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2014.10.06
持續渴望生育心理造成不孕女性莫大壓力
歐洲一項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孕的女性如接受醫療協助受孕失敗,卻仍持續渴望生育的話,會比那些已經看開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不佳的心理狀態。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於正在進行醫療協助受孕的女性應該也給予心理治療方面的支援。   研究論文主筆者之一,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心理學學院講師蓋梅洛博士表示,醫護人員在進行協助女性受孕的醫療同時,也應注重對不孕女性的心理狀況評估,如果發現病患無法接受或適應自己可能長期都無法生育現實的話,應該建議其尋求專業心理健康諮詢,或加入病患支援網絡。   本研究是以在荷蘭12家醫院接受不孕症治療的7,148位女性為調查對象,他們均接受長達10年以上的治療,調查內容包括病患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絕經期狀況、不孕治療類型、不孕是否與其本身或伴侶的健康問題有關。研究發現,大部分女性對於治療失敗都能接受事實,但有6%的女性表示仍渴望生兒育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長期持續對兒女的渴望,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這樣的女性發生臨床上認為嚴重心理問題的機率高出2.8倍。   研究也發現,如果不孕的原因在於其伴侶或無法查明原因的話,女性的心理健康會處於較佳狀況。而年齡比較大才接受治療、處於婚姻或與伴侶同居狀態的女性,相較年輕就開始接受治療、單身、離婚或寡居的女性,更能面對未能成功改善不孕的事實。教育程度高者亦然。   蓋梅洛博士表示,此研究有助理解為何許多無子女者很困難調適心態,這跟他們無法放棄生育兒女的強烈渴望有很大關係。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已經育有兒女的女性,想要再生育卻無法如願時,竟然比從那些未生育過但接受現實的女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蓋梅洛博士認為,如果這些女性可以找到其他滿足其生命的事物,例如事業,或許比較容易放開對生兒育女的渴望。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在台灣社會,許多不孕女性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選擇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但施術常須反覆多次才可能成功,且過程中女性身體須承擔施打荷爾蒙、減胎、或多胞胎的健康風險,身心都受到極大煎熬。而由上述的研究我們瞭解到醫療並無法讓所有不孕女性都能成功受孕,也無法解決文化問題,反而使女性將生兒育女的渴望全然寄託於醫療技術之上,但因屢次失敗落空,更加深不孕女性的心理壓力。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更年期女性多攝取「鉀」可預防中風
2014.09.24
更年期女性多攝取「鉀」可預防中風
  過去有研究指出,攝取「鉀」可以降血壓,但能否預防中風則還不清楚。最近一份新的研究發現,更年期的女性從食物中多攝取「鉀」可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這份研究由「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NY)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教授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所主導,研究的參與者包括90,137位50-79歲的更年期女性,平均追蹤了11年的時間。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之初都沒有發生過中風,她們平均每日「鉀」的攝取量為2,611mg;研究人員長期追蹤並記錄了參與者的「鉀」攝取量及與中風相關的健康狀況(包括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等)。   結果發現攝取最多「鉀」的女性,中風發生率比攝取最少的女性降低了12%、死亡率則降低了10%。若針對沒有高血壓的女性來分析的話,攝取最多「鉀」的女性,中風發生率比攝取最少的女性降低了21%。而女性若有高血壓的話,「鉀」無法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但仍然可以降低死亡率。   Wassertheil-Smoller教授指出,美國農業部建議女性一天最少攝取4,700mg的鉀,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量則是一天3,510mg,不論是哪一個建議量,目前大部分女性的攝取量都未達標準。食物和水果是攝取「鉀」很好的來源,像是地瓜、香蕉、白豆(white beans)等都富含「鉀」,而「鉀」不僅會降低更年期婦女中風的發生率,也會降低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攝取「鉀」的來源是食物,而非補充品,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讓女性多吃水果和蔬菜。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中風期刊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暴露於苯酚 恐影響男寶寶成長
2014.09.19
懷孕婦女暴露於苯酚 恐影響男寶寶成長
  最近一個由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院(Inserm)、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等四個跨國單位共同進行的研究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暴露於含有某些特定苯酚類化合物(phenols)的環境,可能會干擾男寶寶在胎兒時期、以及出生之後到三歲以前的發展。 苯酚類化合物一般被製作成防腐劑、抗菌成份、隔離紫外線等作用,可見於化妝品、健康照護產品、牙膏、肥皂、防曬乳、室內除臭劑、塑膠包裝等物品之中。過去一些在體外及動物的研究都指出,苯酚類化合物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掌管發育成長與體重增加的荷爾蒙系統。 這項研究的懷孕婦女在2003-2006年間加入,並包含520位男寶寶的資料。研究以超音波觀察這些男寶寶在媽媽腹中、以及出生後到三歲之間的體重及身高變化,而母親的尿液樣本則由美國CDC實驗室測量苯酚類化合物濃度。 根據結果,高達95%的懷孕婦女都曾暴露於苯酚類化合物,其中特別是當中的三氯沙(triclosan)與苯甲酸酯類(parabens)會影響男寶寶的發育。當懷孕婦女尿液測得前者濃度愈高,男寶寶在媽媽懷孕第三孕期時的生長參數(growth parameters)愈低;後者濃度愈高,則與男寶寶在出生以及三歲時的體重增加呈現正相關,而小孩一歲時若成長加速,可能會造成日後出現肥胖問題。 未來這個研究團隊會進行另一項新的研究,將同時蒐集懷孕婦女及新生兒的尿液,以降低測量暴露量的可能誤差,希望精確地找到孩童成長會受到這些化合物最嚴重干擾影響的階段,並更仔細去探究男寶寶與女寶寶對苯酚類化合物的差異性。   資料來源:流行病學期刊(Epidemiology)
+ read more
男人長得帥 精蟲品質反而差!
2014.09.05
男人長得帥 精蟲品質反而差!
  由於臉部特質能夠顯示出一個人的健康及智力,許多人基於基因遺傳的優生學概念,為了擁有在各方面都表現較良好的後代,會在擇偶時盡量尋找長相不錯的另一半。   然事實上,過去針對男性第二性徵是否與其生育力會呈現正向關係的討論,各方研究始終未有定論,日前最近一項西班牙研究則是指出,長得愈帥的男人,他們的精蟲品質卻是愈差。   這項來自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共包括50名白人男學生的精液分析,這些男學生在蒐集精液前的3-5天須停止性行為與自慰,研究團隊再以世衛標準評估精液中的精蟲活動力與濃度。同時也拍下這些男學生的正面及側面大頭照,並作特殊處理以降低髮型對視覺效果的影響,再邀請一群男女對這些男學生的外表進行吸引力高低的評分。   統整兩項結果發現,睪固酮濃度愈高,臉部線條愈陽剛的男學生,他們的精蟲反而品質愈差!此外,研究也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那就是男性普遍比女性較會認為這些男學生的照片是吸引人的,這說明了男性一般會高估了其他男人對女性的吸引力。       資料來源:演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 read more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2014.09.04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今天上午,台灣女人連線偕同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日前衛福部提出之人工生殖補助政策招開記者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當前人工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是27%左右,若此政策施行,衛福部編列的9.4億預算中將會有7成左右的經費是浪費在失敗的手術上。另一方面,在大環境經濟狀況不佳的今日,生兒育女所需負擔的龐大支出才是近年來生育率不升反降的原因。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指出:造成不孕的原因並非全然來自於生理上的限制,台灣有很多不孕的個案事實上是受到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影響,過勞、過長的工時還有經濟上的心理壓力,都易導致流產或難以受孕等狀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將經費用在成功率不到1/3的人工生殖手術上,不如用這筆錢來好好健全產檢給付、提升國內生產環境品質。強調在孕生養教四個部分都健全的情況下,才可能真正提升台灣的人口紅利。 參考資料: [記者會新聞稿]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補助「失敗」  懷孕「醫療化」  
+ read more
助生圓夢?!政府將推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
2014.08.28
助生圓夢?!政府將推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
  少子化一直是影響台灣人口結構的一大問題,近日,衛福部提出了補助人工生殖手術的助生政策,期望能藉此提升生育率,改善少子化的問題。   這項政策被規劃為三階段執行,依序補貼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家戶所得平均70%以下;家戶所得平均130%以下的不孕夫妻進行人工生殖手術,預計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實施。   此政策的提出引發了各界議論,畢竟,除了生理上的不孕問題之外,以當前台灣的經濟環境而言,要生養孩子是一大挑戰,這也是很多人遲遲不敢生的原因。政府若真的有心改善台灣的人口問題,除了提出助生政策之外,其他相關的醫療、托育、教育各層面也都應有健全的配套措施,相關環境品質一併提升才能達到實質的功效與意義。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