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4
量血壓的新科學聲明
日前美國心臟學會對於血壓測量的最新聲明強調,正確地測量血壓對於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是必要的,因為那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
這個聲明更新了2005年所發表的同一個議題的聲明,概括了現今已知有關血壓的測量,也呼應了2017年美國心臟科學院/美國心臟學會所推薦的高血壓的預防、偵查、評估和治療的準則。
醫護人員聽診時,使用壓脈帶、聽診器和水銀血壓計(測量血壓的儀器),在幾十年來都是診所內量血壓的黃金標準。水銀血壓計簡單的設計,即使是不同的廠商製造,也不會有很大的變數,然而水銀的儀器因為環保之故已久不再使用。
聲明的撰寫團隊主任Dr.
Muntner指出,很多示波儀器使用電子壓感應器,在診所內量血壓的準確性已被證實,一方面也減少了和聽診相關的人為錯誤。而且較新的自動示波儀器按一個鈕就可以取得多重測量,能夠更好地估計血壓。
這項聲明也概括了現今有關動態血壓監測的資訊,意指病人身上帶著一個可以24小時量血壓的儀器,目的是為了指認白袍效應和隱藏性高血壓。白袍效應意指在診所時血壓升高,但其他時間不會。隱藏性高血壓則是在診所時血壓正常,但其他時候會升高。此科學聲明中細述,白袍效應的病人可能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給他們抗高血壓的藥也可能無益。相反地,隱藏性高血壓的病人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的增加。
2017年高血壓的準則也推薦動態(AMBULATORY)血壓監測,來檢查臨床診療時的白袍效應和隱藏性高血壓。
美國心臟學會繼續推薦病人在家裏量血壓。使用放在手臂上的壓脈帶的血壓儀器,要先經過醫護人員檢查其準確度。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04)
+ read more
2019.03.13
「心碎症候群」可能和你的大腦有關!
過去醫學研究發現與情緒或身體壓力有關的「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症候群),並且這種疾病的患者女性遠多於男性。不過對於疾病成因、機制等仍所知有限。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大腦的功能可能和此疾病的發展有關。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包含壓力)與控制自主神經(如:呼吸、心跳)的大腦區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跨領域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神經科學家和心臟病學家合作的結果。過去關於「心碎症候群」的研究通常只專注於心臟本身,而子研究顯示以多學科方式了解「心碎症候群」可能有助於揭示這個疾病的真相及原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對15名「心碎症候群」患者的腦部進行核磁共震(MRI)掃描,並將掃描結果與39名健康人的掃描結果進行比較。患者被診斷有「心碎症候群」的時間與掃描的時間之間平均約隔一年。
研究主要對四個特定的大腦區域感興趣,這些大腦區域在空間上彼此分離,但在功能上相互關聯,意味著它們會互通訊息。這四個大腦區域分別為:「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扣帶迴(cingulate
gyrus)」和「島葉(insula)」。這四個區域控制著情緒、動機、學習和記憶。「杏仁核」、「扣帶迴」和「島葉」也參與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心臟功能。此外,「扣帶迴」與「心碎症候群」患者常見的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有關。
研究發現
相較於健康的人,「心碎症候群」患者負責處理情緒的大腦區域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大腦區域之間的溝通較少。這種溝通的減少可能會對患者應對壓力的方式產生負面影響,使他們更容易引發「心碎症候群」。
由於研究缺乏「心碎症候群」患者病發之時或之前的核磁共振大腦成像,因此無法肯定地說大腦區域之間的互動減少會導致「心碎症候群」,還需要更多研究以確定這是否是一種因果關係。
研究希望這項研究為了解「心碎症候群」提供了新的起點,理解它不僅僅是「心碎症候群」,而且明顯涉及大腦和心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尚未被完全理解。我們對「心碎症候群」這種複雜疾病的了解才剛開始,希望有一天新的發現可以轉化為預防、治療和診斷的策略以改善患者護理。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04)
* Altered limbic and autonomic processing supports brain-heart axis
in Takotsubo syndrome. Christian Templin et al. 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Published: 05 March 2019
+ read more
2019.02.28
藍莓的「藍」可以降低血壓
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吃200克藍莓持續一個月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和降低血壓。藍莓的潛在健康益處可能是由於可能自它的「藍」─花青素對血管影響。
研究如何進行?
40名健康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驗。
實驗組:每天喝含有200公克藍莓的飲料;
對照組:每天喝含有與藍莓飲料相似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水平但沒有花青素的飲料。
研究團隊監測參與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的化學物質以及血壓和血流增加時血管的擴張程度(FMD)FMD是呈現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生物標誌。
研究發現,參與者喝了藍莓飲料2小時後血管功能就受到影響,這個現象持續了一個月。在實驗過程中,喝藍莓飲料的參與者收縮壓降低了5mmHg,這種效果與服用降血壓藥物相似。
研究者更進一步瞭解純化的花青素的影響。發現它改善了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內皮細胞是血液或淋巴與周圍身體組織之間的屏障,它在血液凝結及調節血壓上扮演重要腳色。這種影響與含有一樣花青素水平的藍莓的效果相似。而含有相似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水平的飲料則對血管功能無顯著影響。
研究員Ana
Rodriguez-Mateos博士表示,雖然最好吃整個藍莓以獲得全部益處,不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大部分效應可以用花青素來解釋。如果每天吃藍莓對血管功能的影響可以維持一輩子,那麼它可以降低2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2.20)
* Circulating anthocyanin metabolites mediate vascular benefits of
blueberries: insights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tabolomics,
and nutrigenomics. Ana Rodriguez-Mateos, PhD et al. _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_. Published: 16 February 2019
+ read more
2019.02.22
變性療法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變性手術後過渡療法中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包括中風、心臟病和血栓。
研究提醒醫師及變性者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現象。在接受治療前減少風險因素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戒菸、運動、健康飲食和減肥等,並且臨床醫生應該在開始治療後持續評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去的研究指出,為了減緩更年期症狀有些人會接受荷爾蒙治療,而荷爾蒙治療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荷爾蒙治療對接受變性療法的人的影響所知甚少。研究表示,儘管接受變性療法的人比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者年輕,但變性者可能會有更多的社會心理壓力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3872名荷蘭人的醫療記錄,有2,517名變性為女性,年齡中位數為30歲,他們接受荷爾蒙並且有些有接受雄激素抑制因子;1,358名變性為男性,年齡中位數為23歲,他們接受了睪銅。
為了評估風險,研究人員確定了他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深靜脈血栓,並將這群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與一般人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次數進行比較。
研究發現
結果顯示,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女性的人,其中風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29比12),並且也比一般男性高近乎兩倍(29比16);深層靜脈血栓的次數是一般女性的5倍(73比13),一般男性的4.5倍(73比16);心臟病發作次數是一般女性的兩倍(30比13)。而接受荷爾蒙治療以變性為男性的人,心臟病發作次數比一般女性高了2倍多(11比3)。
研究提醒,研究目的不是要釐清風險增加背後的機制。他們的研究完全是以檢視過去醫療紀錄為基礎,無法評估吸菸、社會心理壓力、飲食和運動習慣等因素對疾病風險有大影響。雖然這些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研究人員認為荷爾蒙治療也可能增加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三酸甘油脂和胰島素水平都由於荷爾蒙治療而增加,並且已知兩者都容易讓血管堵塞和發炎。此外,荷爾蒙治療容易讓血液凝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變性為女性的人當中觀察到的中風和血栓的發生率更高。而在接受睾銅的變性人中觀察到的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可能部分是由於荷爾蒙讓血液中紅血球濃度增加而變濃稠,同時荷爾蒙也降低了好膽固醇水平和提高壞膽固醇水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2.18)
+ read more
2019.01.21
科學家找到了誘發女性心臟病的遺傳因子
一項跨英、法、美及澳國的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常見的遺傳因子,該因子增加女性發生非典型心臟病—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是一種特殊的非典型心臟病,會影響身體明顯健康的女性。該疾病的潛在機制仍然知之甚少,受影響的患者在冠狀動脈壁內發生出血或瘀傷,這導致動脈變窄而防止血液正常流向心肌,導致心臟病發作。
位於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增加了發生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這種類型的心臟病幾乎只發生在年輕及中年婦女,包括一些孕婦。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很大一部分患者體內的其他動脈也有異常。最近的研究則指出,6號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與纖維肌發育不良的風險增加有關,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患者常見的動脈異常現象。
此研究中探討了這一遺傳因子是否與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有關,而答案是肯定的,這種遺傳因子也是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風險因素。有趣的是,這個遺傳因子似乎也可以些微地保護患者免於典型的心臟病。
如同任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一樣,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需要採用更全面的方法進行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及管理受影響患者。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女性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醫學和科學界更好地了解這些的非典型心臟病將有助於掌握女性的心血管健康。
雖然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被認為是罕見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實際上可能引發三分之一60歲以下女性急性心臟病發作。這些類型的心臟病顯然被低估了,因為患者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風險因素。此外,正確的診斷是複雜的,需要復雜的成像技術和臨床專業知識。
此跨國研究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與國際同事合作,建立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的詳盡遺傳圖譜,並強調相關遺傳因素的生物性影響。最終目標是能夠更好地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和最佳治療方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1.14)
更多閱讀: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 read more
2019.01.15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臀部肉少的女性也可能會易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警告,增加體重對健康是危險的,不過新的研究則再次強調脂肪分佈對健康的影響比體重更大。
在臀部積聚脂肪比在腹部或器官周圍積聚脂肪來得安全。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有些女性天生就不容易在臀部累積脂肪,這使他們面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當他們真的增加脂肪時,這些脂肪更有可能在血液中循環、聚集在腹部或器官周圍。
研究作者Lotta博士表示,臀部脂肪較少的人患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可能違反一些人的直覺。而我們認為由於遺傳因素讓有些女性不容易在臀部儲存多餘的熱量。這意味著具有這種基因組成的個體優先將多餘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肌肉或胰臟中,或者以循環脂肪和糖的形式儲存在血液中,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更高的疾病風險。
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研究發現的一些基因是否適合用於未來藥物開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636,607名女性的遺傳特徵。他們辨識了202種遺傳變異,這些變異使人們容易有較高的腰臀比
– 即瘦臀寬腹的「蘋果形」體型。
他們找到兩組特定的遺傳變異 -
一種降低臀部周圍的脂肪,另一種增加腰部和腹部周圍的脂肪。這兩組遺傳變異都與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降低臀部脂肪累積的基因本身就會增加疾病風險,並不受增加腹部周圍脂肪的機制影響。
該團隊還使用X射線掃描以詳細評估18,000人的脂肪分佈,這些掃描可以將身體脂肪與肌肉、骨骼區分開來。
研究作者Langenberg博士補充說,並非所有的「蘋果形」體型都是一樣的。專注於測量腰圍以評估風險而忽視了這一指標未能充分考量體型的影響,而有可能忽略掉可能患上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人。
在臀部周圍累積脂肪是一種代謝更安全的脂肪儲存方式,而那些沒有這種遺傳傾向的人會大大受益於生活方式的改善,例如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或增加他們的身體活動。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21)
* Lotta LA, Wittemans LBL, Zuber V,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Related to Gluteofemoral vs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_JAMA_. 2018;320(24):2553–256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