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2013.04.22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如今全世界大概有五億的肥胖人口(BMI值在30以上),而挪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孕齡年紀的女性出現肥胖的比例已是上個世代的2至3倍。日前一項由北歐婦產科學會聯盟所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女性如果BMI值過高或懷孕增重太多,生產過程受到醫療(工具)介入的程度會增加。   這項研究主要檢視懷孕前BMI值及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對手術式生產(operative delivery)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1999-2008年間參與挪威MoBa研究的50,416位女性資料。發現懷孕前女性BMI值在40以上,生產過程使用真空吸取器或剖腹產的風險會提高;而不看懷孕前的BMI值,懷孕期間若增重超過16公斤以上,剖腹產、使用真空吸取器及產鉗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肥胖的女性即使懷孕期間只是增加很少的體重,但生下的寶寶仍然會比較大一些。   研究提醒婦產科醫師應該注意到BMI值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然後對考慮要準備懷孕的女性提出適當的建議。       資料來源:北歐婦產科學會聯合會雜誌(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2013.04.19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前陣子才有一項研究發現停經前的女性若腹部脂肪較多,骨質較差、骨骼形成速度慢,對腹部肥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持負面態度,然近日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澳洲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過去有關身體脂肪與骨質密度關係多有研究,但卻少見研究分析脂肪對骨折的影響,這項研究因此收集766位女性及360位男性的瘦體組織量、脂肪重及骨密度資料,分析參與者的骨折發生率。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約5年。   結果顯示,骨折風險在男女身上都會隨著年齡增加、骨折及跌倒歷史、以及低骨密度而提高,女性部分,總脂肪重較輕者且活動量少,同樣會提高骨折風險。研究最後女性中有14%發生骨折,最多的是佔近半數的脊椎骨折。而不論男女,腹部脂肪愈多,相對來說骨密度也都比較高,尤以股骨頸骨及腰椎兩部位的骨密度與腹部脂肪關係都呈線性正向關連。   研究推測脂肪對骨折有保護作用的原因,有可能是當跌倒時,脂肪具有類似護墊功能,可以保護骨頭,而且脂肪的新陳代謝及雌激素作用也同樣對骨頭有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全世界肥胖率不斷上升,而骨折患者卻日漸減少。不過,研究也提醒,腹部脂肪雖然對骨頭有點好處,但卻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腹部肥胖可能影響女性骨骼健康
2013.04.02
腹部肥胖可能影響女性骨骼健康
  肥胖在過去被認為可能對骨質密度的增加有益,有助預防骨質疏鬆及脆弱性骨折,但近來的研究開始出現質疑並發現肥胖對骨密度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腹部的肥胖,最近一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就顯示,肥胖對骨骼健康可能造成傷害。   研究對象為40位18-48歲未停經的白人女性,參與者的骨密度皆正常且沒有骨折歷史,也沒有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研究結果發現,腹部肥胖程度最高的一組比程度最低的一組,海綿骨骨體積少了30%、骨強度較高及皮質骨孔隙度較大,骨骼形成的速率也降低64%,骨頭的力量明顯降弱,顯示腹部肥胖確實與骨骼健康呈現反向關聯。   肥胖在全球的盛行率愈來愈高,研究認為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瞭解腹部肥胖導致骨質變差而可能帶來的骨折風險。這項研究的侷限包括無法解釋因果關係,且目前結果無法廣泛適用在停經女性、其他種族及嚴重肥胖(BMI大於40)的女性身上。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 read more
維持健康的心肺功能 不讓失智症困擾晚年生活
2013.03.27
維持健康的心肺功能 不讓失智症困擾晚年生活
  失智症是一種認知功能的持續退化疾病,為人所熟知的阿茲海默症即為其中一種。許多人對於罹患失智症的擔憂,高於害怕因其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故當美國的一份貫時性研究發現,中年時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將與老年後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息息相關時,或許可以提高人們加強適當運動以及維持身體健康的動機。   此份研究的樣本包含19,458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50歲,被要求在1971年至2009年進行跑步機的運動測試,研究以參與者在跑步機上的時間及最後速度計算參與者的健康程度,並加入參與者在美國健康保險資料上失智診斷的紀錄,以分析中年期的心肺健康與老年期的失智症間的關聯。   研究顯示,研究對象中心肺健康最好的一組人相較於心肺健康最差一組人,在65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降低了36%。且這樣的結果與不受是否中風過以及教育程度的差異所影響。   研究限制在於健康保險的資料涵蓋的多是白人、富人、健康的人口群,且研究無法將所有與健康相關的因素都納入考量。儘管這份觀察研究無法證實心肺健康的確能夠防止失智症的發生,但此結果是值得相信的,因為越是健康,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可能越低,而這兩者則是導致失智症發生的高危險因素。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新型複合式避孕藥恐提高有偏頭痛的女性發生血栓之風險
2013.03.25
新型複合式避孕藥恐提高有偏頭痛的女性發生血栓之風險
  最近一項在美國神經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美國研究指出,有偏頭痛問題的女性,特別是前兆型的偏頭痛,服用複合式避孕藥可能會提高發生血栓併發症的危險。   過去研究顯示偏頭痛跟中風之間出現關連性,且育齡年紀女性很多都有偏頭痛困擾,在美國複合式避孕藥有時會被拿來做治療偏頭痛用途,但此用途並不在避孕藥的核准適應症內。   201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分析報告曾指出,較新型的複合式避孕藥會增加發生血栓之風險,因此這項研究針對145,304位在2001-2012年加入研究的女性,想瞭解這些有或無偏頭痛的女性使用此類避孕藥後,發生血栓的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有前兆的偏頭痛,使用較新型的複合式避孕藥,如:含Drospirenone-ethinyl estradiol成分、含Norgestromin-ethinyl estradiol成分的穿皮貼片、及含Etonogestrel-ethinyl estradiol成分的陰道避孕環,深層靜脈血栓(DVT)、心肌梗塞(MI)、缺血性中風及肺栓塞的發生率,比沒有偏頭痛或者有無前兆的偏頭痛之女性,高出許多。   研究結果目前仍屬初步性的發現,未來還需進一步分析避孕藥使用時間長短對發生血栓的影響。研究的限制則包括缺乏調整年齡變項,還可能有潛在的疾病狀況或干擾因子未排除。       資料來源:美國神經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read more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2013.03.14
英研究:心房纖維顫動症狀及影響的性別差異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ation)是不規律的心臟律動中最常見的形式,症狀包含了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疲勞,同時可能提高中風風險且會降低存活率,此病症影響了全美超過兩百萬人的生活。   最近根據一份由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所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當女性有心房纖維顫動的疾病時,會比男性出現較多的疾病症狀且生活品質較低。   研究的對象來自於全英176間診所的10,132位心房纖維顫動患者,其中女性占了42%。研究目的在於使健康照顧提供者了解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疾病的控制情形,以及更認識症狀對病患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以下狀況:年齡較大、較少有冠狀動脈疾病及睡眠呼吸中斷症、較輕微的症狀會週期性出現、較高的中風風險、較差的生活品質、以及抗凝血劑服藥狀況較差。   儘管患有心房纖維顫動的女性有較多的疾病症狀與較糟糕的生活品質,但還是活得比男性病患久,研究者指出需有進一步的研究找出這項差異的原因。這個研究發現加強了心血管疾病上男女的差異,也促使醫師開立處方時須具備性別考量。      資料來源:英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