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與阿斯匹靈的使用
2009.11.25
心血管疾病與阿斯匹靈的使用
最近有一份針對阿斯匹靈所做的隨機研究,初次發現任何劑量的阿斯匹靈在臨床使用時,都會增加血管壁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的濃度,進而減少血凝塊的形成、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發生的機率。這也解釋了阿斯匹靈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 雖然研究發現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處,但是不久前「藥物與治療期刊」(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才表示,不應該在還沒有出現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之前,就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 目前已有許多人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中風的復發,但是,對於一個沒有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成人,即便其為高危險群,在尚未發病前,究竟該不該使用阿斯匹靈?「藥物與治療期刊」指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族群的人使用阿斯匹靈,因為服用阿斯匹靈有腸胃道出血的潛在風險。 目前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已發生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俗稱「小中風」)的病人使用阿斯匹靈;因為已有足夠的臨床證據顯示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的復發和住院率。   資料來源:Circulation(由美國心臟協會所發行之期刊)、藥物與治療期刊
+ read more
心臟疾病研究,女性仍不足
2009.11.03
心臟疾病研究,女性仍不足
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的第二名,2008年有6千多位女性死於心臟疾病,是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死亡人數總和的2-3倍;心臟疾病也是全球女性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 最近有兩篇在國際女性心臟病研討會(Red alert for women’s hearts)發表的研究指出,在許多心臟疾病的研究中,女性參與者是不足的。其中一篇研究發現,在2006-2009年7月間歐洲總共有62份隨機的臨床試驗在期刊發表,但是其中只有33.5%的參與者是女性;而有關降膽固醇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方面的研究,女性參與者更是嚴重不足。另外一份研究則發現,近三年來將男性和女性都納入參與者的臨床試驗中,只有50%的研究有進行性別分析。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大部分的臨床試驗都是在男性受試者身上進行,女性的相關資料的確是缺乏的;而由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病狀等受荷爾蒙或其他因素影響,與男性會有差異性,若將男性的研究結果套用在女性身上是不適當的,因此,更多醫學領域需要更多有關女性心臟疾病的研究,以發展分別針對女性和男性的診斷、治療方式。    
+ read more
心臟病死亡率與存活率的性別差異縮小
2009.10.29
心臟病死亡率與存活率的性別差異縮小
過去一般認為中年婦女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低,但是,最近有兩篇研究發現,近二十年來,心臟病在中年婦女身上發生的情形越來越普遍,雖然如此,女性心臟病的存活率也增加不少,特別是小於55歲的婦女,心臟病的存活率有顯著的上升。 第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在1988-1994以及1999-2004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的資料,分別包含4,326名與4,075名參與者。結果發現兩個時期的35-54歲男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都比同齡女性高,但是其中的差距在近年已經越來越小,因為男性心臟病的發生率逐漸下降,但是女性卻呈現上升的趨勢(1988-1994年男、女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分別為2.5%、0.7%,1999-2004年則為2.2%、1%)。 另外一篇研究則是分析1994-2006年男、女性因為心臟病在醫院的死亡率,總共包含916,380位病人的資料。結果發現整體的死亡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女性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較男性顯著,尤其是55歲以下的心臟病死亡率,女性下降的幅度為男性的三倍。 研究人員表示,心臟病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縮小,部分原因可能是女性心臟疾病的議題逐漸被重視,除了女性本身獲得越來越多相關資訊外,醫師在診斷、治療心臟疾病時也較能掌握女性的症狀、風險因子等,顯示醫界在診斷和治療女性心臟疾病上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骨鬆檢測到處做,政府把關在哪裡?!
2009.10.18
骨鬆檢測到處做,政府把關在哪裡?!
骨質疏鬆是老年婦女健康的重要議題之一,為響應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各界紛紛在10月份透過各種管道宣導預防骨鬆及骨鬆篩檢的重要性。疏鬆的骨骼容易提高老年婦女意外跌倒時的骨折風險,並可能造成胸部壓迫、長期臥床等健康問題,因此,骨質疏鬆防治之宣導非常重要。然而在骨鬆篩檢的部分,台灣女人連線於今年聯合全國各地共10個婦女團體實地觀察骨鬆篩檢的現況後,發現街頭巷尾到處進行的骨質密度檢測不僅過程荒謬百出,準確率也偏低。此外,台灣除缺乏本土骨質疏鬆參考值,也無大型且具公信力的骨質疏鬆盛行率調查,因此,對於報章雜誌上聳動的骨鬆盛行率報導,民眾應持審慎態度。 骨鬆篩檢遍地開花,檢測過程、結果荒謬百出   在骨鬆篩檢的部份,實際檢驗現行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後,我們發現:         一、操作儀器及說明結果的人員,有一半並非合格醫事人員,此已違法。         二、檢測出的數值,其判讀標準竟混亂不一,例如同一個數值在台北市中正區健康中心被判讀為正常,在大安區健康中心卻是屬於骨質已經流失!         三、檢測後的衛教說明不僅片面、錯誤、甚至出現政府舉辦的骨鬆篩檢活動,其檢測結果報告上直接推薦服用特定廠牌健康食品的情形。而若婦女檢測出骨質偏低或骨質疏鬆,衛生主管機關對於相應的處理方式、生活中應注意事項等衛教資訊皆付之闕如。         四、超音波骨密檢測結果準確率偏低。許多婦女使用超音波骨密檢測所測出的骨質密度與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的結果不一致,如使用超音波檢測時是骨質疏鬆,但使用DXA檢測卻是骨質正常,甚至發生有同一位婦女一個月內測量3次,3次結果都不同的情況(2次超音波測量結果為正常與骨質疏鬆,DXA檢查為骨質流失)。   超音波骨密檢測荒謬百出,檢測結果事實上無法代表民眾的骨質健康,卻會造成民眾的恐慌與焦慮,大花冤枉錢購買不需要的健康產品。面對這些亂象,政府單位不僅未做把關,甚至帶頭舉辦超音波骨測活動,並利用骨鬆檢測吸引民眾前來健檢、做子宮頸抹片,是嚴重失職!台灣女人連線要求衛生署即刻訂定骨質密度檢測的標準作業規範,並主動稽查違法檢測,改善骨質檢測品質。   台灣缺乏本土骨質疏鬆參考值,無法如實反應台灣民眾的骨質健康   由於骨質密度為一比較值,「跟誰比較」相當重要。立委黃淑英表示,因骨質密度受到種族、飲食模式、生活習慣等影響,各國通常會根據本土情況做微調,以真正反應國民的骨質健康。然而,坊間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測儀,其內建參考值多為25-29歲白人婦女的骨質密度,台灣並沒有建立本土的骨質疏鬆參考值!加拿大曾有研究發現,同樣是骨質疏鬆篩檢,以美國白人婦女的骨質密度作為參考值,與以加拿大婦女骨質密度作為參考值,前者所得出的骨鬆率,比後者高了3倍!立委黃淑英要求,政府應正視因參考值不同,導致骨質疏鬆盛行率差異大的現象,積極擬定台灣本土骨質疏鬆參考值,使骨質密度檢測結果能如實反應台灣民眾的骨質健康。   台灣無大型且具公信力的骨質疏鬆盛行率研究,統計數字操作空間大   台灣至今尚無大型且具公信力的骨質疏鬆盛行率調查,許多小型研究結果分歧,統計數字的操作空間大,利益團體普遍選擇較嚴重的數字,造成民眾因擔心罹患骨質疏鬆而求診、接受檢測、購買增進骨質的各種產品。立委黃淑英指出,近日一奶粉廠商發佈由其贊助之骨質健康檢測計畫,指稱台灣人每三名就有一名為骨質疏鬆的中高危險群。然檢視該份報告發現,該研究將所有人僅分為低、中、高骨鬆危險群,意即沒有人是正常的!因此,對於該份報告所發佈的盛行率持保留態度。立委黃淑英特別提醒民眾,正因台灣沒有具公信力的骨質疏鬆盛行率調查,我們無從得知台灣真正的骨質疏鬆盛行率,因此對於報章雜誌上聳動的骨質疏鬆率報導,應持審慎態度。   預防骨質疏鬆,根本之道是從年輕儲存骨本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時值骨鬆日前夕,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民眾,隨著年長,骨質會逐漸流失,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然骨質疏鬆是嚴肅但不嚴重的問題,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骨折的一個危險因子,就如高膽固醇之於心臟病。預防骨質疏鬆,根本之道是從年輕開始存骨本、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只要從生活作息中維護骨質健康、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並避免不當的減重方式,年老生活也能活動自如!  
+ read more
懷孕增加日後代謝症候群風險
2009.10.01
懷孕增加日後代謝症候群風險
懷孕對女性會產生長遠、逆向的生理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女性的行為模式。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分娩會增加女性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包括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胰島素抗阻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都會增加;特別是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風險增加的比例更高。 研究人員利用「年輕成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的資料來分析18-30歲年輕女性分娩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CARDIA的研究總共包括2,787位婦女,其中1,451位被納入成為此研究的參與者;這份研究包含745位至少懷孕過一次的婦女與706位沒有懷孕過的婦女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生產過一次與兩次以上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沒有懷孕的婦女分別高33%與62%;而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懷孕、但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高2.5倍。 懷孕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增加,有學者推測是因為體重增加和缺乏運動的關係,但是此說法目前尚未獲得證實。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預防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包括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女性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
2009.09.28
女性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
心房顫動在臨床上是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之一,雖然男性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發生率比女性高,但是一份研究發現女性發生心房顫動的症狀較明顯、復發率較高、病發時的心跳頻率也較高,因此,中風的風險也相對增加。 研究人員為了確實瞭解心房顫動的性別差異,將過去二十年有關心房顫動的研究都再次進行性別分析,也因此發現其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分別列出心房顫動的性別差異,也針對這些差異給予不同的建議: 1. 女性被給予使用抗凝血藥物的比例較低,導致女性血栓塞的高發生率。 建議:針對每一位心房顫動的女性進行風險評估。 2. 女性使用抗凝血藥物後出血的風險比男性高,也較常出現致命性心律不整與心搏過緩的現象。 建議:仔細監測女性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狀況。 3. 女性血液中鉀的濃度較低,有可能會增加藥物引起心律不整的風險。 建議:仔細監測女性血清與鉀的濃度。 4. 女性對statins類藥物、血管擴張藥物(vasodilators)等治療的反應較敏感。 建議:要特別注意女性肝臟和腎臟功能。 5. 女性較少被認為需要使用心臟調節器等非藥物的治療。 建議:心臟調節器等非藥物治療對女性和男性的成功率是相似的,因此,醫師應該牢記這些治療方式對有症狀的女性病人也是一項選擇 6. 有心房顫動的女性生活品質較差。 建議:仔細評估女性症狀的減輕與適當的心律控制(_rhythm control_)或心速控制(_rate control_)有助於促進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性別醫學期刊(Gender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