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懷孕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2021.04.22
懷孕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女人懷孕的風險又增一樁!   雖然研究早已知道懷孕時生理和身體結構的改變會造成腎結石,但缺少證據連結。現在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專家認為他們有證據了。   一項觀察性研究回顧了1984年至2012年間近3,000名女性患者的病歷,發現懷孕增加了首次出現症狀性腎結石的風險。該風險在接近分娩時達到峰值,然後在分娩後一年內有所改善,儘管在分娩後一年以上仍有出現腎結石的中度風險。   研究顯示,有症狀的腎結石事件在每250-1,500例懷孕中發生1例。最常見於妊娠中期和後期。腎結石雖然不常見,但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從子癇前症、尿道感染、早產及流產。   資深研究作者Dr. Rule說:「我們懷疑在懷孕期間發生腎結石事件的風險很高,但更令我們驚訝的是,分娩後長達一年的時間,風險仍然很高。」這一發現意味著,雖然大多數懷孕期間形成的腎結石是因為排出時疼痛而被早期發現,但有些腎結石可能在腎臟內長時間保持穩定,直到後來要排出時疼痛,才被發現。」   #懷孕導致腎結石的原因   幾種生理因素可能會導致懷孕導致腎結石形成。在懷孕期間,由於黃體激素升高引起的輸尿管壓縮及鬆弛會導致膀胱尿滯流。此外,懷孕期間尿鈣排泄增加和尿液pH升高都會導致磷酸鈣結石的形成。   Dr. Rule指出,懷孕期間診斷腎結石有困難,擔心胎兒的輻射暴露限制了診斷影像的選擇。而治療也會因產婦的考量增加複雜性。     #預防的方法   腎臟科專家Thongprayoon博士說:「在懷孕期間,腎結石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可能需要對腎結石進行產前諮詢,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其他腎結石危險因素(例如肥胖)的女性。」   預防腎結石疾病的一般飲食建議包括攝入大量液體和低鹽飲食。梅約診所專家還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每天至少攝取1000毫克適當的鈣,最好從飲食來源(如乳製品)而不是鈣補充劑中攝取。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腎臟病雜誌》上,研究對象包括945名經歷過首次有症狀的腎結石的女性和1,890名年齡相相當的女性對照者。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確定首次出現症狀性腎結石的風險是否隨懷孕而增加,以及該風險在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是否有所不同。   意識到懷孕和產後腎結石的風險較高,可以幫助醫療保健提供者為女性提供診斷和預防策略。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4.15) -------------------------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2021.04.21
接種Covid疫苗 應該繼續服用避孕藥嗎?
英國衛生官員在捍衛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的安全性時說,避孕藥有更高的血栓危險。他們鼓勵民眾接種AZ疫苗,也不要因為要等其他疫苗而延遲。   在此同時,他們也敦促女性不要怕因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而停止服用避孕藥。   一些女性聲稱家庭醫生沒有告知她們避孕藥有此風險,呼籲提供更好的避孕服務。   女人沒有被告知風險 七年前,英國的 Lara Hill開始服用這種藥,以緩解大量且痛苦的月經。一直到對Covid-19疫苗的討論時才知道使用避孕藥有血栓的風險。在台灣,許多女性也不知道。   「服用荷爾蒙避孕藥發生血栓的風險相對較低。」性與生殖保健學院副院長Dr. Dickson這樣說。「如果一個女人沒有服用這種藥,她發生血栓的風險是萬分之二,如果服用的話,風險是萬分之五至十。」她補充。   我們不知道「相對較低」是怎樣評估的,但是服藥的人得血栓的風險顯然是未服用者的2.5至5倍。這難道不驚人嗎?   事實上,人們會擔心新冠病毒的疫苗,顯然是因為新疫苗都會有未知的風險。但是,給如此多的年輕女性使用的藥丸,醫療和媒體並不曾關心其副作用。當遇到疫苗,儘管風險較低,卻更為嚴肅地重視,這對女人是不公平的!   要不要停止服用避孕藥? 接種AZ疫苗有血栓的風險,服用避孕藥也有血栓的風險,接種加上服藥風險不一定加成,但顯然會增加。   但是,在英國,他們說,不要停止避孕藥。在台灣,第一批接種的是醫護人員,他們說,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醫護應延緩接種。   雖然作法不一樣,但終究是服避孕藥比較重要!只是,這樣的立場,所為究竟為何?或為誰?!   血栓:避孕藥V.S. AZ疫苗/嬌生疫苗 截至2021年3月底,英國接種AZ疫苗的人中有79人患有罕見血栓,其中19人死亡。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根據2000萬劑施打得出結論:每100萬人中約有25%有血栓風險,而100萬人中有1人死亡的風險。   包括威爾士疫苗推廣負責人在內的健康專家都堅稱,疫苗是安全的,同時還解釋了避孕藥等其他藥物可能會引起血栓的風險。   此外,在美國嬌生疫苗也引起的嚴重血栓,目前約為100萬分之1,且全為女性。   在罕見的血栓報導後,南非和歐盟也暫時中止了嬌生疫苗的接種。歐洲藥品管理局今日宣布嬌生疫苗利大於弊,核可使用。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1.04.18) -------------------------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COVID的變種改變了遊戲規則,我們需要全球的「全方位制止」
2021.04.17
COVID的變種改變了遊戲規則,我們需要全球的「全方位...
2020年底,人們強烈希望大量的疫苗接種能夠使人類最終勝過COVID-19的病毒。在理想情況下,病毒將被侷限在非常低的水平,就不會造成進一步的社會破壞或大量死亡。   但是, 新的令人「擔心的變種」出現並在全球傳播,而這些變種可以凌越過疫苗接種或先前感染所獲得的免疫力,這使當前的大流行防治工作(包括疫苗接種)面臨脫軌的風險。   簡而言之,遊戲規則已經改變,僅憑目前在全球推廣疫苗已不再是勝算的保證。沒有人是真正地從COVID-19安全地出來,除非每個人都安全。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降低全球傳播速率到足以防止新感染變體的出現。   而且,許多國家/地區缺乏基因組監測來追踪新興變異的能力。這意味著情況可能比看起來更嚴重。   因此,應採取緊急行動以「全方位制止」應對新變化。這些新變種意味著我們不能僅依靠疫苗來提供保護,而必須保持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以減少這些變種帶來的風險。同時,我們需要公平地加速所有國家的疫苗計劃。 什麼是令人「擔心的變種」? 像SARS-CoV-2這樣的病毒的基因突變經常出現,但是有些變體被標記為「擔心的變種」,因為它們可以重新感染以前感染或接種過疫苗的人、或者更易傳播或者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當前至少有三個已記載的SARS-CoV-2令人「擔心的變種」: * 1.351,於2020年12月在南非首次報導 * 1.1.7,於2020年12月在英國首次報導 * 1,於2021年1月在日本的巴西旅行者中首次發現。 同時在不同國家也發生類似的突變。如果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很高的傳染率,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更多令人擔心的變種,而更具感染性的變體將占主導地位。隨著國際流動性的發展,這些變種將會廣大地傳播。 巴西已經為數百萬人接種了疫苗,但它也是當前令人擔心的主要變種之一的發源地。    南非的經驗顯示,過去感染過SARS-CoV-2的免疫力僅能部分抵禦B.1.351變種,並且B.1.351變種的傳播性增加了約50%。截至2021年3月,至少在48個國家/地區中已經檢測到B.1.351變體。   新變種對疫苗效力的影響尚不清楚。最近英國的實際的證據顯示,輝瑞和AZ疫苗可以顯著地防禦B.1.1.7變種引起的嚴重的疾病和住院。   另一方面,B.1.351變體似乎降低了AZ疫苗針對輕度至中度疾病的效力。我們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是否還會降低抵抗嚴重疾病的效力。   由於這些原因,減少社區傳播至關重要。沒有任何單獨的措施足以阻止病毒的傳播。我們每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強有力防疫措施,並結合疫苗接種計劃。   我們需要全球「全方位制止」   1、公平獲得疫苗 全球獲得疫苗的公平性也至關重要。高收入國家應支持COVAX設施等多邊機制,向中、低收入國家捐贈多餘的疫苗,並支持增加疫苗生產。 但是,為了防止出現所擔心的病毒變種,可能有必要對疾病流行和傳播水平最高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優先排序,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出現此類變種的風險最大。 2、公共衛生領導者應著力於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感染率的努力,從而有助於防止出現可能成為人們擔心的新突變。制止的工作包括:    ─ 快速的「第二代」疫苗計劃,增加的生產能力,以支持疫苗分配的公平性    ─ 調整公共防疫措施(例如雙重口罩)並重新致力於衛生系統安排(例如確保為衛生人員提供個人防護設備)    ─ 有基因組監測計劃,以識別並快速表徵新出現的變種    ─ 行為,環境,社會和系統干預,例如:完備通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及有效的追蹤、檢測、尋查、隔離和支持系統。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4.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 可降低癡呆症的風險
2021.04.13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 可降低癡呆症的風險
     一項新研究發現,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SA, obstructive sleep apnea)的老年人接受「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後,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癡呆症的可能性較小。   密西根醫學大學睡眠障礙中心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5萬名65歲並患有OSA患者的資料,想瞭解與未使用氣道正壓的人相比,那些使用氣道正壓治療的人在未來3年內是否比較不會發生新的癡呆或輕度認知障礙。   主要作者G.Dunietz博士說:「我們發現使用氣道正壓與三年內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癡呆的風險降低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這顯示氣道正壓可能有助於預防OSA患者的癡呆風險。」   這些發現強調了睡眠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主要研究人T. Braley教授說:「如我們的發現所示,如果OSA治療與癡呆風險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那麼OSA的診斷和有效治療可能對老年人的認知健康起著關鍵作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是指上呼吸道一整夜反復塌陷,阻止了睡眠期間正常呼吸的狀態。OSA與多種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許多老年人患OSA的風險很高。       編譯來源:Eureka Alert(2021.04.09)  
+ read more
阿斯匹靈如何幫助預防大腸癌
2021.04.12
阿斯匹靈如何幫助預防大腸癌
如果你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你一定要讀這篇。   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大腸癌,但是其原因並不清楚。   最新研究提供了為什麼長期規律地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結腸癌和直腸癌致死的風險。   研究者發現,阿斯匹靈可阻止血小板產生一種讓它們凝聚在一起的酵素。腫瘤細胞可以附著在凝聚的團塊上,在全身中擴散。阿斯匹靈抑制血小板活化,這可能抑制轉移。   使用非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如:布洛芬,普拿疼和等並不會改善預後。   有無效力,服用時間可能是關鍵 對於這項研究,Figueiredo的團隊分析了來自美國2500多名結腸癌和直腸癌患者的數據。   根據這項研究,阿斯匹靈的使用時間似乎是關鍵。在被診斷為局部結腸癌或直腸癌之前使用了至少15個月的患者,其腫瘤擴散的可能性較小。   同時,研究發現,儘管在癌症診斷後開始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比未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有更好的結局,但差異並不顯著。   Figueiredo主任指出:「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但是嬰兒劑量的阿斯匹靈與較低死亡率之間的這種聯繫實在非常重要。」   Figueiredo主任說:「這些發現可能為尋求預防結直腸癌或改善其預後的人們提供一種便宜的生活方式選擇。」   她的團隊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想要瞭解在診斷出大腸癌之前或之後,阿斯匹靈的服用如何影響病人的存活。   Figueiredo主任說:「使用阿斯匹靈有潛在的危害。每日使用可能會增加過敏反應和內部出血的風險。」   菲格雷多說:「臨床醫生和患者之間確實需要就風險和效益進行對話。」 「這些研究和我們的結果確實增加了這種對話。」   這些發現最近發表在_《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上_。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3.3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吃冰引起牙痛?科學家找到了答案!
2021.04.10
吃冰引起牙痛?科學家找到了答案!
你知道為什麼吃冰或冷水漱口會覺得牙疼?   科學家相信他們已找出為何有些人一口咬下冰棒或喝下冷飲時會引起牙痛或頭痛。   研究主導者K. Zimmermann 教授的團隊已找出敏感牙齒中的細胞和信號,叫做短瞬時受體電位通道5(TRPC5),也稱為瞬時受體蛋白5(TRP-5 )是一種多通道蛋白,可以偵測溫度大幅下降,刺激牙痛和腦陣痛。   牙齒的外層的琺瑯質,其下為牙本質。牙本質接連最內層牙髓,就是神經細胞駐所地。位於內層牙髓和牙本質之間有一個特別的細胞類型─齒原細胞(odontoblast)。而TRPC-5就在齒原細胞裡。   如果有蛀牙或牙齦病的人,因為牙本質暴露在外,讓TRPC5可以偵測到冰、冷,牙齒就會比較敏感。   研究人員觀察老鼠和人類來了解疼痛如何引發,將細胞和神經所發生的現象記錄下來。 Zimmermann 教授說:說「人類牙齒的小洞和蛀牙中,發現到許多不確定數目的TRPC5。我們相信可以設計物品,如:將貼片或口香糖局部用在牙齒,以隔絶TRPC5,對於治療牙齒痛或牙本質高度敏感可能很有幫助。   一個普通的家庭療法─丁香精油含有一種化學物質稱丁香酚,可以隔絶TRPC5通路。   科學家不建議自我療法,強調正在牙痛的人應該去看牙醫。    英國的牙齒學會Damien Walmsley教授以為隔絶痛只是暫時的,重要的是治療和預防起因。清除蛀牙、使用對付敏感牙齒的牙膏、規律性刷牙可防止牙齒和牙齦的疾病。未來的牙膏也許可加入TRPC5的抗劑,牙齒的產品也能預防因敏感而引起的痛。 食用糖類、酸性食物或飲料越頻繁,牙本質和琺瑯質越容易酸蝕變軟,蛀牙機率越高。因此,最好只限制在用餐時食用這類食物。    此研究由德國研究基金會和美國霍華休斯醫學機構贊助,沒有商業的經援。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1.03.2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