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18.10.11
阿司匹靈減少卵巢癌和肝癌的風險
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阿司匹靈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日前,發表在JAMA癌症期刊兩個新的研究──檢視各種劑量的阿司匹靈和不同的癌症風險的關係,增加了更多的證據顯示這個藥物有助於減低癌症風險。
降低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婦科癌,主要是缺少能夠早期測知的方法。專家認為發炎是卵巢癌形成的重要關鍵,排卵期的局部性發炎可能是因素之一。阿司匹靈可以減少發炎,降低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分析「護理師健康研究」中的近20萬女性的資料,研究者發現:婦女規律性服用低劑量(100毫克以下)的阿司匹靈,其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和未服用者比較起來少了23%。
這項研究和之前的不同在於分析出阿司匹靈劑量和降低卵巢癌風險的效益。研究者發現,低劑量可以減少風險,而標準劑量則無。而且每個星期逐漸増加使用和劑量服用的持續時間有明顯的正面趨勢。
相反的,長期服用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一週10顆以上,如布洛芬、萘普生,則和卵巢癌風險的增加相關。
降低肝癌的風險
根據「護理師健康研究」及「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資料,追蹤研究每週兩次長期服用阿司匹靈標準劑量(325毫克)的結果,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風險減少了49%,服用五年以上,風險降低59%。但停藥後,其效果會逐漸減退,停藥8年後,這種益處就消失了。服用阿司匹靈的時間越長,和降低肝癌風險有明顯的相關,特別是一週服用超過1.5粒以上標準劑量。
專家指出,長期服用阿司匹靈可能必要,因為肝癌的發展也是經過很多年。阿司匹靈可以延遲或預防發炎或肝硬化,在癌症初期或甚至未發生前就開始作用。專家也發現服用其他非類固醇消炎藥和肝癌風險無相關。
改變臨床實務
這一對研究的發表正值其他的研究質疑阿司匹靈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角色(2015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支持低劑量的阿司匹靈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大腸癌),因此是否影響研究結果的接受度?
「希望之城癌症醫院」的醫師認為這是目前服用阿司匹靈以減低肝癌風險的最強證據,足以開始改變臨床的診療。但也謹言在推薦阿司匹靈時,須考量風險和效益的比例,特別是慢性肝病有失血的風險。要完全達到阿司匹靈防癌的可能性,必須對劑量、持續時間和機制有較好的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10.04)
+ read more

2018.10.09
香腸、漢堡增加乳癌風險?!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漢堡肉、香腸等加工過的肉類可能增加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加工過的肉是經過鹽醃、醃製、發酵、燻製或混合製成的肉類,用於製作香腸、熱狗、培根、火腿和鹹牛肉等。 加工過的肉長期以來與胰臟、前列腺和腸道的其他癌症有關,這項哈佛大學的研究是首次顯示出與乳癌有關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過去28項相關研究,包括13項涵蓋1,133,110名婦女關於紅肉的研究,其中有33,493名婦女(3%)患有乳癌;另外15項研究是涵蓋了1,254,452名婦女關於加工肉類的研究,其中37,070名(3%)被診斷患有乳癌。研究說明,飲食內容是透過食物頻率問卷來評估的。
研究發現,攝取加工肉類與乳癌風險增加9%有關,而紅肉或未加工的肉類攝取量與疾病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的Maryam
Farvid博士表示,減少加工肉類似乎有利於預防乳癌。
讓加工肉類呈現粉紅色的食品添加劑「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可能是增加乳癌風險的原因;而加工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一種來自動物蛋白質的鐵也可能與風險增加有關。
Farvid博士表示,過去關於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取與乳癌風險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鑑於國際上乳癌發病率和趨勢的差異,找出生活中可改變的乳癌風險因子被廣泛認為是減少乳癌的一種手段。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紅肉與乳癌風險沒有顯著相關,但過去它被假設為某些癌症的重要風險因子,並且紅肉也是動物脂肪、血紅素鐵和化學致癌物質的來源,這些物質可能在烹飪和/或加工過程累積於人體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紅肉的攝取「可能是人類致癌物」,而加工肉被歸類為「對人類具有致癌性」。
不過,推廣紅肉攝取的組織「肉類諮詢小組(The Meat
Advisory
Panel)」指出,該研究是觀察性的,無法提供任何因果關係。它的發言人,卡迪夫大學神經生物學榮譽教授羅伯特皮卡德說,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但「沒有單一的食品可以導致癌症」。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02)
+ read more

2018.09.27
簡單的血液檢測可預知乳癌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荷爾蒙─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濃度,可能可以預測罹患乳癌的風險。
為了了解「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視了美國和歐洲近6000名停經前婦女的血液樣本。他們分析來自10項研究的數據。
他們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濃度高的女姓比水平低的女性罹患乳癌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表示,這種荷爾蒙可能是乳癌的生物標記。
英國的乳癌研究慈善協會(Breast Cancer
Now)表示,現在可以討論是否將這項檢測納入乳癌篩檢,有助於辨識有乳癌風險的女性。
研究作者Anne
Zeleniuch-Jacquotte教授表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和乳癌風險的關係很有意義,因為目前用來預測停經前婦女的乳癌生物標記很少。而這份研究發現「抗穆勒氏管荷爾蒙」高的女性有中度增加乳癌的風險,希望希可以找到更多生物標記,以幫助大幅提高個人的風險預測。
共同作者Anthony
Swerdlow補充說,未來可以將「抗穆勒氏管荷爾蒙」納入預測女性罹癌風險的新方法中。乳癌的病因非常複雜,尚未完全了解。將大型數據匯集在一起是了解許多不同原因如何相互作用並影響乳癌風險的關鍵。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8)
+ read more

2018.09.17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有三位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因捐贈者的乳癌一起被移植給他們而去世。
捐贈者是一位於2007年死於中風的53歲女性,她的腎臟、肺臟、肝臟及心臟捐贈給了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而在移植後六年內,五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有四位因為器官移植去世。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死於敗血症(sepsis),而其他四位罹患癌症且擴散至她們健康的器官。只有一位存活。
醫師並未在捐贈前發現捐贈者的癌症,使得癌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悄悄地被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不過,專家表示,從任何單一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小於萬分之一,他們相信這是第一次一位患者的癌症被移植到四位受贈患者,並且癌症發展的速度從未花那麼長的時間。
科學家們表示,在沒有任何血液供給下保持捐贈的器官溫暖,可能讓已經移動至器官的癌細胞停留在此。而因為患者都在服用減弱免疫能力的藥物,以阻止器官排斥,癌症可能因此在未被檢查出來的狀況下發展。
事件始末
這份報告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
University)及德國蒂賓根大學揭露的,不過專家們堅持對捐贈器官者的檢查是有效的,並稱從任何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是0.01%至0.05%。
在四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當中,第一位被診斷出來的是42歲接受兩個肺臟移植的患者。移植後不到一年半,該位女性因為肺臟運作不良而被送進醫院。接著醫師發現她罹患了乳癌,並且是從肺臟開始擴散,癌細胞後來也擴散至她的骨頭和肝臟。最後她於2009年6月去世。
醫療紀錄上寫著她罹患乳癌,即使她身體其他地方也有癌細胞,這是因為癌細胞是的源頭是乳房的特定細胞組成,後來才擴散至其他器官。DNA檢測證實癌症是源自於捐贈者。
當這一消息傳開後,接受左腎臟移植的62歲女性及接受右腎臟移植的32男性被警告罹癌風險。兩位也都接受了檢查,但當時並未檢查出任何徵兆。不過,2011年該位男性被診斷出腎臟有癌症,該位女性則被診斷出肝臟有癌症,而這都是移植後5年才發現。
接受右腎臟移植的男性將其腎臟移除並做了一年化療,自從2012年後他就不再有癌症。不過,接受左腎臟移植的女性在發現肝臟有癌症後又發現腎臟、骨頭、脾臟及消化道上的器官有癌症,她的治療被撤回並於診斷後兩個月去世,從她接受移植後到她去世整整經過了六年。
第四位因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是一位59歲接受肝臟移植的女性,她在2011年被診斷出有癌症,但是她拒絕將其肝臟移除。雖然研究者表示她「看起來很好」且治療似乎穩定了她的病情;但是2014年癌症持續擴散,她拒絕做進一步治療,不久便去世。
是否應該更精密的檢查捐贈者?
科學家們也表示,太仔細地檢查捐贈器官的人可能讓微小的問題被呈現出來,進而導致更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被拒絕。
研究作者Yvette
Matser指出,常規地對所有器官捐贈者進行「遺體電腦斷層掃描(postmortem
CT
scan)」的缺點是這會增加與臨床無關的發現,進一步導致更多捐贈者被拒絕,讓已經很少的捐贈器官變得更少。而經由移植而罹患癌症的比率極低,證明目前指引的有效性。完整的醫療檢查,包括乳房檢查,都應該如美國「器官勸募和移植網絡」的指引所指示的被執行。這個異常的案例點出了因捐贈器官而罹患乳癌的致命影響,而移除捐贈的器官及恢復免疫能力可以讓患者完全復原。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2)
+ read more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
2018.08.24
美國最新子宮頸癌預防篩檢建議出爐!
最近一項統合性研究對子宮頸癌檢查的8項臨床試驗和4項世代研究(cohort
study)進行了全面分析,這份研究結果也促使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公布了最新的子宮頸癌預防建議。
這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的更新。建議內容為:21-29歲女性使用抹片檢查、30-65歲女性使用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或兩者同時使用來篩檢子宮頸癌。21歲以下、65歲以上過去已定期接受篩檢及沒有子宮的女性不建議做篩檢。
台灣子宮頸癌篩檢臨床指引建議:女性開始性行為3年後應開始接受篩檢,其後應每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連續3次細胞篩檢結果都正常,則可改為每2-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及骨盆腔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篩檢,建議每3年進行1次。
研究的進行及結論
研究作者Melnikow及其同事所檢視「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的研究及「抹片檢查與HPV病毒檢測聯合使用」的研究。
他們分析了以監測高風險HPV病毒子的宮頸癌篩檢的利弊。益處包括:辨識侵略性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弊端則是檢測結果假陽性的比率、陰道鏡檢查的頻率(如果抹片檢查異常會進行的檢查)、組織切片檢查和任何相關的心理危害。
結果顯示,相較於抹片檢查,在第一輪篩檢中單獨使用高風險HPV病毒檢測者,嚴重異常細胞的辨識在統計上顯著增加。當抹片檢查與高風險HPV病毒檢測一起使用時,則未發現嚴重異常細胞的辨識增加。
研究發現用任何定期篩檢的方法都會降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是相當有效的,同時,不論是否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假陽性和陰道鏡檢查率都高於抹片檢查。這些假陽性可能導致更多的治療,可能帶來危害。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21)
*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2018.08.2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