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28
蔓越莓可以降低尿道感染嗎?
50%的女在其一生至少發生尿道感染(UTI)一次,其中三分之一會出現復發性尿道感染。未經治療的尿道感染可能會發展為腎臟和敗血症等併發症。
長期以來,蔓越莓一直被視為尿道感染的預防或治療藥物。然而,迄今為止,一些相關研究對於其有效性有相互矛盾的結論。
澳洲Flinders
University等的科學家最近發表了一項全球性研究,顯示蔓越莓產品確實可以降低某些人群患尿道感染的風險。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Jonathan Craig
教授說,他的團隊研究「顯示了一個非常正向的發現,即蔓越莓汁可以預防易感人群的尿道感染。」
大腸桿菌和尿道感染
當細菌進入並感染泌尿道(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時,就會發生尿道感染。
泌尿道中大腸桿菌( E. coli
)的生長是尿道感染的最常見原因。
這種細菌菌株天然存在於腸道中,但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進入膀胱。然後它粘在膀胱壁上並繁殖。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Gabrielle Williams
博士說,這些症狀可不是說著玩的:「反復出現尿道感染症狀的人有時會迫切需要一些可以幫助他們的東西。我知道有些媽媽們為孩子的尿道感染而流淚,所以有一些他們可以嘗試的東西是一件正面的事情」
多酚:蔓越莓作用的主力
抗生素處方是普遍的預防和治療方案,這導致了耐藥病原體的增加。
蔓越莓含有原花青素(PAC),一種多酚(polyphenol)。這些「攻防兼備」的營養素具有顯著的抗菌和抗氧化潛力。
在 2022
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原花青素可能有助於抑制尿道內壁細菌生物膜的形成。他們還指出,原花青素可能會阻止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腸道儲庫早期毒力基因」的活化。
對50項研究的分析:蔓越莓汁帶來顯著的好處
研究人員梳理了截至 2023年3月的Cochrane
腎臟和移植專業註冊庫。他們分析了將蔓越莓產品與安慰劑、抗生素或益生菌干預或未預防尿道感染的特定治療,對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進行比較。
被分析的研究總數達到50個,共有8,857名參與者。
研究作者發現,食用蔓越莓產品與復發性尿道感染的女性患尿道感染風險降低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也觀察到,食用蔓越莓產品對兒童、有尿道感染風險的人以及膀胱接受放療等醫療處置的人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目前尚不清楚蔓越莓汁、藥片或不同劑量的原花青素是否對尿道感染更有效。
很少有人表達食用蔓越莓產品會產生副作用。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部不適。
然而,該研究報告稱,出現這些副作用的人數在服用蔓越莓產品、接受安慰劑或未接受特殊治療的組別之間可能沒有差異。
數據有限
研究小組指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哪些尿道感染人群會從食用蔓越莓中獲益最多。
Stephens
博士警告說:「目前可用的數據對於使用蔓越莓產品來預防孕婦、老年人或有膀胱問題者的尿道感染來說是有限或是不確定的。需要更多的數據才能就蔓越莓是否適合這些人群提供明確的建議。」
這是 1998 年首次發布、2012
年最後更新的綜述的第五次更新。它出現在_Cochrane
Reviews_中。
編譯來源:Cochrane
Library(2023.04.17)、MedicalNewsToday(2023.04.25)
+ read more

2023.03.15
天然的代糖可能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
在台灣,代糖的食品很多。其中在大賣場、網路購物台上盛行的赤蘚糖醇
(erythritol)
被發現與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增加有關。
赤蘚糖醇 ─又叫赤藻糖醇─ 的甜度約為糖的
70%,是通過發酵玉米製成的。攝入後,赤蘚糖醇很難被身體代謝。它進入血液並通過尿液離開身體。因此,赤蘚糖醇的特點是既是「零卡路里」,又是「天然」代糖,導致其迅速流行。
心血管健康風險的風險?
New Cleveland Clinic研究人員對美國和歐洲的 4,000
多人進行了研究,發現血液中赤蘚糖醇數值較高的人發生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等重大心臟不良事件風險較高。他們還研究了將赤蘚糖醇添加到血液或分離的血小板(有凝血功能)中的影響。結果顯示,赤蘚糖醇使血小板更容易活化並形成血塊。這些臨床前研究證實了攝入赤蘚糖醇會增加血塊的形成。
另一項對八名健康志願者進行的先驅試驗中,研究人員還發現,飲用有赤蘚糖醇的飲料可使血漿中的赤蘚糖醇數值好幾天都升高至遠高於會增加凝血的風險。
研究作者 ─內分泌學家 Stanley
Hazen博士指出,在接觸赤蘚糖醇後,可能會出現長時間的潛在血栓形成風險升高。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人造甜味劑的銷售對象多為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史和腎功能受損患者。他們正是那些通常未來發生
CVD 事件的風險更高的人。
FDA 將赤蘚糖醇歸類為「普遍認為是安全的
(GRAS)」,因為它與短期胰島素或血糖效應無關,即使對於血糖控制受損或肥胖的患者也是如此。因此,不需要進行長期安全性研究,而食品標籤也無需披露食品中添加了多少赤蘚糖醇。
後續研究的重要性!
Hazen
及其同事指出,該研究包括臨床觀察研究結果能展現的是「有關聯」而非「因果關係」。鑑於廣泛的消費量持續增加,有必要對赤蘚糖醇的長期安全性保持謹慎。目前的結果強調需要建立報告要求安全概況和每日攝入的容許量。
已有一些證據顯示代糖與不良的心臟代謝表型有關,例如體重增加、胰島素抵抗、第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癌症也已成為攝入人造甜味劑的風險。然而,目前,文獻還是缺乏關於一般食用人造甜味劑對心血管風險的定論。因此,所有代糖後續研究是很重要的。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News-Medical (2023.02.27)、Medpage Today (2023.02.27)
+ read more

2023.03.03
咖啡提神只是一筆「貸款」,需用睡眠來償還
說到早上起床,我們大多數人都依靠一杯咖啡來讓我們清醒及精力充沛。
但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分子營養學家 Emma Beckett
博士表示,美式咖啡或拿鐵實際上不會給你額外的精力
—那是借來的,最終還是要通過睡眠來償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這就要從了解我們為什麼會想睡開始。
我們為何想睡?
腺苷 (adenosine)
是一個調節我們的睡眠和覺醒的化合物。隨著我們一天的日常生活,腺苷水平會升高,因為它是我們細胞使用能量時釋放出的副產品。腺苷在腦中與其受體
(細胞中接收信號的部分)
結合,告訴細胞放慢速度,讓我們感到昏昏欲睡。
當我們睡覺時,腺苷水平會隨著我們消耗的能量減少而下降。所以,我們早上醒來時會感到神清氣爽。
為什麼咖啡可以提神?
咖啡因的結構和腺苷相似,可以取代腺苷與腺苷的受體結合,阻擋腺苷發揮作用,幫助我們感覺清醒。
但是Beckett博士指出,這裡有一個陷阱。雖然感覺充滿活力,但這種清醒的感覺是少量的咖啡因替你借來的,而不是咖啡本身創造任何新能量。
因為咖啡因不會一直和受體結合,它所阻擋的腺苷也不會消失。所以最終咖啡因分解,釋放出受體。而在積累和等待的腺苷便與之結合,昏昏欲睡的感覺又回來了。
所以,你欠咖啡因的債最終總是需要償還的,而唯一真正的償還方式就是睡覺。
何時喝有差嗎?
您的系統中有多少游離腺苷尚未附著在受體上,您的困倦程度就會影響您喝多少咖啡因才會有用。因此,您在當天晚些時候喝的咖啡,此時有更多困倦信號時,您的系統可能會感覺更有效。
如果時間太晚,咖啡因會使人在就寢時間難以入睡。咖啡因的「半衰期」(分解一半所需的時間)
約為五個小時。但是,我們對咖啡因的代謝都不同,所以對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影響會更快消失。此外,隨著時間,我們對興奮劑的耐受性會逐漸增強,因此經常喝咖啡的人可能會感覺咖啡因的「刺激性」降低了。
一杯濃茶或可樂怎麼樣?
當然,咖啡並不是唯一可以幫你提神的含咖啡因的飲料。
茶、能量飲料和其他飲料中的咖啡因仍然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身體。但是,由於成分主要來自植物,因此每種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有自己額外特別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興奮作用,或者可以與咖啡因相互作用以改變其影響。
Beckett博士強調,咖啡因可能有用,但它不是魔法。想要創造能量並為我們的身體重新注入活力,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食物、水和睡眠。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3.01.29)、Daily Mail (2023.02.01)
+ read more

2023.02.17
蘑菇透過促進神經生長來增強記憶力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食用蘑菇中的活性化合物,可以促進神經生長並增強記憶力。
昆士蘭腦研究所 的 Frederic Meunier
教授 表示,該團隊已經從猴頭菇 (獅鬃菇 / Hericium
erinaceus) 中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
(NDPIH)。該化合物可改善腦細胞生長和記憶力。
過去,臨床前測試已經發現猴頭菇對腦細胞的生長和提高記憶力有顯著影響。而幾個世紀以來猴頭菇的粹取物一直是亞洲國家的傳統醫學藥物。研究者想科學地確定它們對腦細胞的潛在影響。
粹取物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從猴頭菇中分離出幾種化合物對培養的腦細胞的神經營養作用,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活性化合物
(NDPIH)
促進神經元的軸突生長和神經突分支,延伸並連接到其他神經元。
使用超解析度的顯微鏡,他們發現猴頭菇粹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大程度地增加了神經生長錐
(growth cones)
的大小,這對於腦細胞感知環境並與大腦中的其他神經元建立新的聯繫尤為重要。
共同作者、昆士蘭大學的 Ramon Martinez-Marmol
博士 說,這一發現可以用於治療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認知障礙。
Martinez-Marmol
博士說:「我們的想法是從天然來源中找出可以到達大腦並調節神經元生長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從而改善記憶的形成,」。
來自 CNGBio Co 的 Dae Hee Lee
博士支持並參與了該研究項目,他指出,猴頭菇的特性自古以來就被中醫用來治療疾病和保持健康。這項重要的研究正在揭示猴頭菇化合物的分子機制及其對大腦功能,尤其是記憶力的影響。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2.09)、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2023.01.20)
+ read more

2023.02.14
辦公室裡的蛋糕和二手煙一樣糟糕
食品標準局主席Susan Jebb
教授警告說,帶蛋糕去上班與同事分享對健康的危害與二手煙一樣大。
她說,如果沒有人帶蛋糕進辦公室,我白天不會吃蛋糕,但因為有人帶蛋糕進來,我就吃。不健康飲食和二手煙的問題並不相同。後者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食物也是如此。
然而,這種比較招到了批評。全科醫生Helen
Wall博士告訴
BBC,「如果有人在你旁邊抽煙,你會情不自禁地吸進去」。但是「如果有人在你旁邊放了一塊蛋糕,」沃爾繼續說道,「你不必吃它」。
但是,Susan Jebb
教授說,人們常常們都喜歡認為自己是理性、聰明、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一直做出明智的選擇,但我們低估「環境」對其選擇的影響。
Jebb還指責政府 推遲了 晚上9點電視和線上垃圾食品廣告的禁令計劃,破壞公共健康。她指出,垃圾食品廣告「正在破壞人們的自由意志」。
她指出,廣告意味著最賺錢的企業對人們行為有最大影響。這不公平。目前,我們允許在沒有任何健康控制的情況下為商業利益做廣告,我們最終以完全的市場失敗告終,因為你得到的廣告是巧克力而不是花椰菜。
據《衛報》報導,Rishi Sunak 於12月宣布禁令的實施從
2023 年推遲到 2025
年後,遭到「健康專家的強烈反對」。
慈善機構英國糖尿病協會的首席執行官Chris
Aske說,「可恥的」延遲將「對收入最低的家庭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他們獲得健康食品的機會較少,並且會成為大量不健康食品廣告的目標」。
去年 5 月, Boris
Johnson也推遲了對高脂肪、高鹽或高糖食品和飲料的買一送一的促銷禁令。兒童食品運動的Barbara
Crowther指責當時的總理「拿孩子的健康玩弄政治」。
編譯來源:The Week (2023.01.18)
+ read more

2023.02.03
專家:早餐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眾所認知,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為它帶來許多健康益處而受到歡迎。
然而,營養學家現在已經打破了早餐是一天「最好的開始」的說法。他們說,事實上,不吃它可以減少糖的攝入量,減少飢餓感並減輕疲勞。
關於人們是否應該吃早餐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分歧。
大量無法證實直接關聯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吃早餐的人更可能苗條。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飽腹的時間更長,這使它們不太可能吃零食,並有助於全天選擇健康的食物。
研究還將不吃早餐與增加患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中風和高血壓的風險相關。但,專家們並不了解這背後的機制。
英國健康署NHS的八項「健康飲食秘訣」告訴人們「不要不吃早餐」—因為它提供重要的營養。
然而,2019 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對 1990 年至
2018 年之間,隨機對照試驗的12 項研究做了回顧分析
—「早餐對體重和能量攝入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吃早餐對體重沒有影響,這對早餐的健康益處提出了質疑。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早上第一件事不吃東西實際上有助於減肥
—如果這樣做符合了「限時進食法」,限制在 8到
12小時的時段內進食所有餐點,並在一天中剩下的16
到12 小時內禁食—
這樣可以透過限制零食和深夜進食來幫助人們減肥。
ZOE 的營養科學家 Federica Amati
博士說:普遍地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吃早餐,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們並不需要吃一頓才能展開一天的活動,因為體內生物時鐘會分泌幫助我們醒來和起床的化學物質—
無論我們是否吃早餐」。
重點不是何時吃,而是吃什麼!
Amati
博士表示,大型研究發現吃早餐的人最健康的結果往往歸因於其他因素,而不是膳食本身,例如睡眠模式。
她說,最重要的是,敦促人們在很多人不餓的時候先吃早餐,「通常會導致快速方便地吃點東西」。
Amati
博士說,果醬吐司、超加工早餐麥片、小吃店、糕點和冰沙都提供「充足的可用糖分,但蛋白質、纖維和健康脂肪不足,不足以被視為一頓完整的餐」。
Amati
博士說:「空腹吃高糖餐通常會導致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餐後幾個小時內感到飢餓和疲倦,因為此時所有的糖分都已被吸收,我們的身體還需要其他食物營養素。」
她補充說:「比在特定時間吃早餐更重要的是,確保一天中的第一頓飯是完整而有營養的。」
因此,Amati
博士表示,不吃早餐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
University of Bath的代謝生理學專家James
Betts教授也表示,大多數人似乎都認為每天吃早餐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數證據顯示,不吃早餐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很小或沒有。任何特定的人是否能從吃早餐受益,將取決於他們希望獲得什麼好處以及他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已經有多健康。
如果起床有飢餓感,就吃早餐,不餓就不用吃,不需要為了「早餐是必可少」的觀念而進食。
University of Surrey的時間生物學專家Jonathan
Johnston教授說:關於早餐的文獻相當複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習慣性不吃早餐的人通常還有其他不健康的特徵。這些包括健康狀況較差、飲食較差、經常不進餐和暴飲暴食。
編譯來源:DailyMail (2023.01.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