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妳」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警覺嗎?
長期以來,心臟/血管疾病一直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四名;2014年已奪去了12,670名女性的性命,人數是死於婦癌如子宮頸癌、乳癌等的3.7倍。然而,世界各地包括台灣的女性仍缺乏對此疾病的警覺,近日一項調查指出女性對疾病的認知與現實狀況存在落差。
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的主任及美國西德斯-西奈山醫療中心(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教授 C. Noel Bairey
Merz博士帶領女性心臟聯盟(Women's Heart
Alliance)展開了研究,他們透過網路隨機找來1,011名25-60歲的女性進行心臟/血管疾病的敏感度的調查,並排除年齡、地區、種族、教育及收入的影響。
調查發現,對心血管疾病具備敏感度-以此研究來說即能夠說出身邊罹患或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的人,較無法說出名字者更關心自己的心臟/血管健康,並且較會與醫師討論心臟健康。然而,女性整體來說對心血管疾病的敏感度並不高,只有27%能夠至少說出一名她們身邊患有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且只有11%可以說出一名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此外,年紀輕者的敏感度更低,25-49歲女性只有23%的人答認識患有心臟病的女性,50-60歲者則為37%;但理論上,實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人數遠超出上述比例。
此外,根據調查結果,健康提供者面對女性患者較常注意體重而非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男性則較常被關注膽固醇或高血壓。研究認為,這些結果顯示女性心臟疾病的普遍狀況與女性個人認知存在落差。
Bairey
Merz博士說明,對心臟疾病的警覺相當重要,但是因為女性往往依賴體重變化來判斷身體狀況,導致女性經常拖到最後才去尋求醫師協助,進而影響女性對疾病的警覺難以提升,這明顯是一個與性別有關的議題。Bairey
Merz博士建議女性做心臟/血管疾病篩檢,包括找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血管疾病分數(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core),她認為所有40歲以上的女性都需要知道這個分數,40歲以下的女性則應了解自己的血壓與膽固醇指數,並且她鼓勵女性向醫師諮詢關於心臟病風險的知識。
最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及美國心臟學院(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於2013年研發出了一個計算10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公式,該公式根據年齡、種族、性別、血壓、膽固醇指數、藥物控制狀況及吸菸習慣等資料來了解罹病風險。但是美國心臟協會說明,此公式運用在亞裔族群身上可能會有低估或高估的情形,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台灣女性可能要諮詢專業醫師才能有效評估自己的風險。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5.11.18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提神飲料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人的生活中;根據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中心統計,31%年齡12-17歲的年輕人會固定飲用提神飲料,18-24歲的年輕人中也有34%會固定飲用。而隨著飲用人數增加,提神飲料影響健康的疑慮也漸受關注;提神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糖分等成分被認為與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關,最近一份研究更發現提神飲料可能還會增加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找來25名平均年齡為29歲且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請他們分別在相隔最多兩周的2天,在五分鐘內喝完一杯480毫升的提神飲料或是安慰劑。提神飲料含有約240毫克的咖啡因、2000毫克能促進神經發展與調節血液中的水分與礦物質的的牛磺酸(taurine)、具抗氧化功能的水飛薊(milk
thistle)、以及人參等。而安慰劑的口味、口感、顏色與營養成分與提神飲料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及其他刺激物。實驗以雙盲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員及受試者皆不知飲料的內容及在哪一天飲用,並且受試者被要求在受試當天的前24小時不得飲用酒精或任何具咖啡因的飲料。研究員會在受試者飲用前及飲用後30分鐘測量受試者的血壓、心跳、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血糖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
研究發現,提神飲料組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顯著上升,而安慰劑組則並未受影響。並且提神飲料組平均血壓上升了6.4%,但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3%。此外,研究還發現提神飲料組的腎上腺素濃度上升了每毫升100微微克,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每毫升39微微克。研究並未發現2組的心跳有差異。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心臟學家Anna
Svatikova博士為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研究發現的血壓上升及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容易提高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應謹慎飲用運動飲料,並且醫事人員了解患者的飲用提神飲料的狀況應成為常規。但是研究也提到他們的研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提神飲料,他們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2015.11.05
錯誤認知犧牲女性心臟健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數據指出心臟病不僅會危害男性,也是女性重大的死亡原因,但是心臟病被認為主要是男性疾病的現象依然存在。最近有數個研究指出這種錯誤認知對女性健康相當不利,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心臟病發作前較少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患者較少被施以能救命的手術,導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在醫院中去世。
第一項研究的資料來自美國與西班牙100家醫院2008-2012年間的患者,研究者從中找到了3,501名心臟病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且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搭配訪談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患者至少符合一項心臟病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肥胖與吸菸等,但是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前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的經驗,女性比男性少了11%;並且曾經與醫師討論降低風險的方法的女性也比男性少了16%。研究的主要作者及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Erica
Leifheit-Limson說明,他們不確定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可能是心臟病主要是男性疾病的認知導致了男性較容易獲得預防性的措施,或是向女性患者告知預防方法時並未將資訊有效傳遞。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630,000名屬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介於18-59歲且於2004-2011年患病。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是心臟裡的血液輸送百分之百被阻斷所致,而最能恢復患者心臟健康的方法是在動脈裡置入小型的氣球使動脈擴張,並放入支架避免動脈再次窄化。研究發現,女性接受這種手術的比例較男性少,且女性也較不會表達症狀。研究認為,這可能導致了女性死於醫院的百分比(4.5%)比男性(3%)高,以及女性住院的天數(4.35天)比男性(4天)稍長。但是研究副編輯Deepak
Bhatt說明,他們不確定男女在施作手術比例上的差異,是否與心臟病的性別差異、男女表達症狀的方式或醫事人員解讀訊息的方式有關。
過去由於缺乏健康具性別差異的認知,女性的健康幾乎是以男性為標準,並且常常被侷限在生育相關的議題上。然而,近來已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病徵、用藥、診斷與治療方法不同於男性,醫事人員及女性若能了解這些知識就能盡可能避免因延誤就醫或誤診而讓女性陷入健康風險當中。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10.27
真的GG了?! GG版基因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病及中風兩種心血管疾病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三名,2014年兩者死亡率分別上升至67.6人/每10萬人與40.6人/每10萬人。為了尋找有效的預防方法,了解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因素是重要依據;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女性體內第16個染色體中有一種被稱為BCAR1的基因會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Steve
Humphries教授與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此研究。他們為了更深入了解過去發現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檢視了4,000名來自歐洲各地的男女的資料,並比對他們基因、動脈厚度與動脈健康狀況。
研究發現,BCAR1基因有2種版本,其一為GG版,若與高濃度的雌激素結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個AA版則屬低風險的版本。研究對象中約有33%的女性的BCAR1基因屬GG版,並且經過5年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心臟病、中風及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出其他人6.1%,而基因屬AA版的人則只有2.5%的風險。此外,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則不受GG版的BCAR1基因影響。
資助此研究的英國心臟協會顧問Shannon
Amoil博士說明,即使整體來說男性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但是研究發現再次證實不論男女皆有可能罹患心臟病,因此了解不同性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相當重要。最後,研究員Freya
Boardman-Pretty提到,若未來研究證實基因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且能了解該基因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就有機會研發出針對該基因的藥物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2
服藥時間不同差很多?!研究發現會影響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經常失衡,高血壓成為許多成年人常有的經驗。然而,高血壓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因此為了避免症狀惡化成疾病,有些人被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而最近有2份研究發現,比起睡醒後服用降血壓藥物,睡前服用能顯著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第一項研究中,Ramón
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檢視了2,656名沒有糖尿病的人的血壓變化,藉以調查用血壓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的價值。經過5.9年的追蹤以後,190名研究對象罹患了糖尿病,並且發現睡眠時間的血壓是糖尿病風險的重要依據。研究員說明,降低睡眠時的血壓可能才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方法。
第二項研究中,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則進一步探討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真的比睡醒後服用來得更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他們隨機找來2,012名有高血壓但沒有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並經過6年追蹤後比較睡前服藥與睡醒後服藥的差別,過程中有171名研究對象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睡前服用藥物的人發生夜間血壓升高現象(non-dipping)的比率較低(睡前用藥:32%,睡醒用藥:52%),降低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更重要的是睡前用藥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7%。
研究員說明,降血壓藥物的作用在於抑制一種叫angiotensin
II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血壓上升、從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以增加血糖,並且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綜合2項研究發現,對於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者,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在睡醒後服用更能改善睡眠時的血壓,並進一步預防罹患糖尿病。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