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史達汀弊大於利?
2017.04.28
史達汀弊大於利?
史達汀的好處與副作用長期以來備受爭議,甚至有專家認為透過史達汀降低壞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論點是有瑕疵的。最近,國際血管外科學會的理事長Sherif Sultan於巴西的會議上表示,史達汀弊大於利。   Sultan教授分析了許多降低膽固醇藥物的研究,他發現這些藥物的好處是建立在統計上的欺騙(statistical deception)。同時,他也提醒,過去有些研究可能因研究者受雇於藥廠而有偏誤存在。此外,他指出過去有一些研究發現史達汀會加速動脈硬化,並且服用該藥與糖尿病、白內障、陽痿、乳癌、神經受損、憂鬱、肌肉痠痛及腎/肝衰竭有關。   Sultan教授指出,人們正服用史達汀來避免健康問題,但其實,這同時也在製造災難。Sultan教授說明,史達汀的影響因人而異,大約每千人有一人受苦於視覺障礙以及出血,每百人有一人有肝臟及胰臟發炎的情形,以及每十人有一人有頭痛及肌肉痠痛困擾。他建議藥物監管者重新檢視史達汀的指引,或者最起碼不要開藥給兒童或是62歲以上的民眾,因為沒有證據支持這些人使用史達汀的效果。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前理事長Richard Thompson同意Sultan教授,並且相當擔憂特定副作用的資料被掩藏,因此認為目前迫切需要重新檢視過去的研究資料。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樣將導致百萬名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去選擇不依照醫師的建議服藥。June Raine博士說明,史達汀已經過一些大型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史達汀好處背後有堅實的基礎,並且被認為對病患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目前對於史達汀安全性及效果仍存爭議,但已知的是史達汀就如所有藥物一樣具有副作用,史達汀也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唯一的選擇,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更為深遠。此外,治療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須考量個別差異,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疑慮的民眾宜跟醫師討論最適合的避病方法,再決定是否服用史達汀來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The Express        
+ read more
關於生物可吸收式血管支架你應該知道的事
2017.04.25
關於生物可吸收式血管支架你應該知道的事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不同於傳統金屬支架,放置於血管中三年內會自然分解,被撐開的血管也不會彈回、可保血液持續暢通。   繼歐洲於2011年核准使用後,台灣及美國分別於2013及2016年核准使用。此醫療器材吸引了許多醫事人員及冠心病患者的關注,但使用者出現較高比例的心血管事故促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深入調查。   美國FDA近日展開的調查,是針對「艾倍舒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System)。起因是艾倍舒第三期臨床試驗(ABSORB III trial)結果顯示裝置此醫療器材的民眾2年內發生重大心/血管事故的比率,比裝置藥物釋放型金屬支架的民眾來得高。此外,裝置「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民眾發生支架栓塞的比率也高了1.1%(1.9% vs 0.8%)。   醫事人員對此有的表示訝異、有的表示在意料之中。來自杜克臨床研究中心(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Durham, N.C.)的E. Magnus Ohman博士表示,由於許多醫事人員期待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取代永久性金屬支架,因此這樣的消息帶來不小的震撼。而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Deepak Bhatt博士則表示,ABSORB系列臨床試驗的早期資料已顯示「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增加了支架栓塞的風險,因此他並不訝異於這樣的消息,也讓他難以抉擇傳統支架與新型支架孰優孰劣。   美國FDA表示,調查期間,進行手術的醫事人員在結果尚未公布前應遵循嚴謹的植入技術並避免使用於細的血管。此醫療器材的廠商強調,FDA對外的發言僅是針對醫事人員的提醒,並非警告或是說明醫療器材安全性的內容。   對此爭議,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表示,目前台灣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民眾不多,原因除了費用昂貴之外,比起一般塗藥支架其使用的限制也比較多,如血管阻塞部分太長、太彎或鈣化太嚴重等都不適合放。此外,張醫師表示此醫療器材屬新產品,效果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下結論。     資料來源:FD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生育治療失敗傷害女性心/血管健康?
2017.04.12
生育治療失敗傷害女性心/血管健康?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經歷體外人工受孕(IVF)失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上升。   研究由加拿大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的博士Jacob Udell主持,他說明過去已有研究顯示生育治療與短期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缺乏研究去了解其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且對於嘗試生育治療但失敗之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更是少。   研究團隊檢視了28,442位平均年齡為35歲的女性的資料;她們都曾注射會刺激卵巢排卵的性腺素Gonadotropins,並且平均經歷了3次生育治療。這些女性中有32.8%在治療後一年內順利生產,而經過8.2年的追蹤後有9.44%的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   研究團隊檢視後發現,相較於後來順利生產的女性,生育治療失敗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了19%;其中以中風及心臟衰竭為主。以絕對風險來看,生育治療失敗的女性每1,000位就有10位在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順利生產者則是每1,000位有6位發生。   研究團隊說明,生育治療可能增加血栓風險或是改變身體控制血壓的機制,進而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研究團隊認為,順利生產的女性可能因不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他們也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使女性難以懷孕的基因本身是否也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等。   研究的共同作者Donald Redelmeier博士提醒,他們並不是要正在接受生育治療的女性感到緊張,而是希望能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加,需要對其健康更為謹慎;並讓醫事人員知道曾經接受生育治療,使醫事人員能留意相關的心/血管風險。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2017.04.10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事後避孕藥是女性經歷不安全性行為或是避孕失敗後常見的緊急避孕方法,然其避孕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降低,其中過重者服藥的效果長期以來存有爭議。而今,英國性與生育健康學院(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明確指出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女性服藥後藥效可能降低。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高劑量的荷爾蒙來延遲、干預排卵及干擾受精過程進而達到避孕的目的。性與生育健康學院的副主席Jane Dickson博士指出,實證顯示這樣的機轉在過重女性身上可能因藥物在血流中被稀釋而使避孕效果降低。   Dickson博士建議,過重的女性若擔心避孕失敗,可以服用兩粒事後避孕藥;或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IUD)。他解釋,避孕環不僅不會受到體重影響,臨床試驗也顯示其避孕失敗的可能性不到1%。   性與生育健康學院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有95%的女性在需要緊急避孕時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而非避孕環,可能原因為使用避孕環需要由專業醫師植入,因此取得門檻相較事後避孕藥高。[1]目前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已在鼓勵健康專業人員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來達到更高的避孕效果。   對於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公布的建議,HRA Pharma藥廠的市場經理回應說明他們不希望女性誤解這份建議內容並誤以為沒有適合的事後避孕藥可以使用。藥廠指出,他們的事後避孕藥並不會受到體重或是BMI值影響,依然能在多數女性身上發揮效果。此外,HRA Pharma藥廠也指出,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需要緊急避孕的女性第一時間是找藥局,而在藥局並無法立即給予女性使用避孕環,顯示事後避孕藥仍是多數女性所需的緊急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在台灣事後避孕藥需要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方能取得,以確保需要藥物的女性其身體狀況適合服藥且了解服藥方式及注意事項。而對於藥廠回應事後避孕藥的藥效不會受體重影響一事,我們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往病史與服藥經驗皆不同,基於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再行判斷較為合宜。   資料來源: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Daily Mail   【關於事後避孕藥,你還可以了解更多!】 事後緊急避孕藥,需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1] 在部分歐美國家,事後避孕藥可直接至藥局向藥師購得。按照台灣當前的規範,事後避孕藥為處方藥,需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籤才能取得。
+ read more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2017.04.06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近日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方式無助於減緩病症。   目前的失禁治療方式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而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手術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2005~2015年間數千篇論及各種尿失禁治療方案的文獻與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2%;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成功率為53%;藥物治療與填充劑的成功率則分別為49%、37%。   同時身為Sahlgrenska 學院婦產科教授與哥德堡大學追蹤研究中心的負責人,Ian Milsom表示,「不幸的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實際治癒病情,…除了外科手術,其餘治療方式的結果並不理想。而問題在將來會變得更糟,因為,眾所皆知,我們的人口正在老化。」   並且,他也認為:「考慮到這些藥物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的龐大負擔,這樣的結果並不樂觀。…相比之下,手術是一個更簡單和更有效的選擇,且即便從長遠看來也擁有較強勁的成果。」   最後,Milsom也提到現有的研究並未聚焦於老年人或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儘管他們最有可能經歷尿失禁或大便失禁問題。   Milsom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人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接受手術,但台灣女人健康網還是在此提醒大家,醫學研究的結果呈現的是一個趨勢;因應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與資源等的不同,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有任何問題或是新的想法還是先向自己的醫師諮詢過後再做決定會比較適當。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