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阿斯匹「失靈」?無法降低初次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7.06.09
阿斯匹「失靈」?無法降低初次心/血管疾病風險?
阿斯匹靈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一直存有爭議,最近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團隊的大型觀察性研究發現,阿斯匹靈無法降低初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復發。   研究利用2003-2009年間所蒐集到的資料,分析其中33,000名45歲以上且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人,超過21,000名過去曾有心臟疾病或中風。   結果發現,過去曾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人,服用阿斯匹靈顯著地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但是當研究者分析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比較他們服藥與不服藥的疾病風險時,發現不服藥者疾病風險為10.5%,服藥者為10.7%,顯示阿斯匹靈對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無效。   研究者Anthony Bavry博士說明,阿斯匹靈是許多醫師經常提供的藥物,但是根據研究結果,實有必要辨別出無法受益於阿斯匹靈的人,避免他們不僅無法受益還可能經歷藥物的副作用,如胃出血等。   台灣女人健康網表示,此研究結果與美國心臟協會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指引有所不同。美國心臟協會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指引都指出,服用阿斯匹靈有助於降低初次中風及心臟疾病風險,因此這份觀察性研究可能還需有更多臨床試驗結果來驗證。   資料來源:Clinical Card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妊娠性高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
2017.06.07
妊娠性高血壓增加中風的風險
約3-6%的孕婦有妊娠性高血壓,雖然是很普通的症狀,包含:高血壓、嘔吐感、尿蛋白,臉、腳和足踝腫脹,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也和中風有關。如果不及時治療,母體和胎兒皆可能有嚴重的併發症。   為了瞭解妊娠性高血壓與中風的關係,美國哥倫比亞醫學中心Dr. Eliza C. Miller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紐約州健康資料庫中197個和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婦女以及591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沒有中風婦女的醫療資料。結果顯示,在十萬個分娩裡,就有200位以上的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中風,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婦女中風後死亡。而與妊娠性高血壓相關的中風,有三分之二發生在產後回家後。   研究更指出,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如果有感染、尿道炎、慢性高血壓或失血凝血異常等因素,中風的風險比正常的孕婦多了六倍。特別是她們產後從醫院回家後,風險更高。   Dr, Miller表示,發炎是已知導致中風重要的因子,妊娠性高血壓也是一種發炎的疾病。感染會引起發炎,特別是尿道炎,會顯著地增加中風的風險,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   Dr. Miller呼籲,很多女性初為人母,有妊娠性高血壓,但卻疏忽神經方面的症狀,例如產後嚴重的頭痛,以為只是照顧嬰兒而疲勞,但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因此,有妊娠性高血壓的孕婦,需特別注意這些中風的風險因素。而且一定要了解這個風險,並不會在產後就消失了!     來源:中風期刊、Mail  Online、 UPI    
+ read more
血型影響你得心臟病的機率?
2017.06.02
血型影響你得心臟病的機率?
一項涵蓋130萬位受試者的荷蘭研究發現,血型為A、B及AB的人們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O型的民眾高出一些,分別是1.5%與1.4%。科學家們認為,或許是前者的凝血蛋白較後者高,使其血液更不易流至體內的重要器官。   此外,另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非O型血的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出0.2%,尤其是A型血膽固醇最容易過高。然而,當研究聚焦於致命性心臟病時,所有血型則毫無差別。   研究結果令人感到擔心,原因在於血型是隨著基因而與生俱來的,人們無法對其做改善與防範。但專家建議,戒菸與健康的飲食依舊是避免心臟病最重要的方法。   此研究的第一作者Tessa Kole則表示,我們需更多相關研究來全盤了解血型對心臟病的影響。在未來,除了膽固醇、年齡、性別與血壓之外,應該將血型納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資料來源:BBC、Daily Mail    
+ read more
65歲該服用史達汀嗎?預防初次心臟疾病無效!
2017.06.01
65歲該服用史達汀嗎?預防初次心臟疾病無效!
最近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對於65歲以上的人史達汀無助於降低初次心/血管事故發生的風險。   史達汀是降血脂藥物,其作用是降低肝臟產生的膽固醇及移除血液中的膽固醇。2016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最新的指引中,並沒有建議75歲以上的人服用史達汀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發生。   為了瞭解史達汀用來預防老年人初次心臟疾病的效果,紐約大學醫學院的Benjamin H. Han教授的團隊使用1994-2002年治療高血脂及高血壓的臨床試驗ALLHAT-LLT的資料。該團隊分析其中65歲以上、有高血壓、血管沒有阻塞情形的2,867名參與者,參與臨床試驗時一半的人被隨機地指示每日服用40毫克的史達汀Pravastatin,另一半持續依照其醫師給予的照護方法,如生活習慣的改善等。   結果發現,這兩組在全因死亡、特殊原因死亡及冠心病事件上沒有顯著差異,而且還發現服用史達汀的組別比另一組的死亡人數還高一些。再者,兩組在心臟衰竭、中風及癌症的情形上結果相似。這些結果顯示史達汀對於年長者的初級心/血管疾病預防並沒有幫助。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Gregory Curfman博士認為,醫事人員在開藥或讓年長者持續服用史達汀前,應先考量一些可能與史達汀有關的風險,如肌肉骨骼疾患、記憶力衰退及認知問題等,並且評估史達汀可能增加其死亡率,避免影響年長者之健康。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Daily Mail、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