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子宮內的天擇解答了成人後的健康問題
2018.12.25
子宮內的天擇解答了成人後的健康問題
由約100個細胞組成的胚胎在子宮中所遭遇的環境會影響其後終身的健康。   科學家以前認為這是因為胚胎會因應不利環境而設計出基因的表現程式以求生存。現在,有一個跨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相較於因應環境而設計基因的表現,基因表現的隨機差異可能提供胚胎更有利生存的條件,特別是在惡劣的環境中。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控制基因活動的重要機制。科學家研究DNA甲基化和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處於飢餓的個人其DNA甲基化的形式中有一特定部分消失不見。   研究團隊觀察1944-1945年間荷蘭飢餓冬天受孕的胚胎,在他們六十歲時,他們會出現心血管問題的現象,這可以歸因於基因表現的長期改變,也就是DNA的遺傳表現的修正(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DNA)。遺傳學家Bas Heijmans表示,「我們知道,缺乏營養會減少胚胎生存的可能性,而我們新的研究則指出了在飢餓的情況下,胚胎能在子宮生存下來取決於DNA甲基化特定類型,儘管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允許胚胎繼續成長。但同樣這些特定甲基化類型會在往後帶給我們健康的負面影響。」   成人健康問題與生物演化 為了解基因的表現與胚胎存活的相互關係,研究團隊從演化生物學中得到了靈感。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基因常會有隨機的變異,藉由自然選擇過濾的變異積累能最佳適應環境。電腦模式顯示,就像是基因突變,在胚胎間的隨機表現遺傳變異性是必然發生的。某些隨機DNA甲基化變異可能是導致胚胎在營養不足情況下生存的原因。因此,這些表現遺傳變異將會成為在早期胚胎時遭遇飢荒的世代所普遍共有的。   隆德大學演化生物學家Tobias Uller表示:「我們過去總是嘗試解釋早期胚胎如何能夠調整特定的基因表現以因應營養狀態,現在立基於隨機遺傳變異最能解釋一切。」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18.12.18)、HealthEuropa(2018.12.05)          
+ read more
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2018.12.21
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骨盆底失常(pelvic floor disorder)是中、老年婦女最難纏的厄夢。它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等。   骨盆底失常的生理因素並不確定。儘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它可能與生產有關,但是目前對於生產方式如何影響骨盆底失常所知有限。   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生產方式與骨盆底失常的關係,並發現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婦女,剖腹產婦女的尿失禁、膀胱過動症 (頻尿或急尿) 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低;而器械輔助陰道生產(用真空吸引或產鉗輔助生產)的婦女肛門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高。   研究怎麼做的 該研究是「母親產後結果研究(MOAD)」計畫,一項針對產後婦女的縱貫研究,他們是從社區醫院招募首次生產後5至10年的婦女,並且連續進行追蹤長達9年。   研究檢視了1,528名婦女的數據,其中51%為剖腹產,37%為陰道生產,12%為輔助陰道生產。首次生產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0歲,而參與研究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8歲。28%的女性有一次生產,56%有兩次,16%有三次或更多生產。   他們每年對這群婦女做四項骨盆失常的檢查,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並針對四種生產方式:剖腹產、自然陰道生產及或器械輔助陰道生產作分析。   研究發現 追蹤5年後,9%的婦女有壓力性尿失禁,8%有膀胱過動症,11%有肛門失禁,10%有骨盆器官脫垂。   不過,隨著生產方式不同這些骨盆底失常的風險也有所差異。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的婦女,剖腹產的壓力性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的危害顯著較低;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較高的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風險顯著相關,而骨盆器官脫垂與生產模式的關聯最為明顯。   不論生產方式是什麼,生殖裂縫(genital hiatus)較大,其骨盆器官脫垂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還發現產後骨盆底失常的病程因不同的失常現象而異。產後發生骨盆器官脫垂的時間比發生尿失禁或肛門失禁還要晚。   研究表示,雖然這可能是目前關於骨盆底失常的最長的流行病學研究,但追蹤的持續時間不夠長,無法觀察對老年婦女的危害。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12.18) * Science Direct * Blomquist JL, et al "_Association of delivery mode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fter childbirth_" JAMA 2018; DOI:10.1001/jama.2018.18315.        
+ read more
子宮切除可能讓記憶衰退!
2018.12.18
子宮切除可能讓記憶衰退!
目前醫界的看法是子宮只要不懷孕就沒有功能。接近更年期的婦女,醫師會推薦切除子宮來治療幾種嚴重危害子宮健康的狀況,如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癌、慢性子宮疼痛或流血、子宮脫垂。   一些研究則以為大部分的子宮切除在醫療上是不必要的,只是預防性的治療,事實上可以採用較少侵入性的選項。   根據106年健保統計,台灣40歲以上子宮切除者為14,000人。其中41-50歲有8,000人,這可能和進入更年期不適、勞保的身障給付有關。   究竟子宮除了和懷孕有關,是否還有其他心智功能或影響?這是大家想知道的。根據發表在《內分泌學》期刊對老鼠的一個研究顯示,老鼠在子宮切除手術後,短期內引起某種記憶力的損害。   第一次將子宮和腦功能連結在一起 阿利桑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使用子宮切除的老鼠模式,顯示其對認知能力的影響,包括記憶和思考能力。當研究人員在大鼠模型上進行第一次試驗後,結果令研究者非常驚訝,他們迅速進行了第二次重複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這是第一次將子宮和腦功能連結在一起。資深研究者指出,這個新的發現表示無孕的子宮並非沈寂,事實上和腦功能有關。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將雌性大鼠分為四組,其中一組大鼠進行了手術但是沒有摘除任何器官,其餘三組大鼠分別被單獨摘除了子宮,單獨摘除了卵巢,以及同時摘除子宮和卵巢。   記憶測試在水迷宮中進行,隨著測試越來越難,只有切除了子宮的那組大鼠無法完成記憶任務,其它三組大鼠都能夠完成,且出錯幾率不相上下。也就是說,子宮切除會損害某些短期的記憶力;而卵巢切除則不會損害記憶力。   我們已經知道,在生育功能上,子宮和卵巢會溝通;在自主神經系統中,子宮和腦部也有直接的關聯,它會協調無意識功能,如呼吸。而此研究則顯示,子宮及卵巢也會影響腦功能系統的一部分,如認知,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何婦女失智症兩倍於男子。   子宮如何影響大腦? 在實驗中各組別中的老鼠卵巢結構相似,但子宮切除後的荷爾蒙則呈現不同的類型(profile)。其類型的改變影響了「認知老化的軌道」,產生不同的健康風險。這些改變的機制雖然複雜,但有研究瞭解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知道雌激素和孕激素對記憶力等方面有顯著影響,因此許多注意力多落在探討卵巢與大腦之間的聯繫,也就是單純的「卵巢—大腦」之間的關係。但我們希望研究者能開始思考「子宮—卵巢—大腦」。   研究專家希望這些基本的科學發現會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在不同的更年手術如何影響婦女的腦部和其功能,最終影響她們的生活品質。目前正在測試子宮切除後記憶力的缺失,是否經由時間可以逆𨍭,或是記憶力損害加深的開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2.06)        
+ read more
母乳中的糖及微生物群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
2018.12.07
母乳中的糖及微生物群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
跨國跨學科研究團隊揭露了母乳中的糖與微生物群複雜交互作用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的感染。該研究提供了對於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的新認知,並指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改善輪狀病毒的疫苗的效力。   輪狀病毒感染會導致腹瀉與嘔吐,特別是五歲以下的兒童,但小於28天的嬰兒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有症狀。然而,在有些地方,新生兒感染輪狀病毒會出現嚴重的腸胃道問題。研究者Dr. Ramani表示,對於何種因素影響新生兒出現腸胃症狀或不出現症狀仍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幾年前開始相關的研究。   母乳的糖的意外演出 一開始,研究團隊從病毒的面向尋找答案。他們探究是病毒數量或是病毒的基因組別等因素和新生兒有無出現症狀有關,但沒有找到任何的關聯性。因此,他們將研究方向轉向新生兒身上,新生兒有那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何會出現無症狀或有症狀感染。   在實驗室中研究輪狀病毒,通常以感染MA104細胞的模式進行。此研究也如此地探究母乳是否阻止MA104細胞被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想不到他們發現母乳中特定的糖會引發細胞感染新生兒輪狀病毒類型。   母乳可以保護新生兒抵抗輪狀病毒感染,且母乳中的糖可以降低輪狀病毒的感染性是已知的事實,但這次發現了某特定的輪狀病毒類型並不是這樣的。   研究者接著回到實際生活的層面,希望在研究室發現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母親-嬰兒的群體研究。結果顯示,母乳中會增加培養細胞感染的特定的糖,同樣地存在有感染症狀新生兒的母乳中。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發現,母乳中的微生物群與新生兒胃腸道症狀有關連性,這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微生物群是如何影響腸胃道不同的症狀?   疫苗研發的契機 Dr. Ramani表示:目前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除了新生兒輪狀病毒,這些糖是否也會增加疫苗裡已弱化的輪狀病毒的複製?強化已弱化病毒的複製能力能夠讓人體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對新生兒提供更好的保護,這是未來我們想要探究的。這是提升輪狀病毒疫苗有效性的重要策略,特別是在我們無法控制輪狀病毒感染的地區。   編譯來源: * Science Daily(2018.11.18) * _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milk microbiome and infant gut microbiome modulate neonatal rotavirus infection_. Sasirekha Ramani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27 November 2018    
+ read more
冷凍卵子生育治療的趨勢
2018.11.29
冷凍卵子生育治療的趨勢
去年阿莉西亞29歲,花了幾千美元冷凍她的卵子。為了等到她準備好時,保有生孩子的機會。她説:「我的卵子永遠是29歲。」   美國有兩萬名婦女選擇冷凍她們的卵子或受精卵,而且每天的人數持續增加。   自從第一個經由人工受孕出生的嬰兒已經40年了。無數冷凍的卵子和受精卵,因為醫學科技,使得未來幾代嬰兒的出生變成可能。   在2012年,快速且十分低溫的冷凍成為普遍、標準且低風險的步驟。雖然技術漸穩定,越來越多的婦女花費上千美元接受人工受孕的治療、取卵和冷凍。然而,低溫技術的問題和誤解仍持續其中。   現實是:即使沒有冷凍容器失靈的問題,冷凍卵子仍然比較像賭博,並非絕不失敗的。   冷凍卵子剛開始商業化時,大部分是提供給有醫療狀況的婦女,特別是癌症必須化療,會傷害或破壞她們的卵子,導致不孕。但是阿莉西亞是新一波的婦女,她們確定兩件事:有一天她們可以有選擇成為母親,但目前不想。   低溫技術歷史的初期,受精卵似乎比較經得起冷凍和解凍的過程。許多婦女必須選擇和現在的伴侶或捐贈者的精子做受精卵。但很幸運的,阿莉西亞和其他單身婦女,現今未受精的卵子生存機率和受精卵十分相近,90%對比95%。   玻璃化冷凍技術(Vitrification)的開發改進了冷凍卵子的生存機率,把一個卵子或受精卵急速冷凍降溫在小於1秒內溫度由37度,降到-196度。被冷凍的細胞形成平滑玻璃狀的構造,而不會結晶成冰塊,比較不穩定和脆弱。到2012年時,玻璃化是冷凍卵子和受精卵的主要選項,在低溫的容器儲存高達25年。   心理準備:幾個月的注射和看醫師,並不簡單 雖然卵子可以極快速冷凍,但準備的過程十分冗長辛苦。首先必須經歷人工受孕的第一階段,用荷爾蒙來刺激卵子成熟,然後用另外一組的荷爾蒙啓動卵子的釋出。注射這些藥物一般都在家裏,但通常醫師要密切觀察。這些荷爾蒙的治療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一個週期花費從800到6,000美元,持續6至10個星期。然後以極少侵入性的手術取出卵子。儲存卵子每年仍需花費100美元。   阿莉西亞選擇做小型的人工受孕,使用比較低劑量的荷爾蒙,但時間拉長到10個星期而非傳統人工受孕的6個星期。她説:「很累,很花時間,而且每天要準時注射荷爾蒙。每天要依照特定的指示行事,且常常要去藥房。」取卵前要追蹤卵子釋出的正確時刻,然而醫師能操控的範圍有限,難以預測。取卵的過程大約20至30分鐘,可選擇清醒(會很痛)或全身麻醉。   醫師由阿莉西亞取出的卵子有6個,因為她選擇小型的人工受孕,但品質會較高。一般卵子的品質在35歲以後開始退化,但也會因人而異。雖然冷凍的卵子有90%的生存率,可維持25年,但無法保證一定能生小孩,也沒有好的方法預估。   醫師測試生育時,衡量兩個荷爾蒙的水平,血清中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和濾泡刺激激素(FSH),可以預估卵巢中卵子的數量,但無法知道卵子的品質。   在顯微鏡下的精子可觀察其行動力,浮游強弱,可指認出其品質。而卵子只能看其表面很明顯的不完美,有裂痕就會丟棄。專家希望未來能發展出測試卵子品質的方法,增加冷凍卵子的數量。   婦女不知道冷凍卵子無法保證未來可以懷孕 《生育和不孕》期刊研究婦女對冷凍卵子指出,很多人相信她們的冷凍卵子有百分之一百的機率可以有小孩。到今天為止,超過5,000個嬰兒經由冷凍卵子出生。但並沒有全國性註冊冷凍卵子的數據,所以無從得知受精成功或失敗的比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25)        
+ read more
無輔助分娩是女性自主性的表現嗎?
2018.11.28
無輔助分娩是女性自主性的表現嗎?
今年11月初一名美國女性試圖進行「無輔助分娩 (Free Birth)」,在偏遠的沙漠進行六天生產後,始終無法將胎兒產出。而後決定尋求醫療救治,進入醫院後發現胎兒沒有心跳。事後發現,這名女性的子宮有感染,但在分娩前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事件被披露後,她受到強烈的撻伐,被稱為嬰兒殺手。   「無輔助分娩」是指女性刻意選擇在沒有任何醫療協助或介入的情況下下分娩。這與緊急情況(例如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或無法獲得醫療護理而出現的無助生育不同。Free Birth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沒有醫療器材、藥物、監測或醫護人員,有些女性還專門到偏遠地區分娩。   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的數據,美國每年約有35,000名新生兒在家中出生,其中25%是無人照看的。雖然是很微小的數字,但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Free Birth在美國越來越盛行,被形塑為懷孕和分娩時恢復自主權的女性運動。   但在發生前述胎兒死亡的事件後,對Free Birth出現了激烈的爭論,相關社群媒體受到強烈的挑戰,因而關閉。   2016年的一項研究探討美國、英國、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和芬蘭進行獨立生育的女性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研究指出女性感到助產師和醫生忽視了她們的需求,因此選擇選擇Free Birth以抵抗生育醫學模式。部分女性認為,對於她們及其嬰兒來說,不必要的醫療或干預的風險比Free Birth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更大。而部分女性則認為,如果在醫院生產,她們將無法控制他們的分娩。這都顯示出對醫療過程的不信任。   目前還沒有關於全球每年發生多少次Free Birth死亡的統計數據,據信這個數字很小但正在增長。   台灣女人健康網認為,女性對自己身體展現自主,必須是在有充分的醫療與風險訊息的背景下,不讓自己及胎兒處於危險之中,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1.13)、Buzz Feed News (2018.11.09)、Daily Mail(2018.11.0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