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不要忽視牙周病!
2006.12.12
不要忽視牙周病!
很多成年人其實都有牙周病,但是因為牙周病不嚴重的話,不會疼痛,因此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特別去檢查牙齒,甚至許多人即使牙齦出血也不理會它;但是一篇發表在牙周病學期刊(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的研究發現,牙周病會使口中有害的細菌數增加,這些細菌有可能經由血管轉移到身體裡的其他器官,使心臟附近的動脈堆積齒菌斑,導致心血管疾病;此外,研究也發現牙周病和中風、糖尿病、胰臟癌等疾病的相關性,也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疾病等併發症;因此,把牙齒清潔乾淨,其實就是預防這些疾病的第一步。 牙周病會導致齒槽骨流失,齒槽骨流失會導致牙齒掉落,根據目前有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大約是齒槽骨每流失20%,慢性心臟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40%;因此,一個人掉越多牙齒,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越大。 如果有出現以下症狀的話,應該請牙醫檢查: 1.  當刷牙或使用牙線時,牙齦容易流血。 2.  牙齦紅腫或是會疼痛。 3.  牙齦和牙齒脫離。 4.  呼吸困難。
+ read more
肥胖不能只看BMI值
2006.12.05
肥胖不能只看BMI值
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一直是大家所熟悉的健康指標,但是國外已經有不少學者發表研究質疑BMI值的可靠性,並且呼籲應該要一併參考其他數值,不應只以BMI值為標準。 既然如此,那麼有什麼其他的計算方式也可以成為健康指標的參考呢?國外學者表示其實計算腰圍是一個又直接又準確的方法;若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32英吋)、男性大於94公分(37英吋)的話,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新陳代謝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若女性腰圍大於88公分(35英吋)、男性大於102公分(40英吋)的話,便是這些疾病的高危險群。 國內也有學者提出腰臀比是比較好的指標,腰臀比的計算方式是腰圍除以臀圍,根據衛生署1993~1996年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若女性腰臀比大於0.85、男性大於0.9的話,就屬於肥胖標準;此外,衛生署目前公布的成人肥胖定義,除了大家所熟悉的BMI值之外,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男性大於90公分也屬於異常範圍。 其實像是體脂肪、腰圍/身高比等也都有學者參考使用,不論如何,研究人員都強調,健康的重點不在於「體重多少」,而是在於「多餘的脂肪囤積在哪裡」。
+ read more
心臟病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2006.11.23
心臟病存活率的性別差異
不久前有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近期也有兩篇關於性別與心臟疾病的研究發表,再次驗證前述的論點,也重申性別差異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上的重要。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心臟學家蒐集了過去五個臨床試驗有關心臟疾病的藥物使用和治療方法的資料,總共包含11,642位病患,其中大約有24%是女性;結果發現女性罹患的心血管疾病較男性輕微,而且在病患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後,女性通常活的比男性久。 另一份研究是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研究,樣本是21,565位在1995年因為心臟病而住院的病患;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在出現第一次心臟病症狀後,28天內死亡的機率比男性高出70%,5年內死亡的機率比男性高出52%,但是,5年之後,女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卻大幅下降;研究人員解釋,年長的女性在短期死亡率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年齡較高、附帶有其他疾病的比例較高(例如:糖尿病)等,較年經的女性則有可能因為不願就醫或是不容易被診斷出心臟疾病而延誤病情,而女性長期存活率高有可能反映了女性生理上對抗心臟病的優勢。
+ read more
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
2006.10.19
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
雖然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較不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但是在西方社會裡,心血管疾病卻是很多女性的死因,而且近年來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已經超越男性;一篇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發現,就長期的觀察來說,性別並不會影響心臟病存活率,但是,如果是短期的話,女性的死亡率會比男性高。 研究人員追蹤了1,575名女性和3,902名男性病患2.7年,研究目的是為了要瞭解在高風險的心臟病病患中,性別會不會影響其存活率;在研究期間,有327位女性和619位男性去世,就長期的存活率而言,是沒有性別差異的,但是,若就住院期間的死亡率來說的話,女性的死亡率要比男性高57%;此外,研究也發現,和男性比較起來,女性的平均年齡較高、有較多心臟衰竭的症狀,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風險也比較高,而且較不容易獲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 研究人員推測,以短期來說,女性心臟病的高死亡率有可能是因為性別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住院接受治療時的差異,最近有研究就表示罹患心臟病的女性在醫院較無法得到積極的治療;此外,由於醫學一向為男性所主導,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皆以男性的症狀為主,女性的症狀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
+ read more
預測骨鬆骨折新方法
2006.09.27
預測骨鬆骨折新方法
由於大眾媒體隨著醫藥產業的行銷的共舞,這六、七年來骨質疏鬆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對於更年期婦女而言,骨質疏鬆更是身體健康的一大隱憂。骨質疏鬆不會痛、也看不見;除非骨折,否則也不會有症狀。它本身不一定會引起問題,但是疏鬆的骨骼比較容易折斷,因此骨質疏鬆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骨折的一個危險因子,就如高膽固醇之於心臟病。對此,澳洲研究學者在十月份的Radiology期刊上表示,已發明了一種測量骨折機率的方法--FRISK,並聲稱有75%的準確率。   FRISK預測骨質疏鬆者發生骨折機率的方法,是綜合個人脊椎、大腿骨上端的骨質密度、骨折病史、體重、以及前一年的跌倒紀錄,以此推出個人會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機率。在FRISL中分成0-10分,5.4分以上的人將預期會發生骨折。   之前的研究都認為,瘦的人因缺乏脂肪的保護、比較沒有彈性,因此比較容易因骨質疏鬆而骨折,但來自Melbourne大學、主導此研究的Margaret Joy Henry則表示,這6年來發展FRISK的過程中一項最重大的發現,是體重較重的人會因為跌倒時體重加壓在骨頭上而增加骨折的風險,推翻了之前研究的認知。也有學者對FRISK的預測方式表示質疑,並認為此種預測方式太過簡略且不完整。   骨質疏鬆的成因相當複雜,因此在預防上是多方位的。隨著年長骨質會漸漸流失是自然的現象,我們無法避免這必然的經歷,但我們可以減緩流失的速度。年輕時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積存骨本,並幫助減少骨質的流失,如:多作走路、跑步、舉重等運動;攝取低脂、高鈣、高維他命D的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陽光;並減少飲酒、抽煙、不當的瘦身美白方式等,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首要之務。    
+ read more
鈣質補充品對孩童有用嗎?
2006.09.20
鈣質補充品對孩童有用嗎?
許多孩童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因此,家長便將鈣質補充品視為替代方案,但是,一篇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發現,孩童使用鈣質補充品其實無法有效增進骨密度,也就是說鈣質補充品對於預防孩童和孩童成年後的骨折其實幫助不大。 此研究團隊分析了1992到2005年間的19份文獻,總共包括2859位3到18歲的孩童,其中11份文獻的樣本全部為女孩、1份全部為男孩,大部分參與者為白人和亞洲孩童;研究發現,整體而言,有沒有攝取鈣質補充品對骨密度的影響不大,唯一的差異在上肢的骨密度:有攝取鈣質補充品的孩童,其上肢的骨密度比沒有攝取鈣質補充品的孩童高1.7%,這樣的差異大約可以使手腕和前臂骨折的風險下降5%,但是並不足以有效降低整體骨折的風險,且較常發生骨折的部位,例如:腰椎和臀部,其骨密度並沒有受鈣質補充品影響;進一步的分析也發現,性別、種族、成長階段、鈣質補充品的攝取量及種類等變因並不會影響研究結果。 骨質疏鬆是很重要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對女性而言,因為女性在更年期時骨質流失的速度很快,因此,在成長時期便應盡量儲存骨本、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質流失的影響;研究人員強調:要增加骨密度,就要提高孩童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量,而這些營養素應從食物中攝取,而不是補充品,多曬太陽並維持一定的運動量都能有效強化骨骼。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