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女性心臟病的新指標
2007.02.16
女性心臟病的新指標
早在1956-1966年,醫學人員就已將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高血脂視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是,在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女性中,有20%的女性沒有出現這些情況,而有出現這些情況的女性,卻又沒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雖然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卻沒有重新修訂過。 成人治療準則第三版(Adult Treatment Panel-III)是目前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引;根據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裡的一篇研究表示,為了確保女性心血管的健康,這個準則加入了兩項新的參考指標,但是這兩項新的參考指標僅限於用來評估女性十年內的短期心臟病風險,將40%-50%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女性,分為高風險群和低風險群。 為了重新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特別是瞭解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從24,558位45歲以上的美國健康女性身上,紀錄了35項因子,並追蹤了平均約10.2年的時間,再將這些因子和參與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成人治療準則的指標做分析和比較;結果發現:和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有相關性的因子有: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的濃度及心臟病家族史。因此,成人治療準則第三版便加入了這兩項新的參考指標:C反應蛋白的濃度過高,以及家族史中有人在60歲前就診斷出冠狀動脈心臟病。 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新加入的參考指標,在預防女性心臟病上,一定會有立即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有多大?哪一個參考指標準確度較高?是否適用於男性?都還值得觀察;此外,這次的研究結果也帶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指標是否應該修改、是否應該讓病患使用阿司匹靈、是否應增加其他新的指標?
+ read more
避孕藥提高血栓塞風險
2007.02.14
避孕藥提高血栓塞風險
避孕藥是一種由雌激素和黃體素合成的藥物,而desogestrel是黃體素的一種,過去第一、二代的避孕藥使用的黃體素為norgestrel、levonorgestrel、morethindrone;使用desogestrel的是第三代的避孕藥。第三代避孕藥不會有前兩代所產生的副作用,例如,容易長粉刺和毛髮,但是,它增加血栓塞的風險是其他避孕藥的兩倍,並沒有比之前的避孕藥安全,而且也無法增加避孕的效果。 目前,美國由消費者組成的「公民團體」(Public Citizen)正向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請願,要求所有含有desogestrel的避孕藥下架;其表示到2006年10月為止,美國大約有七百五十萬位婦女使用含有desogestrel的避孕藥;而禁止販售這些避孕藥,就可以預防許多婦女得血栓塞,血栓塞不僅會引起血管阻塞,也是會致命的,因為血栓有可能流到肺部,引起肺部栓塞。據估計,每一萬位使用含有desogestrel的婦女,就有三位會引起血栓塞。 但是,長期注意婦女健康的美國家庭計畫聯盟(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卻反對公民團體的訴求。美國家庭計畫聯盟表示,和其他過去的避孕藥比起來,第三代的避孕藥對血栓塞的風險的確比較高,但是,若仔細去分析統計數據的話,也可以發現它的風險並沒有想像中嚴重。對一般沒有使用避孕藥的婦女來說,得血栓塞的風險大約是十萬分之四;而使用避孕藥的話,風險會增加十萬分之10~30,因此,desogestrel所增加的風險算是十分輕微的。 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避孕藥,含有desogestrel的有: 永信藥廠:息妊佳錠(Ethistrel Tablet) 歐嘉隆藥商:母扶樂錠(Marvelon Tablets) 歐嘉隆藥商:美適儂錠(Mercilon Tablets)
+ read more
荷爾蒙補充療法與糖尿病
2007.02.09
荷爾蒙補充療法與糖尿病
荷爾蒙補充療法對骨質、乳癌、心臟疾病等的影響,已經爭論多時,但是一直到上個禮拜,一份刊登在華爾街期刊(Wall Street Journal)的研究才發現,荷爾蒙補充療法似乎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這份研究是分析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資料,結果發現同時使用雌激素和黃體素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婦女低21%,若只使用雌激素,則低12%。研究人員表示,荷爾蒙補充療法能降低糖尿病罹患率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它能降低血液中的胰島素。 雖然前不久,也有另外一份研究發現,同時使用雌激素和黃體素能降低35%的糖尿病罹患率,但是,北美更年期協會(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強調,荷爾蒙補充療法對糖尿病的影響,由於證據尚未確鑿,其關連性目前還不明朗,雖然現在有研究發現荷爾蒙補充療法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但是,這並不構成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理由,許多醫師還是認為荷爾蒙補充療法只有在婦女經歷嚴重的更年期症狀時才應使用,尤其不應該被視為「預防」糖尿病的方法。
+ read more
太瘦容易有骨質疏鬆症
2007.02.06
太瘦容易有骨質疏鬆症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厭食症和過輕的問題很嚴重,但是卻不知道這是會影響骨質健康的。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就表示,最近引起國際矚目的模特兒過輕事件,大多將焦點圍繞在「健康體位」和「美麗迷思」上,對於厭食症、營養攝取不均和骨質疏鬆症的相關性,則鮮少人注意。其實這些受厭食症所苦的青少年、青少女的骨質,很可能已經受到嚴重的損壞,也將導致他們日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大幅提高。 雖然骨質疏鬆症通常是在更年期之後發生的,但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因子,早在年輕時就已經形成;由於青少年時期正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階段,所以營養的攝取是很重要的,要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成長時期有均衡的飲食,其中包括充足的鈣質、維他命D和蛋白質,讓骨骼在生長時能儲存大量的骨本;但是,也就是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女,往往為了維持體重而開始節食。 基金會的發言人表示,厭食症有可能會導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和停經,而青少女的雌激素若下降,對骨質的影響就如同更年期婦女一樣;據估計,患有厭食症六年的病患,其骨折率比一般健康同年齡的女性高出七倍。
+ read more
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就夠
2007.01.31
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就夠
一般的認知都相信,骨質密度檢測可以幫助醫師預測病患未來骨折的風險,也可以當作骨質疏鬆症的指標,最近甚至有一些醫學指導方針建議65歲以上的女性,應該全面進行骨質密度檢測;但是,對於重複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到底能不能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性,則一直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 根據美國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其中一份報告發現,在進行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BMD)後,即使以後重複做檢測,對預測更年期婦女未來的骨折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只要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測,便可以適用一輩子。  這組波蘭的研究人員,在1989和1990年間測量並紀錄了8,141位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密度,她們的平均年齡是72歲;大約八年之後,研究人員又重新檢測同一群人的骨質密度;然後,計算出兩次測量值間的變化,再繼續追蹤五年的時間。 研究人員使用以下四項指標:第一次檢測值、第二次檢測值、兩次檢測值的差距、和第一次檢測值加上兩次檢測值的差距,來瞭解骨密度檢測和預測骨折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在兩次檢測期間,平均每年流失0.59%的骨密度;而且,四項指標和骨折風險的相關性都差不多,也就是說重複進行骨測,並不會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度,第一次測得的骨密度值就已經可以用來高度地預測骨折的風險。 即使研究結果如此顯示,重複測量骨密度對某些婦女來說可能也是有幫助的,例如,由於用藥或是生病導致骨質大量流失的婦女、或是更年期早期的婦女。
+ read more
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
2007.01.22
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
過去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陸陸續續都發現對於心臟病的存活率、檢測工具、發生率、治療和症狀都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由加拿大健康研究中心(Canadian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和加拿大心臟與中風基金會(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所資助的研究計畫-GENISIS project,將過去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重新整合,並全面檢視性別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這樣研究計畫發現了以下幾項結果: 1. 青少年的血壓普遍比青少女高,成年男性的血壓也較高,女性通常要到了更年期之後血壓才會超過男性。 2. 過去一直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就是胸口有壓迫感或是胸痛,但是後來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症狀卻不是如此,女性反而比較容易感到暈眩或是作嘔。 3. 通常用來檢查心血管疾病的造影術,在檢測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病患時,無法檢查出異狀。 4. 大部分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雖然對男性和女性都有效,但是發揮藥效的程度卻不一樣;例如,血管升壓素轉換媒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yme)對男性較有效,血管升壓素接受器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則對女性較有效。 研究負責人表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深入地瞭解心血管疾病中,包括發生率、症狀、檢測方式、治療方法等的性別差異,和這些差異究竟有多少、差異點在哪裡;未來甚至很有可能是根據病患的性別來選擇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診斷和治療方法,此外,研究人員也呼籲,應該要正視女性健康自覺的重要性,讓女性瞭解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以免因為自己的症狀不是「典型的」心臟病症狀,而延誤就醫。 這項計畫目前持續在研究其他檢測心臟疾病的方法,讓女性病患檢測的準確度能和男性一樣,另外,也檢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高血壓和肥胖,是否也有性別差異。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