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經痛?有比吃止痛藥更好的選擇嗎?
2018.04.11
經痛?有比吃止痛藥更好的選擇嗎?
醫師警告每個月月經來時的疼痛,服用止痛藥的習慣,對胃有風險,但仍有其他的選擇。   大部分的婦女,因為每個月一次的經痛而受苦。痛苦的強度不一,但五個人之間就有一個會痛得如心臓病突發。結果大多數人只好靠幾顆市面上的止痛藥來去除疼痛,有時要服用高達每個月7天,才能正常工作。   胃腸科醫師Sahil Khanna警告過分規律性的服用止痛藥,可能會導致將來有非常不舒服的健康問題,包括胃潰瘍、胃酸逆流和消化問題。   另一位婦科醫師Aparna Sridhar認為這個情況並非黑白分明,治理疼痛因人而異。當婦女有難以承受的經痛時,混合自然療法和止痛藥,通常也可能有效。   一般止痛藥的風險 Dr. Khanna指出胃腸科醫師都盡量避免如Advil類的藥物,每天最高劑量是4顆250毫克。任何超過兩個都有風險,特別是每天或每個月一直重複。服用太多,會有嚴重的胃腸副作用。特別是已經服用阿司匹靈、布落芬,抽煙或喝酒的病人。   普通副作用包括胃酸逆流、便秘和拉肚子、然而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是因為服用止痛藥的關係。最令人躭心的是胃腸潰瘍,可能十分的疼痛。胃潰瘍經年累月看不出來,如果自身無法復原,會流血經過腸子到糞便裏,令人擔心危險且疼痛。   此外,長期規律性地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如Advil, 可能降低血壓或血紅素到危險的程度,不可輕易忽視。因為這些病人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快速失血,有時可能需要住院或進入加護病房。   Dr. Khanna指出每個病人需和其醫師衡量自身的風險,來決定如何處理狀況。有些醫師可能考慮平衡病人的胃酸,開如Omeprazole的處方,來治療胃酸逆流。不幸的是胃腸方面的選擇很少,只有戒煙戒酒和其他相關胃酸的。   Dr. Sridhar說她不會避免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但會看病人是否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通常病人來找醫師尋求治癒時,大多已經試過所有的方法了。她認為服藥越少越好,但若在推薦範圍內,應該可以的。   其他選擇 經痛影響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囗,令人驚訝的是,卻僅有非常少的研究和經費投入在探討。而一般止痛藥以外的任何自然療法,大多未經測試過。   Dr. Sridhar並不贊同給婦女放經期假。她以為需要幫助婦女先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來解決經痛,而不是放假。   她指出雖然很多事情並未完全經由科學証明,但似乎仍有效果。如熱敷來溫暖骨盆地帶,可解輕疼痛。而飲食上增加維他命B1的吸收,只是傳聞,未有科學証據。   如果其他方法都無效,經痛仍然干擾每天的活動,可試服止痛藥,但一定以非藥品為優先選擇,然後最低劑量。如果無效,可以嘗試改變避孕藥。   最有效的治療選項且經臨床情境測試過的方法是運動,很多婦女做運動有助於減少止痛藥的劑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06)        
+ read more
從垃圾變口紅?
2018.03.27
從垃圾變口紅?
葡萄酒在全世界被大量飲用,意味著每年都會消耗大量的葡萄,但不是葡萄的每一部分都會被保留–種子、莖和皮通常被當作廢物丟棄。現在,研究發現了葡萄殘渣的商業應用,不僅可以解決企業處理廢物的問題,也有益於環境。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全球葡萄酒行業每年生產約1400萬噸果渣。研究作者許長謀博士表示,噴灑在葡萄上的農藥和肥料會滲入環境中,因此果渣會導致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並且果渣的低pH值會使土壤會變得更酸。此外,垃圾掩埋場留下的葡萄殘渣可能導致疾病傳播,因為它可以吸引蒼蠅和害蟲。   許長謀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希望將葡萄殘渣變成可再生資源,用它來生產抗氧化劑、葡萄油和保健產品中的膳食纖維,這不僅可以提高葡萄和葡萄酒行業的經濟價值,還可以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   研究團隊正尋找最理想的技術來萃取、分離及辨識葡萄渣中的營養,並將這些營養成分用於商業產品上。這項技術同時也需要能夠去除用在葡萄上的殺蟲劑。   他們也與生物學家合作,研究葡萄渣中的多酚是否有助於抑制大腸桿菌和腸道沙門氏菌等食源性病原體。此外,他們也正研究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母豬食糧中加入葡萄渣,會如何影響小豬的腸道健康、斷奶前存活率和生長。     葡萄殘渣變成抗氧化劑 葡萄渣是天然抗氧化劑的豐富來源,如原花青素、花色素苷和鞣花酸。這些抗氧化劑可以跟會傷害身體的自由基結合,使自由基不能與細胞結合並損傷細胞。   目前許博士的團隊正在研發將葡萄渣的抗氧成分應用於食品中,以天然成分取代人造的抗氧化劑。研究團隊將多酚化合物從葡萄渣中分離出來,並將之放進高熱量的熱銷食品如美乃滋、田園沙拉醬,在測試過程中他們也確保符合食品安全需求。他們發現,多酚化合物顯著抑制了脂質氧化,延長了高脂食品的保鮮期,尤其是當食品暴露於溫暖的溫度的時候。   許博士表示,目前常用於食品、藥物及化妝品的抗氧化劑多為人造的,如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儘管這個成分是安全的,但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是個友善的成分標籤。因此,他們正在努力強化天然抗氧化劑的效果以媲美人造抗氧化劑,並用於食品、藥物和化妝品中,滿足民眾尋找天然成分的需求。   編譯來源: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read more
鼻塞、流鼻水藥傷害男性生育力?!
2018.03.21
鼻塞、流鼻水藥傷害男性生育力?!
根據一項新的系統性研究指出,市面上普遍用來治療過敏、流鼻水、鼻塞的成藥—抗組織胺,可能對男性不孕症有影響。雖然,研究者們以為這樣的關聯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他們希望大家對過度服用過敏藥物,需有所警覺。   組織胺是免疫系統遇到威脅時,身體所製造的分子。組織胺的作用是以打噴嚏、癢或流眼淚的方式,試著把過敏原由體內移除,這是身體防衛系統的一部分。但有些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遇到花粉、寵物皮屑或灰麈等,刺激組織胺製造出過多的打噴嚏、流淚。   抗組織胺是減輕這些症狀最普及的藥品,服用的範圍從花粉熱到風疹塊、結膜炎和蟲咬。很多人服用抗組織胺來治療眼睛腫、流鼻水、鼻塞或皮膚癢。然而除了對付組織胺,抗組織胺也被發現會影響健康其他方面,如:造成夢遊、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受損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抗組織胺減低動物精子品質 阿根廷實驗醫學和生物學機構的研究作者Dr. Carolina Mondillo做了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檢視過去40年來小型和大型的動物實驗研究,調查組織胺和生育能力的關係。   研究發現有幾個研究報導了,在雄性動物身上使用抗組織胺和睪丸功能受損的關聯。抗組織胺似乎干擾了睾丸中性荷爾蒙的製造,導致精子畸形、浮游力差或精子數量降低。   因為這些研究都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而相似的研究在人類則非常有限,所以把這些發現延伸到人類身上仍有困難。   需要更多研究 一些專家認為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的精子平均品質在降低,連結到普遍使用的藥物可能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另一方面,目前的證據仍然不足,不能確認抗組織胺對男性生育能力有害。   Dr. Mondillo指出需要更大規模的實驗,來評估抗組織胺對生殖和性健康可能有不好的影響。   英國食藥管理局(MHRA)發言人表示:「MHRA知道有研究指出抗組織胺成藥可能對男性生育力有負面的長期影響,但這個副作用還不是一個定論。然而,我們會持續審視在這議題上新的研究結論。」   編譯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8.03.16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7年,將被後人銘記為#MeToo的一年。這一年,女性紛紛躍上媒體,為打破對性騷擾和暴力的沉默互相支持,美國《時代雜誌》評選這些為打破沉默而努力的女性為年度人物。   #MeToo運動成功地傳達了一個簡單但重要的信息:你並不孤單。性暴力/騷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敢於公開分享其受暴和受騷擾經歷的人數持續增加。   #MeToo行動在美國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有一項重要的事實我們必須知覺並銘記在心:要確實地根除不合理的性對待,不能只依靠那些有機會站出來揭露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那些無法出聲的女性與男性發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近日的報告中提供了世界各地婦女和女童受害狀況的統計數字:全球有90%遭受性騷擾的青少女是被她們認識的人攻擊;全球有1500萬名15至19歲的青少女曾遭受強暴或其他性騷擾;在過去一年中,有900萬名女孩遭遇性騷擾,但只有1%的人尋求協助。   另一項事實是,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響應#MeToo,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互助扶持,但不敢或無法打破沉默者大有人在。這些沉默的受害者害怕面對他們或他們家族的否認、羞辱、懲罰、責備,甚或進一步的暴力與報復。   因此,婦女運動者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Unicef USA)聯手推動#HerToo。承諾在#MeToo的力量和團結基礎上擁抱#HerToo。對這些不敢或無法發聲的受害者說:你並不孤單!   婦女運動者Tarana Burke與Unicef大使Alyssa Milano表示最大的願望是確保每個女人和女孩的尊嚴都獲得重視。這是關於個人致力於建立「尊重」的文化,必須通過教育、保護和政策改革,在全世界終止對女童和女性的歧視和暴力行為,並協助、保護所有遭受暴力和騷擾的人。   回顧#MeToo在短時間內所造成的效應,我們應也可預期#HerToo能順勢讓性暴力這樣重要的議題更廣泛地被看見,但若要期待清掃父權暴力的運動因此被推上新高峰,光是不斷地揭露或許並不足夠。   #MeToo行動得以如此成功,當代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蓬勃功不可沒。網路社群的可及性與資訊流通性讓弱勢與受害女性被看見、讓議題被重視。但同時,網路社群的匿名性也可能讓許多惡意言論更加肆無忌憚。而在眾多觀者當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抱持著看戲或聽故事的心態在面對這些事?當然,當發言權在我們身上時,不斷地言說仍是有其效果的。   但在我們標籤#MeToo和#HerToo並順利發文之後,我們應更仔細地思考,回歸現實生活後可以多做些什麼?如何更實際地去影響周遭的人與事物?我們應當體認到,#MeToo和#HerToo標籤的興起只是這場行動的開端,而非最終解藥。終結性別暴力(不論受害者的性別)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需要每個人、每個群體,需要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配合與改變才得以有所進展。   打破沉默 你不孤單 我們就在這裡! 在台灣,因為體認到「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社運團體、律師與心理師等民間婦女團體宣佈成立「Me too」支持網絡,提供申訴通報專線(02-33221350),鼓勵被害人勇於打破沉默,並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這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2017.12.21)    
+ read more
#Me Too!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記者會
2018.03.15
#Me Too!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記者會
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雖已有專法規定,然而,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仍層出不窮。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性侵害案件有14,217件,依據教育部統計疑似校園性騷擾案件則有4,207件。   在國際Me too 行動風起雲湧之後,在台灣日前有體操選手指控教練長期對女學生性侵害,以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對女助理性騷擾輕判事件,引發社會嘩然。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通報案件之外,仍存在著許多沈默的受害者。   受害者選擇沈默因為害怕。首先,害怕權勢,亦即社會地位、財富、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如:主雇、師生關係,讓她們卻步。其次,,怕受到二度的傷害:被親朋恥笑;被抹黑、扭曲,如:政治陰謀、感情生變所致;被揭露隱私,如:網路肉搜;或被報復,如:失去工作。再者,怕司法體系的不友善,常無法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及正義,如:在性侵的訴訟中,法官的性別概念卻仍落後不前,只考慮加害者「其情可憫」、「兩造曾為親密關係」等而對加害者輕判,未考量性侵可能造成被害人一輩子陰影的身心創傷。   記者會發言人也紛紛說出自身被性騷擾或處理之個案。黃淑英常務理事就自身被性騷擾的經驗表示,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被害者常會擔心破壞原本看似和諧的表面氣氛或關係,擔心自己成為破壞氣氛者;廖蕙芳律師也從自己接觸的個案發現,就算是有責任與義務處理性騷擾案件的主管或裁判者,也常會選擇轉頭,或視而不見,這些都是助長性騷擾案件的幫兇。廖律師亦表示,日前法官性騷擾案,審判法官不但未詢問被害人,就自行判定是兩情相悅,更糟糕的是還上媒體首訪個案,等於是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莊喬汝律師亦呼籲,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社會大眾應停止檢視被害者,而是要問加害者,為何做出違反當事人意願的行為。   車先蕙心理師就其輔導實務經驗表示:常會有人認為只是摸一摸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處於隨時會被侵犯的狀態,會導致自我懷疑,或常態性缺乏自信等現象,而加害者則通常不會有對不起被害者的想法,且再犯率非常高,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性別教育及協助加害者改變觀念以避免他們再犯;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黃怡翎執行長表示,職場性騷擾就是因為社會漠視、加害者行為不會被懲罰,所以加害者才會有恃無恐,性騷擾案件才會層出不窮。     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 加害者沒有被揭露,可能繼續不斷地加害於你,讓你身心俱傷,也可能加害更多其他的人,而我們也是其他人之一。但是,「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這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常會有。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劉嘉怡律師則提醒,不同的性騷擾狀況,依法申訴的管道有所不同,Me too 專線與支持平台都會提供諮詢,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在受害者陸續挺身而出訴說遭受性暴力的經驗並主張權力的同時,我們鼓勵更多的受害者打破沉默。由社運團體、女律師、心理師等成員將成立Me too 支持網絡,設置申訴專線(02─33221350)及各專業領域組成的諮詢平台,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     第一波支持網絡志願服務名單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劉嘉怡(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律師) 陳逸玲(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 車先蕙(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工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心理師) 林綠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廖蕙芳(鴻毅法律事務所、律師) 李兆環(得聲法律事務所、律師) 莊喬汝 ( 德臻法律事務所、律師) 翁林瑋(文鼎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王珊珊(李麗芬立委辦公室主任)  
+ read more
你知道止痛藥的風險嗎?
2018.03.06
你知道止痛藥的風險嗎?
在台灣,疼痛或發燒時常服用普拿疼(diclofenac)、三支雨傘標止痛劑(ibuprofen)、每非那膠囊(mefenamic acid)或禮痛保膠囊(celecoxib)等非類固醇藥物。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非類固醇止痛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但很少研究能夠指出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所增加的確切風險。最近一份來自台灣的研究,指出這些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確切風險。   此項研究分析近56,000名成人高血壓患者的數據,評估每種常用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心絞痛和短暫腦缺血(TIA)。   結果發現,服用「布洛芬(ibuprofen)」的成人,330名中有一人會在四周內發生心臟病或中風,而「塞來昔布(celecoxib)」則是105名成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後者的風險高於前者三倍。風險最小的是「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每394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還有「雙氯芬酸(diclofenac)」,每245名成人中有一人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最後是「萘普生(naproxen)」,每214位成人中多達一人可能會發生心臟病或中風。   研究者東雅惠博士指出,止痛藥之間沒有顯著的風險差異,只有在比較「塞來昔布」和「甲芬那酸」時才看到風險顯著增加。此外,研究作者張家勳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更了解這五種非類固醇止痛藥對高血壓患者的安全性,只要短期服用低至中劑量,這些止痛藥的安全性都差不多。   一些心臟疾病專家呼籲對非類固醇止痛藥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Gunnar Gislason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布洛芬的人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增加了31%。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2.23、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