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1
配方奶與母乳一樣嗎?腸道菌群來解答!
嬰兒配方奶的研發在模仿母乳,不僅在營養方面,在腸道菌群的滋長上也一樣。這些微生物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不僅讓引起疾病的細菌無法進入、促進嬰兒的新陳代謝,還可合成維生素和氨基酸。
母乳與配方奶哪裡不同
一項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配方奶和母乳皆可以促進嬰兒消化道中類似細菌的生長,但細菌的作用卻不同,這些差異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
研究作者Dantas博士表示,配方奶製造商不斷調整成分,在引發正確的細菌混合方面非常成功。但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針對細菌的特性,而不是細菌在做的事情。這個研究發現細菌看起來可能是一樣的,但卻做不同的事情。
母乳在前幾日富含蛋白質,但隨後蛋白質便下降。研究人員發現,母乳喂養的嬰兒其腸道細菌群會增加某些細菌,這些細菌有能力合成體內較少的氨基酸,以補償身體所需。這些氨基酸,包括: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半胱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與精氨酸。
而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其腸道中細菌所產生的氨基酸非常不同,有較少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這在配方奶中比在母乳中多),與更多的組氨酸和色氨酸(這在配方奶中比在母乳中少)。
Dantas博士表示,所有配方奶都是想研發地像母乳一樣,而他們並沒有實現這一目標。某些細菌看起來可能相似,但它們具有的遺傳潛力並不相同。不同不代表不好,但就是不同,我們必須明白這對健康的影響是什麼。
此外,許多配方奶含有糖分子類似母乳中的糖,以促進更多類似母乳喂養產生的腸道菌群,例如:能促進其中一種叫「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生長的糖。雙歧桿菌是嬰兒和兒童體內健康微生物中的關鍵組成。研究人員發現,嬰兒食用有複製母乳中糖的配方奶,相較於沒有這種糖的配方奶,會產生更多的雙歧桿菌。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他們的微生物代謝的途徑仍然與母乳喂養的嬰兒不同。
餵食大豆配方奶粉的兒童,其微生物與其他嬰兒明顯不同,也缺乏雙歧桿菌。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組合是不健康細菌群落的信號,但大豆配方奶的選擇可能是腸道不平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有些嬰兒在開始使用大豆配方奶之前,其雙歧桿菌就是稀少的。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60名嬰兒的樣本,研究每個孩子的腸道細菌群,確定了腸道細菌能夠合成、分解的氨基酸和其他生物分子。腸道細菌會釋放代謝副產物,影響生理功能,包括營養、發炎和消化系統健康。
此外,研究人員也分析了2009年至2011年間,來自聖路易斯地區的30對雙胞胎新生兒從出生至八個月大每月採集的糞便樣本。同時蒐集有關如何餵養嬰兒的資訊,包括嬰兒配方奶粉的品牌等。
大豆餵養的嬰兒總共收集了37個糞便樣本,其中一些是在嬰兒換成大豆配方奶粉之前採樣的。
編譯來源:
* Nature Medicine
* EureK Alert (2018.10.29)
* Infant diet and materna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predict early
metabolic maturation of gut microbiomesAimee M. Baumann-Dudenhoeffer,
Alaric W. D’Souza, Phillip I. Tarr, Barbara B. Warner & Gautam
Dantas NATURE MEDICINE, 29 October 2018
+ read more

2018.11.21
生男嬰比較可能會有產後憂鬱症?
英國肯特大學的研究發現:生男嬰的比生女嬰的母親更會有產後憂鬱症,其可能性增達71─79%;更進一步的,比起生產無併發症,有併發症的婦女,經歷產後憂鬱症的可能性多了174%。
由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知到「生男嬰」和「生產併發症」(例如:難產)是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因素,這兩個新且簡易的方式應可以協助醫護專業人員指認並且治療比較可能有此症狀的婦女。
他們的研究也顯示傾向憂鬱,焦慮和壓力的婦女,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常常也會增加,但她們經歷生產併發症後得憂鬱症的可能性則減少。這可能是因為先前已認知到這些婦女的精神狀態,而已給予較多產後的協助。這個發現也表示給予婦女額外的支援和幫助,可以有效的預防產後憂鬱症。
研究專家之所以決定檢視嬰兒性別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因為已經知道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和憂鬱症的發生相關。
已有文獻記載「男性胎兒的妊娠」和「生產併發症」,兩者與發炎反應的增加有關,但和產後憂鬱症的關係,直到此項研究之前並不清楚。
既然很多憂鬱症的風險因素和起動發炎的反應有關,因此,理解其他影響發炎的因子,或許可以指認新的憂鬱症的相關因素。
這個研究的對象是296位現代、少生育且有完整生育歷史的婦女。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6)
+ read more

2018.11.20
懷孕影響抗癲癇藥物效果?
女性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可能改變藥物代謝的方式、藥物清除的速度以及藥物的整體有效性。而許多女性在懷孕期間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雖然安全無虞,但尚不清楚藥物的有效性是否會在懷孕期間發生改變。
來自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檢查妊娠期間相關變化是否影響抗癲癇藥物的效果,以及減少抗癲癇藥物的濃度是否會導致癲癇發作頻率增加。
這項研究對40名癲癇患者進行觀察,這些患者都計畫懷孕或懷孕不到16週,並選擇在懷孕期間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患者每天記錄服用與錯過的藥物劑量,以及癲癇發作的數量和類型。研究人員每隔1至3個月與患者會面,評估相關情形,直至產後一年。
研究對五種常用抗癲癇藥物進行分析,包含levetiracetam(懷孕期間最廣泛使用的抗癲癇藥)、oxcarbazepine、topiramate、phenytoin和valproate。
研究發現藥物清除值在懷孕過程中有顯著變化,而不同藥物有不同的變化情形。代謝變化對levetiracetam的影響在懷孕前3個月就開始,並且在懷孕中期(懷孕4至6個月)和懷孕晚期藥物清除值仍然提高。相比之下,oxcarbazepine和topiramate在妊娠中期開始有較高的清除率。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如果藥物清除值增加,患者可能必須服用更高劑量或更頻繁服用藥物。
研究作者Paula E.
Voinescu博士表示,這個研究是對懷孕不同階段抗癲癇藥物代謝變化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給出確保女性癲癇不發作的藥物確切劑量,並保證她和寶寶的安全。
編譯來源:Neurology、Eurekalert (2018.10.17)
+ read more

2018.11.17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女性在懷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增加嬰兒先天性異常、死產和胎兒過大等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公佈一項報告,指出美國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在台灣,似有相同的現象。
報告怎麼說
美國CDC利用國家人口生命統計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2016年全國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為0.9%,妊娠糖尿病的粗盛行率為6%。針對2012年至2016年有可分析數據的40個司法管轄區中,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粗盛行率維持在0.8%,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由5.2%增加至5.6%。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不同的種族、孕前BMI和地區的疾病盛行率有所不同。例如,2016年美國原住民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孕前確診為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最高(2.1%),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則是亞洲女性最高(11.1%);在孕前BMI大於40的女性,孕前糖尿病的盛行率為3.2%,妊娠糖尿病的盛行率是13.9%,而體重不足女性的疾病盛行率分別為0.3%和2.9%。
這些數據說明了需要在女性懷孕之前、期間和之後採取公共衛生策略來預防、控制或減輕與這些疾病相關的風險,以確保女性和嬰兒的健康。
台灣情形如何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的資料指出,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在過去10年約為5%至7%。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比率驟升至12%至15%。但目前沒有規律進行女性懷孕期間的血糖檢測,因此沒有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的相關統計。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妊娠糖尿病產後多會復原,但女性仍應在產後檢查時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如何定期追蹤、檢查,以控制血糖。在下一次懷孕時,也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編譯來源:Healio(2018.11.06)、Daily Mail (2018.11.01)
+ read more

2018.11.13
母乳還是配方奶?糞便學問大!
餵食嬰兒的方式大大地影響他們腸道的習慣。通常喝母乳的嬰兒在開始的4-6周每天至少會排3次軟便,但是有些喝母乳的嬰兒可能多天沒有排便,有時情況甚至會長達幾周,而嬰兒也並未出現不適,如硬便或排便時哭泣等。
最近一項研究將純母乳哺育的嬰兒頭3個月的腸道習慣、排便次數及頻率與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做比較;另外,也分析了純母乳哺育及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在頭3個月便秘的狀況。
研究比較40名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及13名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研究發現,在嬰兒頭1個月,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每日排便4.9次,稍微高於純配方奶哺育嬰兒的2.9次。第2個月純母乳哺育嬰兒每日3.2次,純配方奶哺育嬰兒每日1.6次。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在頭2個月有較多的腸道蠕動。
研究還發現,在嬰兒頭3個月,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糞便比較稀,而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便秘情形較純配方奶哺育的嬰兒多3.5倍,純母乳哺育嬰兒有28%出現便秘,純配方奶嬰兒有8%出現便秘。多數有便秘情形的純母乳哺育嬰兒是在第5周以後開始出現。
研究表示,純母乳哺育的嬰兒的便秘症狀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不過,可能的解釋是,嬰兒較能消化母乳中的脂肪,或是因為母乳有較多能分解未吸收或無法吸收的醣類的細菌。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7)
* Moretti, E. , Rakza, T. et al. (2018), _The bowe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xclusively breastfed and exclusively formula fed
infants differ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life_. Acta
Pædiatrica.
+ read more

2018.11.08
男性生育年齡也會影響嬰兒健康!
在評估出生風險時,我們傾向於考慮母體因素。女性一直被告知,如果她們優先考慮事業,直到年紀較大時再生育,就會讓自己的孩子處於危險之中。其實,男性也有同樣的問題。
一項追踪4000萬嬰兒的研究指出,男性應該在35歲之前生育,以避免增加未出生嬰兒的風險。當父親處於30多歲時,出生併發症的風險開始增加,並且從45歲開始顯著上升,因為隨著男性年齡增長,他積累了兩個新的精子DNA突變。
與年齡在25歲至34歲之間的父親相比,35至44歲的父親所生的嬰兒早產或出生體重低的風險大約高出5%。對於45歲或以上的父親,他們的新生兒送入急診的風險增加14%,早產的風險增加14%,疾病發作的風險增加18%,出生體重低的風險增加14%。如果父親年滿50歲或以上,他們的嬰兒出生時需要呼吸器(ventilation)的風險增加10%,他們需要送入急診的風險增加了28%。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父親年齡增長與母親懷孕期間患糖尿病的風險之間似乎存在關聯。與25至34歲的父親相比,45歲及以上的父親的伴侶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8%。這一點可能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但母親的胎盤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出生的兒童中,約有18%的父親年齡在40歲以上。2016年父親的平均年齡為33.3歲,比1974年的29.4歲年齡大了近4歲;2016年母親的平均年齡為30.4歲,1974年為26.4歲,也增加了4年。
在台灣,2017年生父平均年齡為34.50歲,比1981年生父年齡為29.22歲大了5歲。2017生母平均年齡為31.97歲,比1981年為25.49歲大了6歲。[1]
雖然絕對的風險相對地低,但是如果父親在45歲之前選擇生孩子,估計會防止相當多負面出生結果。計劃生育和生殖諮詢,應納入與父親年齡相關的風險的討論。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31)
[1] 中華民國106年內政性別統計分析專輯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