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2014.12.03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近日一篇由2013年獲得美國醫學會基金會鼓勵女性成就人物的基金得主Juliet Lee醫學博士與其同事所共同撰寫的文章指出,即使現今已是2014年了,但醫學領域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雖然與過去相較,這些問題不是那麼外顯,但它們都還是存在,影響著女性的薪資待遇、職涯發展等。 這篇文章內容是作者對外科、急診與內科女住院總醫師的調查發現。文中指出,在醫學領域裡,雖然現在女性加入學術殿堂的比男性多,但女性的學術發展有成就的比率卻比較低。 調查分析這些曾為住院總醫師的女性得出以下四項結論:(1)基於教育與教學因素,她們選擇現在這個位置;(2)離開學術醫學是基於專業因素的考量,而非個人原因;(3)她們缺乏足夠的導師,與前輩交談溝通時會感覺不舒服,且不確定如何才能達到可獲得升遷的標準;(4)在此領域仍充滿挑戰,如:遭受反彈、面對不明確的政策、缺乏學習的榜樣。 文章認為在醫學領域有許多性別議題仍需繼續努力以獲得改善,包括薪資的平等、保障進行學術活動的時間、及提供多元升遷管道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2014.11.19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指標中心的建議,不管是婦女或男子,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每天服用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逆轉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Truvada。     近日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展出一套數學預測模式顯示:婦女要預防由陰道性交傳染的HIV,必須每天都服用Truvada;不過,男性只須一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即可以預防因肛交而引起的HIV感染。 過去曾有兩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讓未感染HIV的婦女每天使用反逆轉病毒的藥Truvada與tenofovir中的其中一種,結果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藉由這次算出的預測模式可解釋為何那兩項試驗會失敗,當中其實就是由於參與者確實服用藥物的天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未能看見效果。    此次,美國北卡萊納大學的藥師Kashuba及其團隊先找出在細胞中愛滋藥物成份(tenofovir 和Emtricitabine)與DNA分子兩者之間能有效預防HIV病毒複製的比率。再使用較早期對婦女的臨床實驗資料建立一套數學計算模式,能預測每周服用2-7天不等的藥物,於不同部位(陰道、子宮頸與直腸)組織細胞中的該比率數值。最後計算出針對不同部位要達到預防效果需服用標準劑量藥物的頻率。    第一,直腸組織部分,所有的實驗對象須每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 或每天服用tenofovir。第二,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ruvada,75%的陰道組織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比率、50%的子宮頸組織能達到。第三,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enofovir,陰道或子宮頸組織可達到有效的比率則未達半數。 科學家指出,直腸組織比子宮頸和陰道更容易達到有效的比率是因為直腸組織內DNA分子較少,相對的, tenofovir濃度會高於陰道組織。對此研究發現,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研究使用的分析資料中參與對象皆為女性,所以其所計算出的有效預防直腸組織感染HIV應服用的藥物劑量及頻率會是可適用於女性身上,但此劑量是否一樣也能預防男性因肛交發生直腸組織感染HIV事實上我們並無從得知,因此,研究所下的結論仍須在男性身上進行試驗才足以證實其真正的有效性。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甲狀腺疾病篩檢效益不明
2014.11.11
甲狀腺疾病篩檢效益不明
  在美國,針對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的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並給予治療,目前已很普遍,但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近日完成一份建議草案指出,因為這種預防性篩檢與治療長期而言對病人本身的健康是否有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因此無法就是否支持或反對成年人接受定期甲狀腺疾病篩檢做出明確建議。 無病徵病患接受治療問題 美國在2006年至2010年之間,針對治療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開立左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的處方籤增加了42%,超過2千3百萬筆處方。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從左甲狀腺素使用普及,但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和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盛行率低,兩相比較可以合理推論許多無病徵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確實接受了治療。因此他們呼籲應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篩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找出能證明篩檢效益的證據。 接受治療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及篩檢爭議 支持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失調疾病的論點認為治療能將其他相關的潛在危險,例如心臟疾病降到最低,但USPSTF表示,上述效益並非全然正面,因有相關的研究明顯有方法論侷限性,無法應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未有研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亢進治療進行確切評估檢視。 不過,截至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顯示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有任何害處,僅有非直接證據指出篩檢可能引發的危害,包括假陽性結果、對心理的影響、誤診、過度治療等。如真要進行篩檢,醫療人員首先應確保病患明確了解做此篩檢可能的益處及危害。 國際內分泌相關醫學會對篩檢的建議 但是,目前在美國大部份和內分泌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治療有關的專家團體都推薦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其中美國甲狀腺協會就建議所有成年人從35歲起(孕婦除外),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也建議年長病患,尤其是女性,即使未顯示任何病徵,定期接受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 在2006年,英國三個專業醫療團體-英國臨床生化學會、英國甲狀腺協會、英國甲狀腺基金會,則曾聯合公開反對健康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史蒂芬妮.李博士則表示,USPSTF的建議並不會影響內分泌醫師的臨床實作,因為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非常廣泛眾多,所以幾乎很難從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斷定是否罹病,如中年女性通常會出現昏厥、體重增加或皮膚乾燥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因此病患還是要前往就醫進行篩檢才能確診。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由於荷爾蒙影響的關係,甲狀腺疾病的盛行率較男性來得高,因此提醒女性還是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降血脂藥物Statins增加女性甲狀腺癌風險?
2014.11.07
降血脂藥物Statins增加女性甲狀腺癌風險?
  過去有數個觀察性研究曾顯示,使用降血脂statins藥物除了可以降低膽固醇之外,還可能會降低大腸直腸癌、乳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但藥物對甲狀腺癌的可能影響尚未有足夠的相關證據。   近日台灣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常服用statins藥物者,尤其是女性,被發現出現甲狀腺癌風險增加的情形,提醒正在服用藥物的病患應特別注意!   這項由新北市遠東醫院鍾旭東醫師與其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分析,從台灣健保資料庫中挑選500位40歲以上、在2008-2011年間確診罹患甲狀腺惡性贅瘤的病患資料,以及2,500位民眾為控制組。女性佔所有參與者的2/3。分析的結果發現,在調整高脂質血症後,與控制組相比,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其罹患甲狀腺癌的勝算比為1.40。女性部分,該數值更高,為1.43,但男性並未出現增加情形。   研究團隊解釋,statins藥物會抑制癌細胞成長、增加細胞死亡及抑制蛋白酶體,但一些在體外的研究也顯示這些抑制作用會因為雌激素(雌二醇)出現而減弱,而甲狀腺功能及癌症成長又與雌激素相關,而且,甲狀腺癌患者通常也有荷爾蒙代謝干擾的問題。研究團隊因此推論,可能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比男性高的關係,才使得statins藥物的癌症保護作用在女性病患身上被中和消解掉。但由於研究資料並未含女性停經狀態或使用荷爾蒙療法的資訊,因此這項假設未能被驗證。   研究其他的限制還包括缺乏甲狀腺癌亞型及BMI值資訊、可能存在監控偏差、以及難以建立使用statins的規則與時間長度。但由於這個藥物可能會引起過去未曾發現過的問題,所以研究最後建議醫師應更加注意管理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2014.10.01
衛福部「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開跑
  當手術及麻醉過程中發生不良結果之事故時,常會引起醫療爭議,甚至衍生出訴訟。長久下來不僅容易導致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冗長的訴訟過程也造成雙方在勞力、時間及費用上的大量耗損。因此,為加強醫療機構之風險管理與處理醫療糾紛能力,同時建立調解先行原則,減少醫病雙方司法纏訟的情況,使病人得到合理之手術、麻醉風險保障,並期能改善醫病關係,衛福部在今(103)年10月1日起,正式開辦「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依據試辦計畫規定,領有醫療機構開業執照之醫院、診所,均可申請參加此項計畫,惟醫院須經醫院評鑑合格,診所則應於參加試辦計畫一年內接受品質訪查。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須建立醫療糾紛關懷機制,於事故發生時能主動向病人家屬溝通、說明、關懷,並給予適當協助,亦須落實風險事件管控與通報,分析原因尋找降低風險之方法,以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凡參與計畫之醫療機構,若是在103年1月1日至104年12月31日之間執行全身麻醉的手術過程中,已經依專業基準施予必要之診斷、治療,仍因手術或麻醉本身無可避免之風險,導致病人於該手術後7日內發生非預期死亡事故,而衍生之醫療爭議事件,經地方衛生局調處後,雙方當場和解或後續和解,醫療機構可向衛福部申請80萬元以內之部分補助。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延伸閱讀 【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妥善處理手術及麻醉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 重大手術與麻醉死亡,政府補助和解金80萬!        
+ read more
印度子宮頸癌篩檢臨床實驗254名參與女性死亡 引發爭議
2014.09.26
印度子宮頸癌篩檢臨床實驗254名參與女性死亡 引發爭議
由美國國家癌症機構及比爾蓋茲與瑪琳達基金會贊助,印度一項為期15年的臨床實驗計畫,因疑似導致254位參與實驗的女性罹癌病逝,引發了道德爭議。該實驗主要是研究子宮頸癌篩檢方法,所有死者都是被安排在不接受篩檢的對照組,以便研究不做篩檢人口的死亡率。   這項實驗主要是研究更低廉的子宮頸癌篩檢方法,包括醋酸著色肉眼觀察(VIA)、抹片檢查及HPV檢測。現已周知,無論是哪一種子宮頸癌篩檢,都有助降低罹癌機率,但該臨床實驗卻將將近14萬女性安排在不做篩檢的對照組。   實驗參與者幾乎都是來自印度最低層社經地位的女性,例如孟買市的貧民窟。篩檢組22萬多位女性分別接受不同的子宮頸癌篩檢方法,對照組近14萬位女性則完全不做任何篩檢,借此比較兩組的罹癌死亡率。舊金山病理學家Eric Suba博士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被利用來作為突顯缺乏醫療會導致死亡的工具。   實驗研究者則辯稱其計畫並無倫理問題,因為在印度,子宮頸癌篩檢並未被視為標準的醫療行為。所有參與對照組的女性都會被告知關於子宮頸癌的健康教育、篩檢的重要性等資訊。   此實驗不僅引發道德爭議,更被指控違反了國際醫療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與印度國內的相關規範。規範人體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的「赫爾辛基宣言」明確指出:一個新醫療方法的益處、風險、責任、及其效果,應與目前已知最佳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法對照檢驗。   舊金山病理學家Eric Suba博士曾在2011年5月於美國對該實驗提起告訴,要求對所有死者家屬給予賠償,並立即安排其他參與對照組的女性接受檢查,有必要的話,給予治療。他表示,如果在實驗進行的15年期間,對照組的女性參與者有被告知進行子宮頸癌篩檢可以降低罹癌死亡的風險,或許就會有人離開實驗,自行去接受篩檢,而這將會導致該實驗結果無效。對此美國衛生部所屬之人體研究保護局(OHRP)也認為,不能排除該實驗有故意隱瞞訊息之嫌。   資料來源:The Times of Ind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