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6
肥皂傷害精子活動力!?
新研究指出,常見於肥皂、洗髮精、防曬乳、潤膚乳、化妝品、特定藥物、食物及塑料製品等的化學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Parabens)會降低精子的品質及能動性,也會損害精子DNA。
研究團隊分析315名看不孕門診的男性的尿液、精液樣本,檢測這些男性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含量及精子的狀況,研究團隊也訪談了這些男性。
研究發現,尿液中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與大小及形狀異常的精子數量增加顯著相關,而過去有研究指出精子異常與不孕有關。此成分也會使精子的DNA受損,並且降低精子的能動性,代表精子會變得較沒有能力游到卵子。其中的一種類型—「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被發現對精子品質降低關聯性特別高。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Marisa
Bartolomei說明,「對羥基苯甲酸酯」廣泛存在於很多產品中,並且常見的類別為「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及「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有時會和其他防腐劑混和以達到更強的效果。
在歐洲部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別被禁止放入化妝品中,但在美國被允許。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NIH),「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帶來生殖、神經及免疫系統方面的副作用。由於此成分廣泛出現在很多日常生活產品中,避免使用到此化學物質很難,人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選擇有標示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個人用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8)
+ read more
2017.09.14
人造子宮問世將如何改變社會倫理?
我們正在接近生物技術突破,完全人造的子宮可能將改變人類生殖的本質。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人造子宮,此「生物袋(biobeg)」目的是在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這個技術超越了傳統早產兒保育器。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羔羊胚胎(相當於22-24週齡的早產人類胎兒)能夠在生物袋中成功地生長,並且已經超過一歲。
與此同時,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模擬子宮內的營養物質來讓人類胚胎在母體外存活了13天。存活天數比過去的紀錄還長,並且研究停止的原因是已達到法律限制的14天,而非技術上無法使之存活。換句話說,目前限制這項因素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的倫理。
人造子宮將會改變這個社會。對於一些人來說,它帶來了平等、自由和選擇,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技術背後的意義令他們擔憂。現實世界中,這個技術可能將在十幾年後就開始真實地影響社會,當現實版本的生物袋出現到底會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
人造子宮的好處
人造子宮可能帶來令人驚喜的醫療福利:挽救早產兒、幫助不育夫婦、給予同性戀和跨性別者新的生育選擇,甚至讓年長的父母有孩子。它還能提供女人相較於傳統的懷孕和分娩更安全的生育選擇;給胎兒均衡營養、穩定的溫度、聲音等健康的環境以及排除酒精、藥物的不良影響。
這項技術可能會翻轉傳統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的觀念,進一步影響女性在職場上的機會與生活中的性別分工。一旦父母的角色變得平等後,男性占領導階層多數的現象將不再有任何立足的基礎。
人造子宮的倫理衝擊
但是,這項技術也引發一些擔憂與爭議。
人造子宮是確保胎兒健康發展還是追求最健康的小孩?這兩者的界線在哪?
是誰可以決定自然子宮或人造子宮哪一種是最好的?是女性還是男性?是醫療人員?是宗教領袖?
人造子宮會不會出現出錢者說了算的局面?決定人造子宮要如何被使用、何時使用?將使誰受惠?
政府或是私人保險公司是否會因為考量傳統懷孕及分娩的費用及風險成本比較大而選擇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會不會成為只有特權才能獲得的資源,而使自然的懷孕被標籤為與貧
困、特定的階級或種族有關的行為?
人造子宮產出的寶寶會不會變得比自然出生的嬰兒更有優勢?
如果人工子宮比自然懷孕更便宜,是否會讓人們因為經濟誘因而選擇人造子宮生育小孩?
人造子宮對女性的影響
當談到女性選擇權時,沒有比有人造子宮的選項更讓她們感觸良多。在自然懷孕的情況下,女性或多或少對懷孕過程有一定的控制,但是當胎兒能在母體外生存時會對女性帶來什麼影響?法律上會不會定義胚胎的存活能力始於受精?又法律上會賦予體外的胚胎什麼樣的權利?(是要利用不要的胚胎培育人體器官?還是培育存活的胎兒)。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是,反對人工流產的團體可能會相當支持人造子宮,作為阻止女性人工流產的替代方式。在最糟的情況下,女性可能因此被迫從其體內取出胚胎並放入人造子宮中培育及生出。
可以確定的是,人造子宮問世將大大地改變社會。人類在母體外生存將引發很多風險,但同時也提供了新樣態的平等與健康照護,這類的權衡與爭議才正要開始。而就在不久的未來,人造子宮的技術將逐漸成熟,到時我們應如何選擇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04)
+ read more
2017.09.12
為什麼女性生理期想吃巧克力?
月經來潮想吃巧克力的是常見的說法,但最近研究指出,這可能比較是文化上的現象而非生理上的需求。
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Julia
Hormes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275名女大學生,其中有81名出生在美國以外,且來自不同的文化。研究發現,在美國出生的女性有40%表示他們會因為月經來潮而渴望吃巧克力,但在其他國家,如埃及的女性則只有6%、義大利的女性只有28%。
研究認為,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女大生對巧克力的渴望並不亞於美國出生的女大生,但是他們不太會認為想吃巧克力是因為月經來潮。Hormes認為這樣的地理差異暗示了是文化建構了女性對巧克力的渴望。在一個強調瘦即美的社會文化中,女性可能視月經來潮為吃高熱量食物社會可接受的藉口。
過去研究顯示,因為經前症候群而對巧克力渴望增加,是因為在月經週期的下半期身體的礦物質含量會下降,而巧克力中富含鎂,因此月經週期中女性對巧克力的的渴望變得更強。
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人類演化過程中女性身體為了準備懷孕,生理上會引起女性食慾,並且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女性也容易受到情緒上的影響而吃更多。2010年一項研究也發現,即使是擁有健康體重的女性,在經前他們每天攝取的熱量也會增加超過1,100卡路里,而且熱量完全來自碳水化合物。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生理期容易消耗更多能量,因此這段期間攝取比平常更多碳水化合物是可以理解的生理需求,但是透過巧克力獲取能量可能就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畢竟巧克力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的起,許多貧困國家的女性就難以取得巧克力。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31)、PLOS One(2017.07.19)
+ read more
2017.09.01
賀爾蒙補充貼片比藥錠更安全?
一項追踪近百萬名女性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採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可以使用皮膚貼片的方式來減低中風風險。
賀爾蒙補充療法主要透過補充或替代體內過低的雌激素或黃體素,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如睡眠問題、體重增加、情緒波動和熱潮紅等。過低的雌激素會導致一些生理和心理症狀,10位女性中大概有8位會受到影響,受影響時間平均為7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面臨更長期的症狀。
賀爾蒙補充療法也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多年來被視為女性的奇蹟藥物,已有數百萬人採用。但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賀爾蒙補充療法與增加乳癌及中風風險有關後,採用該療法的人數急遽下降。根據研究調查,許多婦女受更年期症狀所苦,但卻抗拒賀爾蒙補充療法。因而,研究人員對不同方式補充賀爾蒙之風險進行研究評估。
哥本哈根大學對98萬名51至70歲的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使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後,因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16%。進一步分析資料發現,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女性相比,使用綜合雌激素/黃體素藥錠補充治療法者增加了29%的中風風險。
而使用經皮製劑(透過粘貼的石膏狀貼片或擦拭凝膠吸收賀爾蒙)治療法則與中風風險無關聯性,在某些情況下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人相比,甚至風險還更低。這可能是因為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不必經過肝臟處理,而降低了血栓的風險。
Haitham
Hamoda是一位婦科諮詢顧問,主持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更年期服務項目,並且是英國更年期協會醫療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說:「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對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口服攝入賀爾蒙治療的中風風險略微增加,多數女性都是在60歲以後才觀察到的。這個結果表明,透過皮膚吸收賀爾蒙,不用經過肝臟處理,說明了為什麼它可能對血液凝固沒有影響。」
編譯來源:the journal Stroke、Daily Mail2017.08.19
+ read more
2017.08.31
人工代糖看似健康,實則不然!
2016年一份動物實驗發現代糖可能讓食用者越吃越餓,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指出,低卡代糖飲料或食物的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正比,可能混淆人體代謝反應而有增加體重並引發糖尿病的風險。
耶魯大學醫學院找來15個人並請他們喝不同卡路里含量的飲料,接著再透過核磁共振成像來測量他們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具甜味(代糖)且低卡的飲料比含有較多卡路里的飲料引發更大的代謝反應,解釋了過去研究發現人工代糖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共同作者Dana
Small說明,當人類食用含有天然甜味成分的食物,大腦會傳遞訊息告訴身體食物中含有熱量,因此當食物越甜,對大腦來說相當於越多熱量。而當代糖飲食的甜度仍如同一般飲食時,甜度與熱量不成正比會使大腦以為還有熱量未被消化,進而引發身體去消化更多熱量,讓人容易因此吃更多。
全國肥胖症論壇的Tam
Fry指出,雖然零卡或低卡代糖飲食看似健康,但不代表這些食品真的沒有健康負擔,糖尿病風險就其中一例。許多加工食品含有相似的甜度與卡路里失衡的情形,例如含有低卡人工甜味劑的優格。而這份研究也呼應過去研究發現孕婦喝代糖飲料越容易生出過重小孩,因為孩子還在子宮時就已經因暴露於人工甜味劑當中而習慣了該甜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1)
+ read more
2017.08.29
變性人可以生小孩嗎?
自2014年起,瑞典Gothenburg大學至少有五位先天性缺少子宮的女性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成功誕下嬰兒。這些案例讓專家逐漸對子宮移植到男性體內充滿信心。
英國NHS醫生近期也指出原先為男性的變性人也應該擁有子宮移植手術的權利,生育專家則認為以法律角度而言,這些變性人變成女性後也理當享有一切權利,
NHS更應該將此納入支付範圍。英國醫生們也開始發起慈善募資,希望幫助英國女性接受子宮移植,連NHS’s
Wales Fertility Institute 的婦產科顧問醫師Arianna
D’Angelo也認為從倫理角度上出發,這項訴求完全是正確的。
長年主治不孕症的Francoise
Shelfield博士則認為,變性者在進行手術前都會進行保存精卵的程序,讓其未來仍有機會誕下基因上的孩子。所以讓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多了懷孕這個步驟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她也強調變性者所該享受的權利是完全奠基在法律上的。
然而,批評者卻認為NHS不應該浪費珍貴的資源,只為了滿足變性者體會「真實女性體驗」的訴求。運動者Laura
Perrins指出納稅人並不認同國家資源花費在此,她更強調該議題牽涉深層的道德與倫理,除了會衝擊女性權益,更會損害母性與女性的真實的意義。另一位女權運動者Julie
Bindel也解釋透過服用激素以維持女性型態的變性者,是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懷孕生子」並不只是關於變性者的權益,而是一項扭曲的女性建構,同時會造成產假與育嬰等讓所有女性痛苦的議題被忽視,轉而將注意力轉移到Caitlyn
Jenner (著名變性人) 是否該接受子宮移植。Julie
更指出這並非健康議題,而是生活型態的選擇,而且她也不確定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身為領導這串具倫理爭議性的議題先鋒,Liverpool
University’s Health Law & Regulation Unit的董事Amel
Alghrani博士則預測,倘若這項決議成功發展出完整程序,將會衍生「生育革命」,除了迫使大眾選擇是否該動用公共資源,同時也會帶動子宮移植的大量需求,包含男同志或者渴望體會懷孕「喜悅」的男性,或者是想避免代孕的單身男性。
資料來源:MailOnline2017.7.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