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1-02-28
年輕不要輕忽妳的「心」
❤ 【年輕女性的「心」怎麼了嗎?】
你可能知道,心血管疾病較常在女性停經後找上門,但你知道停經以前女性就可能面臨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嗎?
其實女性從初經開始到停經整個育齡期間,許多女性的經歷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挑戰你有多了解女人「心」 】
你知道這些風險嗎?快來挑戰一下,然後分享結果吧!
❤ 【年輕女性的「心」風險】
到底育齡期間哪些經歷可能讓妳陷入「心」風險?妳有這些風險嗎?
完整版衛教單張;簡版衛教單張
❤ 【3月12日 一起為女著紅】
為了讓更多女性了解育齡期間哪些經歷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促進社會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邀請您參與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行動「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
請於3月12日「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拍照上傳臉書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1-02-27
減肥迷思(一):不吃早餐可以幫助減肥?
減少攝食來減肥比多運動來得有效,所以不吃早餐可以嗎?
俗話說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不吃早餐可能有助於減肥嗎?
這項策略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每天少吃一頓飯會使卡路里的總攝取量降低。但是,事情似乎並非那麼簡單。
一項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分析了2,184位9-15歲的人的食物攝取資訊。20年後,研究人員又再次要求他們提供相同的資訊。
他們將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與從未或僅在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人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與其他組相比,在兒童和成年時期不吃早餐的參與者傾向於有較粗的腰圍、較高的空腹胰島素值,以及較高的總膽固醇含量。
有時候,不吃早餐的人在一天當中的剩餘時間裡會吃更多的東西,以彌補這一餐的不足。但是,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餐並不會導致午餐時間吃得更多。研究作者們的結論是:「不吃早餐可能是減少某些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取的有效方法。」
但是,研究人員只有檢視參與者在午餐時(而非晚餐)的食物攝取量。而且該研究僅包含24名參與者,因此在從調查結果中得出可靠的結論方面,我們應該更加小心。
2007年有一項規模較大的研究(包含25,000多名青少年)試圖找出不吃早餐和超重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還評估了酒精攝取量和不活動程度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不吃早餐與超重的關係比飲酒或不運動程度還要大。
在_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_期刊上發表的2020年系統綜述與統合分析也同意這個說法。在分析了先前的45項研究結果之後,作者們得出以下結論:
「不吃早餐與超重/肥胖有關聯,且不吃早餐會增加超重/肥胖的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24
運動對心血管的好處沒有上限!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這種好處沒有上限,運動程度最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過去有研究依照研究對象自我報告的方式發現,運動程度越高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但是相關程度並不確定。對於運動程度最高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此研究是以器械精細測量的身體活動數據來了解運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關係,是這類研究有史以來最大的規模。研究顯示,運動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可能比我們以前認為的更大。這個發現更加強調了新的WHO身體活動指南的建議:所有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的有氧運動。
研究如何進行?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英國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資料,這些資料來自90,211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他們同意在2013年至2015年之間連續佩戴加速規(Accelerometer)來偵測其身體活動。
研究者將運動強度分為:一般強度運動、中等強度運動、劇烈運動及整體運動。平均追蹤了5.2年後,有3,617例心血管疾病。他們發現,運動強度越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小。例如:相較於運動強度屬於最低的人,屬於中等強度運動者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為71%,屬於劇烈運動的人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為59%和屬於整體運動的可能性為46%。
研究作者T.
Dwyer說:「這項研究的結果讓人更確信運動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運動程度相對較高的人估計能降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是可觀的,因此有理由更加重視如何提高運動強度。」。
研究作者R.
Ramakrishnan博士說:「我們對研究結果充滿信心,因為運動強度的資料不是得自研究對象自我報告,而是通過更有效的工具客觀地評估身體活動,該工具可以記錄頻率、強度以及運動的持續時間。我們也很幸運能夠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的資料,其中豐富的資料可以回答我們研究問題。」。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1.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03
心心相印:心理健康影響心血管健康
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改善心臟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不良的心理健康可能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這是美國心臟協會的專家委員在一份新的科學聲明中的總結。
心血管健康照護應涵蓋心理健康
由於科學顯示心理健康與心臟健康之間有明確的關聯,因此,醫生應將評估心臟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列為照護中的常規。
撰寫這份聲明的委員會主席Glenn
Levine博士說:「在治療心臟病時,傳統上我們將重點放在容易測量的因素上,例如高血壓和膽固醇。量化心理健康狀況並試圖衡量其對心臟健康的影響並不容易。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能夠做到這一點。」。
例如,有研究顯示患有憂鬱症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而樂觀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低。原因分析指出,那些對生活有較強的目標或方向感的成年人,他們會透過生活方式來降低心臟病風險,例如少吸菸、規律運動和控制血糖。
Levine說:「對醫生及患者來說,意識到思維、心臟和身體之間的這些關係非常重要。身為醫療人員,我們不僅需要治療疾病,還需要以整體的方式治療患者。」。
聲明指出,所謂積極的心理健康雖尚無統一的定義,但那是多方面的狀態,其特徵是樂觀、目標感、感恩、彈性、正向情緒、覺察力以及有效調節情緒的能力。負面的心理健康包括抑鬱、慢性壓力、焦慮、憤怒和敵意、悲觀和對生活不滿。
該聲明建議醫生在常規訪視期間使用簡單的篩檢工具來檢查憂鬱和焦慮,以評估患有心臟病或處於心臟病風險中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聲明還討論了可以提供給有精神健康障礙跡象的人可能的干預措施,例如抗抑鬱藥或心理治療。
另一位聲明撰寫者心臟病專家Erin
Michos說:「醫生為每位病人看診的時間有限。但是花時間檢查患者心理健康可以減少高風險行為、增加用藥依從性,並減少併發症發生。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慢性壓力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Michos說:「壓力會促使人體產生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增加血壓及引起發炎反應。它會產生低度的發炎。情緒困擾會增加血管壁上的斑塊剝裂事件對身體的傷害,例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2017年一項在《刺胳針》的研究發現,高壓可以預測心臟病的發展,而不受其他風險因素的影響。當大腦中處理壓力的杏仁核活動增加時,動脈發炎和骨髓變化也跟著增加。
Michos和Levine表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促進人們意識到慢性壓力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影響特別重要。我們要想辦法照顧自己:飲食健康、運動、睡眠充足、盡量減少飲酒並與他人相處。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1.2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02
什麼時候死是真的死了?
心跳停止死亡後的捐贈在醫學上可行,但必須在撤除維生措施後很短的時間內宣布死亡。然而,關於死亡宣告後,人們「復活」的故事仍然存在,而目前,幾乎沒有證據可以幫助醫學理解死亡。
家人在親人死後選擇器官捐贈,他們必須能夠相信死亡確實發生了,並且是不可逆轉的,這樣人們才可以在悲傷時決定捐贈,並使醫學界可以沒有壓力地展開捐贈的對話。
因此,為了瞭解死亡過程的生理學,S.
Dhanani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加拿大捐贈與移植研究計劃合作,徵得其家人的同意,對600多個臨終的ICU病患進行監測其生命跡象的過程。
研究發現了什麼?
Dhanani博士發現,傳統以“直線”切割生死,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研究顯示,#在死亡過程中通常心臟活動會停止又重新開始數次,然後才完全停止。但沒有人恢復持續的血液循環或意識。目前的標準作法是,在心臟停止後,等待5分鐘確定死亡,再進行器官捐贈。該研究提供了支持當前死亡標準的證據!
您如何和一個家庭討論加護病房中垂死親人的器官捐贈研究?這個計畫因為有當事人家人H.
Talbot女士的參增添了力量。Talbot女士的兒子死於車禍後成為了捐助者。2015年她以顧問身份加入研究團隊,從家庭的角度提供了反饋,如:何適當地對待垂死患者的家庭提出了一些想法。她的貢獻幫助實現了93%的家庭同意率,並降低了團隊對超越界限的恐懼。她兒子的器官捐贈至少挽救了四個人的生命,而她參與的努力使這些捐贈禮物成倍增加。
對公眾有什麼好處?
家庭和醫療團隊可以相信,一旦確定死亡,就可以安全地開始器官捐贈過程。現在,此研究數據可用於在國內和國際上為確定器官捐獻死亡的政策和指南提供信息。利用研究數據進行的進一步工作將使捐贈和移植團隊能夠預測出去除生命維生措施後,患者死亡所需的時間。預測死亡時間對於協調捐贈和改善器官分配非常有用。
這項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衛生研究所的支持,這是加拿大捐贈和移植研究計劃,CHEO研究所和KarelPavlík基金會的一部分。
研究發表在1月28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1.2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20
為何射精後難以很快再勃起?
搜索引擎上打入「男人為何在射精後再一次性交前需等待?」,很快就會出現「泌乳素(Prolactin)
」這個字眼。這個小小的荷爾蒙在身體中幾百個生理過程中都有其角色。很多人認為它是男性射精後的「不反應期」─亦即是男性射精後,到再勃起的時間─的原因。
葡萄牙未知中心(Center for the
Unknown)一項新的老鼠研究顯示,泌乳素可能不是造成「不反應期」的原因。
泌乳素的理論?
泌乳素造成不反應期的生理機制的理論基礎是如何建立的?。
首先,有些研究顯示人類和老鼠是在射精時釋出泌乳素的,而「不反應期」開始於射精之後,因此,泌乳素很直接就被認為是相關因素;其次,泌乳素慢性異常的超高數量一直被認為和性慾減少、性高潮障礙和射精障礙相關;而對慢性高數量的泌乳素,抑制泌乳素的治療藥物可翻轉性功能障礙。
這些都指向泌乳素是抑制男性性行為的主要角色。然而,泌乳素和男性射精後不反應期的關聯性從未被直接證明過,但是這個說法在教科書和流行媒體都廣泛流傳。
和泌乳素無關!
研究人員調查泌乳素和反應期長短的關係。他們選擇老鼠為對象,因其性行為的過程和人類相似,而且可以測試不同品種的老鼠不同的性表現,使得數據更豐富。研究使用兩個品種,一個不反應期短,另一個不反應期長達幾天。
研究團隊首先檢視雄鼠在性活動時,泌乳素的變化。在不同的階段,測試血液樣本,以確認在性交時,泌乳素濃度的變化。
首先,在老鼠性慾未起時,以人工注射增加其泌乳素的含量,此量和自然性行為時的量相當。如果泌乳素真的是不反應期的主因,老鼠的性活動會減少。然而很驚訝的,兩個品種的老鼠,即使泌乳素增加,其性行為維持正常。
接著研究人員反過來抑制泌乳素,看是否會增加老鼠的性行為,答案是否定的。
回到原點
這個研究否定了泌乳素引發男性不反應期的理論,未來可繼續尋找其他真正的原因。然而,不容懷疑地,泌乳素是男性性行為的一部分,仍有許多的可能性。
在不同的物種中,它的角色是不盡相同,例如:雄鼠和男人的泌乳素機能很不同。雄鼠只有在交配時,泌乳素增加。而男人「只有」在達到射精時才會釋出泌乳素。
其結果發表在一月四日《傳播生物學》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4
五個和肥胖有關的常見迷思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數據,在美國有42.4%的成年人有肥胖症。以全球來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有6.5億的成年人有肥胖症。
人們對於肥胖相關的健康問題的意識已經越來越高。然而,儘管有公共衛生活動的宣導,但相關的迷思仍然存在。許多最常見的誤解會導致羞恥感,而這會影響肥胖症患者的心理健康。
解決有關肥胖的迷思很重要。有鑑於這點,本文將會應對有關這項疾病的五個最普遍的誤解。
1.只要少吃多動就能減肥
多數情況下,長時間攝取比身體所需更多的卡路里是肥胖的直接原因。而確實絕大多數減肥的措施都是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體能活動量或兩者並用。
儘管飲食和運動是重要的因素,但有些不相關的因素也會在肥胖症中起重要作用。
這些人們通常會忘記的因素包含睡眠不足、心理壓力、慢性疼痛、內分泌(激素)干擾素,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
在這些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暴飲暴食的現象。
此外,這當中的某些因素會互相影響,而增加肥胖的機率。例如,壓力會增加肥胖的機率。由於體重污名如此普及,肥胖症對某些人可能會產生壓力,因而增加壓力程度並引發負面的反饋循環。
除此之外,壓力還會影響睡眠品質,可能進而導致睡眠不足,而這也是引發肥胖症的另一個因素。睡眠不足似乎也會增加壓力程度。正如一篇論文所述:「壓力激素的水平與睡眠時間的減少呈正相關。」
睡眠呼吸中止(一個人在睡眠期間短暫停止呼吸)在過重或肥胖的人中更為普遍。同樣的,這會形成一種循環:隨著他們體重增加,他們的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更嚴重,這可能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導致體重繼續增加。
另一個例子,慢性疼痛和肥胖之間似乎存在著關聯。這個關聯性背後的原因肯定很複雜,而且因人而異,但原因可能包含化學因子、睡眠、憂鬱和生活型態。
因此,不難看出慢性疼痛如何增加壓力程度又影響睡眠,進而加深了上述提到的負面循環。
壓力、睡眠和疼痛只是三個可能導致肥胖的相關因素。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僅僅接受「少吃多動」的指示來減肥可能不是一個夠好的介入措施。
正如本文將繼續強調的,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是減肥的重要因素沒錯,但它們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
2.肥胖症會導致糖尿病
肥胖症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每一個肥胖症患者都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也不是每個第二型糖尿病都患有肥胖症。
肥胖症也是懷孕期間會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它不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3.有肥胖症的人都很懶惰
較少活動量的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因素之一,而多活動確實可以幫助減肥,但是肥胖並不只和低活動量有關而已。
一項2011的研究使用加速計測量年齡在落20-79歲的2832名成人4天內的活動量。他們行走的步數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減少,但是差異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麼大,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
下列顯示了在這項研究中女性的體重以及她們每天走的步數:
* 健康體重者的步數:8,819步
* 過重者的步數:8,506步
* 有肥胖症者的步數:7,546步
當我們考慮過重的人或肥胖症患者在每一步伐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時,可以發現有肥胖症總消耗之能量間可能更多!
但,這並不代表體能活動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來說不重要,而是說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並非所有人都能進行體能活動。舉例而言,對某些行動不變的人來說,試圖活動可能很困難或甚至做不到。
另外,某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動力,而憂鬱症和肥胖症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性,因而加深了事情的複雜性。
除了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外,某些肥胖者可能也會有負面的身體意象,這可能使走出家門的前景令他們更加畏懼。
4.如果你的近親有肥胖症,你也會有
肥胖症與遺傳學之間的關係很複雜。親戚有肥胖症的人不一定會患有肥胖症,但是他們的風險確實會比較高。
要分別理解基因和環境的個別作用很難。有相似基因的人通常會生活在一起,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990年,有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是環境或基因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被發表在_《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_。
科學家研究了一對沒有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與一對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雙胞胎進行了比較。他們得出以下結論:「
基因對BMI的影響很大,而兒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986年的一項雙胞胎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被領養的孩子的體重與其親生父母的體重有關聯性,但與養父母的體重則無關。
儘管近期有更多的研究指出環境造成的影響的重要性,但基因確實在肥胖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影響肥胖機率的基因。正如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所解釋的,在大多數肥胖症患者中,「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遺傳原因可以被指認出來。自2006年以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已經發現了50多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其中大多數的影響都很小。」
其中一個與肥胖有關的基因是稱為_FTO_的基因的變異體。根據2011年的一項研究,這個變異體與20-30%肥胖機率的增加有關聯性。
雖然遺傳學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對親屬有肥胖症的人來說肥胖是不可避免的。
但還是要重申的是,僅透過這些介入措施來減肥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並沒有幫助。
5.肥胖不影響健康
這是一個迷思。有多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聯。例如,肥胖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和一些精神疾病的風險。
也就是說,即便是適量的減肥也可以提供健康益處。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說法,「減少5-10%的體重可能會產生健康益處,例如改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指數。」
此外,有項針對_BMJ_中現有文獻的回顧所得出的結論是,減肥介入措施「可以降低患有肥胖症的成年人的早逝總死亡率」。
肥胖症非常普遍。當前,圍繞於該疾病的恥辱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可能造成損害。因此,在面對它時,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處理和應付。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0.11.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30
如何監測胎兒對產婦才是最適合的?
在分娩過程中,密切觀察胎兒,可以迅速處理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胎兒監測是觀察產婦與胎兒健康情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台灣,有些產婦卻覺得受到束縛。
而最近一項澳洲的研究指出,女性希望能參與選擇胎兒監測方式的決定,但往往沒有。
因此,讓女性瞭解不同胎兒監測的方式,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適合的選擇。
什麼是胎兒監測?
分娩期間的胎兒監測重點在監測胎兒心率的特定變化,如果發現問題時,醫護人員可以及時處理。
胎兒監測的第一種方法是「間歇聽診」,醫護人員通常使用稱為「都卜勒超音波儀」(foetal
doppler)的設備,每15至30分鐘聽一分鐘左右的胎兒心律,包括在子宮收縮期間。
第二種方法是連續性心律紀錄法(CTG,cardiotocography),又稱電子胎兒監測儀,是透過機器紀錄胎兒心跳與母親子宮收縮的時間。CTG通常在孕婦的腹部上以皮帶固定記錄設備來記錄嬰兒的心率和婦女子宮收縮強度,然後將資訊繪製成圖表,協助醫護了解嬰兒在宮縮壓力下的反應。
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呢?
CTG監測是高收入國家常見的胎兒監測方法,通常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連續使用。
有些婦女反應固定紀錄設備的皮帶會讓她們不舒服,此外,某些女性可能需要躺在床上,她們的行動因此受到限制。而且,不是所有CTG監測儀器都可用於淋浴或分娩池,這也限縮了某些女性在分娩過程中舒適度的選擇。
相反地,間歇性聽診讓產婦在使用設備時可以自由地行動。
從女性舒適度的角度來看,間歇性監測可能更合適,但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這兩種方法對母嬰健康的影響。
妊娠低風險的產婦
沒有會增加嬰兒發生併發症風險因子的孕婦,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
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比較了間歇性聽診和CTG監測,在低風險產婦分娩過程或分娩後不久胎兒死亡或新生兒腦性麻痺的情況,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與間歇聽診相比,CTG監測的產婦剖腹產的情況幾乎是兩倍。目前還不知道確切的原因,可能與接受CTG監測的產婦經常表示在分娩過程中無法自由活動有關。
有鑑於剖腹產會給產婦帶來更高的併發症機率,例如大量出血或感染,以及在之後的懷孕中流產和死胎的發生率更高,因此間歇性聽診可能是低風險產婦更安全的監測選擇。
妊娠高風險的產婦
胎兒發生不良情形的可能性大,例如胎兒比預期的小、早產或患有糖尿病等的
產婦,被認為是高危險族群。
比較妊娠高風險產婦間歇性聽診和CTG監測的結果,胎兒在分娩中或分娩後死亡的情況,依然沒有顯著的差異。
然而,CTG監測的腦性麻痺患病率幾乎高了三倍,目前並不知道確切的原因。
並且,在CTG監測下,剖腹產率依然高了近兩倍。
一般而言,妊娠高風險產婦發生胎兒、新生兒死亡或腦性麻痺等不良後果較多。但,研究顯示,使用CTG並不會降低這些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卻提高了婦女剖腹產的可能,因而增加了婦女的風險。
做出決定
在沒有太高危險因子的情況下,間歇性聽診通常是較被推薦的監測方法。所有主要的國際胎兒監測指南中,均建議對被認為處於高風險中的婦女使用CTG監測。然而,臨床醫生通常不會向有危險因子的孕產婦說明胎兒監測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議題的許多研究都已過時,且不一定夠嚴謹。重要的是,專業指南中的建議應與研究證據一致,幫助婦女做出適合她們的需求且明智的決定。而孕產婦應就個人的情況,與醫師或助產師討論每種胎兒監測的優缺點。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12.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1-16
以裸體雕像紀念女性主義人物 引發眾議
Mary
Wollstonecraft(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是18世紀的英國作家及哲學家,經常被稱為「女性主義之母」。為了紀念她的一生及貢獻,倫敦公園豎立了一尊她的雕像。
但是這個價值約台幣542萬元、且製作了十年的雕像藝術品揭幕後不久,就引發公眾的嘲諷和對性別歧視的批評。
該雕像的組成是一個裸體女人的小雕像佇立在一塊大的、扭曲的銀塊上,而許多人說這並不像Wollstonecraft。這些組成的下方有一個黑色的底座,上面刻著Wollstonecraft的名言:「我不希望女人擁有支配男人的力量,而是要有支配自己的力量。」
在雕像競選活動發布的影片中,藝術家Maggi
Hambling說,她的作品「涵蓋這座混雜著女性形態的塔樓,並在最高點呈現一位充滿戰鬥力、準備挑戰世界的女性人物。」
這個名為Mary on the
Green的活動在其官網上表示,裸體女人的雕像代表「每個渾然天成、自然孕育出的女人」。
但是,許多評論家並不這麼想,而他們也不欣賞為了讚揚Wollstonecraf提升婦女權利而設計的的雕像中使用女性裸體的意象。
Caroline Criado Perez—曾成功地幫助推動將Jane
Austen印在10英鎊鈔票上的行動主義人士─在她的 Twitter上寫道:「這感覺對Wollstonecraft本人並不尊重,而這不就是最重要嗎?套一句Wollstonecraft
的話:『女人從幼年時代開始就被教導:美貌是女人的權杖,因而心靈要為身體而塑造;心靈只能在它的鍍金鳥籠裡徜徉漫步,並且努力去讚美它的牢籠。』我只感到難過,非常難過。」
作家Tracy King
在推特上說:「著名男子的雕像都會穿上衣服,因為重點是在他們的作為和成就。與此同時,在公園步行或慢跑的婦女遭受性騷擾的比例卻很高,因為我們的身體被認為是一種公共財產。」
她補充說:「沒有理由要呈現瑪麗赤裸的樣子。而且雕像嬌小、苗條的身材,削弱了活動想要代表『每個女人』的目的。」
有些評論家承認,儘管他們對雕像的外觀存有疑慮,但創立雕像最初的用意仍然很重要。
Wollstonecraft被認為是女性主義哲學的奠基者之一,儘管「女性主義」一詞在她一生中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在她的著作和談話中,她說到,女性並非天生不如男性,而是受到社會限制和缺乏受教育的機會。
MARY ON THE GREEN:紀念WOLLSTONECRAFT的活動
Mary on the Green活動是Newington Green Action
Group於2010年發起的,該小組負責監督和計劃在倫敦 Newington
Green park的活動,也就是雕像的所在地。Newington
Green就是Wollstonecraft曾經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她也在那一區建立了一所學校。
活動網站上寫道:「倫敦有超過90%的紀念碑都是在讚揚男人。這是和51%的女性人口的對峙。」
慈善機構Public Monuments and Sculpture
Association有紀錄英國所有925個公共雕塑的目錄。根據慈善機構的網站分析目錄時,現只有158座雕像是描繪女性的。而這當中,近一半是基於虛構的人物,其中14座是聖母瑪利亞,46座是皇室成員,也就是說歷史上非皇室的女性人物雕像在英國只有25座。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改變這種現況。自2018年以來,婦女參政運動人士、女性作家和女性行動主義分子的雕像都陸續在英國的數個城市中建立,包括倫敦和曼徹斯特。
Mary on the
Green在2018年選擇了Hambling來創建Wollstonecraft的雕像,並在經過多年的籌款後,終於在2019年達到143,300英鎊的募資目標。
編譯來源:CNN (2020.11.11)
+ read more
2020-11-12
為什麼COVID-19在冬季更猖獗?
天冷容易得流感可不是空穴來風。感染COVID-19更是如此,隨著冬季到來,COVID-19發病率預計將以指數增長。
確實,引起這些呼吸道疾病的不是寒冷天氣本身,而是病原體。SARS-CoV-2主要通過飛沫接觸和空氣中的氣懸膠體進行傳播。不過,到底低溫是如何使呼吸道疾病更容易傳播的?
科學界對於這種季節性變化背後的原因還沒有確定的共識。不過,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合理的解釋,特別是關於普通流感的解釋,這有助於提供更多關於SARS-CoV-2訊息作為公共衛生措施的參考。
儘管SARS-CoV-2與流感存在重大差異,但兩種病毒有同樣的重要傳播特徵。開創性的流行病學三角模式(Epidemiologic
Triad)是解釋疾病因果關係及傳播的公共衛生模型。它認為感染的風險和嚴重程度取決於病原體、宿主(易感染者)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每一個因素都會受到其他特徵如溫度和濕度的影響,進而改變感染的動態。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病毒
如同流感病毒,SARS-CoV-2是一種包膜病毒。換言之,它具有外部脂肪或脂質膜,可以維持病毒的結構完整性,從而可以保護其RNA,使之可以入侵合適的宿主細胞,並在其中複製以引發新的感染。流感病毒的研究顯示,當溫度稍微高於和低於冰點時,病毒外層的脂肪膜會固化成凝膠。這種加厚的膜或橡膠外層可能讓病毒得以在較低的溫度下存活,並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環境
流感在冬季達到巔峰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和濕度。COVID-19也被指出有相似的情形,這種病毒在寒冷、乾燥的空氣下存活時間更長,例如在溫帶的冬季。低濕度還會增加呼吸道病毒滴蒸發成較小的氣懸膠體,使它們在空氣中停留時間更長,從而增加了在冬季病毒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這也可能增加冬季人們暴露於較高病毒載量的風險。
而在冬天,人們較常待在室內。室內人多,停留的時間長,再加上接觸更緊密,這大大增加了傳播和感染的風險。
流行病學三角模式:宿主
通常,宿主有許多特徵可以緩解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和嚴重程度,包括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但特定於冬季的因素是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與免疫健康呈正相關。當暴露在陽光下,皮膚會產生維生素D,從而對呼吸道感染具有保護作用。在這種COVID-19大流行期間和冬季,由於室內活動增加和日光照射減少,維生素D可能會不足。另一個與冬季相關的宿主因素是濕度低導致鼻腔乾燥,這會破壞鼻黏膜而增加感染風險,使病毒更容易侵入人體。
SARS-CoV-2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我們對其傳播動力學的了解仍在不斷發展。基於其有高度傳播性、毒性及易於冬季感染呼吸道疾病病,如果我們不遵守政府建議的保護措施,那麼這種COVID-19大流行有可能匹敵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0.11.05)
更多閱讀
* 溫暖的天氣可以抑制冠狀病毒嗎?
*
每上升1℃武漢肺炎死亡率下降15%,引發第二波冬季大流行的擔憂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