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扭轉更年期的負面印象
2010.07.08
扭轉更年期的負面印象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針對女性更年期後的性行為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與過去的研究結論大不相同。這份研究發現女性性行為在更年期後有所改變的原因是因人而異,但多是受社會和心理因素所影響,而非直接與荷爾蒙濃度降低等生理因素有關。 過去有關更年期與性的研究大多都立基於生物醫學的概念之上所進行的,這份研究則以質性的方式試圖瞭解女性對更年期的看法,並藉此評估女性在更年期時對性的滿意度和經驗等。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女性在性行為上都會經歷一些改變,但是這些改變多肇因於外在因素,例如:照顧工作加重、伴侶性行為的改變、伴侶間關係改變等,但也有女性表示是因為荷爾蒙濃度改變。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Sharron Hinchcliff博士表示,這份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在現在如此醫療化的環境中,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更年期這件事。過去很多生物性的研究都傾向於將更年期女性的性慾降低歸因於荷爾蒙濃度不足,但這份研究中,有些女性的性慾其實是提高的。藉由呈現這些多樣性,希望讓更年期不再統一被視為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 資料來源:心理衛生期刊(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 read more
父親年紀也會影響小孩健康風險
2010.06.11
父親年紀也會影響小孩健康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初次檢視了父親年齡與成年小孩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胎兒的父親若年紀較大的話,小孩成年後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較高。 研究人員蒐集了將近11萬2千位加州婦女的資料,分析之後發現父親的年齡大於40歲的胎兒比父親年齡小於25歲的胎兒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風險高59%。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再次證實了父親的年齡也很可能在小孩的健康上造成重要的影響,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父親年齡較大,小孩較容易罹患前列腺癌、乳癌或是某些血液相關的癌症。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可能是因為男性年紀越大,生殖細胞突變的風險也越高,因此,將異常的細胞傳給下一代的風險也相對提高。 資料來源: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read more
臺灣嬰兒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
2010.06.11
臺灣嬰兒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
因為嚴重的性別歧視與醫療科技的濫用,從臺灣新生兒的性別比例推估,每年約少掉4千名女嬰出生,造成整個社會人口結構嚴重失衡。 在自然情況下,嬰兒出生性別比約在105至106比100(也就是1.05至1.06)。但在對男嬰的偏好下,透過科技進行性別篩檢會導致出生性別比偏高。臺灣曾在1980年代以絨毛膜取樣的技術提前診斷胎兒性別,使出生性別比由1.06上升到1.10以上。其後,因發現該技術會傷及胚胎組織,造成產下的男嬰有斷手或斷足的畸形,經衛生署明令禁止,婦產科醫師也怕醫療糾紛而趨保守,使性比例下降至1.08。但近十年來,又因發明以聚酶鏈反應作胚胎性別基因檢測,透過抽母親的血篩檢胎兒性別,使出生性別比又飆回到1.10上下,雖然該檢測方式的準確性不佳,仍因簡單便宜而受部份醫師採用。 臺灣的嬰兒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長久下來,臺灣社會因為女性人數太少,加上婚姻和生育對女性自我發展的不友善與限制,台灣女性晚婚、不願意結婚的情形越增普遍,使每年約有兩萬名以上的新移民新娘至台灣結婚。而這群女性卻又容易遭到種族、文化與性別的多重歧視,使問題更加複雜,也顯示臺灣對女性的友善以及生命的尊重度,仍有相當的改善空間。 國民健康局以我國2009年出生通報資料,分析各婦產醫療機構及接生醫師之接生嬰兒性別比例,結果顯示,年接生數80例以上的醫療院所,接生性別比最高者達1.78,有10%的機構接生性別比達1.34以上;有25%達1.23以上。以個別醫師進行統計,年接生數80例以上的醫師,接生性別比最高者達1.78,有10%的醫師接生性別比達1.34以上;有25%達1.19以上。  國民健康局整理出出生性別比位於全國前25%的醫療院所及接生醫師名單,並發函告知其接生性別比失衡之現況,重申不得為遺傳疾病以外的原因或應病人要求,對胎兒進行產前性別篩檢之處置,更不得為性別篩選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一旦查獲具體行為之證據,醫師將依違反醫師法第25條第1項第4款規定(執行業務違背醫學倫理),移付懲戒,依情節輕重可處到停業以上之處分;醫療機構亦將依違反醫療法第57條規定(對醫療人員督導不周),連帶處以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花錢租肚皮 問題多多
2010.05.21
花錢租肚皮 問題多多
  去年十月台中劉姓少婦因擔任代理孕母導致不孕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昨日又出現邵姓富商為了生洋娃娃買進烏茲別克孕母一事,除了暴露出人口買賣及兒童權益的問題,代理孕母的問題亦再次浮出檯面。而邵姓富商買進代理孕母一事當中所出現的問題,亦正是部分婦女團體長期對開放代理孕母持保留態度的原因,即—有錢人對經濟弱勢者的剝削。   代理孕母並非單純的出租子宮而已,還包括整體身體健康風險及一整年生命的付出。此外,生產本身亦有其生命風險,如果以這樣的事實來思考,除了至親摯友之外,有哪些人會願意幫別人懷孕生產?從去年的劉姓婦女及今年的烏茲別克女子的例子,我們看到的是缺錢的人來當代理孕母,而有錢人則花錢利用這些弱勢者願意以身換錢的困境。   我們的社會正在面臨一個價值的選擇,原本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乃為維護人性尊嚴、避免將人工具化,因此法律禁止器官買賣,也禁止蓄奴,但是,如果一個女人為了生存而選擇「自願」讓別人付費使用她的陰道或子宮時,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有人選擇爭取這些弱勢女性的「工作權」,有人選擇的則是要避免讓弱勢女性落入這樣的處境。在面對「弱勢者」困境的同時,或者更應該思考的根本問題,是「花錢使用別人身體」這件事情本身是否是如此理所當然要被保障的權利?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民意論壇
+ read more
荷爾蒙療法增加白內障風險
2010.03.08
荷爾蒙療法增加白內障風險
最近一份進行八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而酒精的攝取會使風險更加提高。 這份研究總共包括超過三萬位的瑞典停經婦女,這份研究是瑞典乳房攝影世代研究(Swedish Mammography Cohort)的一部份,主要用來瞭解瑞典婦女的生活形態和慢性疾病。研究結果發現,在1997-2005年間,有超過4,300位參與者進行白內障手術。曾經使用HRT和正在使用HRT的婦女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風險比沒有使用HRT的婦女分別高14%和18%;使用的時間越長,風險相對也越高。此外,研究也發現使用HRT且每天喝超過一杯酒的婦女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風險比沒有使用HRT的婦女高42%。 研究人員表示,停經婦女罹患白內障的情形比同齡男性來的普遍,HRT和白內障的相關性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但是如果將來的研究證實了其相關性,那麼應該要讓婦女清楚知道HRT潛在的風險。 醫學研究發現,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似乎可以保護眼睛、心血管等身體機能,但是HRT屬於合成的荷爾蒙,無法在人體上發揮一樣的功用。過去有關HRT和白內障的研究不少,但是研究結果卻無法得到共識,其中一點原因有可能是取樣的問題;亦即有些研究的參與者是更年期前的婦女,尚未完全停經,因此研究結果發現的「保護力」其實來自於人體自然的荷爾蒙,而非HRT。 資料來源:眼科學期刊(Ophthalmology)    
+ read more
長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增加肺癌風險
2010.03.02
長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增加肺癌風險
根據近期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Feb. 16, 2010.)發表一篇有關更年期婦女長期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Hormon replacement therapy;以下簡稱HRT)的安全性論文,該論文主要是比較50~75歲之更年期婦女,長期(10年)使用HRT(含雌激素與合成之黃體激素成分之藥品)治療婦女停經後之更年期症候群,與未曾使用的婦女進行比較,發現長期使用HRT的婦女有較高的風險,這些風險中約有一半的使用者,後來被診斷出肺癌。但是荷爾蒙是否為導致肺癌發生的確實原因,因果關係還需進一步研究。 經查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資料,尚無接獲疑似使用HRT引起肺癌之不良反應通報。臨床上建議進入更年期的婦女,以HRT補充荷爾蒙來舒緩更年期症候群,然而也有研究顯示使用HRT雖然可以舒緩更年期症候群,但也可能增加血管栓塞、乳癌等風險,這些警語都已經刊載在該藥品說明書中。衛生署FDA提醒醫師為婦女處方荷爾蒙類藥品緩解更年期症候群時,宜審慎評估其風險效益。對於已罹患乳癌或懷疑有乳房腫瘤、曾有或現有肝腫瘤、急性動脈血栓栓塞症或靜脈栓塞等疾病者,都不應使用HRT治療。 衛生署已建立藥物安全主動監控機制與評估,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