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性別影響心血管治療
2010.11.17
性別影響心血管治療
美國一篇研究指出,雖然整體來說已經有進步,但是在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治療成果上仍存在著性別差異,亦即性別在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成果上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身為女性有可能使病人得到較差的術後結果。 這份研究檢視了372,692位在1998-2007年間因周邊動脈疾病而住院的病人,其中43.7%為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女性平均年齡高三歲、肥胖的比例多7%、肢體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的比例高1.7%。結果發現女性的死亡率比男性高1.1%,其中落差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女性的死亡率在調整變因後比男性高出33%;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CAD)的死亡率也比男性高21%;此外,手術副作用的比例女性也比男性高,特別是出血(10.62 % vs 8.19%)與感染(3.23% vs 2.88%)。 研究人員認為在死亡率上會有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忽略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和高風險的女性族群。   資料來源: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 read more
女性工作壓力大  不利心血管
2010.11.15
女性工作壓力大 不利心血管
美國1項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較高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出40%。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她們心臟病發的機率高出88%,也比較容易中風,或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花了超過10年時間,追蹤1萬7415名健康婦女。 這份研究被提交至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工作壓力是一種心理壓力,定義是工作要求高,決定機會受限,發揮創造力或個人技巧的機會也少。 學者同時發現,工作上的不安全感,和高血壓或肥胖一樣,都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但是和心血管健康不佳沒有直接關連。 壓力會誘發腎上腺素和可體松等荷爾蒙釋放,這些荷爾蒙若一直維持在高濃度,被認為會損害心血管系統。 壓力也可能加重發炎症狀,破壞血管裡的脂肪斑(fatty plaque)平衡,產生循環系統問題。     資料來源:中央社
+ read more
骨質密度胡亂測   衛生署放任不管
2010.11.15
骨質密度胡亂測 衛生署放任不管
健保局將於12月起更改骨質疏鬆藥物的給付規定,新增需使用DXA(雙能量骨密度檢測儀)檢測結果達骨質疏鬆(T值-2.5以下)才給付藥物,第二線藥物需達-3才給付。此項變革引發醫界反彈,提出許多對於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質疑,例如臨床發現脊椎骨折多處的病患,骨質密度檢測結果卻是正的;國內兩百多台DXA,只有一百台通過國際認證。 骨密檢測儀器準確度的問題受婦女團體詬病已久,2008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於全台各地進行台灣骨質疏鬆防治政策檢視,發現骨質密度檢測儀器問題重重,一位婦女可能在衛生局/所做超音波骨密檢測結果是骨質疏鬆,隔天做另一台超音波變成骨質不足,到醫院做DXA結果卻正常!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集結檢視成果,拜會衛生署署長,希望衛生署能針對骨質疏鬆檢測的亂象作具體規範。 根據WHO的標準,骨質疏鬆的診斷應以DXA檢測,以美國20-29歲健康白人婦女的骨質密度作為參考值,骨質密度比參考值低2.5個標準差即稱為骨質疏鬆。但國內普遍用來測量骨質密度的超音波骨密檢測儀沒有公認的骨質疏鬆標準、沒有具公信力的參考值、機器未經校正,但衛生署對超音波骨密儀的審核僅有儀器的安全性、反覆測量的誤差值,不管儀器內骨質密度標準如何設定、參考值為何、是否經校正。衛生署在儀器把關上失職,檢測失準可能造成的醫療浪費、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卻是由婦女來承擔! 台灣女人連線屢次與衛生署反應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管理問題,衛生署的回應為超音波僅是初步篩檢的工具,需到醫院去使用DXA檢測才能確診。如今連DXA的準確性也受到質疑,擔憂自身骨質健康的婦女該何去何從? 此次健保對骨鬆藥物給付的改革,凸顯了我國骨質密度檢測的重大缺失。台灣女人連線呼籲,衛生署應儘速重新檢討骨質密度檢測儀器的審核標準及相關規範,包括訂定台灣本土骨質密度參考值、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儀器及DXA的管理規範,不要再讓女人面對混亂失準的檢測結果,陷於無所適從的處境! (台灣女人連線撰稿)    
+ read more
美FDA要求骨鬆藥加註大腿骨骨折警語
2010.11.01
美FDA要求骨鬆藥加註大腿骨骨折警語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10月中旬發佈警訊,要求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應於藥品包裝標示及仿單內加註警語--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會導致罕見的大腿骨骨折。但若該藥物用途不是治療骨質疏鬆,則不需加註此項警語。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為何雙磷酸鹽類藥物會引發罕見大腿骨骨折,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罕見大腿骨骨折跟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有關,因此FDA認為有必要提醒此項藥物副作用,並要求藥品包裝標示及仿單要加註警語。FDA建議正在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以治療骨質疏鬆的民眾不需停藥,但也提醒民眾,要仔細閱讀藥物仿單,仿單上將列有罕見大腿骨骨折的徵狀,如果民眾有這些症狀,應通知醫生;如果民眾突然髖骨鈍痛或是對藥物有任何疑慮,都應該告知醫師、與醫師討論;如果有任何藥物副作用,應該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亦提醒民眾,許多研究發現雙磷酸鹽類藥物還有顎骨壞死、肌肉骨骼嚴重疼痛、提高食道癌及心室纖顫風險等副作用,民眾在用藥前應與醫師審慎討論。用藥後若有任何副作用,也應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台灣不良反應系統通報專線:02-2396-0100)。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女性難以從心臟復健中受益
2010.10.29
女性難以從心臟復健中受益
為了預防中風或心臟病的復發,做「心臟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在這次加拿大心血管疾病大會(Canadian Cardiovascular Congress)中有學者指出,心臟復健受益最大的族群是女性和老年人,但相較於男性病人和年輕病人,女性和老年人卻較無法進行心臟復健;即使女性進行了心臟復健,通常也已經是處於較嚴重的病況。 發現這個現象的研究總共分析了約6,000位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資料,且也發現心臟復健可以明顯降低病人送急診、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對女性和老人這兩個高風險、但卻很難接觸到的病人來說,是相當有益處的;因此,專家學者也指出,應該要有更多人注意到這兩個族群的病人無法進行心臟復健的原因,並且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困難和阻礙。 對女性病人來說,較難進行心臟復健的原因包括:家庭照顧責任、交通問題、工作責任、缺乏體力、身體狀況不佳、時間限制等。有學者提出以「在家復健」的方式解決現在遇到的困難,一個完整的、嚴格監測的「在家心臟復健計畫」可以解決病人無法進行復健的問題,在家進行心臟復健也可以和在醫院做一樣有效。   資料來源: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    
+ read more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2010.10.19
少女三成不運動,骨鬆危險群
許多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不喝牛奶,加上不運動,造成日後的骨質疏鬆。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有3成青少女不運動,5成青少女在過去3天內喝飲料,骨骼健康相當堪虞。 跟據國民健康局分別於民國96年與97年辦理的高中(職)、五專學生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分析6,533位高中(職)、五專學生與4,856位國中學生資料發現,在含糖飲料與奶類製品的飲食習慣上,國中學生過去一週幾乎天天有喝含糖飲料的比例為22.7%、天天有吃奶(乳)類製品只有為18.6%,都沒有吃奶類製品的比例為16.9%。 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佔36.9%、吃奶類製品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吃奶類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例將近3成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情形比攝取奶類製品多。 女學生平均一周3天內喝含糖飲料的比例高達49.6%,一周內3天沒吃乳製品的比例更高達45.9%,較男學生高出許多。 調查也發現,國中學生過去一週都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的比例為7.5%,高中(職)、五專學生則增加到23.2%,尤以女生都不運動者高達31.1%。國中生及高中生運動項目以球類運動為主,分別佔43.4%、33.9%,跑步或健走的比例也不少,這些都是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運動。所謂負重式運動,是指對抗地心引力或有阻力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 國民健康局表示,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 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會增加中老年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指出,青少年時期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多運動、多吃富含鈣質之食物,如奶類製品、小魚乾等,就可增加骨骼最大量的1成,更降低成人時期以後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5成。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也表示,兒童或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含糖飲料對牛奶的替代效應,造成鈣質攝取減少。基金會呼籲家長,多鼓勵青少年子女運動以及攝取含鈣質的食物,才能為青少年存下日後的骨本。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