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鈣片有用嗎?
2007.06.29
鈣片有用嗎?
要預防骨質疏鬆,就必須要攝取足夠的鈣質。一份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從食物中攝取鈣質的女性,其骨骼比吃鈣片的女性來的健康。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含183位更年期的婦女,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仔細描述其一個星期的鈣質攝取狀況,然後分析參與者每天的鈣質攝取量和骨骼礦物質密度。此外,許多人都知道雌激素可以有效維持骨密度的,因此,研究人員也分析了尿液中雌激素代謝物的濃度。 結果發現參與者可以被分為三類:一是「鈣片組」,也就是這些參與者每天從鈣片攝取的鈣質佔總攝取量的70%以上;二是「飲食組」,也就是這些參與者有70%以上的鈣質是從食物和乳製品中攝取的;三是「綜合組」,也就是鈣片組和飲食組以外的參與者。飲食組每天平均攝取830毫克的鈣質,鈣片組每天攝取平均1,030毫克的鈣質,綜合組每天攝取的鈣質最多,高達1,620毫克;因此,綜合組的骨骼礦物質密度是最高的,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飲食組的脊椎和髖骨骨密度比鈣片組高。  研究人員表示,鈣質攝取量和人體所吸收到的鈣質量是不一樣的,例如,在餐後使用碳酸鈣片的效果會比較好,因為胃酸的分泌可以幫助吸收鈣質;但是,檸檬酸鈣片就沒有這樣的限制。若參與者在補充鈣片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這點的話,有可能會影響鈣片的效益。而且,透過鈣片所補充的鈣質,大約只有35%會被人體所吸收,但是,食物中所含的鈣質通常較容易被吸收,這有可能是飲食組的骨密度較鈣質組高的原因。 關於雌激素方面,雌激素在經過肝臟代謝後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代謝物,而此代謝物可分為較活躍和不活躍兩型;根據尿液分析的結果發現,飲食組和綜合組的雌激素代謝物較鈣片組來的活躍。研究人員目前還無法解釋這樣的現象,有可能從飲食中攝取的鈣質可以有效生產較活躍的雌激素代謝物,也有可能食物本身就含有較活躍的雌激素複合物。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乳製品是很好的鈣質來源,但是由於人體對於乳製品的吸收、反應也不相同,所以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加強鈣質含量的柳橙汁。綠葉蔬菜也有豐富的鈣質,但是它對人體不如乳製品來的好吸收。
+ read more
妳被醫療化了嗎?
2007.06.13
妳被醫療化了嗎?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社會對於健康和疾病的定義,有了很大的轉變;如生產、老化、更年期、肥胖、酗酒等正常的人生經歷和問題,現在卻被視為一種疾病,必須要透過醫療介入來解決。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Peter Conrad,藉由過去三十幾年,有關身材矮小、害羞、更年期、勃起障礙、性傾向等案例,來探討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著社會走向醫療化的方向。 Peter Conrad發現,在美國,過去幾十年來,醫師對於醫療化的影響力已經逐漸在減少當中;相對的,藥廠、生物科技產業、醫療保險機構和身為消費者的病患,都變成了醫療化的推手之一;此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藥品廣告的普遍,現今的藥品可以透過電視等媒體與消費者做廣告,消費者因此直接成為藥商行銷的對象;過去醫師必須確認藥物對病患的適用性,但是,醫師的角色在現今藥物促銷的模式中卻消失了! 反觀台灣的狀況,藥品廣告在台灣一樣普遍,但是,醫師的角色在藥物行銷中並沒有就此消失;相反的,許多藥商或生科產業找來醫師為其藥物或產品代言,透過此手法,醫師對藥品行銷和醫療化的影響力不減反增。 現在有許多正常的人類行為和經驗已經被病理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或差異被視為疾病或是失序,而需要藥物治療;我們正處於這段轉變期中,應該要多思考自己的生命經驗,和醫學對於「正常」、「健康」和「疾病」的定義。
+ read more
藥廠影響藥物試驗結果
2007.06.08
藥廠影響藥物試驗結果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種不同的降膽固醇藥物,過去有許多研究和試驗比較了這些藥物的藥效,美國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裡一篇主要由加州大學的Lisa Bero教授所進行的一項文獻回顧,便檢視了大約200份與降膽固醇藥物相關的研究與試驗,有些是由政府補助的、有些是由藥廠補助的、有些沒有說明經費來源。結果發現研究的贊助者很有可能會影響試驗的結果,這些研究和試驗的結果通常對於贊助者較有利;也就是說試驗的結果,贊助廠商所生產或代理的藥品通常比對照組所使用的藥物來的有效或安全。 目前還無法解釋贊助者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權限影響試驗結果。有學者猜測,藥商有可能操控研究方法來影響試驗結果,例如,將對照組所使用的藥品劑量降低;或研究結果若對廠商不利,便不予發表;不論原因為何,這份研究已經發現有關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究和試驗是有偏差的,而這樣的結果令人擔憂和重視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藥物的研究和試驗是不是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值得關切!
+ read more
食品業者要有減肥計畫
2007.06.06
食品業者要有減肥計畫
由於肥胖的情形日益嚴重,健康飲食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雖然說消費者欲購買哪種食品,是消費者自己的權利,但是,市面上必須有更多健康的食品供消費者選擇,特別是低脂、低糖、少鹽的食品,而且食物上的營養標示也應該要清楚易懂,讓消費者瞭解自己所購買和食用的產品。因此,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準備提出一系列的政策白皮書來對抗肥胖問題。 歐盟執委會除了強調營養均衡和身體活動量的重要性之外,也呼籲食品業者應該要針對食品和廣告內容訂定自我規範,以提供更健康的產品;此外,公部門和民間(消費者)團體也應該要建立起合作關係。這系列的政策白皮書內容包含食品安全、經費補助、食品運輸、運動、相關研究等;而歐盟執委會提出的主要訴求有: 1. 食品廣告的規範應該更嚴謹。 2. 食品的生產者和零售商應該提供和販售更多健康的產品供消費者選擇。 3. 食品的營養標示應該重新修訂。 4. 應該要有更多蔬菜和水果的行銷策略。 5. 針對健康的食品的鋪貨和通路應該有更多的研究。 6. 與運動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應該要策略性的廣告和行銷運動的概念。 歐盟執委會在2010年時會評估此政策白皮書的影響力,也就是說食品業者等相關組織,有大約三年的時間為消費者的健康做生產、行銷上的檢討和改變;若效果不佳的話,有可能會透過立法來強制廠商實行。
+ read more
FDA通過最新避孕藥,完全抑制月經
2007.05.25
FDA通過最新避孕藥,完全抑制月經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於2007年5月22日核准通過最新一代由惠氏藥廠研發的避孕藥Lybrel,可以完全抑制女性的月經。傳統的避孕藥並不會影響到月經週期,而美國先前在2003年通過的「季經藥」(Seasonique),雖然使女性得以自行減少月經週期,但是一年還是會來潮四次。這次通過的避孕藥標榜著可以一直連續服用,中間不需服用安慰劑,如此一來,月經就不會來潮,直到停止用藥。   Lybrel的審核包括兩份為期一年的臨床試驗,參與者大約有2,400位,年齡介於18-49歲的女性。雖然Lybrel標榜著使用後就不會有月經,但是,研究發現還是會有不預期的出血,臨床試驗中就有18%的女性因為不預期的出血而退出試驗;只是出血的狀況會隨著用藥的時間越久而逐漸減輕,其中59%的女性在用藥一年後,出血的狀況才完全停止。   此外,在FDA的一次簡報中,藥物評估與研究中心(CDER)的研究員Scott Monroe表示,在2,400人的臨床試驗中,有近一半的女性因為出血的狀況而停止用藥,剩下完成試驗的女性中,只有30%-35%的女性沒有出血的情形,而不預期出血的狀況平均約相隔28天,然後維持4-5天,這樣的情況和一般月經週期的狀況其實是類似的。   FDA表示,醫師在衡量過女性的狀況後,若其停止月經的益處大於避孕藥造成的出血副作用時,才建議使用。此外,Lybrel所含的成分為低劑量的黃體素和雌激素,和其他的避孕藥沒有太大差別,因此,Lybrel也會有其他避孕藥的風險,例如,血栓塞、心臟病、中風的風險會增加,若吸菸的話,風險則會更高;而且,使用Lybrel之後月經就會停止,使女性很難確認是否有懷孕;雖然Lybrel是避孕藥,理論上服用後應不會懷孕,但是,有專家指出,女性若有懷孕的症狀或懷疑自己有可能會懷孕,最好還是使用驗孕棒;且性行為還是要帶保險套。    
+ read more
糖尿病藥物增加心臟病風險
2007.05.22
糖尿病藥物增加心臟病風險
2007年3月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即發現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梵帝雅膜衣錠」(英文品名:Avandia;成分:Rosiglitazone)會提高女性四肢骨折之風險。昨日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又針對梵帝雅發函予醫事人員,表示若使用梵帝雅治療糖尿病,會大幅提高心臟病的風險,甚至有可能致死。 這份研究以文獻回顧的方式進行,蒐集了42份過去半年內的研究,由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Dr. Steven Nissen和Kathy Wolski所負責,結果刊載在新英格蘭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發現,使用梵帝雅的糖尿病患,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45%。 這次的藥物安全事件反應了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在審核藥物的程序上,是有很大的瑕疵的;在2004年時,發現由默克藥廠(Merck & Co.)行銷的非類固醇關節炎消炎藥「偉克適」(Vioxx),會引起嚴重的心臟疾病,而全面回收下架,但是當時已經有數百萬人服用;有專家便擔憂梵帝雅會不會是另一個類似的例子。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表示,這份研究結果和其他的長期研究結果相抵觸,而且有研究發現,更換糖尿病藥物也會增加風險;因此,目前還不會在藥品包裝上加註警語,除了通知所有醫師之外,也還不會採取其他動作。建議有在使用梵帝雅的病患,特別是又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病患,應該先和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停用藥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