,在她們月經早期時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也較低。 女性得關節炎的比例一直比男性高,研究人員推測這有可能和性荷爾蒙和女性更年期有關;這項研究正式檢視與探討女性荷爾蒙在關節炎的發生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但是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表示荷爾蒙療法能預防骨關節炎,因此也不表示醫師應該要建議患者進行荷爾蒙療法。
+ read more
學童的運動量,誰來負責?
2006.08.21
學童的運動量,誰來負責?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孩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不斷的上升,現在美國6至11歲孩童的肥胖率為15.8%,過重率為15.4%;青少年肥胖率為16.1%,過重率為14.8%。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而運動是最健康、有效的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方法,但是根據許多數據顯示,學童的活動量正大幅地在降低,例如,從1991到2003年美國中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比例從41.6%下降到28.4%、全美只有8%的小學、6.4%的中學和5.8%的高中每天提供體育課或達到每週體育課的建議量;因此,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其發行的最新一期期刊中呼籲,由於孩童和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學校,校方應該要負起責任確保他們在學校能得到足夠的運動量。 美國心臟協會就政策和實行上,做出了幾點建議: 1. 校方除了要確保每位孩童和青少年,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都能參與至少30分鐘中等程度的運動外,還應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或社團活動。 2. 各級學校提供的體育課應該要達到國家標準,這些課程應有至少一半的時間從事中等程度以上的運動,老師也應該教導學生將運動融入生活的重要性。 3. 各地方政府應確認體育課的授課教師是通過認證的合格教師。 4. 各州政府應該要協助校方提供足量且達到國家標準的體育課,每一州都應該要將體育課列入主要的課程表和教學品質規範。 5. 學校應該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提供各種社團、課程、校內和校際間的體育活動。 6. 校方應該鼓勵學生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學,學校也應該和當地政府合作,確保上下學路徑的安全性。 7. 兒童發展中心(Child development center)和國小學校應該提供孩童每天至少3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 8. 校方應該要提供健康教育課程,並強調身體活動量的重要性,以降低學童的靜態活動。 9. 大學的課程也應該要著重於培養合格、適任的體育和健康教育教師。
+ read more
受試者沒有保障,人民就是白老鼠
2006.08.18
受試者沒有保障,人民就是白老鼠
近期媒體針對臨床試驗之產業走向與相關規範不足提出批評,然而主責民眾健康的衛生署,不但未能深切檢討,還在媒體宣稱台灣臨床試驗規範和執行已達世界標準,對此,我們深不以為然。為配合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衛生署逐年增列預算,補助各醫院層級成立臨床試驗中心與人員培訓等,但對於風險管理機制並未作應有的檢視與健全。在相關立法規範未完整前就大開人體臨床試驗門戶,因此,早先有醫院至國中、小招募女學生作子宮頸疫苗的人體試驗;前年,爆發女嬰接種腸病毒疫苗試驗死亡之糾紛;今年有民眾被抽血作人體實驗而毫不知情,及人體試驗委員會涉嫌利益輸送的傳聞。層出不窮的事件,凸顯出台灣的臨床試驗審查、風險管理機制及受試者保護規範不足,使得善意的受試者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可議的招募方式     由於人體實驗是有風險的,因此招募難度較高。目前對於招募方式,並無規範,因此常見可議的方式:實驗主持醫院讓委外單位進入醫院之病歷資料庫,篩檢並聯絡個案,嚴重侵害當事人隱私與違反資料保密的規範;利用家長對學校權威的信任,進入校園招未成年學生進行試驗;甚而根本就不告知受試者。   假象的受試者同意     根據醫療法規定,進行臨床試驗前需先讓受試者瞭解試驗相關事宜後,簽署同意書,對於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應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然而由於臨床試驗知識與語言之專業性、醫療人員相關訓練不足,易造成受試者在未真正瞭解試驗內容下而被誘導同意之情形,特別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此外,法定代理人行使同意權的規定,亦應考慮人體試驗的階段或性質是醫療或預防而有不同的配套,否則會有侵害限制行為能力者意願的疑慮。   風險管理之法規及機制闕如     臨床試驗本身具有相當的風險,除了事前需讓受試者瞭解,也應提供受試者相關的保護。綜觀我國相關法規,對於臨床試驗的不良事件的管理機制闕如,只有在「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規定,試驗主持人於發生死亡或危及生命之不良事件時,應在「七日」內通報主管機關及其委託者。即使發生如此重大的不良事件,準則不但沒有立即停止試驗的規定,連通報都可以拖7日,完全違背「赫爾辛基宣言」的倫理原則。此外,對於執行此項有風險的藥廠、試驗主持人(包括學術研究者)、醫院都沒有強制納保的規定,如果受試者發生意外,將可能出現無人負擔賠償責任之情形。   為了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將臨床試驗列為發展產業項目之一,臨床試驗產業是否能創造相當的產值來提昇國家經濟力,已令人質疑,而台灣,在尚未有足夠能力研發自身產品之時,臨床試驗產業的發展只是成為替跨國藥廠作試驗、扮演代工角色。衛生署對這樣的政策,不但沒有提出建言質疑,更在政策形成後,越俎代庖地加入了促進產業發展的行列,沒有善盡應有風險管理的責任,失去立場、角色錯置,無異將台灣人當成白老鼠。    
+ read more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2006.08.01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前哈佛大學校長賴瑞桑默斯(Larry Summers)曾在演講時提及:「女性和她們的男性同儕相較之下,她們較不具在科學領域裡發展的能力。」這一席話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賴瑞桑默斯更被迫辭去校長一職,此後,與醫學和科學領域的性別歧視相關的論文紛紛出爐。 在七月份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裡的一份研究發現,即使過去四十年來,有許多女性進入醫界成為研究員,但是她們的研究被刊在重要醫學期刊的比率仍不比男性研究者。此研究團隊回顧了1970、1980、1990、2000和2004年,美國六大醫學期刊所刊載的研究,結果發現期刊刊載的研究裡,第一研究者為女性的比率從1970年的6%提昇至2004年的30%,助理指導教授則從1970年的4%提昇至2004年的20%,雖然兩者比例上有顯著的增加,但是和性別平等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此研究團隊表示,在醫學和科學教育裡,為達到性別平等,部分的外力干涉是必要的,例如,正視新進女性研究員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促進醫學和科學領域教職員的性別意識等,都能間接促進女性研究者的刊載率,使她們的專業受到重視,進而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 對於期刊作者的性別比能否反應整個科學環境的性別意識型態?耶魯大學的一位性別研究學者即表示,性別很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篩選的過程,像是回溯到1968年,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份研究就發現,如果把一篇論文的作者改成女性的話,閱讀者對這篇論文的學術評價便會降低;許多文獻也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條件下,許多人都認為男性比較好、比較聰明、比較有創意、比較有能力;因此,從期刊作者的性別比,便可以清楚看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read more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2006.07.28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美國政府公佈的最新數據表示,保守估計,美國每年發生約150萬件的醫療疏失,其中40萬件與藥物使用有關,80萬件發生在長期照護系統。醫療疏失不僅造成美國國家每年35億美元的費用(不含生產率的損失),更造成每年約7000人的死亡。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表示,光是醫院的部分,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一天每一個病患會面臨一次醫療疏失。   美國醫學會(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理事長Dr. Harvey Fineberg表示,醫療疏失的發生率雖如此頻繁,但其實許多疏失都是可以、也應該被避免的。美國醫學會發表了一份「醫療疏失預防報告」(_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_),其中建議讓病患對於自己的健康照護有更多參與的機會(例如瞭解每一項藥物的優缺點)、針對疏失問題進行研究、並在2010前將所有處方籤電腦化、減少標示錯誤等。此外,建議國家醫學圖書館應該製作網站,讓民眾能上網查詢藥物資訊。也建議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與其他團體合作,規格化所有醫療手冊,並落實讓民眾容易取得並容易閱讀的準則。   美國醫學會在1999年時也曾發表過一份建立安全醫療系統的報告,與1999年相比,現在雖有進步,但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