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1.17
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前就可診斷出來
瑞典Lund 大學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還未有任何症狀時就可以從PET掃描顯示出來。在接下來幾年內我們可能可以預測那些人會衰退。
長久以來已經知道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兩個蛋白質─β澱粉樣蛋白
(在大腦形成斑塊) 和tau蛋白
(晚期時累積在腦細胞)。之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基準是這兩個蛋白的數量提高,加上認知的損害。
事實上,在尚未有明顯的阿茲海默症狀前10年至20年之間,大腦的變化已經發生了。但是只有在tau蛋白開始擴散時,神經細胞壞死,患者才會產生第一次認知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阿茲海默症不易在早期診斷。
Lund大學神經科教授Oskar
Hansson主導一個大型國際調查研究,有1,325位參與者,包括瑞典、美國、荷蘭和澳洲。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没有任何認知損害。參與者腦部的tau蛋白和β澱粉樣蛋白可以從PET掃描顯示。兩個蛋白都出現的參與者,和沒有生理變化的人比較,接下來幾年發展成阿茲海默症,多了20-40倍的風險。
研究第一作者Rick
Ossenkoppele說:「當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都在腦部時,不能再視為是一種風險因素,而應是診斷。病理學家檢視到這種腦部的樣本時,該立刻診斷病人有阿茲海默症。」
他解釋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者有兩派:一派的人相信阿茲海默症要等到認知損害開始時才可確診。另派人則屬於自己的研究團隊,診斷可以僅基於生物學,和眼睛所見的大腦。他說:「我們的結果可以和攝護腺癌的結果做比較。如果切片發現癌細胞,診斷即是癌症,雖然患者並未有任何症狀。」
最近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Lecanemab有正面的臨床實驗結果。這讓Lund大學的研究特別令人感到興趣。
Hansson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認知問題出現前診斷這個病,我們也許能夠在最初期時就使用藥物減緩病症。配合物理治療和好的營養,比較有更多的機會預防或減緩未來認知損害。然而在推薦給尚未喪失記憶的人們做為療法之前,仍需更多的研究。」
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
編譯來源: EurekAlert! (2022.11.11)
+ read more

2022.10.28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顯示,在晚年降低血壓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
The George
Institute的「全球腦健康倡議」計畫失智症項目負責人
Ruth Peters
博士說,在失智症治療缺乏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將是向前邁出的可喜一步。
她說:「鑑於人口老齡化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巨大成本,即使是減少的很小也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全球影響。」
「我們的研究顯示,使用現成的治療方法來降低血壓是目前我們應對這種潛在疾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失智症正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目前影響全球約
5000 萬人。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
—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目前估計每人每年需要花費的費用為
20 至 40,000 美元。
Peters
博士解釋說,雖然許多試驗都著眼於降低血壓對健康的益處,但涵蓋失智癥結的試驗並不多,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更少
。因此,此研究被認為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由於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的顯著影響,大多數失智症的試驗都提前終止,因為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失智症的跡象更早發生。」她說。
研究如何做
這項試驗共納入來自 20 個國家的 28,008 名平均年齡為
69
歲且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在這些研究中,追蹤時間約超過四年。
為了更密切地檢查血壓與失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五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這些試驗使用了不同的降血壓治療方法,並追踪患者直至患上失智症。
Peters
博士說,「我們發現在這個老年族群中,降低失智機率的治療與血壓持續降低有顯著關聯。」「我們的結果顯示,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血壓降低與失智風險降低之間存在廣泛的線性關係。」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公共衛生措施,以減緩失智症的進展,並為治療提供訊息。
Peters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高級別的現有證據,顯示多年來的降血壓治療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害的證據。」
她補充說:「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對於已經控制良好或在已經開始治療的人來說,進一步降低血壓是否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長期風險。」
The George Institute全球腦健康項目主任 Craig Anderson
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可以可靠地估計預防性處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如何最好地將它們應用於不同人群。
該研究刊登於《歐洲心臟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25)
+ read more

2022.10.09
科學家提出觸發阿茲海默症的新機制
長期以來,β-澱粉樣蛋白斑塊堆積與阿茲海默症有關,一些科學家推測這些斑塊實際上會導致退行性腦病變。
但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這些斑塊實際上是大腦中正在發生的「症狀」,而不是阿茲海默氏症的「原因」。
研究小組在《阿茲海默症雜誌》上認為,「正常」水溶性形式的β-澱粉樣蛋白的減少才是阿茲海默症的真正罪魁禍首。
首席研究員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Neuroscience Institute
的Alberto Espay
博士指出斑塊堆積導致腦病變的矛盾:「矛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我們中許多人都會在大腦中積累斑塊,但在有斑塊的我們當中,很少人會繼續變為癡呆症。」
「然而,斑塊仍然是我們關注的中心,因為它與生物標誌物的開發和治療策略有關,」。
斑塊堆積的多寡無法預料病變的發生
該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無論大腦中的斑塊積聚如何,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量高的人都能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含量低的人更容易出現認知障礙。
研究人員認為,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量下降是因為正常的β-澱粉樣蛋白暴露於壓力後開始轉化為異常的澱粉樣蛋白斑塊。
在這項研究中,Espay
和他的團隊專注於一組特定患者的β─澱粉樣蛋白含量,這些患者有基因突變,讓他們會有更多的澱粉樣蛋白斑塊
—因此應該更有可能患上阿茲海默症。
然而,這個群體最終與普通人群具有相同的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Espay
說,「我們發現,大腦中已經積聚斑塊的人,如果能夠產生高量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在三年內發生為癡呆症的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數量如何,能維持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基線水準的人都可以保持認知正常。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與先前的臨床試驗相吻合。那些試驗表明,有效減少大腦中β-澱粉樣斑塊的藥物未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進展。早期的研究還顯示,降低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的量會導致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預後更差。
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測試增加大腦中水溶性β-澱粉樣蛋白的含是否對阿茲海默氏症有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0.05)
+ read more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2022.09.12
你的血型會增加你中風的機率嗎?
當談到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時 —由血栓引起的那種—
過去的研究指出,血型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O
型血的人風險通常比 A、B 或 AB 型的人低一些。
現在,這項新研究顯示,與晚年相比,年輕時 (60
歲之前) 發生缺血性中風與血型更密切相關,特別是
A型。
研究人員強調,血型並非是強大的影響:平均而言,在
60 歲之前,血型A 型患中風的風險比其他血型高
16%;而O 型血則減少 12% 的風險。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Braxton
Mitchell說,「A型的人不需要擔心,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中風的可能,而這些因素是可以改變的。」
無論血型如何,人們都應該關注他們可以控制的中風風險因素。
他建議,人們可以避免吸煙、定期健身、均衡飲食,並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和其他會增加中風風險的健康狀況。
為什麼血型會影響中風風險?
缺血性中風是在大腦的血管有血栓阻塞血液流動。有些蛋白質稱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和VIII 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在非 O
型血液裡,這些蛋白質的濃度平較高。
該研究的其他一些發現也驗證之前的論述:A型與靜脈栓塞的風險增加有關。以及再次顯示,與老年相比,血型對
60 歲以下的人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根據2021年的資料,在台灣,O型是最常見的血型,約
43.9%;A型是第二常見的血型,約25.9%。
風險因子:血型、年齡和其他
新發現來自全球 48 項研究的整合性分析,包括大約
17,000 名在 60
歲之前患有缺血性中風的人,以及一組年齡較大的中風患者和一組健康人。
研究人員發現,O
型的人中風風險減少,早年風險降低 12%,但在 60
歲或以後僅降低 4%。
A 型的人在 60 歲之前中風的風險增加
16%,但在老年人中風險僅增加 5%。
Mitchell指出,A
型血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其他可以促成血栓形成的因素影響,比如口服避孕藥或吸煙。
在她去年 3
月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中發現:使用避孕藥和吸煙的女性在
50
歲之前患中風的風險高於不吸煙、也沒有使用避孕藥的女性。當他們是非
O 型血時,這種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此研究在8 月 31 日發表在《神經病學》線上雜誌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9.01)
+ read more

2022.06.13
身材高大的人健康風險高
根據一個同類型中最大規模的研究,身材高大的人有超過100種健康問題的風險。
研究人員檢視美國25萬位白人、西班牙裔和黑人的男女中,超過1000種的健康狀況。
他們發現身高175公分以上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心律不整,靜脈曲張、神經損傷和足潰瘍。
此結果佐證了先前的研究 ─
高大的身材可能和較大的心律不整或靜脈曲張的風險有關。
為何身材高大的人有較多健康問題?
身高和各種健康狀況的關聯,科學家仍未確定是由於基因或其他因素影響,如:飲食。
一個理論是血液傳送的距離較長,減少了必須維持身體健康的血液流量。
研究人員則認為身體承載的質量越多,對骨骼、肌肉和腳會造成更多的壓力。
然而身材高大的人在一些主要的合併症風險較少,包括冠狀動疾病、心臟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
主要是男性的數據
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一個基因和健康的資料庫,稱「百萬退伍軍人計劃
(VA Million Veteran
Program)」,約有28萬美國人的數據。91%的參與者是男性,因為資料庫來源主要是武裝部隊。研究的發現也許適用在和其他群體。
此研究佐證了先前有關身高和心律不整的研究,更發現了身高和健康問題的新關連,包括周邊神經病變、身體四肢如手、臂膀和腳的神經受損。1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因此受苦,受損的地方感覺麻木、刺痛,甚至疼痛。
研究主導作者Dr. Sridharan
Raghavan說他們一共指認相關於身材高大的100-110個特定的健康狀況,「我們結論成人的一些普通狀況,身高可能是一個未被認知,且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研究人員並没有量化每個狀況所增加的風險。
一個人的身高由不同因素決定,包括他們的基因,已決定了高或矮。但生活型態有較健康的飲食和健康的背景,也會使兒童比較可能長高。
此研究將發表在《公共圖書館科學:遺傳學(PLOS
Genetics)》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2.06.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