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吸菸一直是許多癌症的成因之一,但是吸菸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獲得定論。最近一篇跨國研究首次提出了證據,顯示吸菸與前列腺癌復發存在著關係;曾經吸菸與正在吸菸之前列腺癌患者在施行前列腺摘除後,癌症復發的機率是未吸菸者的2倍。
由維也納醫學大學(MedUni Vienna)及巴賽爾醫學大學(Basle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的研究,以6,538位已摘除前列腺的前列腺癌病患為實驗對象。為排除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實驗對象皆不曾於術前接受放射治療、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並且排除由其他癌細胞轉移至前列腺的病患。在所有實驗對象中,有34%不曾抽菸、32%曾經吸菸、34%現為吸菸者。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曾吸菸者,曾經吸菸及正在吸菸者的前列腺癌摘除體積等級(RP
Gleason score)、癌細胞於囊外擴展機率(extracapsular
extension)、癌細胞侵入精囊機率(seminal vesicle
invasion)與癌細胞於術後殘留在組織邊緣的機率都顯著較高(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並且曾經吸菸及吸菸者術後癌症復發的風險比率(Hazard
Ratio)也顯著高於不曾吸菸者。此外,研究亦發現戒菸十年以後,前列腺癌復發的風險會下降。
研究發起人維也納醫學大學泌尿科Shahrokh F.
Shariat主任說明,這項研究發現是告知前列腺癌症病患吸菸的負面影響的重要實證基礎,並且也建議吸菸者戒菸從來不嫌晚,即使已經有前列腺癌也需要戒菸以避免癌症復發或癌細胞擴散。
然而,Shariat也提到,此項研究乃針對前列腺癌復發是否會受吸菸習慣影響,但是對於吸菸與罹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兩者之間有清楚的關聯,但是近來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不論如何,吸菸依然被證實會增加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European Urology
+ read more
2015.05.18
飲食過量怎避免?「飯飯」之交學問大!
要如何控制進食量?飯前喝水喝豆漿?或是改變用餐順序先喝湯再吃固體食物?澳洲心理學者近日出版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建議:慎選一同用餐的人!
研究主持人Lenny
Vartanian回顧分析38篇相關的研究,指出社會因素對於人們的進食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社會模仿」,這種心理效應讓人們與食量小的人共餐時,會受到對方影響而減少進食,吃的比自己單獨用餐時少;反之,若對方進食量大,便可能受到影響吃的比平時多,甚至多過自己實際上想吃的份量。
這樣的效應不論是在食用健康的食品、不健康的點心時;在孩童身上;甚至光只是被告知其他人吃了多少東西的狀況下都存在。其中最特別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這樣的現在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推測這是因為女性較在意自己給其他人的觀感如何所致。
Vartanian教授指出,諸如飢餓感、飽足感這類身體內部訊號有時並非可靠的參考依據,在某些狀況下,人們反而更傾向以「別人吃下了多少食物」作為判斷自己該吃多少的依據。因此,像是在具備社交意義的用餐場合中,適當的進食份量往往難以被判斷或達成。
過去的關注焦點多集中在食物呈現的份量對人們進食量的影響,但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進食」這件事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社會學習與模仿。Vartanian教授認為,人們若想要擁有定量適量的良好飲食習慣,社會互動過程對於飲食行為的影響應該獲得更多的重視與關注。
資料來源:Social Influence
+ read more
2015.05.05
逛賣場前來顆蘋果吧!
逛大賣場要如何抵抗誘惑,避免自己花錢買一堆美味但不健康的零食回家?Tal博士與Wansink博士認為:健康的小點心能促使人們選購較健康的食物。為了驗證這樣假設,他們進行了3個不同的實驗。
第一個實驗總共有120個人參與,研究人員在參與者進入商場採買前隨機給予蘋果樣品、餅乾樣品或是不給予任何樣品,隨後紀錄參與者的購物內容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拿到蘋果樣品的參與者購買的蔬菜水果分量比拿到餅乾樣品者多出28%、比沒拿到任何小點心樣品者多出25%。
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來56名參與者,分別給予真正的蘋果或餅乾,接著,請參與者想像自己正在購物,並給參與者觀看20組由一個健康(低熱量)食品搭配一個不健康(高熱量)食品的商品組合,要求他們從每一個組合中直覺選出想購買的品項。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近,食用蘋果的參與者選擇較多健康食物;相反的,食用餅乾者則挑選了較多不健康的食物。
為了進一步了解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研究人員進行了第3個實驗。59名參與者被分為3組,其中兩組拿到巧克力牛奶,一組的瓶身標有「營養健康」、另一組標示為「濃郁、放縱」,第三組則沒有拿到任何東西。接著,參與者被要求使用虛擬商店選購食品。結果,購物前飲用標籤為「營養健康」巧克力牛奶的參與者選購了比其他兩組人更多的健康食品。
Tal博士說明,一連串的研究結果證實:在購物前食用一點健康的小點心,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心態,讓其在接下來的購物過程中更大程度的以健康為導向選擇商品。而最後一個實驗結果更顯示,影響消費行為的重點不在於消費者購物前所食用的食品是否真的健康,而是他們對於這些所吃下的食品健康程度的感知。研究人員建議,下次採買食物前先吃點水果,不但能止餓,同時也促成更健康的採買成果!
資料來源:Psychology & Marketing
+ read more
2015.04.29
甜到心坎裡~壓力來臨時,喝點甜的吧!
很多人在壓力大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對於甜食特別渴望。近日一份新研究證實了飲用含糖飲料確實能夠鎮定皮質醇(一種幫助人體在壓力下維持穩定性以利生理機能運作的賀爾蒙;長期壓力會影響其分泌過量)與壓力引起的腦內反應。
研究總共有19位年齡介於18~40歲之間的女性參與。研究開始前與結束後的3.5天,參與者都被要求待在研究中心並按照研究人員的指示進行低糖飲食;接受數學測驗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供研究人員蒐集其大腦對於壓力的反應;也提供唾液樣本供研究人員測量皮質醇含量。在為期12天的正式實驗階段,受試者被要求每日按三餐飲用研究人員指定的含糖飲料,且參與實驗期間不能飲用其他非研究人員許可的含糖飲料;同時,研究人員特別指定其中一部分的人飲用以代糖製成的甜飲。
研究人員發現,與飲用代糖飲品的受試者相比,飲用一般含糖飲料的受試者在接受數學測驗時所測得的皮質醇含量明顯降低;且腦部海馬迴區塊(處理記憶與感知壓力的重要區域)的活動也較活躍。
研究者Laugero博士解釋,通常在人體感知到壓力時,海馬迴的活動量是會下降的。這次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們在遭受壓力時對甜食產生慾望的現象提供了新線索;同時,也驗證代糖對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與一般蔗糖不同,無助於幫助減緩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最後,Laugero博士強調,雖然研究結果顯示甜食有助於人體對於壓力的反應,但是仍要謹記食用過量甜食對於身體健康有害,如導致肥胖。台灣女人健康網也在此提醒大家,嗜甜對於健康的傷害時有所聞,不只是肥胖,也可能提升慢性病、高血壓、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風險;讓年輕女性的初經提前報到;食用人工甜味劑則可能讓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因此,用甜品舒壓或許是個誘人的選擇,但還是要慎選非以代糖所製成的品項,並且注意不要攝取過量!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5.04.15
運動助性事!活絡筋骨振雄風!
根據一份最新的調查研究指出,不論種族為何,運動較多的男性擁有較好的勃起功能與性能力。
雖然過去已有研究指出運動與男性的性能力之間存在正向關係,不過,當時的研究有部分種族的樣本代表性不足。研究人員Adriana
Vidal說明,這次的實驗克服了過去的研究限制,是第一個探究運動對於性功能的益處,同時涵蓋了不同種族男性的研究。
總共有近300位男性參與這次的研究計畫,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自述他們平日的運動狀況,以及,依據自己的勃起能力、勃起頻率與品質、高潮的狀況等自評自身性能力,供研究人員蒐集並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不分種族,那些回報運動頻率高、平均一週的代謝當量值(此為一種可以同時反應出運動時間與強度的生物計算數值,更清楚的說明請點選→代謝當量)達到18的男性,其性功能的分數也較高。反之,較少運動的男性,其性能力則較弱。
研究人員Stephen
Freedland認為,運動應該要依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而有不同的安排。強調沒有任何一種運動途徑是可以符合各種人的需求的。不過他也補充,經過本次的研究,他們深信,即便是簡單、輕微的運動也比完全不動來的要好得多。
資料來源: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4.14
健身教練byebye!我們要:結「伴」運動!
越來越多人基於健康或美觀等各種理由重視自己的身材,減重塑身產業興起,四處可見琳瑯滿目的減重療程、健身中心,也出現越來越多健身教練或生活教練(Lifestyle
coach),但究竟誰能真正陪伴、幫助我們,建立一個良好、規律的運動習慣呢?
根據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學者的最新研究結果,對我們的運動習慣影響最大的人很可能就是與我們日日同桌用餐、夜夜同床共枕的另一半。
此份研究的分析資料來自美國的歷時性調查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ARIC自1987年開始執行,總共涵蓋了15,792位中年成人,本次研究分析的是ARIC研究中針對3,261對伴侶每6年進行一次的回訪資料。
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所發布的身體活動指引,成人一週須維持150分鐘以上溫和強度的運動量,或是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根據ARIC第一次訪查的結果,僅有45%的男性與33%的女性達到此標準。不過,本次的研究團隊分析6年後再次回訪的結果發現,與那些沒有任何一方維持運動習慣的伴侶相比,若第一次訪查時妻子的運動習慣有達到指引標準,再次回訪時,先生達到同樣運動層級的機率高出了70%;若是先生平日就有維持符合標準的運動量,其妻子在下一次訪查時達到相同運動層級的機率也提升了40%。
研究人員Koton博士說明,過去曾有不少研究指出伴侶會受到彼此的影響而趨於相似,特別是一些有風險的行為,如抽菸、飲酒的習慣。不過,從未有研究探討個人的運動行為如何受到伴侶的影響。根據本次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建議,要幫助增進身體活動能力,與其強調個人化的訓練,不如與伴侶一起運動。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EPI/Lifestyle 2015
Scientific Session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