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改變飲食習慣有助停經女性減重
2012.08.30
改變飲食習慣有助停經女性減重
  過去的減重瘦身方式強調控制每日熱量攝取,創造能量負平衡以達到減重效果,但這樣的方法雖然有效,卻無法讓人持續維持或得到滿足感。最近一項美國研究轉向研究改變長期的飲食習慣與行為對減重的影響,發現對停經女性而言,少吃某些種類的食物可達到長期減重並維持標準體重的目標。   2002-2008年WOMAN研究設計可減重10%的生活型態介入方式,調查是否對停經後女性的血脂變化會產生影響。這項研究分析WOMAN研究的資料,結果發現,以6個月的時間來看,少吃甜食、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等、減少外食、以及增加魚類的攝取,會影響體重;以48個月來看,少吃甜食、肉類、起司及含糖飲料等,以及增加魚類與蔬果的攝取,將具減重效果,惟減少外食並未發現會減重,但增加運動量也有減重效果。   這項研究結果說明無論以短期或長期來看,少吃甜點及少喝含糖飲料都可以達到減重效果,但增加蔬果及減少肉類、起司的攝取,在短期內則看不見效果,須長時間才顯著。而研究的限制,包括飲食行為及運動量都屬自我呈報性質、在6個月內的季節變化可能會影響蔬果的攝取量、及缺乏正餐之間吃甜點頻率的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營養飲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 read more
美妝保養產品恐增加女性糖尿病風險
2012.07.17
美妝保養產品恐增加女性糖尿病風險
  近日一項波士頓伯拉罕與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濃度與糖尿病風險呈現正向關係。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常見於一般個人美妝保養產品中,如潤膚乳液、指甲油、肥皂、髮妝品、及香水,其他像是黏著劑、電子產品、玩具等等產品,也同樣含有該成分。   這項研究由該醫院婦女健康部門的Tamarra James-Todd教授領導,共分析參與國家健康與營養檢視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中2,350位女性尿液的鄰苯二甲酸酯濃度。結果發現,體內鄰苯二甲酸酯(指mono-benzyl phthalate與mono-isobutyl phthalate)濃度最高的女性,糖尿病的罹患風險,是濃度最低的兩倍。   這項研究控制社會人口、飲食與行為等因素,但糖尿病資料屬於婦女自我呈報性質,研究也特別小心避免過度解讀而產生反因果關係。James-Todd教授表示,鄰苯二甲酸酯也存在於某些治療糖尿病的醫療儀器與藥物治療當中,這可以解釋為何在糖尿病女性身上發現的鄰苯二甲酸酯濃度比較高,但這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停經症狀發生時間與心臟病、中風的關聯
2012.07.12
停經症狀發生時間與心臟病、中風的關聯
  過去已有研究懷疑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與夜間盜汗症狀,是否就代表心血管健康狀況不佳。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婦女如果只有在停經初期階段出現停經症狀,會比停經好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熱潮紅、或始終沒有熱潮紅的婦女,發生中風、心臟病或死亡的機率低,近日一項美國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發現。   這項研究關注體內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相關的指標,包括血壓、膽固醇、胰島素、血糖、血管功能異常的血液標記、及白血球數量。研究分析近六萬名參與WHIOS研究的停經女性之回溯性資料,將這些婦女依據她們發生熱潮紅與夜間盜汗的時間階段分成四組。   結果發現,在開始停經後一直有停經症狀、以及在停經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症狀的婦女,血壓及白血球數值都較高;且一直都有停經症狀的婦女,血糖及胰島素濃度較高,因此較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但研究沒有發現停經初期有症狀,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為何在停經後的不同階段出現停經症狀,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但如果是在停經後一段時間才出現症狀的話,這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資料來源:第94屆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4th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 read more
停經症狀發生時間與心臟病、中風的關聯
2012.07.12
停經症狀發生時間與心臟病、中風的關聯
過去已有研究懷疑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與夜間盜汗症狀,是否就代表心血管健康狀況不佳。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婦女如果只有在停經初期階段出現停經症狀,會比停經好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熱潮紅、或停經後一直都有熱潮紅的婦女,發生中風、心臟病或死亡的機率低,近日一項美國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發現。 這項研究關注體內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相關的指標,包括血壓、膽固醇、胰島素、血糖、血管功能異常的血液標記、及白血球數量。研究分析近六萬名參與WHIOS研究的停經女性之回溯性資料,將這些婦女依據她們發生熱潮紅與夜間盜汗的時間階段分成四組。 結果發現,在開始停經後一直有停經症狀、以及在停經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症狀的婦女,血壓及白血球數值都較高;且一直都有停經症狀的婦女,血糖及胰島素濃度較高,因此較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但研究沒有發現停經初期有症狀,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為何在停經後的不同階段出現停經症狀,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但如果是在停經後一段時間才出現症狀的話,這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資料來源:第94屆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4th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 read more
高劑量服用維他命D可能可預防老年人骨折
2012.07.11
高劑量服用維他命D可能可預防老年人骨折
近日一項蘇黎世研究表示,每日固定服用800 IU的維他命D,可降低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髖骨及非脊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   該項研究回顧分析過去的12個研究,共包括30,011位研究參與者,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較,服用維他命D可降低統計上不顯著10%的髖骨骨折風險、及統計上顯著意義7%(P=0.03)的非脊椎骨鬆性骨折風險。若分析實際維他命D的攝取量,每日攝取792-2,000 IU將可降低30%髖骨骨折風險(RR 0.70, 95% CI 0.58-0.86, P<0.001)、14%非脊椎骨鬆性骨折(RR 0.86, 95% CI 0.66-0.96, P=0.007)。研究表示,在排除其他補充品之後,分析仍得到類似的結果。   而這項研究所包含的研究限制包括:缺乏維他命D的基線水平資料,這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以及攝取高劑量維他命D的研究參與者也同樣攝取鈣,但研究卻沒有將兩者區分開來。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糖尿病藥物愛妥糖錠再次證實增加膀胱癌風險
2012.07.04
糖尿病藥物愛妥糖錠再次證實增加膀胱癌風險
  上月一項加拿大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愛妥糖錠,會提高罹患膀胱癌的風險,近日又有另一個加拿大研究再次證實這個結果。   這項研究由加國艾伯塔大學的Jeffrey A. Johnson教授領導,蒐集整理來自四個隨機控制試驗、五個觀察性世代研究及一個病例對照研究的資料,這些研究主要為了瞭解第二型糖尿病患使用或未始用TZDs類藥物後,罹患膀胱癌的情形。   結果發現,每年每十萬人中有53.1人因使用TZDs類藥物而發生膀胱癌,其中使用pioglitazone成份藥物(愛妥糖錠)的患者,整合後膀胱癌的風險比為1.22-4.30,而rosiglitazone成份藥物(梵蒂雅)則沒有被發現會增加膀胱癌罹患風險,但研究尚未下定論,也是由於這個因素,研究仍不清楚膀胱癌是否算是TZDs類藥物的類效應(class effect)。   這項回顧性分析研究出現以下限制,包括缺乏第一手研究資料與個別病患資訊,使得研究無法考慮到其他風險因子,如抽煙、職業暴露等,同時也沒有提供藥物使用的時間長短、及是否與其他療法併用的資訊。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研究特別指出的藥物品名為Actos,目前台灣已核准上市,中文藥品名為「愛妥糖錠」,其他同樣含pioglitazone成份之藥品且衛生署已核發的藥證共計29張,此外,過去衛生署亦曾發佈新聞稿提醒民眾注意使用該成份藥物會增加充血性心衰竭及女性骨折之風險,因此有該藥物需求的糖尿病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相關的風險,謹慎選擇用藥。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MAJ)   延伸閱讀 糖尿病藥物愛妥糖錠增加膀胱癌罹患風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