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10
研究首證:多喝水有助減少尿道感染!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患有復發性尿道感染的女性來說,水確實是預防這種讓人疼痛的感染的最佳方法。
五位年輕女性就有一位經常膀胱感染,而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膀胱感染。 也許是因為它們如此常見,有很多關於在居治療和預防尿道感染的迷思,如在性行為後小便以預防感染或喝蔓越莓汁來去除感染等。不過,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保持水分可以將膀胱感染的風險降低近一半。
這對全世界數百萬經常與尿道感染打交道的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目前,許多醫生建議那些常在性交後有尿道感染的人在性交前服用抗生素。但這可能會對人們來說是昂貴的,甚至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
補充水分效果要便宜得多,還且還能促進一般的健康。這是一項關於行為改變對複發性尿道感染風險的影響的試驗。有鑑於抗生素耐藥性普遍存在的當下,這項研究結果非常重要。
第一份多喝水有助降低尿道感染的臨床試驗
研究作者Thomas
Hooton博士表示,長期以來,女性多被建議在性行為後小便,據稱是為了幫助排出泌尿道細菌。而為了準備清除所有細菌,女性會被建議一直喝大量的水。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增加的飲水量有助於清除細菌並降低復發性尿道感染的風險,但沒有科學實證顯示水的這種有益效果。Thomas
Hooton和他的團隊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改變了這一點。
他們研究了歐洲140名停經前婦女,她們都患有復發性尿道感染。這些女性習慣於飲用少於6杯水(約1360毫升),這表明她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水分。而在為期12個月的研究中,科學家讓這些女性的飲水量增加,這樣她們每天至少會喝1360毫升的水。
臨床試驗的結果
他們發現那些喝更多水的女性罹患尿道感染的風險要小得多。事實上,飲水量較少的女性在一年中的膀胱感染幾乎是飲水量較多的女性的2倍。飲水量較少的女性的平均感染頻率約為3.2次,而那些每天喝6杯水或以上的人的感染頻率為1.7次。
Thomas
Hooto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即每天增加飲水量可以減少尿道感染的頻率。 對於結果的解釋,研究表示長者的智慧可能是正確的,即可能是透過大量排尿來達到沖掉細菌、減少尿道感染的效果。但可能還有其他影響是我們不知道的。
過去缺乏臨床試驗的可能原因
Hooton博士指出,過去缺乏多喝水有助降低尿道感染的臨床證據,部分原因可能是這樣的研究無法帶來經濟利益。研究顯示,像抗生素這類藥物會使患者買更多藥,這能讓藥廠賺更多錢。而有些醫師能透過多開這類藥物來賺取回扣,因此便宜或免費的預防方法並不吸引藥廠及部分醫師。
那麼誰能因為研究受益?
Hooton博士表示,你可以把它提交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但研究不太可能得到資助。這項研究是由「Danone
Research」所資助,「Danone
Research」是銷售11種品牌的瓶裝水的公司。Hooton博士強調,研究結論並沒有認為「Danone
Research」銷售的瓶裝水是有效的原因,沒有理由認為自來水不會那麼有效,重要的是水本身。
這對全世界數百萬經常與尿道感染打交道的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目前,許多醫生建議那些常在性交後有尿道感染的人在性交前服用抗生素。但這可能會對人們來說是昂貴的,甚至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01)
+ read more

2018.09.17
器官移植也移植了癌!
有三位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因捐贈者的乳癌一起被移植給他們而去世。
捐贈者是一位於2007年死於中風的53歲女性,她的腎臟、肺臟、肝臟及心臟捐贈給了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而在移植後六年內,五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有四位因為器官移植去世。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死於敗血症(sepsis),而其他四位罹患癌症且擴散至她們健康的器官。只有一位存活。
醫師並未在捐贈前發現捐贈者的癌症,使得癌症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悄悄地被移植到患者的體內。不過,專家表示,從任何單一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小於萬分之一,他們相信這是第一次一位患者的癌症被移植到四位受贈患者,並且癌症發展的速度從未花那麼長的時間。
科學家們表示,在沒有任何血液供給下保持捐贈的器官溫暖,可能讓已經移動至器官的癌細胞停留在此。而因為患者都在服用減弱免疫能力的藥物,以阻止器官排斥,癌症可能因此在未被檢查出來的狀況下發展。
事件始末
這份報告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
University)及德國蒂賓根大學揭露的,不過專家們堅持對捐贈器官者的檢查是有效的,並稱從任何器官移植罹患癌症的機率是0.01%至0.05%。
在四位因接受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當中,第一位被診斷出來的是42歲接受兩個肺臟移植的患者。移植後不到一年半,該位女性因為肺臟運作不良而被送進醫院。接著醫師發現她罹患了乳癌,並且是從肺臟開始擴散,癌細胞後來也擴散至她的骨頭和肝臟。最後她於2009年6月去世。
醫療紀錄上寫著她罹患乳癌,即使她身體其他地方也有癌細胞,這是因為癌細胞是的源頭是乳房的特定細胞組成,後來才擴散至其他器官。DNA檢測證實癌症是源自於捐贈者。
當這一消息傳開後,接受左腎臟移植的62歲女性及接受右腎臟移植的32男性被警告罹癌風險。兩位也都接受了檢查,但當時並未檢查出任何徵兆。不過,2011年該位男性被診斷出腎臟有癌症,該位女性則被診斷出肝臟有癌症,而這都是移植後5年才發現。
接受右腎臟移植的男性將其腎臟移除並做了一年化療,自從2012年後他就不再有癌症。不過,接受左腎臟移植的女性在發現肝臟有癌症後又發現腎臟、骨頭、脾臟及消化道上的器官有癌症,她的治療被撤回並於診斷後兩個月去世,從她接受移植後到她去世整整經過了六年。
第四位因器官移植而罹患癌症的人是一位59歲接受肝臟移植的女性,她在2011年被診斷出有癌症,但是她拒絕將其肝臟移除。雖然研究者表示她「看起來很好」且治療似乎穩定了她的病情;但是2014年癌症持續擴散,她拒絕做進一步治療,不久便去世。
是否應該更精密的檢查捐贈者?
科學家們也表示,太仔細地檢查捐贈器官的人可能讓微小的問題被呈現出來,進而導致更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被拒絕。
研究作者Yvette
Matser指出,常規地對所有器官捐贈者進行「遺體電腦斷層掃描(postmortem
CT
scan)」的缺點是這會增加與臨床無關的發現,進一步導致更多捐贈者被拒絕,讓已經很少的捐贈器官變得更少。而經由移植而罹患癌症的比率極低,證明目前指引的有效性。完整的醫療檢查,包括乳房檢查,都應該如美國「器官勸募和移植網絡」的指引所指示的被執行。這個異常的案例點出了因捐贈器官而罹患乳癌的致命影響,而移除捐贈的器官及恢復免疫能力可以讓患者完全復原。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9.12)
+ read more

2018.09.17
產後接種HPV疫苗 疑誘罕病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日前召開記者會,希望藉記者會讓民眾知道接種疫苗後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不要忽視打HPV疫苗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應提供更多協助,建立完整通報機制與本土資料庫。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HPV疫苗普遍被視為是安全的,然而,施打後嚴重不良反應的事件也時有所聞,並不是要否定目前這些研究所呈現的結論,但是,研究都有其侷限,例如:少見的個人特殊體質、發病時間點、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及其他因子等,可能使得不良反應的關聯尚未被看到。除非那些研究的結論是絕對的,否則不應該堅決地否定HPV疫苗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聯。
陳小姐在懷孕期間醫院推薦打子宮頸癌疫苗,產後因為已生完小孩,覺得可以增強保護力就打了嘉喜九價HPV疫苗第一劑。但卻陸續出現視覺不良與肢體麻木等症狀,一個半月後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視神經脊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嚴重可致眼盲、癱瘓及死亡。治療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再接種HPV疫苗第二劑,得知HPV疫苗被形容為「黑名單」,才驚覺病症可能與疫苗有關。在跟診所提出接種疫苗疑似出現不良反應時,診所卻聯絡藥商,讓藥商與她聯絡,而藥商給的訊息是如何申請藥害救濟。如今,她每年得花36萬打標靶藥物,還面對著不知何時會再病發的壓力,她說:「不知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今天先不談疫苗的有效性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曉得施打疫苗出現不良事件就可以通報,都等到嚴重不良反應才會通報。打了疫苗出現症狀,就必須要通報,至於是否是不良反應,還需要進一步醫學確認。台灣有這麼多人施打HPV疫苗,應建立本土的完整通報機制,鄰國日本的通報機制就比台灣完備。
黃淑英常務理事批評,醫師推薦產後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卻沒有說明清楚副作用及風險,也沒告知九價疫苗的適應症僅針對9歲以上26歲以下,政府應該要替民眾把關。但追問在場衛生福利部代表,對於疫苗非適應症使用規範卻得不到任何說法。
食藥署藥品組陳可欣簡任技正表示,根據統計,從民國95年起至今,子宮頸癌疫苗無論是二價、四價、九價的不良反應總計有167件。
國健署癌症組長吳建遠表示,國一女學生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政策是經過縝密的評估,認為沒有嚴重的風險才會有此決議。對於相關事件會再評估,但目前沒有要調整全面施打的時程或計畫。
黃淑英常務理事強調,請衛福部應說明產後施打HPV疫苗是否合法、是否適宜,而對於疫苗施打後,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極嚴重不反應個案應建立健康監控/管理機制,以期瞭解病因的關聯性。
+ read more
/20160429172218_Aspirin-1200x600.jpg)
2018.08.10
止孕吐藥─沙利竇邁─60年未解之謎大解密!
科學家們終於發現了為什麼過去常用於快速治療孕吐的藥物—沙利竇邁(Thalidomide)—會導致成千上萬嬰兒出生時出現嚴重缺陷。
沙利竇邁曾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在1950-60年代許多婦女在服用該藥後流產或生下了四肢缺失或畸形的嬰兒。幾十年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沙利竇邁會導致嬰兒四肢缺陷。
1980年代這種藥物後來被重新用於治療某些癌症、麻風病和狼瘡,而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這種藥物會干擾轉錄蛋白(transcription
proteins),這些轉錄蛋白可以關閉對肢體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導致嬰兒四肢缺陷。這個發現讓科學家有重新研發此藥物用於其他治療的可能。
沙利竇邁事件
沙利竇邁於1957年首次出現在德國西部,它被用於治療焦慮、失眠、胃部不適和緊張。此藥後來也很快就用於治療孕吐,尤其是噁心,並成為了非處方藥物。不過,沙利竇邁的危險很快地就被發現。
當這種藥物在西德被廣泛服用後,就有5,000到7,000名嬰兒出生時患有畸形的腿和手臂,這種症狀稱為海豹肢症(phocomelia)。有些人沒有胳膊或腿、肢體極短、手部或腳部畸形或者身體部位未發育完全以致於看起來像是腳蹼。
世界各地約有10萬名嬰兒在出生時有同樣的病情。西德嬰兒佔了40%,其他國家存活的的嬰兒則佔了50%。 在英國,在1957年至1960年代初期,出生了2000名所謂的沙利竇邁嬰兒。成千上萬的婦女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期流產,這種現像也歸因於這種藥物。
到1962年,藥物引起的恐怖事件廣為人知,並開始從貨架上消失。 美國食藥局的Frances
Oldham
Kelsey曾監督沙利竇邁的病例並將其從市場上撤下,後來被譽為女英雄。儘管如此,該藥物的美國製造商Richardson-Merrell仍設法將樣品突破Kelsey的監管,以進行藥物測試。 經銷商申請六次,但由於沒有充分證明其有效和安全,因此被拒絕。
老藥新用
雖然沙利竇邁被禁止治療孕吐,醫生們發現它對治療麻風病有一定的效果,並且在1980年代重新用於治療叫做多發性骨髓瘤的癌症,阻止血管增生來防止腫瘤發展。
這一發現使沙利竇邁重獲新機,這表示它可以成為抗癌的有力工具,但其神秘而令人毛骨悚然的副作用—先天四肢缺陷仍然是使用和開發更多相關藥物的障礙。
近年來,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Eric
Fischer博士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試圖開始清除這一障礙。他們擴展了以前的工作,發現了沙利竇邁對遺傳物質的確切作用。
在台灣,目前沙利竇邁被核准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痲瘋性結節性紅斑或作為抗癌藥的原料。近來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研究此藥對肝癌的治療效果,但目前尚未有結論。
沙利竇邁導致四肢缺陷的原因
Fischer博士和哈佛大學科學家等人發現,沙利竇邁損害了會控制某些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包括SALL4,一種對妊娠期間嬰兒四肢發展很重要的基因。他們找到有SALL4基因缺陷的人,發現沒有服用沙利竇邁但有SALL4基因缺陷的人,他們的缺陷與沙利竇邁嬰兒極為相似。
Fischer博士表示,了解這些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沙利竇邁如何影響多種基因,並可能為新的藥物使用方法鋪路。 科學家們知道沙利竇邁導致出生缺陷的部分原因,他們可以重新配製一種類似的藥物,它具有相同的抗癌作用,而不會產生有害影響。
Fischer博士的實驗室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達蒙‧魯尼恩癌症研究基金會、諾華製藥公司(Novartis)等機構投資了大量資金,用於開發新的治療策略。這些策略與沙利竇邁的作用機制相同,稱之為「標靶蛋白質降解」。目前他們正在了解與開發沙利竇邁相關藥物。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0803)
* _Thalidomide promotes degradation of SALL4,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mplicated in Duane Radial Ray Syndrome. eLife 2018;7:e38430 DOI:
10.7554/eLife.38430_
+ read more

2018.07.13
英格蘭宣布:暫停使用陰道網治療尿失禁
英格蘭官員今天宣布,數千名患有壓力性尿失禁的女性將不再使用有爭議的陰道網。
什麼是陰道網
陰道網(膜)植入物是外科醫生用於治療女性盆腔器官脫垂和尿失禁的裝置。女性生產後有時會併發子宮脫垂或壓力性尿失禁(SUI)。
通常由合成聚丙烯(一種塑料)製成,植入物用於支撐陰道壁中受損或變弱的組織。其他織物材質包括聚酯,人體組織和可吸收的合成材料。
一些女性報告手術後出現嚴重且持續的出血、感染、腹部和陰道疼痛,甚至器官侵蝕。在某些情況下,疼痛非常嚴重,無法發生性行為。
由脆性塑料製成的陰道網狀植入物會捲曲、扭曲和切割組織,長期被稱為自從沙利度胺(沙利竇邁、thalidomide)以來「最大的醫療醜聞」。成千上萬的婦女被世界各地的網狀物致殘,並一直處於自殺的邊緣,無法工作並依賴輪椅。
多年來反對者一直要求停止使用「野蠻」的陰道植入物,因為已有數千人因該手術致殘。他們歡迎這「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聞」。但是,這不是一個完全的禁令,而是暫時停止使用陰道網,直到審查者同意五個嚴格的施術條件。
不過,受害者希望它為徹底禁止奠定基礎,因為迄今為止的審查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陰道網的好處超過了人類痛苦的嚴重程度。健康與社會關懷部長傑里米·亨特(Jeremy
Hunt)2月宣布的全面審查建議預計將於2019年公佈。
人民力量的展現
抗議組織Sling the Mesh的創始人Kath
Sansom表示:「這是人民力量展現的見證。我們的成員透過書信、電子郵件、拜訪國會及遊說得到這個結果,我很高興。」她補充,這是對該組織的6,100名成員的「支持」,他們已經被這項手術致殘,然後被忽視,有些受害者已經忍受多年了。
Sling The Mesh希望領導該審查的男爵夫人Julia
Cumberlege將直腸固定網(用於直腸脫垂)也列入暫時停用中。Sansom女士說:「這比尿失禁更令人尷尬。女性遭受同樣嚴重的、改變生活的併發症」。
男爵夫人CUMBERLEGE說了什麼?
Cumberlege堅信在能夠更有效地控制併發症的風險之前,不應使用網狀物來治療壓力性尿失禁(SUI)的女性。她表示:「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關網狀物的益處超過網狀併發症引起的人類痛苦嚴重程度的證據。我對從婦女及其家人那裡聽到的悲慘故事的嚴肅性和規模感到震驚,現在必須採取行動。我和我的團隊毫不懷疑這個『暫停』是必要的。我們必須停止讓女性面臨改變生命和危及生命的風險。」
男爵夫人Cumberlege列出了解除暫停所需滿足的五個要件,包括向國家資料庫報告每個手術。她補充:「在目前的審查階段,我們不建議禁止,但在我們規定的要件得到滿足之前,暫時停止這種手術」。衛生和社會關懷部以及NHS英格蘭都接受了她的建議。
實際情況是外科醫生已經認識到這一事實,這就是近年來網狀物的使用急劇下降的原因。衛生監督機構NICE已經宣布,只禁止陰道網用在脫垂有爭議的手術—當器官脫落,而不是尿失禁。而在12月份,活躍人士對這一決定進行了攻擊,因為他們估計約有四分之三的婦女接受陰道網是治療壓力性尿失禁。
世界各地的行動
英國政府於2017年9月公佈了對網狀醜聞的三年調查。當時政府拒絕了當時禁令的要求。在新西蘭所有形式的骨盆網都在12月份被禁止,澳大利亞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防止子宮脫垂。在憤怒的受害者多年的努力,蘇格蘭政府在2014年暫停了對壓力性尿失禁的使用。
陰道網在世界受到各種法律訴訟,數據顯示超過10萬人正在控告這些裝置的製造商。儘管在過去一年中廣泛宣傳陰道網的風險,大多數女性沒有遇到任何問題,醫生堅持認為該程序是有益的。
醜聞什麼時候開始曝光?
2017年4月,當NHS試圖躲避媒體對植入陰道網數百名婦女痛苦的關注時,醜聞曝光。資深醫生立即呼籲對有爭議的網狀物進行公開調查,一些人聲稱醜聞可能類似於沙利度胺。
當時,有800名婦女在控告NHS和裝置製造商。但是,目前還不確定英國有多少女性正在試圖採取行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10)
+ read more

2018.05.14
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增加男性皮膚癌風險!
最近一篇美國西北醫學中心的研究發現,每天服用一次阿斯匹靈的男性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比男性非服藥者高近兩倍。在女性身上則沒有發現風險增加的現象。
一直以來,阿斯匹靈被認為可以降低胃癌、結腸癌、前列腺癌及乳癌風險,而且過去部分研究更指出只有男性服藥者風險降低,女性服藥者風險是增加的。對於這樣的差異,研究作者Nardone認為可能是因為研究方法不同所致。
研究蒐集了195,140名有跟沒有服用阿斯匹靈的人的醫療紀錄,並將服用阿斯匹靈的人歸為實驗組,沒有服用阿的歸為控制組。研究對象年齡在18-89歲之間,且都沒有罹患黑色素瘤的紀錄。實驗組有1,187人,他們在2005-2006年間每天服用一次81-325毫克的阿斯匹靈至少一年,在2006年以後被追蹤五年以偵測是否有罹患黑色素瘤。實驗組有2.19%的人被診斷有潛在的黑色素瘤,而控制組則只有0.86%。研究再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做性別分析,發現實驗組男性的黑色素瘤風險是控制組男性1.83倍。
研究團隊表示,在所有可能的原因中,服用阿斯匹靈男性的風險較高的原因之一可能跟男性比女性擁有較少的保護性「酵素」有關,如:保護暴露於氧氣中的細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或是催化過氧化氫轉化為水和氧氣的「過氧化氫酶(catalase)」。男性擁有較少保護性酵素可能導致體內有較多因氧化造成的細胞損傷,可能進一步導致黑色素瘤。
研究作者Beatrice
Nardone表示,有鑑於服用阿斯匹靈的人很多且可能影響服藥者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患者及醫療人員應留意男性服藥者的黑色素瘤風險。並應教育患者對日曬、避免使用曬黑床的知識及鼓勵他們,特別是皮膚癌高風險者,諮詢皮膚科醫師做檢查。但是,這並不代表男性應停止用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的阿斯匹靈治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