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1-09-22
肥胖的主因是吃多少?還是吃什麼?
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肥胖流行的根本原因與我們吃的東西更有關,而不是吃了多少!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過去5年內,全球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率有所增加。科學界一致認為,環境因素,尤其是高度加工食品的方便取得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肥胖率增加。然而,關於環境因素如何導致體重,仍增加存在很多觀點上的分歧。
問題是吃的多少?還是吃的東西?
美國農業部《2020-202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進一步告訴我們,成年人減重「需要減少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取的卡路里,並增加透過運動、活動消耗熱量。」這種體重管理方法是基於具有百年歷史的「能量平衡模型」。
該模型指出,體重增加是由於攝取的能量多於消耗的能量。在當今世界,隨處都有美味可口、大量銷售、廉價的加工食品,人們很容易攝入超過身體所需的熱量,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根據這種想法,過度飲食,加上身體活動不足,正在加速肥胖症的流行。
但根據最新發表的另一種觀點「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則指出,體重管理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所食物的「質」,而不是總卡路里的攝入「量」。
肥胖流行病的生理學觀點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將當前的肥胖流行歸咎於現代飲食方式,其特徵是過度食用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高的食物:特別是加工過、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具體來說,當人們吃進這類碳水化合物時,會讓血糖快速升高,導致它們以脂肪形式儲存。因為脂肪堆積增加,肌肉和其他代謝活躍的組織能得到的熱量便減少了。這時,大腦認為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因此導致飢餓感。此外,在身體試圖節省燃料時,新陳代謝可能會減慢。因此,即使我們繼續獲得多餘的脂肪,身體也傾向於處於飢餓中。
要了解肥胖流行,不僅需要考慮吃了多少,更需要考慮吃的食物如何影響人體的荷爾蒙(如:胰島素、升糖素)和新陳代謝。能量平衡模型的思考邏輯假設了所有熱量對身體來說都是相似的,因此忽略了這個難題的關鍵部分。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不是敦促人們少吃,因為這樣的策略長期來看通常不會奏效,而是提出了另一條途徑,聚焦在「吃的東西」。根據研究主要作者哈佛醫學院教授David
Ludwig的說法:「減少攝取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會減少儲存身體的脂肪。因此,人們可以在減少飢餓和掙扎的情況下減輕體重。」
超越爭議
雖然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並不新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代初,然而此次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肥胖流行病的生理學觀點》是迄今為止對模型最全面的表述,這篇研究由17位國際公認的科學家、臨床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所撰寫。
總的來說,專家們提出了許多支持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的科學證據,並確定了一系列可檢驗的假設以區分兩種模型,對未來的研究規劃出了方向。
作者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為這兩種模型下定論。也或許,另有新的模型來解釋會更適合。為此,他們呼籲和「具有不同觀點的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9.15)、Eurel
Alert(2021.09.13)、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21.09.13)
+ read more

2021-09-17
吃膠原蛋白能改善皮膚嗎?
為了追求無皺紋的皮膚和光鮮亮麗的青春外表,膠原蛋白補充劑越來越受到關注,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但是,膠原蛋白真的有用嗎?
膠原蛋白是什麼?
膠原蛋白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蛋白質,約佔皮膚的四分之三。它也是骨骼、皮膚、肌肉、肌腱和軟骨的主要組成部分,膠原蛋白使組織強壯、有彈性,能夠承受拉伸。
在食物中,膠原蛋白天然存在於動物肉中,如肉和魚。然而,各種動物和植物食物都含有讓我們體內產生膠原蛋白的原料。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會逐漸減少膠原蛋白的產生,但讓膠原蛋白的生成速度下降得最快的是過度日曬、吸煙、酗酒以及缺乏睡眠和運動。隨著人體衰老,深層皮膚層中的膠原蛋白從緊密組織的纖維網絡變為無組織的迷宮。暴露於環境會損壞膠原纖維,降低其厚度和強度,導致皮膚表面出現皺紋。
補充膠原蛋白
儘管膠原蛋白在我們的身體中含量豐富,但它已成為一種暢銷的營養品補充劑,據稱可以改善頭髮、皮膚和指甲,也就是青春之泉的關鍵成分。吞一粒藥丸,沒有副作用並且可以逆轉衰老,這對許多人來說很有吸引力。根據google趨勢,2014年以來,網路搜索「膠原蛋白」的數量正持穩地增加。
膠原蛋白最初是作為護膚霜和精華液的一種成分出現的。然而,即使是皮膚科醫生也懷疑其作為局部應用的有效性,因為膠原蛋白不是天然存在於皮膚表面,而是存在於更深層。膠原纖維太大無法滲透過皮膚的外層,即使是較短的膠原蛋白鏈(稱為肽)也無法。
丸劑、粉劑和食物形式的口服膠原蛋白補充劑被認為可以更有效地讓身體吸收,在消費者中大受歡迎。它們可能是被做成更容易吸收的膠原蛋白肽或水解膠原蛋白出售。
膠原蛋白補充劑含有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砌石),有些還可能含有與健康皮膚和頭髮相關的額外營養素,如維生素C、生物素或鋅。
吃膠原蛋白補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是由19種不同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吃膠原蛋白可以直接有益於皮膚或關節健康。如果吃了它,消化道的工作就是,在釋放到血液中之前將它們分解成氨基酸及膠原蛋白肽。然後傳佈在身體最需要蛋白質的地方。所以,膠原蛋白不會保持膠原蛋白。
利益衝突:膠原蛋白補充劑的研究?
大多數關於膠原蛋白補充劑的研究都與「關節」和「皮膚健康」有關,缺乏人體研究,但一些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膠原蛋白補充劑可改善皮膚彈性。其他試驗發現,補充劑可以改善關節活動並減少關節疼痛。
膠原蛋白約佔軟骨的60%,軟骨是一種非常堅固的組織,圍繞著骨骼緩衝高強度運動的衝擊。因此,膠原蛋白的分解可能導致軟骨消失和關節問題。
然而,這裡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因為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關於膠原蛋白補充劑的研究都是由相關產業資助或部分資助的、或是一名或多名研究作者與這些產業有關聯,而這些產業可以從積極的研究結果中受益,這使得很難確定膠原蛋白補充劑的真正有效性以及它們是否物有所值。
膠原蛋白補充劑的一個缺點是不知道它究竟包含了什麼,或者補充劑是否會如同標籤所宣傳的那樣。在美國,補充劑產業不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監管,人們擔心膠原蛋白補充劑含有重金屬。
另一個潛在的缺點是,服用膠原蛋白補充劑可能成為不健康行為的藉口,例如睡眠不足和抽菸。
也就是說,現有的研究並未顯示膠原蛋白補充劑會產生負面副作用。
底線是............
目前,我們缺乏非產業資助的膠原蛋白補充研究。因此,一種合乎邏輯且更便宜的方法就是,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全穀物、水果和蔬菜,以健康均衡的飲食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來提高天然膠原蛋白的產生。
編譯來源:HARVARD T.H. CHAN
+ read more

2021-09-11
法國提供25歲以下女人免費的避孕措施!
法國將從明年1月1日起為25歲以下女性免費提供避孕措施,包括:避孕藥物、檢驗、醫療程序及就醫等。
目前,法國免費獲得避孕措施的年齡限制為18歲以下。在法國,人工流產也是國家由提供,是免費的。這項新措施將使國家每年花費2,100萬歐元(約台幣6.8億元)。
法國健康部長Olivier
Veran表示,因為經濟因素,一些年輕女性的避孕使用率有所下降。女性因此無法保護自己,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但,部長並未提到男性的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法國政府的新措施是一番美意,但是,為什麼避孕負擔仍然由女性主要承擔?最終,避孕的責任將更多地落在女人身上,她們可能變成沒有理由不服用避孕藥。這項政策減少了經濟不平等,但可能加深了性別不平等。
避孕措施在英國是免費的;而在西班牙,國家提供免費避孕藥並補貼其他形式的避孕措施。其他幾個歐洲國家則提供免費或補貼的避孕措施。
英國這項政策公告之際,總統馬克宏的政府正在為2022年的競選活動做準備。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9.09)、NPR(2021.09.09)
+ read more

2021-09-10
人工流產除罪!墨西哥歷史性判決!
墨西哥最高法院在9月7日裁定,判決「人工流產為刑事犯罪」是違憲的,這是婦女健康和人權倡導的重大勝利,寫下歷史新頁。相較美國德州於日前開始施行史上最嚴人工流產禁令,兩相對照,令人唏噓。
墨西哥為全球第二大天主教國家,人工流產合法意味著法院不能再起訴人工流產案件。這是繼阿根廷人工流產除罪後之後,另一歷史性里程碑。
墨西哥最高法院院長Arturo
Zaldivar表示,這一決定是所有女性,尤其對最弱勢女性的「分水嶺時刻」。最高法院大法官Luis
Maria
Aguilar稱這項裁決結果是「女權的歷史性一步」,並表示「這與人工流產權無關,而是關乎女性的決定權與那些能懷孕做決定的權利。」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拉丁美洲天主教大國的阿根廷及墨西哥先後將人工流產除罪,顯示國家對於女性自主的尊重及提升。而美國大大限制人工流產的禁令,是宗教的執著優於對女性的保障,更是政治凌越女性。
進步的法官和不敢表態的總統
墨西哥擁有約1億天主教徒,是全球第二大天主教國家,僅次於巴西。天主教會反對一切形式的人工流產。
目前,擁有34個州的墨西哥,僅有墨西哥市及其他三個地區能夠合法人工流產。在其他地方,只有在遭性侵或母體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女性才能合法人工流產。
此次最高法院的投票源於2018年的一起案件,該案件挑戰了墨西哥北部與德州接壤的Coahuila州的人工流產罪,該州法律規定女性非法人工流產最重處以3年有期徒刑。
數百名主要是貧窮的墨西哥婦女因人工流產被起訴,而至少有數十名仍被監禁。
越來越多的女權運動者走上墨西哥街頭呼籲變革,包括呼籲終止該國大部分地區的反人工流產法。在Coahuila州首府Saltillo舉行的一次示威活動中,手持綠色頭巾象徵「擁護選擇權(Pro-Choice)」運動的參與者擁抱並高呼「人工流產不再是犯罪!」
最高法院7日出席的10名大法官一致認為,禁止女性人工流產侵犯了婦女的身體自主權,裁定該州的人工流產法律違憲。
墨西哥各州擁有決定其法律的自主權,但如果違反最高法院的裁決,將被宣告無效。Zaldivar院長說,7日的投票確立了該國所有法官的法定標準,不再起訴任何人工流產婦女。
Coahuila州政府發表聲明稱,該裁決具有追溯效力,任何因人工流產而被監禁的婦女都應「立即」獲釋。
墨西哥左翼總統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謹慎地避免在此事上表明立場,僅稱這取決於法庭。在他2018年競選活動期間,他與一個由基督教保守派創立的小型政黨結成聯盟,該政黨以強烈反對人工流產而聞名。
相比之下,2007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破天荒將人工流產合法化時,當時擔任市長的外交部長Marcelo
Ebrard在Twitter上慶祝法院的裁決是「婦女權利的偉大日子」。
美國女性可能「跨國人工流產」
美國一些州已採取行動限制人工流產。德州上週在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干預下,懷孕六週後全面禁止人工流產的禁令已開始施行,即使是遭到性侵或因亂倫懷孕也不例外。
墨西哥的裁決可能導致德州等州的美國女性前往邊境以南終止妊娠。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9.09)
+ read more

2021-09-02
「懸賞」萬元消滅人工流產 美國最嚴禁...
美國最嚴苛的人工流產禁令今日於德州生效,此一法令幾近全面禁止人工流產,並附加了「懸賞」條款。
被稱為「德州心跳法(Texas Heartbeat
Act)」的這項法令是由共和黨德州州長Greg
Abbott於今年5月簽署
,禁止醫療從業人員檢測到胎兒心臟活動後施行人工流產,即使遭到亂倫、強暴、性犯罪受害也不例外,而胎兒心臟活動大約出現於懷孕六週左右。
這是美國共和黨推動提高人工流產門檻的一部分行動,至少有12個其他州對懷孕早期進行人工流產頒佈了禁令,但都被阻止生效。
捍衛女性人工流產權利的組織指出,指出,85%至90%的人工流產發生在懷孕六週後,德州這項法令等於完全禁止了人工流產,並且可能會迫使許多診所關閉。自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對羅訴韋德案(Roe
vs.
Wade)作出裁決以來,任何州都不允許這樣的禁令,這是一項具有象徵意義的裁決。
「懸賞」1萬美元 鼓勵興訟
這項法令與過往不同之處在於鼓勵公民檢舉執行人工流產的醫療人員和幫助或教唆人工流產的任何人。贏得此類訴訟的公民將獲得至少一萬美元(約新台幣28萬元)
,而且這份酬金將由被告支付。
這樣的「懸賞條款」讓保守派或有意透過訴訟求償的有心人士,簡單地就能對提供人工流產的醫療單位求償,等於是透過大量民事興訟消滅提供人工流產的醫療院所,州政府甚至不需親自執法,可謂反人工流產保守陣營於法律上的一大突破性勝利。
德州州長Abbott於推特上表示:今天開始,每一個有心跳的胎兒都將免受人工流產的傷害。
點燃各界震撼與怒火
事實上,在美國,類似這樣的心跳法案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長年的政策角力中,保守州時常發起修法,企圖禁止或提高人工流產門檻。但絕大多數都會在法令正式生效前,透過訴訟,遭到司法體系、甚或最高法院擱置,但德州心跳法卻進入「實質生效」階段。
然而,此次這樣高度爭議的法令生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迄今沒有作為。
最高法院在9月1日晚間的緊急表決中,以5比4的結果拒絕對德州心跳法案發出禁制令。最高法院表示,不發禁制令是因為目前的訴狀理由不足以支持緊急處份,這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對該法案有既定立場。
這是美國前總統川普讓9名大法官中以保守派占多數後,最高法院處理的第一起人工流產案件。
現任總統拜登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德州這項法令公然違反了羅訴韋德案中確立的憲法權利,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先例,法律「無恥地」賦予普通公民對他們認為幫助他人人工流產的任何人提起訴訟的權力。
美國醫學會表示對「惡劣的法律」深感不安,對最高法院的不作為感到失望。
趕在法令正式生效前,德州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診所,擠滿了患者進行手術。另有大量電話湧入要求預約,其中一家診所甚至半天就接到400通電話。
編譯來源:CBC NEWS(2021.09.01)、The Guardian(2021.09.01)
+ read more

2021-08-07
男孩穿裙子上學 抗議禁止穿短褲的保守...
7月19日,英國氣象局首次發布了極端高溫的琥珀色警告。在這樣炎熱的天氣裡,ornwall郡的Poltair中等學校不允許學生穿短褲。
在這樣炎熱的氣溫下,一群男孩們被告知不能穿短褲,決定穿著裙子進行抗議。
Poltair學校目前的制服政策不允許穿短褲,但允許穿裙子。
15 歲的Adrian
Copp和大約12個10年級學生決定利用學校制服政策的這個漏洞─允許穿裙子但沒有指定性別─穿著裙子上學,以突顯學校「過時的校服政策」。
Adrian說:「我發現它確實涼爽了很多,在這麼熱的天氣裡長穿褲真的很不舒服......情況喜憂參半,有些老師認為我們在胡鬧。但也有人為我們加油。」
「我們被趕出課堂並禁止參加社交活動24小時,但我們被解禁了,因為他們找不到任何可以指控我們的東西。」「我們沒有違反任何規則,只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在這種高溫下穿短褲,女孩們也一樣。」
其來有自
事實上,這場戲劇性的行動在2017年6月也發生過。
在Devon郡的Isca
academy學校,30多位男生也是穿著裙子抬頭挺胸地上學,抗議在自1976年來最炎熱的天候裡,學校不允許男生穿短褲。
抗議行動延續了5天,因為媒體大肆地的報導,引起諸多的關注。最後,學校因此改變了制服政策。
有媽媽的支持
Adrian的媽媽Donna,完全支持她的兒子,並很自豪Adrian有勇氣表明立場。
Donna說:「當他上小學時,穿短褲沒問題。但不知為什麼,到了中學就不允許這樣做。幾年來,這一直持續在爭論。」
「校服政策沒有具體的性別規定,我們想遵守規則。理想情況下,應該也為女孩開放穿短褲。有些女孩不喜歡穿裙子,所以這是所有學生的問題。」Donna補充道。
編譯來源:MIRROR(2021.07.20)、THE INDEPENDENT(2021.07.20)
+ read more

2021-08-02
自慰影響免疫系統嗎?
自慰是一個正常健康的行為,然而還是有許多相關的迷思。部分原因是即使今天,許多社會仍對自慰有高度的污名化。
研究認為自慰的快感可以帶來各種健康的好處,包括解放壓力、改善心情、解除疼痛/經痛等。
除此之外,也一直有傳聞指出自慰會影響免疫力,但有沒有科學證據呢?
男性自慰可以促進免疫力?
檢視自慰對免疫系統潛在影響的研究並不多,再加上性別資料的差距,有關女性身體所受到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資料。
2004年《神經免疫調節》期刊發表的研究,研究對象為11個男性志願者自慰至高潮。參與者在五個時間點讓研究人員在他們身上抽血:沒有性行為、自慰高潮前、及高潮後的5分鐘和45分鐘。研究人員測量血液中免疫系統活動的各種指標:白血球、淋巴細胞、白細胞介素IL-6及腫瘤壞死因子等。
研究發現,自慰暫時增加了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動,也就是白血球,特別是自然殺手細胞,它能殺死癌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白血球。
近年來,許多媒體引用這個研究,支持自慰可以改善免疫反應,然而健康專家們警告,對這些發現不應過度相信。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Jaqdish
Khubchandani説:「首先,只有11個人的樣本,並不足以證實自慰對免疫功能有益。第二,並未對這些人重覆實驗。第三,他們都是健康的志願者,會有偏頗,缺乏普遍性,例如不同年齡層、有疾病史的人。第四,無法確定免疫細胞的增加是因為自慰,或是因為壓力減輕之故。」
最後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免疫指標暫時的增加,並不能保證免疫長期的加強,或能預防疾病。」
雖然最初研究的作者們進行了一個「後續」研究,研究目的在確認射精頻率和攝護腺癌風險的相關,但並未包括原來的參與者,也未聚焦在自慰。這項後續研究2016年發表在《歐洲泌尿學》期刊,包括了31,925位男性參與者在問卷上回答18年內射精頻率的資料。
結果確實發現射精頻率多時,攝護腺癌風險較低。然而研究作者認為他們的研究仍有限制,包括自我宣稱的資料可能不正確不完整,而且和其他相關性的文獻並不一致。
女性自慰的影響呢?
研究自慰對男性身體免疫力的影響是非常有限且不一致,研究自慰對女性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更加缺少了。
2014年發表在《性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檢視了性行為,包括自慰,是否影響到女性的免疫反應、以及如何影響。
這個研究分析了兩組資料,參與者包括男女,特別聚焦在憂鬱症和性行為的關聯,以及兩者的互動如何影響了免疫力。
研究結論提出,有中/重度憂鬱症及性行為有伴侶的女性參與者,其免疫力的指標較低。然而,自慰頻率和免疫指標無相關。
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解答,包括憂鬱症、各種形式的性行為與女性免疫力之間潛在的關係。
為何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
根據男性自慰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的原因比較是自我愉悦的行為加強免疫細胞的活動。男性健康醫療專家Jerry
Balley博士解釋:「高潮亢奮的狀態和荷爾蒙的釋放,增強了免疫細胞和荷爾蒙。」他宣稱:「這樣的影響在高潮後可長達24小時之久,而高潮後的60分鐘則是顛峰。」
但是健康專家們強調,即使是這樣,自慰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並不足以抵抗病菌。
Khubchandani教授強調:「自慰並不會長期或持續的影響免疫力,但可以帶來一些其他的好處,如幫助睡眠、解除壓力、提升心情。」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7.28)
+ read more

2021-07-30
運動有性別之分?許多家長仍認為男孩比...
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學院Philip
Veliz博士所主持的研究發現,相較於男孩,女孩從未參加過運動的可能性更大(35%
vs
43%)。而且目前正在參加運動的比例也更低,女孩的比例為36%,男孩的比例接近46%。總體而言,大約40%受訪的孩童/青少年表示他們目前正在參加體育運動。
Veliz博士指出,性別刻板印象和缺乏女性教練作為榜樣是女孩退出或不參加體育運動的最大原因。
此外,女性運動員受到不平對待的雙重標準,或不像男性運動員那樣受到重視的刻板形象,在家長心中還是存在。參與運動的性別差距持續存在,父母是一部分重要原因。
Veliz表示,孩子們參加運動的平均年齡是6歲,這很需要家長的大力參與和支持。如果父母認為男孩運動比女孩好,可能會帶女孩去參加不同的活動,或者根本不運動。
家長心中的性別刻板形象
研究人員對3,000多名7至17歲的男、女孩童/青少年及其父母、監護人進行了調查。結果驚訝地發現,大約三分之一(32%)的父母認為男孩比女孩更擅長運動。孩子從未參加過運動的家長更認為女孩沒有男孩那麼有競爭力,運動對男孩來說比女孩更重要。
Veliz博士說,這些刻板印象可能導致我們所看到的女運動員在比賽中服裝的爭議,例如挪威女子沙灘手球隊因拒絕穿著比基尼泳褲參加比賽而被罰款;一名身障奧會女運動員被官員告知,她的短褲「太短而且不合適」。
缺少女性教練作為典範
Veliz博士更指出,女孩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女教練的相對缺乏」。只有58%的女孩有一位女教練,而將近九成的男孩有一位男教練,女性在青年及更高級別教練中的代表性不足。
因此,讓家長相信男孩和女孩對運動是同樣感興趣,並消除成為女教練的障礙,這是很重要的。Veliz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女運動員有了女兒,這種情況自然會改善,一個喜歡運動的媽媽更有可能說出「希望我的女兒像我一樣參加這些活動。」
發展運動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認為運動就是要「競賽」。但是,有些孩子只是好玩。事實上,運動是孩子身體活動的主要場域,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基礎,讓他們覺得好玩想要一直玩,就可以持續投入在運動中。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7.27)
+ read more

2021-07-28
奧運選手突破了生理極限 但什麼限制了...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運的座右銘,也是每位運動員的目標。但一個人能完成多少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從遺傳、心理再到環境,一些專家甚至認為人類的體能已近極限。
精英運動員:先天還是後天?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運動機能學系助理教授Amanda
Paluch表示,運動員的能力取決於與生俱來的身體,有些人就是有能力變得比其他人更健康。但對於所有人來說,總是有改進的空間,只是每個人能達到的上限有所不同。
Paluch說,精英運動員和一般人在細胞的層次上有所不同,運動員的肌肉在收集和使用氧氣方面更有效率。
然而,即使是運動員之間,例如桌球選手莊智淵與舉重選手郭婞淳,他們的肌肉組成完全不同。肌肉纖維依收縮的特性可分成兩大類:「慢縮肌纖維」(slow
t-witch
fiber),在疲勞之前會緩慢且長時間地收縮,這是較低強度且時間長的運動類型主要依賴的肌肉,例如馬拉松選手,他們小腿慢縮肌纖維的比例普遍偏高;另一類為「快縮肌纖維」(fast-twitch
fiber),即快速收縮且快速疲勞,需要高爆發力運動項目的選手有較高的快縮肌比例。因此,若將舉重選手和桌球選手的肌肉放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將會完全不同。
加州大學心臟病學助理教授Elizabeth
Dineen說,每個身體的表現都有其天生的限制。短跑運動員可能在短距離內表現出色,但在馬拉松過程中無法保持這種速度,因為不同運動所需的能量和氧氣吸收並不相同。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運動命運在出生時就註定了。一個人的環境,例如來自家人和教練的支持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經濟資源等後天因素,也會影響運動表現。
Paluch表示,有些人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或者願意做任何的付出。在考慮努力訓練與良好基因的問題時,絕對是兩者的結合。
運動:人類生理有極限嗎?
儘管如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可能已經接近生理極限。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體能表現的高峰已漸趨於平穩。
Usain
Bolt的100公尺短跑9.58秒的世界紀錄是在2009年創下的;Florence
Griffith-Joyner1988年創下的女子10.49秒的世界紀錄。這兩項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Dineen同意人體存在限制,體能表現完全取決於身體產生和使用能量的能力。但她認為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例如在營養和預防傷害方面仍持續地發展。精英運動員是一群有動力的人,有些人經過正確的訓練和提升,也許能夠打破目前的記錄。因此無法說我們已經見過最快、最高或最強的表現。
Paluc指出,科技也發揮了作用。例如,體壇允許使用聚氨酯泳衣後,2008年和2009年許多游泳記錄已改寫。因此,雖然我們可能不會看到人類在生理上有多大改善,但記錄仍可能會不斷前進。
來自內心的動力不可或缺
美國自行車手Neilson
Powless於2020年成為第一位參加環法自行車賽的美國原住民,他是頂級運動員的代表。
Powless擁有良好的基因:他的母親是一名奧運馬拉松運動員、他的父親是國家級鐵人三項運動員、他的祖父曾獲軍事拳擊冠軍。Powless的運動能力從出生起就受到了極大的鼓勵和支持。
Powless說:「說沒有基因的影響是愚蠢的。」但他也指出,對於他這個級別的車手來說,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資源的幫助讓他們取得勝利。他有培訓師、營養師、廚師、物理治療師、整脊師等等。
另外,科技也是重要的一環。有裝置追踪他的生理記錄,包含他產生的能量以及他睡眠的時間等。這就是他如何知道自己的靜息心率約為每分鐘38次,而最高的時候可達200次,這可能每年會出現一次。
但是沒有人可以衡量他的精神動力。Powless說,這是區分頂級運動員與其他運動員區的關鍵因素,而這來自「內心」。「在自行車運動中,如果一年內贏得五場比賽,那麼你將度過美好的一年,但這意味著你可能輸掉75場比賽,而你必須能夠面對。」
對他來說,坐在自行車坐墊上的所有時間幾乎都可以進行冥想,這很有幫助。如果離開坐墊太久,他會變得煩躁。「有時在休賽期或類似的情況下,離開自行車幾週後,我開始變得有點瘋狂,我只是覺得很想在自行車上花些時間或進行某種形式的訓練。」
擁有這種來自內心的動力,才可能突破人類表現極限。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7.26)
+ read more
/20170504093119_DRUGS.jpg)
2021-06-08
美FDA批准 近20年來首個阿茲海默症新藥
本週一(6月7日)美國核准了近20年來第一個阿茲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儘管其效能證據不一、備受爭議,但這卻將引發了全球各國必須上市的壓力。
因為可以治療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並填補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aducanumab是在加速批准下獲得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
敗部復活!
雖然醫生、患者和支持他們的組織迫切需要可以減緩精神惡化的治療方法,但科學家們對aducanumab的有效性提出質疑。由於這些藥物似乎不起作用,兩項試驗於2019年3月中止。製造商百健(Biogen)表示,這些藥物不太可能改善人們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但該公司在2019年10月宣布,重新分析一項涉及服用藥物時間更長及更多的試驗數據,結果顯示,高劑量可以減緩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日常活動能力的下降,因此向監管機構申請藥物許可。
對於百健的申請,去年11月的顧問委員會皆表示反對的建議。
在製造商提供了更多的試驗數據後,美國FDA已經批准了這個藥物,但條件是藥廠必須進行第4期臨床試驗。也就是說,藥物上市後,研究人員必需對使用者進行監測,了解藥物的作用,以及是否真的能減緩智力衰退的進程。
ADUCANUMAB的作用
目前科學家公認,大腦內澱粉樣蛋白斑塊(amyloid protein
plaques)堆積及Tau蛋白異常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根本原因,多數為阿茲海默症設計的藥物都試圖清除這些斑塊。
aducanumab是一種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主要在消除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聚。
引發的爭議......
去年11月,美國FDA顧問委員會都對aDUCANUMAB申請案表示反對的建議。其中三名委員直接於科學期刊上發表,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aducanumab有效。他們擔心,如果該藥物被核准的主要原因是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匱乏,那麼未來的門檻就會降低。
一些科學家對aDUCANUMAB獲得FDA批准感到驚訝。
倫敦大學學院老年精神病學教授R. Howard
說:「作為一名癡呆症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同時也有阿茲海默症的家族病史,我希望看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我認為aDUCANUMAB的批准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它只會對患者及其家人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可能會破壞10年來有意義的癡呆症治療的持續探索。」
前車之鑒?
現有的少數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效果似乎也有限。20多年前批准aricept(也稱為donepezil)時,同樣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戰爭。當時,它被譽為一項突破,但主要是因為沒有其他任何治療藥品。很清楚地,它可以減緩幾個月內的智力衰退,但從長遠來看,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如果aducanumab被廣泛使用,則需要對發生極早期記憶問題的患者進行大腦PET掃描,以確定他們是否有澱粉樣斑塊。這不僅需要設備,還需要訓練有素的員工。如果它就像其他藥物一樣只對輕症患者有短暫的改善,那就需要好好評估其成本效益。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6.07)、JAMA
Network(2021.03.30)、The Guardian(2016.11.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