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18
女性曾罹患乳癌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顯示,與健康女性相比,女性乳癌倖存者得到糖尿病的風險會比較高,這個風險是從被診斷出罹癌後的第2年開始上升。
這項研究從加國安大略省的健康照護資料庫中,挑選在1996-2008年間的24,976位55歲以上的早期乳癌倖存者、及124,880位的無乳癌女性為控制組。追蹤10年,兩組女性糖尿病的累積發生率為每年每一萬人中有18.3人比16.5人。
研究發現,兩組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隨時間一直在變化,但數值(1.07)在診斷出乳癌的兩年後開始具統計意義。其中18%有接受輔助性化療的乳癌患者,其糖尿病風險與控制組的風險比在第二年為1.24,第十年下降至1.08。
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化療造成的體重增加及使用類固醇,使得糖尿病變成是治療乳癌後的晚期副作用,也或者是其他環境因素才促成這兩個疾病的發展,如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目前仍無法清楚釐清這背後的機制,有待未來的研究處理。
針對研究的限制,作者表示,接受化療的病患會受到較密集的疾病追蹤監控,因此,也連帶提高進行糖尿病篩檢的可能性,增加發現糖尿病的機會。其他限制則包括缺少糖尿病風險因子如BMI值、家族病史、醣皮質素或荷爾蒙使用等資訊。
資料來源: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2.12.18
女性曾罹患乳癌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顯示,與健康女性相比,女性乳癌倖存者得到糖尿病的風險會比較高,這個風險是從被診斷出罹癌後的第2年開始上升。
這項研究從加國安大略省的健康照護資料庫中,挑選在1996-2008年間的24,976位55歲以上的早期乳癌倖存者、及124,880位的無乳癌女性為控制組。追蹤10年,兩組女性糖尿病的累積發生率為每年每一萬人中有18.3人比16.5人。
研究發現,兩組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隨時間一直在變化,但數值(1.07)在診斷出乳癌的兩年後開始具統計意義。其中18%有接受輔助性化療的乳癌患者,其糖尿病風險與控制組的風險比在第二年為1.24,第十年下降至1.08。
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化療造成的體重增加及使用類固醇,使得糖尿病變成是治療乳癌後的晚期副作用,也或者是其他環境因素才促成這兩個疾病的發展,如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目前仍無法清楚釐清這背後的機制,有待未來的研究處理。
針對研究的限制,作者表示,接受化療的病患會受到較密集的疾病追蹤監控,因此,也連帶提高進行糖尿病篩檢的可能性,增加發現糖尿病的機會。其他限制則包括缺少糖尿病風險因子如BMI值、家族病史、醣皮質素或荷爾蒙使用等資訊。
資料來源: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2.11.06
紅斑性狼瘡增加妊娠毒血症風險
早先已有研究指出紅斑性狼瘡及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將提高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妊娠毒血症的風險,妊娠毒血症的症狀為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及尿蛋白指數過高。近日一項針對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亦稱DMARD)與妊娠毒血症關係的研究,也再次確定過去的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檢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健康照護使用資料庫中,224,827位有或無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女性的306,831次懷孕紀錄,同時瞭解懷孕前後這些女性使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類抗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的狀況。結果發現,紅斑性狼瘡女病患發生妊娠毒血症是無自體免疫疾病者的兩倍(相對風險為2.2),而服用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雖發現會提高該疾病風險,但數據未達統計意義,因此後續研究應持續關注這部分的關連性。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研究中所提到疾病修飾的抗風濕藥物成分種類包括methotrexate、hydroxycholorquine(台灣核准上市品名為必賴克廔膜衣錠)、etanercept(品名為恩博凍晶注射劑、恩博針筒裝注射劑)及adalimumab(品名為亞培復邁注射劑、亞培復邁針筒裝注射劑),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應注意用藥狀況,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相關風險問題。
資料來源:關節炎照顧與研究期刊(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 read more

2012.11.05
新陳代謝症候群提高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罹患心臟病機率
新陳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因子組合,包括腰圍大、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及好膽固醇(HDL)數值低,最明顯的症狀是肥胖。近日一項新研究分析婦女健康倡導計畫(WHI)試驗資料的結果發現,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將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WHI試驗中964位女性的資料,其中269位在試驗開始時已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研究結果發現,在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中,服用複合式荷爾蒙療法、及部分已切除子宮然後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都是未服用的兩倍以上,未切除子宮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者,雖風險稍低,但仍高於沒有使用者。而沒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女性,無論有無使用荷爾蒙療法,都沒有被發現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升高現象。
研究表示,在這份分析資料中的女性平均年紀為66歲,已過了使用荷爾蒙療法舒緩停經後熱潮紅及夜間盜汗的更年期年紀,且WHI研究中的荷爾蒙療法為口服型式,今日已多是劑量小且包含像是皮膚貼片或凝膠的其他型式,因此研究者推論,提早使用的時間,且使用較新配方型式的荷爾蒙療法,可能會比較安全,但這都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產出,才能確切知道新陳代謝症候群與不同型式荷爾蒙療法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