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流產與家族心臟病史的關聯性
2011.02.14
流產與家族心臟病史的關聯性
劍橋大學喬登史密斯教授(Dr. Gordon Smith)與他的同僚研究發現,在產下第一胎前有兩次流產經驗的女性跟一般女性相比,有較高機率擁有患心臟疾病的家長,在三次流產經驗女性的身上則此機率將又增高。這項新聞為針對基因如何透過家長傳遞給孩子,影響心臟疾病與流產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史密斯與他的團隊曾於針對十三萬蘇格蘭女性的研究中,已發現經常性流產的女性隨著年紀增長比較可能罹患心臟疾病,這使得研究團隊懷疑這樣的女性是否較可能有家族心臟病史。因此,研究團隊採樣將近七萬五千位在1992至2006年間產下第一個孩子的女性,以及其中將近三分之二女性的父母的醫療資訊。發現跟無流產經驗的女性相比,流產過兩次的女性擁有死於心臟疾病或因心臟疾病就醫的家長之機率高出25%,三次流產者則高出56%,收入、教育與懷胎時女性是否抽菸都無法解釋以上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史密斯提到,心臟與血管在懷孕早期階段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例如連接胎兒與母親的血液供給,所以某些隱藏的心臟問題必然會影響懷孕的過程,往後研究若能找到這些基因將有助於進一步找到治療的方法。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週邊動脈症的性別差異
2011.02.09
週邊動脈症的性別差異
  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也許為一女性特徵,但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對於有週邊動脈症的女性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大劣勢,使得她們走路與爬樓梯比有同病症的男性來的慢。 西北大學醫學與預防醫學教授Mary McDermott指出,美國有八百萬男女人口患有週邊動脈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簡稱PAD),不運動而過度肥胖的人、糖尿病人、高膽固醇者及吸菸者均屬於週邊動脈症高危群。 該病症會導致腿部動脈受阻塞,並使患者的心臟病與中風的罹患風險增加。其初期症狀會出現走幾十公尺就會感到小腿酸麻、僵硬的現象,只要略做休息即好轉,因此患者通常不甚在意,不過隨著腿部不適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甚至半夜還會因腳部抽筋疼痛而醒來,緊接著下肢會開始陸續出現冰冷、蒼白的現象。其它症狀還包括腳趾甲變質、小腿肌肉萎縮及腳部出現無血潰瘍等。在台灣,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 McDermott教授的研究團隊用四年時間觀察三百八十位男女,每年測量他們的小腿肌肉與腿長,發現在PAD患者身上,用來刺激小腿肌肉的氧氣會被腿部動脈的阻塞所影響,導致其無法順利到達小腿肌肉。研究者同時每年追蹤病患是否能不需藉由協助,持續走路與爬樓梯長達六分鐘,經過四年研究後發現,PAD女性患者較可能比男性患者不易達成目標。若在研究之初將女性擁有較小的小腿肌肉列入考量因素之中,似乎可以解釋其中的性別差異。 在此研究中,男人每年所耗失的小腿肌肉比女人多,卻儲存了較多的下肢肌肉,以保護他們抵擋快速的腿部功能衰退。McDermott教授認為PAD女性患者應接受診斷治療,並多作走路與踏板練習以防衰退。     資料來源:美國大學心臟病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2011.02.09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一般髖骨骨折的症狀在年紀低於七十歲的女性身上多半不常見,但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乳癌存活者卻可能面臨髖骨骨折的風險。芝加哥西北大學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乳癌治療導致的提早停經,以及乳癌治療藥物的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骨科健康與骨質疏鬆計畫主任暨醫學與整形外科手術副教授Beatrice Edwards指出,從乳癌倖存婦女研究個案發現,被診斷出乳癌初期的女性,在她們的髖骨受損前的一至四年間,都做過腫塊切除術、雷射治療或化療等治療,且都是在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時發生骨折。此外,研究中的四位女性,為了抑制體內的癌細胞隨著雌激素增長而採取芳香脢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的治療方式,但近期研究卻發現芳香脢抑制劑可能與女人骨質的流失有關。Edwards提到,大部分的乳癌女性雖可被完全治癒,但化療、過早停經與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所造成骨頭結構的快速變化,以及預防治療方式與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是接下來需要被密切關注的問題。   註1 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指圍絕經期前後的一段時間,起於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後一年的生命時期。           資料來源:臨床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2011.02.09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
乳癌治療可能引起髖骨骨折2011/2/9 一般髖骨骨折的症狀在年紀低於七十歲的女性身上多半不常見,但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乳癌存活者卻可能面臨髖骨骨折的風險。芝加哥西北大學指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乳癌治療導致的提早停經,以及乳癌治療藥物的作用。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骨科健康與骨質疏鬆計畫主任暨醫學與整形外科手術副教授Beatrice Edwards指出,從乳癌倖存婦女研究個案發現,被診斷出乳癌初期的女性,在她們的髖骨受損前的一至四年間,都做過腫塊切除術、雷射治療或化療等治療,且都是在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時發生骨折。此外,研究中的四位女性,為了抑制體內的癌細胞隨著雌激素增長而採取芳香脢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的治療方式,但近期研究卻發現芳香脢抑制劑可能與女人骨質的流失有關。Edwards提到,大部分的乳癌女性雖可被完全治癒,但化療、過早停經與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所造成骨頭結構的快速變化,及但預防治療方式與藥物所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是接下來需要被密切關注的問題。   註1 圍絕經期(perimenopausal):指圍絕經期前後的一段時間,起於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至絕經後一年的生命時期。       資料來源:臨床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自然流產或死產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2010.12.03
自然流產或死產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傳統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常常會低估女性的風險,最近一份德國的研究發現,曾經發生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日後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一般婦女高出許多。 為了要瞭解自然流產、人工流產、死產與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這份研究的對象包含11,518位至少懷孕過一次的婦女,這些婦女的年齡介於35-66歲,研究平均追蹤了11年。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菸酒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腰臀比、運動量、健康狀況等變因之後,每一次死產約提高2.32倍的心臟病風險,自然流產兩次以上則約提高4.34倍的心臟病風險;但人工流產和心臟病則沒有相關性。此外,研究也發現,任何形式的懷孕終止都和中風沒有相關性。 研究人員表示,在評估女性心臟疾病的風險時,她的風險因子不可能和男性一模一樣。這份研究顯示曾經經歷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會比較高,因此,在心臟疾病的預防和風險監控上,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資料來源:心臟期刊(Heart)    
+ read more
腹部脂肪是骨鬆的風險因子
2010.12.01
腹部脂肪是骨鬆的風險因子
肥胖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膽固醇、氣喘、睡眠呼吸中止、關節疾病等;但一直以來許多人都相信比較胖的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比較小,因為體脂肪被認為可以防止骨質流失;但是最近一份在北美洲放射學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年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體脂肪並不全都一樣,有皮下脂肪、腹部脂肪(內臟脂肪)之分,而腹部脂肪對骨質健康其實是有負面影響的。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含50位身體質量指數(BMI)為30的更年期婦女,研究人員針對參與者的皮下脂肪、腹部脂肪、整體脂肪、骨髓脂肪、骨質密度進行測量。結果發現,女性的內臟脂肪越高,骨髓脂肪也越高、骨質密度就越低,而皮下脂肪、整體脂肪則與骨髓脂肪、骨質密度沒有相關性。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也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Miriam A. Bredella表示,肥胖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議題,這份研究也發現腹部肥胖對骨質健康是有害的,一般大眾應該要認知到腹部肥胖是骨質疏鬆和骨質流失的風險因子。 由於這份僅研究僅以女性為研究對象,因此,男性肥胖與骨質健康的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