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身障女性的醫療保健需求必須被看到!
2018.10.30
身障女性的醫療保健需求必須被看到!
身障女性通常被排除在基本醫療保健之外,如自閉症診斷、抹片檢查到避孕等,爭取更好醫療照護需要成為女權主義運動的核心。   廁所是否曾經危及你的生命?這是一位因脊髓性肌萎縮而需要輪椅的女性,於其個人臉書發布的貼文。她只能使用附有升降機的廁所,這種廁所與標準無障礙廁所不同。因為這種廁所非常少,她經常需要憋尿長達12個小時,導致她有經常性的膀胱感染,可能導致腎臟問題和敗血症,這是危及生命的。   獲得安全的廁所只是身障婦女健康不平等議題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新書《Can We All Be Feminists?》的數據,2017年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發現身障婦女接受乳癌篩檢的人比非身障婦女少三分之一。背後的原因很多,包括缺乏交通工具及輪椅與傳統乳房X光檢查機不相容等。由於類似的原因,身障女性常無法接受抹片檢查。   此外,因為醫藥人士常帶有偏見地認為身障女性不會有性關係,因此身障女性很難獲得避孕措施。而今年9月,英國成千上萬的自閉症女性由於醫療人員的性別偏見而錯失診斷,嚴重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財政緊縮使身障女性獲得醫療保健更加困難,尤其當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預算的時候。他們會建議身障女性服藥使月經停止或使用成人尿布,而不是提供私人助理協助清潔和如廁。   這是不人道的,但很少被人談論。無論是因為文化裡的尷尬,還是因為對隱私的重視,許多人不願意討論個人醫療照護,如月經、避孕等,而性別歧視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性別歧視不討論月經且經常忽視身障人的生活。   城市在規劃廁所或國家在提供抹片檢查時能意識到身障女性的需求,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而第一步就只是開始在談話中納入身障女性的需求。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10.01)        
+ read more
女性領導特質難上檯面?
2018.10.24
女性領導特質難上檯面?
儘管人們期待女性領導特質可以重新定義21世紀的領導者,但目前位居高層的女性仍然非常稀少,最近一項研究嘗試探索這個矛盾。   女性和男性皆偏好陽剛的領導特質 研究發現,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成功的領導者需要傳統上被歸類為男性/陽剛的特質,像是果斷或能幹。而傳統上被認為是女性/陰柔的領導特質,像是寬容和合作,則被視為附加價值。這是第一篇探究男性和女性領導特質潛在權衡關係的研究,可協助我們了解為何多數高層領導者皆是男性。   研究人員要求273名參與者,從傳統上男性/陽剛的領導特質(著重變革行動的),和傳統上女性/陰柔的領導特質中(在意公共集體的),選擇並設計出他們心中理想的領導人該有的特質(研究如何定義領導特質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傳統上被視為是陽剛的特質)包括:有能力、能幹稱職、自信、具備常識、聰明、有野心抱負、果斷、有競爭力、決策力和自立。負面的陽剛特質包括:傲慢、控制、反叛、憤世嫉俗和頑固。 公共集體的領導特質(傳統上被視為陰柔的特質)包括:善良、真誠、寬容、快樂、值得信賴、合作、耐心、禮貌、敏銳和使人愉快的。負面的陰柔特質包括:情緒化、天真、害羞、虛弱和容易屈服。)。結果顯示,當他們的選擇受到限制時,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認為果斷和能幹稱職是必要特質,而在意公共集體利益的傾向,則被視為是奢侈、多餘的,也就是非必須的領導特質。尤其男性參與者,更強烈認為能幹稱職是領導者的必要特質。   研究參與者同時被詢問他們願意盡最大努力減少哪些負面的領導特質。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傾向於抑制通常被認為是陽剛的負面特質,例如傲慢和頑固,而不是那些通常被認為陰柔的特質,如羞怯和情緒化。   研究的共同作者Andrea Vial博士表示,當研究參與者在公共集體和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之間權衡時,男性和女性的參與者皆認為變革行動的特質,是領導力的真正標誌。而這特質被認為與男性相關,而非女性。   「這種為了成為領導者,必須高度著重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可能會阻礙女性追求權力角色,同時阻礙已掌權的男性任命女性擔任重要角色。」Vial博士說。   女性認為女性領導特質使她們處於不利的位置 研究進一步研究另一群249名男性和女性參與者如何理解自己作為領導者或助理,以及他們認為領導者或助理該具備何種特質。研究結果是,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認為著重變革行動的特質是成為成功領導者的關鍵。相比之下,他們認為在意公共集體的特質,是成為成功助理的關鍵。   Vial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強調女性內化了刻板的陽剛領導觀。雖然女性似乎比男性更重視公共集體性,但她們可能認為與男性領導者相比,以傳統女性/陰柔的方式行事會使她們處於不利的位置。   從正面來看,該研究顯示女性領導者可能比男性領導者更支持公共集體的領導特質。   雖然該研究僅檢視一系列領導者特質,而沒有討論特定的背景脈絡,但該研究為解釋組織高層中女性的持續稀少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同時是性別角色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ology、Eurek Alert(2018.10.15)      
+ read more
孕婦適合吃抗抑鬱藥物嗎?
2018.10.23
孕婦適合吃抗抑鬱藥物嗎?
懷孕期間是否能服用抗抑鬱藥藥一直是兩難的選擇。最近一項究指出,抗抑鬱藥物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可能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而大多數抑鬱症孕婦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症,其中使用SSRIs是無效的。目前,風險/效益比並不支持在懷孕期間使用SSRIs。妊娠中重要的是要監測抑鬱症,如運動或心理治療,應被視為妊娠第一線治療而非藥物。   SSRIs是一種常用的抗抑鬱藥,透過選擇性抑制5-羥色胺(serotonin)的再攝取,用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和神經性厭食症。5-羥色胺不僅是一種神經遞質,調節神經系統中的作用,而且是胚胎發育生過程中許多細胞類型之間細胞與細胞通訊的重要媒介,在胚胎發育中不可或缺。   研究指出SSRIs可能透過多種方式破壞胚胎發育,包括:對5-羥色胺的影響、對細胞中離子通道活性的影響、對生物電控機制(bioelectricity)的影響,以及對生物電機制細胞信號(bioelectrical signal)傳導的影響。   刊登這篇研究的期刊《Bioelectricity》主編Dany Spencer Adams表示,這份研究對懷孕期間使用SSRIs的爭論做出重要貢獻,除了將流行病學數據與來自模型系統的相關證據結合外,還聯結了SSRIs的生物電控機制,以及5-羥色胺在神經系統發育之前於胚胎中作用的經驗證據。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8.10.15)        
+ read more
研究首證:多喝水有助減少尿道感染!
2018.10.10
研究首證:多喝水有助減少尿道感染!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患有復發性尿道感染的女性來說,水確實是預防這種讓人疼痛的感染的最佳方法。    五位年輕女性就有一位經常膀胱感染,而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膀胱感染。 也許是因為它們如此常見,有很多關於在居治療和預防尿道感染的迷思,如在性行為後小便以預防感染或喝蔓越莓汁來去除感染等。不過,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保持水分可以將膀胱感染的風險降低近一半。    這對全世界數百萬經常與尿道感染打交道的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目前,許多醫生建議那些常在性交後有尿道感染的人在性交前服用抗生素。但這可能會對人們來說是昂貴的,甚至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   補充水分效果要便宜得多,還且還能促進一般的健康。這是一項關於行為改變對複發性尿道感染風險的影響的試驗。有鑑於抗生素耐藥性普遍存在的當下,這項研究結果非常重要。   第一份多喝水有助降低尿道感染的臨床試驗 研究作者Thomas Hooton博士表示,長期以來,女性多被建議在性行為後小便,據稱是為了幫助排出泌尿道細菌。而為了準備清除所有細菌,女性會被建議一直喝大量的水。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增加的飲水量有助於清除細菌並降低復發性尿道感染的風險,但沒有科學實證顯示水的這種有益效果。Thomas Hooton和他的團隊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改變了這一點。    他們研究了歐洲140名停經前婦女,她們都患有復發性尿道感染。這些女性習慣於飲用少於6杯水(約1360毫升),這表明她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水分。而在為期12個月的研究中,科學家讓這些女性的飲水量增加,這樣她們每天至少會喝1360毫升的水。   臨床試驗的結果 他們發現那些喝更多水的女性罹患尿道感染的風險要小得多。事實上,飲水量較少的女性在一年中的膀胱感染幾乎是飲水量較多的女性的2倍。飲水量較少的女性的平均感染頻率約為3.2次,而那些每天喝6杯水或以上的人的感染頻率為1.7次。    Thomas Hooto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即每天增加飲水量可以減少尿道感染的頻率。 對於結果的解釋,研究表示長者的智慧可能是正確的,即可能是透過大量排尿來達到沖掉細菌、減少尿道感染的效果。但可能還有其他影響是我們不知道的。   過去缺乏臨床試驗的可能原因 Hooton博士指出,過去缺乏多喝水有助降低尿道感染的臨床證據,部分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研究無法帶來經濟利益。研究顯示,像抗生素這類藥物會使患者買更多藥,這能讓藥廠賺更多錢。而有些醫師能透過多開這類藥物來賺取回扣,因此便宜或免費的預防方法並不吸引藥廠及部分醫師。    那麼誰能因為研究受益? Hooton博士表示,你可以把它提交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但研究不太可能得到資助。這項研究是由「Danone Research」所資助,「Danone Research」是銷售11種品牌的瓶裝水的公司。Hooton博士強調,研究結論並沒有認為「Danone Research」銷售的瓶裝水是有效的原因,沒有理由認為自來水不會那麼有效,重要的是水本身。   這對全世界數百萬經常與尿道感染打交道的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目前,許多醫生建議那些常在性交後有尿道感染的人在性交前服用抗生素。但這可能會對人們來說是昂貴的,甚至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01)      
+ read more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2018.09.17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有三位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因捐贈者的乳癌一起被移植給他們而去世。   捐贈者是一位於2007年死於中風的53歲女性,她的腎臟、肺臟、肝臟及心臟捐贈給了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而在移植後六年內,五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有四位因為器官移植去世。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死於敗血症(sepsis),而其他四位罹患癌症且擴散至她們健康的器官。只有一位存活。   醫師並未在捐贈前發現捐贈者的癌症,使得癌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悄悄地被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不過,專家表示,從任何單一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小於萬分之一,他們相信這是第一次一位患者的癌症被移植到四位受贈患者,並且癌症發展的速度從未花那麼長的時間。   科學家們表示,在沒有任何血液供給下保持捐贈的器官溫暖,可能讓已經移動至器官的癌細胞停留在此。而因為患者都在服用減弱免疫能力的藥物,以阻止器官排斥,癌症可能因此在未被檢查出來的狀況下發展。   事件始末 這份報告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 University)及德國蒂賓根大學揭露的,不過專家們堅持對捐贈器官者的檢查是有效的,並稱從任何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是0.01%至0.05%。   在四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當中,第一位被診斷出來的是42歲接受兩個肺臟移植的患者。移植後不到一年半,該位女性因為肺臟運作不良而被送進醫院。接著醫師發現她罹患了乳癌,並且是從肺臟開始擴散,癌細胞後來也擴散至她的骨頭和肝臟。最後她於2009年6月去世。   醫療紀錄上寫著她罹患乳癌,即使她身體其他地方也有癌細胞,這是因為癌細胞是的源頭是乳房的特定細胞組成,後來才擴散至其他器官。DNA檢測證實癌症是源自於捐贈者。   當這一消息傳開後,接受左腎臟移植的62歲女性及接受右腎臟移植的32男性被警告罹癌風險。兩位也都接受了檢查,但當時並未檢查出任何徵兆。不過,2011年該位男性被診斷出腎臟有癌症,該位女性則被診斷出肝臟有癌症,而這都是移植後5年才發現。   接受右腎臟移植的男性將其腎臟移除並做了一年化療,自從2012年後他就不再有癌症。不過,接受左腎臟移植的女性在發現肝臟有癌症後又發現腎臟、骨頭、脾臟及消化道上的器官有癌症,她的治療被撤回並於診斷後兩個月去世,從她接受移植後到她去世整整經過了六年。   第四位因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是一位59歲接受肝臟移植的女性,她在2011年被診斷出有癌症,但是她拒絕將其肝臟移除。雖然研究者表示她「看起來很好」且治療似乎穩定了她的病情;但是2014年癌症持續擴散,她拒絕做進一步治療,不久便去世。   是否應該更精密的檢查捐贈者? 科學家們也表示,太仔細地檢查捐贈器官的人可能讓微小的問題被呈現出來,進而導致更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被拒絕。   研究作者Yvette Matser指出,常規地對所有器官捐贈者進行「遺體電腦斷層掃描(postmortem CT scan)」的缺點是這會增加與臨床無關的發現,進一步導致更多捐贈者被拒絕,讓已經很少的捐贈器官變得更少。而經由移植而罹患癌症的比率極低,證明目前指引的有效性。完整的醫療檢查,包括乳房檢查,都應該如美國「器官勸募和移植網絡」的指引所指示的被執行。這個異常的案例點出了因捐贈器官而罹患乳癌的致命影響,而移除捐贈的器官及恢復免疫能力可以讓患者完全復原。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2)        
+ read more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