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12.03
噪音會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
德國柏林Charité大學醫學中心的Stefan
Willich醫師於11月24號的歐洲心臟學期刊中指出,長期暴露於噪音的環境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且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會受到噪音的影響。
這項實驗追蹤了柏林主要32家醫院,共4115名曾有心臟病發紀錄的病人,噪音來源的認定除了以往研究所著重的工作場所噪音部分外,還包括所處環境的噪音。研究顯示,噪音所造成的風險,並不會因為噪音的強度增加而往上提昇,只要超過60分貝,甚至一間忙碌的辦公室當中的噪音,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男性若長期暴露於超過60分貝以上噪音的環境當中,會增加50%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女性則會增加三倍。另外,在工作場所的噪音方面,僅有男性會因此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的程度是30%。
在噪音引起的煩躁對於心臟病的風險方面,無論男性女性都沒有顯著的關連,但相較之下,女性較有可能會因為煩躁增加對心臟病的風險。
Willich表示這項研究仍有限制,因為該研究定義中的噪音並未包含通勤時的噪音,如開車行走高速公路去公司的部分,同時,他們研究的對象並未包括住在鄉村及超過70歲以上的個案。
美國職業安全衛生局表示,一般人能夠暴露在90分貝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歐洲的噪音標準較為嚴格,為85分貝。但這項研究顯示,不管哪一種標準都過高了,工作場所對於噪音的限制可能該往下調整至65-70分貝。
+ read more

2005.12.01
自然產與尿失禁沒有關聯
自然產與尿失禁沒有關聯
根據婦產醫學雜誌12月報導,自然產與尿失禁並沒有關聯,反而是家族遺傳的因素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尿失禁與生產有無關聯,長久以來一直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爭議。紐約羅切斯特醫學中心的布希包醫師(Dr.
Buchsbaum)以問卷的方式全面的評估143對姊妹骨盆底的問題。每對姊妹其中有一人為有自然產的經驗,另一人則未曾生育。結果顯示,生育婦女尿失禁的比率為50%,而未生育婦女為48%,在統計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且失禁的種類及嚴重性也沒有顯著的不同。然而,如其中一位姊妹有某一種尿失禁情況,也會發生在另一姊妹身上,顯示家族遺傳的可能。
國內的部分,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謝卿宏,今年初在世界婦產醫學雜誌發表台灣婦女尿失禁的現況時也提出同樣的看法。因此,懷孕婦女其實大可放心,自然產是不會導致尿失禁的!
+ read more

2005.11.30
使用避孕貼片小心血栓風險
Ortho
Evra避孕貼片自從2002年在美國開始販售,所賣出的量就比所有品牌的避孕藥都還要多,光是去年就有1千萬個銷售量。此種貼片在年輕女性中又特別受歡迎,因為使用方便且一個星期更換一次即可。然而,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5年11月初要求避孕貼片的製造商嬌生公司要加入新的警告標誌,表示使用避孕貼片會比避孕藥多60%的雌激素被人體吸收,因為荷爾蒙被新陳代謝方式不同的關係,避孕藥是透過胃部消化後才被吸收,而避孕貼片則是由血液直接吸收。而雌激素的提高則會增加血栓的風險,國外已有血栓的案例發生。
自從FDA警告使用避孕貼片會增加體內荷爾蒙之後,醫師們就很謹慎地使用此貼片,美國許多大學的健康中心也已停止開此貼片給學生。在台灣,衛生署曾於2004年9月27日表示,核准嬌生的女性避孕貼片「以芙」(EVRA
Transdermal
Patches)上市,同時也有特殊警語注意血栓風險。在此再次呼籲民眾在選擇避孕方式時要特別注意,還是使用避孕機率高、副作用最低、且是唯一可避病的保險套為佳。
+ read more

2005.11.30
使用避孕貼片小心血栓風險
Ortho
Evra避孕貼片自從2002年在美國開始販售,所賣出的量就比所有品牌的避孕藥都還要多,光是去年就有1千萬個銷售量。此種貼片在年輕女性中又特別受歡迎,因為使用方便且一個星期更換一次即可。然而,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5年11月初要求避孕貼片的製造商嬌生公司要加入新的警告標誌,表示使用避孕貼片會比避孕藥多60%的雌激素被人體吸收,因為荷爾蒙被新陳代謝方式不同的關係,避孕藥是透過胃部消化後才被吸收,而避孕貼片則是由血液直接吸收。而雌激素的提高則會增加血栓的風險,國外已有血栓的案例發生。
自從FDA警告使用避孕貼片會增加體內荷爾蒙之後,醫師們就很謹慎地使用此貼片,美國許多大學的健康中心也已停止開此貼片給學生。在台灣,衛生署曾於2004年9月27日表示,核准嬌生的女性避孕貼片「以芙」(EVRA
Transdermal
Patches)上市,同時也有特殊警語注意血栓風險。在此再次呼籲民眾在選擇避孕方式時要特別注意,還是使用避孕機率高、副作用最低、且是唯一可避病的保險套為佳。
+ read more

2005.11.19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一項加拿大的大型研究證實,女性若在懷孕期間曾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maternal
placental
syndromes),在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相當高的風險。
這項由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醫院的Joel
Ray醫師主導、發表於2005年11月19日的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是利用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庫進行分析,對超過一百萬名的婦女進行回顧研究。這些婦女均在1990年4月至2004年3月間懷第一胎,平均年齡28歲,在懷孕之前及妊娠期間均無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團隊將「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定義限制在:子癇前症、懷孕期高血壓、胎盤剝離與胎盤梗塞這四種疾病。其中,有超過75,000名(7%)的婦女曾在懷孕期間被診斷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研究團隊回溯了這些婦女在安大略省醫療保險中的紀錄,結果發現,其中有305名婦女在九年內曾心臟病發、或罹患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風、周邊動脈症等疾病,甚至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術的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為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要高:500/100萬[人-年](person-years)
vs.200/100萬[人-年],整體危險比[hazard ratio,
HR]=2.0;95%信賴區間=1.7-2.2。若婦女於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且發生胎兒生長不全或子宮內胎兒死亡的情形時,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更高。(胎兒生長不全:HR=3.1,
95%信賴區間=2.2-4.5;子宮內胎兒死亡:HR=4.4,
95%信賴區間=2.4-7.9)
Ray表示,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是母體胎盤症候群造成這些女性在懷孕之後罹患心臟疾病或中風,而是表示這些女性的體質使她容易在懷孕期間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同時在未來亦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這些女性懷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8歲、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是38歲(懷孕期間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是60歲),顯示曾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若後續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都屬於年輕時即發作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建議,母體胎盤症候群應列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醫師應於產婦生產六個月後,測量這些女性的體重、腰圍、血壓、血漿中的葡萄糖及脂質,特別對於那些有年輕時即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醒他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 read more

2005.11.19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一項加拿大的大型研究證實,女性若在懷孕期間曾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maternal
placental
syndromes),在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相當高的風險。
這項由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醫院的Joel
Ray醫師主導、發表於2005年11月19日的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是利用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庫進行分析,對超過一百萬名的婦女進行回顧研究。這些婦女均在1990年4月至2004年3月間懷第一胎,平均年齡28歲,在懷孕之前及妊娠期間均無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團隊將「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定義限制在:子癇前症、懷孕期高血壓、胎盤剝離與胎盤梗塞這四種疾病。其中,有超過75,000名(7%)的婦女曾在懷孕期間被診斷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研究團隊回溯了這些婦女在安大略省醫療保險中的紀錄,結果發現,其中有305名婦女在九年內曾心臟病發、或罹患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風、周邊動脈症等疾病,甚至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術的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為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要高:500/100萬[人-年](person-years)
vs.200/100萬[人-年],整體危險比[hazard ratio,
HR]=2.0;95%信賴區間=1.7-2.2。若婦女於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且發生胎兒生長不全或子宮內胎兒死亡的情形時,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更高。(胎兒生長不全:HR=3.1,
95%信賴區間=2.2-4.5;子宮內胎兒死亡:HR=4.4,
95%信賴區間=2.4-7.9)
Ray表示,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是母體胎盤症候群造成這些女性在懷孕之後罹患心臟疾病或中風,而是表示這些女性的體質使她容易在懷孕期間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同時在未來亦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這些女性懷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8歲、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是38歲(懷孕期間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是60歲),顯示曾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若後續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都屬於年輕時即發作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建議,母體胎盤症候群應列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醫師應於產婦生產六個月後,測量這些女性的體重、腰圍、血壓、血漿中的葡萄糖及脂質,特別對於那些有年輕時即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醒他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