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2017.06.30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近日一份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的研究指出,母乳哺育能降低母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哺育越久風險降越低。長期為民眾檢視健康、醫療與科學發現並提供深度報導的醫療健康網站—STAT,對此結論提出質疑,認為研究無法充分支持其結論。   該篇研究是以近30萬中國婦女(平均51歲)為分析對象,並發現相較於從未母乳哺育的母親,哺餵母乳1年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了9%,哺乳2年的女性風險更降低了18%。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母乳哺育可以重新啟動母親產後的代謝及消化功能有關。   STAT表示,過去的研究並不完全支持這樣的結果,並且存在許多爭議。200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母乳哺育時間總共達2年(斷續加成)的女性其冠心病風險顯著降低,而哺乳時間較短者的風險比前者者高。但是,2013年BMC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的研究(同行審閱過)發現,哺乳7-12個月的母親的心/血管死亡率低於哺乳2年的母親,亦即,哺乳越久越不利。   STAT指出,這篇AHA期刊的研究有許多限制。首先,研究是依據母親的記憶來記錄其母乳哺育的時間長度,有些甚至要回溯到10年以前,這樣的資料可能因記憶有誤或研究對象希望符合研究者的期待而不可靠。其次,肥胖、感到焦慮/憂鬱、與新生兒連結弱、催產素低的女性,比較不傾向母乳哺育,而這些因子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由於研究由於無法排除這些干擾因素,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研究雖然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生活方式、生理差異對哺乳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未蒐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的資料,例如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產前/中/後的BMI值等,而這些卻是會影響她們哺乳意願又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綜合以上,STAT認為,有這麼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何母乳哺育的母親其心/血管疾病較低,哺育的影響力便顯得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STAT        
+ read more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2017.06.29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但是多數人卻對此缺乏警覺,更不了解並且疾病的風險、症狀、診斷與治療有性別差異。近日一項針對美國1,000名25-40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女性多缺乏警覺,醫師也未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因此相對於已了解自己生病的患者,女性的處境更危險。   該調查結果顯示,45%女性不了解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殺手,而雖然多數女性去年曾接受健康檢查,但只有40%提到醫師有評估其心臟健康,並且雖然74%女性至少有一個心臟疾病風險,卻只有16%被醫師告知。   再者,26%女性認為罹患心臟疾病是丟臉的,因為他人可能認為自己飲食不健康或不運動。這樣的心態可能解釋為何60%女性承認他們偶爾會延遲就醫,並且有45%女性說曾經因為體重取消或延後預約就醫的時間。   另一份以200位醫師為調查對象的調查顯示,只有39%普通科醫師了解心臟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疑慮,並且只有35%提到他們在初次檢測病患的過程中有討論到心臟疾病。而只有22%的普通科醫師及42%的心臟科醫師認為他們處理女性心血管疾病時已具備完整知識。   主要研究者Noel Bairey Merz博士認為,讓女性了解心臟疾病的風險大於所有婦癌的風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們也要教育普通科醫師以確保他們了解如何評估及治療有心臟疾病的女性,因為女性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UPI          
+ read more
運動瘦身行不通?
2017.06.28
運動瘦身行不通?
你有過認真地在跑步機上努力了好一段時間,但體重計上的數字卻未有振奮人心的改變的經驗嗎?不用因此責怪自己不夠努力。近日有研究指出,雖然運動普遍來說是一件非常有益身心的事,但不一定能幫助減肥。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教授Dick Thijssen表示,運動健身對體重的影響事實上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大。若沒有實際改變飲食習慣,即便持續運動大約3~4個月,平均也只會減去1kg的重量。   諾丁漢大學的代謝生理學教授Ian Macdonald則指出,要燃燒掉我們多吃進身體的熱量所需的運動量非常龐大,遠遠超出大多數人在一天之內所能完成的。   拉夫堡大學運動代謝教授David Stensel說明,傳統的理論認為運動和能量消耗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即運動越多,燃燒的熱量就越多。不過現今有越來越多學者與研究相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超過某個程度後便不再具備線性特質,能量的消耗將遭受限制。   現階段學者們並不認為現有的研究已足夠徹底推翻過去的論點,但相關研究非常有繼續發展的價值,而且應當想辦法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當前有些學者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所謂的補償機制-身體的反應機制與我們的認知減弱了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   首先,當我們增加運動時,那些不是經由運動而產生的熱量消耗可能會減少,例如:運動後你可能會感到比較疲倦,這可能使得你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變得不那麼活躍,所以你可能更傾向於放下重物或少拿一些東西;選擇搭乘電梯而不是走樓梯。   另一個增加運動無助於體重控制的原因則是人們可能會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而且,運動也會讓人感到飢餓。   巴斯大學生理學家Dylan Thompson教授的研究顯示:若攝取熱量增加,即便運動也無助於人們減肥。他解釋這與荷爾蒙瘦素(一種身體的飽腹激素)濃度下降有關,意味著人們在運動後比平常更容易感到飢餓。   還有,運動額外消耗的熱量只占身體總能量消耗的一小部分。人體每日總熱量消耗的大部分因素不在我們的控制之內。例如,我們的基礎代謝率-在休息時保持身體功能所需的熱量-約佔總能量消耗的80%。   Thijssen教授團隊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限制性飲食者體重減輕的程度比定期進行耐力運動者來得更大。   但是,毫無疑問,運動對健康有益。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狀況,並降低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運動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組成,如大量減少內臟脂肪;從事肌力訓練則能幫助增加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基礎代謝率。   總得來說,改善身體組成和減肥最有效的方法首重減少熱量攝取,接著才是定期活動鍛鍊身體,增加熱量的消耗。      資料來源:PLoS On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Daily Mail    
+ read more
心臟病:女人和男人應給予不同劑量的處方!
2017.06.23
心臟病:女人和男人應給予不同劑量的處方!
最新的研究指出,男女心臟病藥物的處方應有不同的劑量,以減少女性發生嚴重的副作用。   男女因為身體的組成及生理現象(荷爾蒙等)不同,對於藥物的吸收、分佈、分解、排出、效力、副作用等呈現出性別差異。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女性服藥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男性的1.5-1.7倍,並且程度上比男性還嚴重。   研究人員Juan Tamargo博士認為這樣的性別差異可能肇因於醫師不論患者體重差異都給予一樣劑量的藥物,並且藥盒上也未說明不同性別適合的服藥劑量,導致女性服藥過量。例如:男女體內的生物催化劑-酶含量不同,女性服用阿斯匹靈會有較多成分進入血液中,又如女性對止痛藥較具抗藥性等。   此外,心/血管藥物的用藥建議所依據的臨床試驗是以中年男性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用來治療女性時較沒有實證基礎,讓女性不僅無法獲得最理想的治療、容易有嚴重副作用,也較不被臨床試驗計畫所重視。   再者,女性比男性較不容易獲得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且在診斷時較不會被給予積極治療。2016年研究指出女性心臟疾病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誤診的風險 比男性患者高出50%,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當發生嚴重心臟疾病時女性較不容易獲得立即的醫療照護。 女性服用心/血管藥物較男性容易有副作用,且副作用嚴重程度比男性高。研究建議,應有更多女性被納入心/血管疾病藥物的臨床試驗,並且要有依據性別差異撰寫的心臟疾病藥物指引。   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女性服藥之不良反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更多女性被納入藥物臨床試驗中、訂定心/血藥物性別差異的指引,並且提供醫師用藥性別差異的教育訓練。     資料來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The Daily Mail、UPI        
+ read more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2017.06.22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近幾年來,不斷有研究指出史達汀(Statin)可能可以預防帕金森症、老人癡呆症。然而,日前美國賓州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史達汀(statin)不能預防帕金森症,反而可能加速此症的發生!   史達汀一般用來降低血液中不好的膽固醇,給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病人使用,以增進血液循環、恢復動脈的彈性。   賓州醫學院的研究分析保險公司申請單資料庫中2,322個新診斷有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及沒有此症的對照組。研究專家想知道,這些病人在帕金森症發生之前,服用史達汀的時間有多長。   專家發現剛開始服用史達汀的兩年半期間,和帕金森症發生的相關性最顯著,而脂溶性的史達汀關聯性更強。   大部分史達汀是脂溶性的,包括:atrovastatin、fluvastatin、lovastatin、cerivastatin、pitavastatin和smvastatin。脂溶性容易進入細胞,因此廣佈於身體各種組織中,也可以進入腦部。水溶性的史達丁則不能進入腦部。   過去很多研究認為史達汀可預防帕金森症,部分研究以為可降低得病的風險,部分沒發現有任何影響,部分則顯示增加了得病的風險。   賓州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Xuemei Huang指出,雖然先前研究發現史達汀和帕金森症發生的頻率較低相關,但因為高膽固醇是使用史達汀的主因,因此不易知道史達汀所謂的保護作用,是源於藥物本身,還是服藥之前膽固醇的情況。   Huang教授以為,雖然也有研究提出停止服用史達汀會導致帕金森症,但是新的研究發現,史達汀可能引起新的帕金森相關的症狀,促使病人停止服用。   雖然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專家們也並沒有説史達汀造成帕金森症,但是呼籲服用史達汀需謹慎,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史達汀不應該用來預防帕金森症。     來源:Medical Neews Today、Journal Of Movement Disorders(201706)    
+ read more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2017.06.21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少吃鹽是許多人認為健康的飲食方法,依循這樣的建議被認為可以避免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及身體發炎等風險。不過,多年致力於健康政策與醫學文獻的心血管科學家James 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這樣的建議是錯誤的。他認為,傳統醫學在解釋高鹽份導致高血壓時邏輯過於簡單,並且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科學家又以不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導致鹽分與高血壓的迷思越來越大。    Dinicolantonio博士所謂錯誤的基礎是指,傳統醫學認為當人吃鹽以後會變得口渴而喝更多水,而身體為了稀釋過量的鹽會將水分留在體內,所留住的水分使血液流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上升以及因高血壓而提高了心臟疾病、中風等嚴重疾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這樣的理論看似合理,但現實並不支持這樣的理論。   實證研究指出,當血壓正常的人(收縮壓120/舒張壓80)增加鹽分攝取量時,約80%的人並沒有血壓上升的現象。而對於血壓在120-139/80-89的人或在140/90的人,四分之三的人對鹽份不敏感,對於血壓超標的人,則有超過一半完全不受鹽份影響。   迷思的來源 鹽分會增加血壓的迷思可溯至100年前法國科學家Ambard及Beauchard的研究,其樣本只有6位患者。後來的研究者又誤解、誤用了此研究結果,逐漸建造出沒有實證基礎卻吸引了許多媒體關注的迷思。   而在1950年代,美國國家實驗室的Lewis Dahl博士為了讓研究結果支持其假設—鹽分會影響血壓,挑選對鹽份敏感的老鼠近親繁殖,並以這些老鼠為實驗對象得出其希望的結論。Dahl博士還為了證明人類每日只需要600克的鹽就可以存活,引用醫學文獻來佐證,但仔細檢視這些文獻,竟有一份1945年的實驗結果指出少鹽飲食可能致死。在這個實驗中,一名患者依循嚴格的鹽份控制不久後便去世,還有一名患者則變成器官缺乏氧氣及營養而循環系統衰竭(鹽分缺乏的典型症狀)。   Dahl博士的實驗結果也影響了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論述,美國小兒科學會引用了Dahl博士的研究結果,並認為嬰兒攝取了太多鈉(鹽的成分),致使廠商開始降低各種食物中的鹽分含量,大眾也開始相信鹽份會影響血壓。   鹽份不足會發生什麼事? 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若鹽分攝取不足,身體會啟動許多機制來維持生理正常運作,其中最主要的機制就是分泌更多的胰島素 (因為胰島素抗性),才能控制血液中的血糖,身體因此難以分解儲藏的脂肪及蛋白質。而且抑制鹽分攝取量會刺激一些會促進脂肪吸收的激素如腎素、醛固酮等。透過這些機制,抑制鹽份不僅會強迫身體累積脂肪,也會阻止脂肪燃燒。   再者,鹽是碘的重要來源。鹽份不夠會使人體缺乏碘–一種使甲狀腺能正常運作的物質,進而降低代謝率而導致脂肪累積,而這又進一步促進胰島素阻抗的惡性循環。此外,缺乏鹽份容易使人脫水,這會讓人感到虛脫進而促使人攝取更多熱量,並且也會抑制的運動量來保存體力。   綜合而言,鹽分攝取不足會讓人看似體重不斷增加,但體內實質上正經歷類似全面飢荒的狀態。而且還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包括:糖尿病風險增加、性慾降低、勃起障礙的風險增加、影響女性發育等。   到底應該要攝取多少鹽份呢? Dinicolantonio博士的研究建議每日攝取3000-6000毫克的鈉,相當於1又1/3到2又2/3茶匙之間的鹽量。他以韓國、日本及法國為例,說明這些國家的飲食都超過美國政府建議的每日2400毫克的鈉,但是韓國人的高血壓、冠心病發生率及冠心病死亡率是世界最低,日本及法國也同樣是世界冠心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此外,被認為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地中海飲食其實並非低鹽的食物,那些鯷魚、沙丁魚等其鈉含量就不低。   Dinicolantonio博士認為,低鹽飲食的指引內容可能無法如其所願地預防心臟疾病,反而會因此使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其實,過去已有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鹽分攝取不足者的心臟病、中風及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還有一份研究指出,食鹽量其實與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無關。鹽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每年都有研究提出質疑,並強調真正增加血壓、心/血管風險、慢性腎臟疾病等的原因可能是攝取過量的糖分。     資料來源:The Salt Fix、The 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