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你會是為貓「瘋」狂的貓奴嗎?
2015.06.12
你會是為貓「瘋」狂的貓奴嗎?
  過去已有研究證實貓咪的寄生蟲—弓形蟲會導致孕婦流產、胎兒畸形或是會有類感冒的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或死亡。最新的研究指出弓形蟲可能也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 寄生於貓咪腸子的弓形蟲,會透過貓咪的糞便傳染給人類,若人類有健康的免疫系統,多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懷孕的婦女或是免疫系統比較弱的人則會出現流產或是類感冒的症狀。近來則有研究發現小時候家裡養過貓咪的人得到精神疾病的機率比沒有養過的家庭高出50%,而研究者認為這與貓咪腸子中的弓形蟲有關。 但愛貓者也不需太恐慌,如果你的貓咪沒有到室外趴趴走,而且貓砂盆不用時也有記得蓋住就不用太擔心,另外孕婦應避免清理貓砂盆,清理貓砂盆要戴丟棄式手套或是清理完後用肥皂洗手,避免將殘留在手上的弓形蟲吃進去。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建議,每天換貓砂讓弓形蟲無法生存;避免餵食貓咪生肉或是未煮熟的肉可以減少弓形蟲在貓咪糞便中的數量。要注意的是貓咪糞便不是我們唯一接觸到弓形蟲的傳染管道,接觸未煮熟或是受弓形蟲汙染的肉類或是喝到受汙染的水都可能會讓我們感染。 資料來源:Schizophrenia Research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2015.06.10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目前,主要且相對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是在性愛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但據衛福部統計,口服避孕藥在未婚女性中已有2成的使用率;未婚的原住民女性更有3成5使用率,且兩者均呈成長趨勢。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藥的用途不僅止於避孕,還用於調整女性經期的規律、舒緩痛經、經前症候群以及避免經血過多、子宮內膜異位、乳房和卵巢囊腫等。   由於用途廣泛,口服避孕藥使用率將會增加,因此女性必須知道避孕藥的相關知識,包括用途、副作用、注意事項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以下為國外醫學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可能帶來的十大副作用:   1. 陰道出血:有5成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後三個月會有陰道出血,但9成女性在使用至第三包避孕藥後狀況會改善。若有正確使用藥物,但仍持續出血超過5天以上或大量出血超過3天以上,建議要就醫處理。   2. 疲勞:在初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時可能會經歷輕微的疲勞,但通常不會太久,在睡前與食物一起服用藥物可稍微改善疲勞現象。若疲勞現象持續或嚴重,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3. 乳房軟度: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乳房增大或變軟,通常在使用後的前幾周會改善。若乳房出現突起或疼痛感並未消失,需尋求醫療協助。減少食用咖啡因和鹽分以及穿全罩式胸罩可以有所改善。   4. 頭痛:服用後若開始經歷頭痛,需讓醫療提供者知道。   5. 體重增加:雖然目前尚缺臨床研究證實避孕藥會導致體重增加,但仍發現有女性因此水腫,尤其出現在胸及腰的部位。  6. 情緒波動:由於避孕藥會造成女性情緒起伏,因此若您有憂鬱症史,需要與醫療提供者溝通您的身心狀況。   7. 經血不來:生活中有諸多因素導致每個月經血不來,但是若您有在服用避孕藥,且發生經血太少甚至沒有的情況,可先驗孕確認有無懷孕後,再看是否要尋求醫師協助。   8. 性慾降低:由於避孕藥裡存在荷爾蒙,女性性慾可能因此受影響。若此現象持續發生或讓您感到困擾,建議您向醫療提供者諮詢。   9. 陰道分泌物:部分女性會在從事性活動時經歷陰道分泌物過多或太少的狀況,若您擔心有感染的風險,建議您尋求醫療協助。   10. 隱形眼鏡使用者視覺改變:若您是隱形眼鏡使用者,於服用避孕藥後發現視覺有改變或隱形眼鏡耐受力降低,建議您尋求眼睛專科醫師的協助。   最後,若服用避孕藥後感到腸胃疼痛、胸痛或呼吸短促、視覺模糊或失明、大腿或腿部萎縮、疼痛、紅腫,建議您立即尋求醫療提供者的協助或前往急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出現危機的徵兆。而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包括:心臟病、中風、血栓等,若女性有心血管、肝臟、乳癌及子宮癌的病史或家族病史,建議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並且向醫師諮詢其他避孕方法。       資料來源:Brown University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WebMD.        
+ read more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2015.06.05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許多女性為了營造高挑修長的體態、修飾身材比例而選擇穿著高跟鞋。高跟鞋雖然美觀,但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若穿著不當往往會為雙腳與腿部造成極大的負擔;在許多提倡性別平等者的眼中,更是主流審美價值觀束縛女性、限制其自由與行動能力的工具。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更明確的指出高跟鞋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何種傷害。   研究發現,大學女生若一週中有三天以上都穿著10公分高的跟鞋活動,將可能造成腳踝附近的4組肌肉功能失調。研究者Yong-Seok Jeeg解釋,雖然在穿著高跟鞋的初期似能使腳踝肌群變得有力,但長期下來確實是會使肌肉功能失調的,而肌群無法正常運作是後續引發腳踝受傷的關鍵原因。   因此,Yong-Seok Jee博士認為,對平時慣穿高跟鞋者而言,有一些重要的臨床建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首先,規律進行強化踝部肌力的運動,如練習以腳跟走路、拍動腳趾、墊腳跟;其次,減少穿著高跟鞋的時間與次數。   其實,除了穿著頻率與時間長短很重要之外,鞋子的材質、形狀(弓足弧度)、走路姿勢等也都是影響腿部肌肉運作、施力的原因。提醒所有高跟鞋的愛好者在穿著高跟鞋時注意上述幾點,並切記搭配合適的運動強化踝部肌肉,畢竟,能夠兼顧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 read more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2015.06.03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研究指出,曾經與X染色體有一樣的基因的Y染色體,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640個基因,如今,學者發現這些基因有部分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繼續影響著生物的發展,如男性的生育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許多,這是因為Y染色體上少了很多X染色體有的基因。而一群科學家以人類、猿、鼠類、牛與有袋類如袋鼠的基因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基因由Y染色體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證據。   其中,Y染色體基因消失最極端的例子,是棲息於琉球群島某島嶼上的鼠類。在這種鼠類身上,發現原本Y染色體有的基因全部移至X染色體或其他染色體上。這樣的例子一直被認為是特殊的,但新資料顯示基因由性染色體移至其他染色體上的現象其實常見於哺乳類 (含人類)。   來自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同時身為本研究主要作者的Jennifer Hughes指出,Y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攸關製造蛋白質、退化等,但是從一些哺乳類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有些重要的基因已從Y染色體上消失,且部分消失的基因被發現轉移至其他染色上。目前已發現4種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基因。其中一種為基因EIF2S3,它在產生精子上扮演重要角色;鼠類的X及Y染色體皆有此基因,但卻消失於人類的Y染色體,而出現在X染色體及非性染色體上。這種現象顯示,EIF2S3是一重要的基因,因此即使不存在於Y染色體上,X染色體會在其他染色體上備份該基因。 Jennifer Hughes補充,這項研究讓我們對性染色體的角色、基因和性別特質有更細緻的理解, 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我們看到基因轉移對基因演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Genome Biology        
+ read more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2015.05.29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台灣女人連線於5月29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性別健康政策的檢視」為會議的行動主軸,與來自台北、台中、南投、高雄、台南、花蓮的25個婦女團體以及專家學者們共同檢視4項婦女重要健康議題: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友善生產政策、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以及醫學美容,並向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表達建言。 在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方面,醫學教育的性別課程雖已朝多元性發展,但仍應有更多關於健康議題的內容,並且目前政府單位補助的以人為對象的研究仍缺乏性別分析。 在友善生產環境方面,政府已實行多項試辦計畫與研究計畫,卻將計畫結果束之高閣。此外,現行的孕婦健康手冊嚴重缺乏與「生產」相關的資訊。生產風險補償試辦計畫則因沒有「法律的授權」,補償財源不穩定,無法實現計畫初衷。 在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上,政府提供的子宮頸癌資訊片段甚至錯誤,容易使婦女陷入健康危機中。而目前缺乏追蹤施打疫苗的縣市的資料庫,無法評估施打之成效亦無法追蹤施打婦女的後續狀況。 在醫學美容方面,目前雖有受術者的手術同意/說明書,但卻無審閱期。此外,關於訂定規範,不只未成年人使用醫美之規範亦未臻完善,電視購物等多元廣告行為亦無法可管,且府對新興的醫美技術遲遲未有明確的規範及管理。而衛福部推動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失敗,使醫美缺乏保障。 下午在黃淑英理事長、林淑芬立委及吳宜臻立委帶領下,婦女團體前往衛生福利部本拜會 蔣部長並與部長等長官針對上午婦團提出的12項宣言逐條討論。會中 蔣部長在理解婦團的初衷下,承諾將積極針對宣言進行研議。 資料來源:台灣女人連線  
+ read more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2015.05.28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以下這個畫面大家一定都曾看過-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在與其年幼孩子講話時,常會刻意提高音調,並會有忽高忽低的變化。過去研究分析這類親子互動多聚焦在母親的角色,因此在語言學上這種說話方式被稱作「媽媽語」(motherese),其特色就是易引起孩子注意的說話節奏以及誇張的聲調。   不過親職角色漸漸有了改變,開始有一些爸爸也會參與育兒工作,因此日前一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想瞭解這些爸爸們與孩子互動時是否也會出現相同情形,最後發現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先錄下參與研究的學齡前孩童與其父母的平日互動,再使用聲音辨識軟體區分出父母分別與孩子或其他成人的對話,並進行比較。結果呼應了過去的研究,顯示與和其他成人互動相較,媽媽和孩子說話時會使用較高音頻的聲調,音頻的變化性也較多,但爸爸則多使用同頻率的聲調,且通常與他們和其他成人說話時無異。雖然如此,爸爸和小孩說話還是會稍做調整,像是使用不同的字彙、改變說話的音量及談話長度。   研究主要作者該校的演說與聽力科學系Mark VanDam教授表示,孩子的年齡及性別可能也都會影響爸爸們與孩子的談話互動模式。而爸爸與媽媽的不同,並不代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比較差,對孩子學習語言來說,父母反倒是扮演了互補的角色,孩子與父親進行對話能幫助其培養並開始熟悉與外界互動較相近的溝通方式。但這項研究結果目前僅是用於雙親家庭,因此研究團隊並不清楚單親或是同志家庭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資料來源:第169屆美國聲學學會(the 169th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