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
2020.03.07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
目前大多數研究在探討食物與中風之間的關係時,僅整體中風或者缺血性中風類型作分析.而最近這份對9個歐洲國家共418,000多人進行的研究,分別就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進行探討.研究發現,高蔬果、纖維、牛奶、起士或優格的飲食會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則沒有顯著相關性;多吃雞蛋會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但是與缺血性中風無關.這個結果呼應了當前歐洲的指引:建議民眾多吃蔬果、纖維以降低缺血性中風.研究也點出了檢視飲食與不同中風類型關連的重要性.飲食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有所不同,這和其他實證,如:膽固醇指數與肥胖對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也有不同影響,是有相同意義的.中風風險與飲食量的相關性人們食用的纖維總量(包括來自水果、蔬菜、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纖維)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相關.每天的纖維攝取量每增加10克,患病風險就會降低2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了約兩例.每天每食用200克水果和蔬菜,患病風險就降低1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一例.沒有食物與缺血性中風風險較高相關.根據英國的估算,兩片全麥厚片吐司可提供6.6克纖維,份量約8塊花部的花椰菜可提供約3克纖維,未削皮蘋果可提供約1.2克纖維.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每天至少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或30-45克纖維.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每多吃雞蛋20克,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25%,相當於十年內每1000人有0.66個額外病例(或每3000人中有兩個病例).一個普通的雞蛋重約60克.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不同食物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是由於食物對血壓和膽固醇的影響.研究怎麼做的研究分析了來自9個國家(丹麥、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418,329名男女的數據,這些人在1992至2000年間參與"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參與者填寫了有關飲食、生活方式、病史和社會人口因素的問卷調查,平均追蹤12.7年.在研究期間,有4,281例缺血性中風和1,430例出血性中風.研究的食物類別包括肉類(紅肉、加工肉類和家禽)、魚肉(白肉的魚和脂肪多的魚)、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士)、雞蛋、穀類食品、蔬果、莢豆、堅果和種子以及膳食纖維(總纖維量和穀類、水果和蔬菜的纖維).這項研究的主要優勢是對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了研究,並且追蹤時間長.儘管研究僅在某一時間點收集了參與者的飲食訊息,但研究已經涵蓋大多數類型的食物.研究沒有收集關於藥物使用的數據.由於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不能證明所研究的食物會導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或減少,僅能呈現不同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2.23)*_Theassociationsofmajorfoodsandfibrewithrisksofischaemicandhaemorrhagicstroke:aprospectivestudyof418,329participantsintheEPICcohortacrossnineEuropeancountries_,byTammyTongetal.EuropeanHeartJournal.doi:10.1093/eurheartj/ehaa007-------------------------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首次跨國組織聯手承諾消除肥胖汙名
2020.03.05
首次跨國組織聯手承諾消除肥胖汙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這一天超過100個醫學、科學組織及國會成員承諾支持一項共識聲明,該共識指出社會對於肥胖的不科學敘述是造成歧視的主要原因,並呼籲透過強而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以防止與體重有關的歧視.過去實證顯示,對體重的汙名可能造成身體及心理的傷害,且受影響的個體較不會尋求和接受適當護理.由於社會經常認為肥胖者懶惰、貪食、缺乏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導致他們在職場、教育和醫療機構中容易受到汙名和歧視.倫敦國王學院肥胖與代謝外科主席表示,對體重的汙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不僅損害了人類和社會權利,更是對抗肥胖盛行的主要絆腳石.這項倡議的目的是集結廣泛的專家和科學組織,首次一致且明確地譴責對體重的歧視,並揭露造成體重偏見的迷思.聲明中討論的議題:*醫療人員是體重歧視的常見來源:學術機構和專業組織應將肥胖的原因、機制和治療納入正式教學中,包括如何在實務上避免肥胖汙名.*社會對肥胖的汙名通常是建立在未經證實的假設之上,即假設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律和個人責任感:這種描述與當前的科學證據不一致,證據顯示體重控制並非完全可以自主的,生物學、遺傳和環境因素對肥胖至關重要.*媒體對肥胖的描述具有影響力,它在塑造公眾對肥胖者的態度和信念方面起重要作用:媒體對肥胖應進行公正、科學、準確、不帶汙名的描述.*公共衛生實務和宣導品中使用汙名來推廣對抗肥胖的運動從客觀上講是有害的:共衛生當局應制止這種做法,並提升肥胖相關公共政策的科學嚴謹性.要挑戰和改變廣泛且根深蒂固的信念、長期存在的先入為主觀念或流行的心態,在看待肥胖時需要有新的且與現代科學知識一致的敘述.歷史已透過鼠疫、霍亂和愛滋病毒這些例子昭示汙名會干擾公共衛生政策控制病情的努力.打擊汙名和社會排斥的倡議行動在過去與現在同等重要.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這一篇論文中,一群專家概述了一份國際聯合共識聲明以及隨附的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該聲明是在一場國際會議上訂出,與會者來自10個相關醫學會,包括:世界肥胖聯合會、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臨床內分泌學家協會、美國代謝和減肥手術協會、英國糖尿病協會、歐洲肥胖研究協會,國際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外科聯合會、肥胖行動聯盟,加拿大肥胖協會、肥胖學會.連署這份承諾的機構包括全球100多個組織,包括科學組織、學術機構,醫療中心、科學期刊、產業(如WeightWatchers)和集結了英國上下議院跨黨派成員的"肥胖問題全黨國會團體(All-PartyParliamentaryGrouponObesity)".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3.03)*Rubino,F.,Puhl,R.M.,Cummings,D.E.etal._Jointinternationalconsensusstatementforendingstigmaofobesity_.NatMed(2020).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03-x-------------------------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科學家挑戰指引!
2020.03.04
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科學家挑戰指引!
阿斯匹靈應如何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直有不同的論述,讓人困擾.首先,根據最新的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指引建議,40-70歲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應服用阿斯匹靈,而不是70歲以上的人.然而,70歲以上比70歲以下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其次,近年三項研究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試驗結果引起了更多人的困惑.其中一項顯示,預防高風險族群的初次心血管疾病成果顯著;另外兩項可能是因為患者依循醫囑的程度低及研究追蹤不利而結果不顯著.面對這些衝突的資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醫師對於是否開立及對誰開立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會感到混淆.日前,多位醫學專家在《美國醫學雜誌》發表評論指出,為了使接受初級預防的患者獲得最大益處,醫師應根據個別患者的臨床情況來判斷是否開立阿斯匹靈.評論作者表示,所有患有急性心臟病的患者應在患病後每天按時服用325毫克阿斯匹靈,以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再發.此外,過去曾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倖存者,除非有明確的禁忌症,否則應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在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方面,由於用於預防的絕對益處比用於避免心血管疾病再發低,而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人服藥風險又與服藥之心血管疾病患者相似,阿斯匹靈用於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之利弊平衡尚不清楚.研究人員強調,基於當前證據,醫師在判斷是否要讓明顯健康的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時,都應根據患者個別的臨床狀況來判斷,以平衡患者服藥的絕對益處及出血風險.不論是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負擔都日益增加,這凸顯了需要有更多人改變其生活方式,同時也需要搭配實證證明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治療.評論作者指出,當服藥的絕對益處和風險相似時,患者的傾向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患者而言,這可能包括要考慮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是否比胃腸道出血的風險更重要.醫師對個別患者作出是否開立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判斷,可能會影響到相當多的患者,例如:有代謝症候群、超重和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胰島素阻抗的初級預防患者,他們發生初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接近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再發的風險.評論作者表示,在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一般性的指引看來並沒有道理,因為通常醫師可以由問診中瞭解每位患者服藥之益處與風險,以做出適當的建議.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17)-------------------------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減肥藥─沛麗婷增罹癌風險 民眾應停藥!
2020.02.14
減肥藥─沛麗婷增罹癌風險 民眾應停藥!
今年一月美國食藥局發布警訊指出減肥藥"沛麗婷(Belviq,BelviqXR)"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新聞見註1).2月13日,該機構檢視上市後追蹤之數據後確認此藥之罹癌風險,呼籲藥廠自主回收減肥藥"沛麗婷",並要求醫師停止開立此藥給患者.美國食藥局藥物評估與研究中心主任J.Woodcock表示,他們檢視全部的臨床試驗結果後發現,與藥物相關的潛在癌症風險大於治療的益處.衛采藥廠(Eisai)將自主回收該藥.美國食藥局發出安全通訊,要求醫師停止開立"沛麗婷"處方箋,並與服藥的患者聯繫,以告知他們臨床試驗中癌症發生率增加的現象,並請他們停止服藥.除標準年齡和基於風險的建議外,不需建議服藥患者進行癌症篩查.促使美國食藥局要求廠商自主召回的數據來自CAMELLIA-TIMI-61試驗.這項試驗結果顯示,服藥組的癌症發生率為7.7%,安慰劑組為7.1%.食藥局指出,由於服藥者胰臟癌、結腸直腸癌及肺癌等特定癌症發生率增加,導致服藥的利弊失衡.兩年前,"沛麗婷"就一直受到關注,主要是關注減肥藥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這也是上市後研究CAMELLIA-TIMI-61的焦點.研究結果顯示服藥並沒有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沛麗婷"的主要成分為Lorcaserin,是血清素受體拮抗劑,該成分現在成為美國食藥局一開始核准,但後來不得不將其下架的減肥藥之一.1997年9月,美國食藥局在核准減肥藥fenfluramine-phentermine六個月後將其下架,因為服藥者心瓣膜心臟病風險增加.此後從1999年到2012年,食藥局不再批准任何減肥藥.2010年,由於減肥藥"諾美婷(Meridia)"增加中風和心肌梗塞風險也退出了市場.同年藥廠開始有所行動—包括超過6,000萬美元的遊說,為核准新藥物及曾經被拒絕的藥物鋪路.2012年,Lorcaserin成為十多年後第一個獲得FDA批准的減肥藥物.註1:減肥藥可能與癌症有關?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0.02.13)-------------------------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瑜珈、太極、氣功能改善下背痛嗎?
2020.02.11
瑜珈、太極、氣功能改善下背痛嗎?
許多人有下背痛的問題.典型治療下背痛的方法涉及治療,如鴉片類藥物、手術等和自我調理.最關鍵的是盡可能降低鴉片類藥物使用及增加以身體運動為基礎的療法,藉此降低疼痛、增加身體功能及安全.患者通常被建議以非藥理的治療方法來處置下背痛,如運動、身心介入療法(mind-bodyinterventions)等,但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最近一項回顧研究檢視了三種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身心介入療法:瑜珈、太極及氣功對慢性下背痛的影響.研究還發現,做瑜珈強度越大、時間越長可以降低背痛;而太極能減低20歲男性的急性背痛,並且比做伸展更能降低年輕男性下背痛.許多退伍軍人及現役軍人有慢性下背痛,並且情況很普遍.這份研究所檢視的文獻中有兩篇聚焦於退伍軍人的活動形式,尤其是瑜珈.研究指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的身心介入療法可能對有慢性下背痛的退伍軍人有益.由於關於氣功的文獻只有3篇,因此研究人員不清楚這是否有助於治療慢性下背痛.目前有文獻支持瑜珈具正面影響,但太極和氣功對改善下背痛的效果仍缺乏研究.有慢性下背痛的人面臨身體功能受限、因失能難以執業及長期失能的風險增加.並且由於治療成本如鴉片類藥物、住院、手術及缺勤等,慢性下背痛導致的經濟負擔很大.瑜珈、太極及氣功可能可以用作替代藥物、手術等治療的另類選擇,但是研究認為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及量化證據醫師才能更有信心地提供這些處置方法來改善患者的下背痛.回顧性研究的文獻研究人員找了625篇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獻,其中32篇符合研究的篩選標準而被納入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文獻指出三種身體活動能有效治療下背痛,在減輕疼痛、憂鬱、焦慮及與疼痛有關的失能及改善身體功能方面有正面影響.這份回顧研究所檢視的文獻包含隨機與非隨機的研究,共有3,484名33-79歲的參與者.關於瑜珈的研究有25篇、太極4篇、氣功3篇.多數研究是在印度進行,其次為美國,此外還有澳洲與德國.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06)-------------------------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所有女性產後應了解高血壓徵兆!
2020.02.10
所有女性產後應了解高血壓徵兆!
婦女於產後出現高血壓其實並不少見,如果未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結果,包含中風或死亡.最近一份研究強調,不論婦女過去是否有高血壓,產後所有女性都需要了解高血壓的徵兆或症狀.研究分析於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間產後因為高血壓再次住院的164名女性的資料.64.6%是在出院後七天內再次住院,其中有39%在出院前並未被診斷出有高血壓.研究作者表示,身為醫師,他們不斷找尋方法來處置這個問題以降低死亡人數.在其執業的醫院中許多婦女在產後因為高血壓而再次住院,即使他們過去沒有高血壓病史.這份研究指出在婦女出院前醫師應該教育他們—不是只教育高風險婦女—關於高血壓徵兆及症狀的重要意義.研究指出,目前對於導致產後高血壓的原因及誰是高風險者尚不清楚,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06)-------------------------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