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2017.04.06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近日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方式無助於減緩病症。   目前的失禁治療方式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而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手術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2005~2015年間數千篇論及各種尿失禁治療方案的文獻與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2%;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成功率為53%;藥物治療與填充劑的成功率則分別為49%、37%。   同時身為Sahlgrenska 學院婦產科教授與哥德堡大學追蹤研究中心的負責人,Ian Milsom表示,「不幸的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實際治癒病情,…除了外科手術,其餘治療方式的結果並不理想。而問題在將來會變得更糟,因為,眾所皆知,我們的人口正在老化。」   並且,他也認為:「考慮到這些藥物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的龐大負擔,這樣的結果並不樂觀。…相比之下,手術是一個更簡單和更有效的選擇,且即便從長遠看來也擁有較強勁的成果。」   最後,Milsom也提到現有的研究並未聚焦於老年人或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儘管他們最有可能經歷尿失禁或大便失禁問題。   Milsom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人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接受手術,但台灣女人健康網還是在此提醒大家,醫學研究的結果呈現的是一個趨勢;因應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與資源等的不同,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有任何問題或是新的想法還是先向自己的醫師諮詢過後再做決定會比較適當。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健康地肥胖可能嗎?
2017.03.24
健康地肥胖可能嗎?
 「壓力使人發胖」的說法流傳已久,但這真的成立嗎?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嘗試回答這個提問。他們取得志願受測者的頭髮,測量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的含量。   腎上腺皮質醇由位於腎臟頂部的腎上腺產生,維持血液中的葡萄糖處於穩定狀態。當我們受到壓力或威脅時,腎上腺會分泌出較多的皮質醇,讓我們有更多的燃料可以為生活而戰。皮質醇太多代表葡萄糖過多,如果沒有使用,便會轉作脂肪儲存。   過去透過血液、尿液或唾液測量皮質醇的含量,但很難得到長期可靠的數據。UCL的研究團隊使用盡可能接近頭皮的頭髮來測量兩個月的皮質醇累積含量。結果發現,BMI超過30或腰圍超過102公分的男性與腰圍超過88公分的女性,皮質醇含量最高。   UCL流行病學與健康照護研究所的Sarah Jackson博士表示:「頭髮皮質醇含量較高的人也傾向有較大的腰圍;這是重要的,腹部有過多脂肪是心臟病、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可能會過早死亡。」   然而,這項以50多歲白人男性為多數的研究,是否適用於其他群體?較高的皮質醇含量是肥胖的原因還是結果?降低皮質醇含量是否就能有效治療肥胖?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並且,肥胖真的是壞事嗎?曾有研究指出,BMI在25-30間的老年人壽命比正常體重者更長,最佳BMI是27。那麼,健康地肥胖有可能嗎?   基因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健康地肥胖、有些人卻發展了糖尿病和心臟病。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遺傳學家Haja Kadarmideen教授確認了三種基因,會影響體內脂肪是會儲存於身體外部的臀部、大腿和手臂,或是進入循環系統導致糖尿病、脂肪並沈積在內臟附近,例如心臟與肝臟周圍。但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John Mathers教授認為,就肥胖而言,基因並沒有那麼重要。基因主要是作用在大腦中影響食慾與飽足感的途徑。   目前,降低皮質醇的藥物可用於肥胖治療,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Tim Spector教授表示,壓力、皮質醇和肥胖之間的聯繫很有趣,但並不完全清楚。「我們不知道哪個狀況先發生,是肥胖讓你有壓力,繼而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或是壓力提高了皮質醇含量,所以讓你發胖。」   來源:the guardian、JAMA    
+ read more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2017.03.14
二手糖?透過母奶餵給寶寶的糖分
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所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母乳中所含的果糖可能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   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   初步證據顯示當每毫升母乳中有一微克果糖的增加,將和嬰兒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增加相關。此外,此篇研究也指稱沒有其他變數顯示與嬰兒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包含母親懷孕前的體重、脂肪和其他所有母乳成分。   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的飲食;包含所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   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   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而嬰兒或孩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若攝取過高劑量的糖份,亦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是終生的健康問題,包含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   嬰兒該攝取的是健康、天然及對於成長發展有益處的糖份,比如乳糖。「包含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處的,但這些好處卻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而我們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有多危險。」Goran指出。   最後,Goran建議母親:「懷孕及哺乳期間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而未來則會更深入研究果糖如何確切影響孩童日後發展。   資料來源:Nutrients    
+ read more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