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

盤子的大小決定你的體重!
2016.01.27
盤子的大小決定你的體重!
又快過年了,看著滿桌豐盛的食物總是讓人食指大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讓自己吃下過量的美食。控制體重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方法很多,控制進食量是其中之一;國際上有許多研究在調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以及控制我們進食的份量,其中一項簡單而且令人感到驚訝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更小的盤子。 當前已有超過50篇研究在調查盤子的大小是否真的能夠影響人們的食物攝取量。此次,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過去相關的56篇研究,以更清楚了解較小的盤子對人們食物攝取量的影響;以及,在各種情況下是否有助減少食量,像是食物的種類(零食、爆米花、冰淇淋、早餐麥片、蔬菜水果等)、容器的種類(碗和盤子)、份量(固定的食物份量、符合盤子大小的份量或是自助餐)還有用餐的情境(消費者被邀請到實驗室或是未告知被觀察下的用餐環境)。 總和研究的結果發現,在特定情況下,較小的盤子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盤子的尺寸縮小-更精準地說,將盤子的直徑縮小30%,將使人平均減少30%的食物攝取量。 研究者也補充說明本次分析所發現的另外兩個重點,首先,在使用自助餐或可以自行拿取食物的情況下,較小的盤子會使人自發性的減少食物攝取量。其次,這種換小盤子的方式要能發揮較好的結果,最好是在人們不知情自己被監控的情況下,簡單來說,如果人們知情自己是在實驗中的受試者,盤子的大小似乎對減少食物攝取量沒有實際的影響,這也解釋了許多研究成果顯示盤子大小不影響攝取量的原因。 不論如何,這項研究最終還是顯示出了:不管是在家裡或是自助餐廳裡夾取食物的時候,換成較小的盤子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 read more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2016.01.20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隨處可得加工食品,由於當中所含的添加物容易造成如膽固醇指數上升等問題,增加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心血管疾病變成了威脅現代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面對冠心病死亡率年年攀升,許多健康專家與科學家不斷致力於尋找能預防及控制該疾病的方法,並且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然而,最近一篇研究在檢視「限制飽和脂肪攝取是否為最有效的條件」的同時,發現其實控制糖分攝取量才是預防冠心病的關鍵。 藥學博士James J. DiNicolantonio、醫學博士James H. O'Keefe及聖路加中美心臟學院(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血管科學家們檢視了自1950年代開始能呈現飽和脂肪及糖分與冠心病有關的研究,包含基礎科學、流行病學及冠心病風險、事件及死亡率的臨床試驗資料。 研究團隊發現,攝取糖分-尤其是加工的糖分-比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冠心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雖然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背後都有實證依據,但是特定的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其實反而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進而降低冠心病風險。此外,他也強調,在飲食中完全剔除飽和脂肪攝取幾乎無可避免地代表有其他東西會取代它,若是由碳水化合物取代,尤其是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將會降低好膽固醇指數且讓三酸甘油脂上升。而若經常性地食用高糖份的食物,幾周後就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的身體出現諸多異常,包括:高總體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過高、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耐受不良、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並且影響力比食用飽和脂肪來的大。 研究團隊提到,生活中有75%的包裝食物及飲品含有加工糖分,並且普遍包含了會使維持正常體重的瘦體素(leptin)無法發揮作用的果糖(fructose)與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增加人們過重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升冠心病風險。此外,含有高糖分的飲食內容也被發現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及糖尿病的風險,而患者容易有心臟左側主要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問題,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最後研究團隊強調,來自水果及蔬菜的糖分並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真正有害的是來自「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糖分。 完整分析歷來的研究結果後,研究團隊認為飲食指南應修改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內容,並將焦點放在減少攝取加工糖分。此外,飲食指南也應建議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食用非加工食品。   資料來源: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read more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2016.01.19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當我們閱讀醫學研究報告,會發現研究者經常將生理性別視為影響因素。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方面生理性別可能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 研究找來年齡在18-55歲之間的273名女性及636名男性,他們在2009-2013年間曾因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住院。研究員請他們完成評估自身性別氣質的問卷,當中的問題包括:負責家庭經濟者的地位、個人收入、每周做家事的時數、負責家務者的地位、Bem性別角色量表男性及女性氣質分數等,分數越低代表越有可能是男性,反之則為女性。此外,研究者將急性冠心症定義為主要結果(primary outcome);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及12個月以上的全因死亡為次要結果(secondary outcome)。 研究發現,男性及女性有急性冠心病、主要心臟不良事件或全因死亡的比例相似,分別為3%、8%及小於1%。但是研究員依據問卷分數高低為研究對象分組後,屬於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的急性冠心病復發比率(5%),高出中性性別特質組及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爾後研究員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發現差異仍然存在。並且屬於傳統女性及中性性別特質組的人,有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比率(9%)高出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 此外,研究發現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較其他兩組有更多人未婚、吸菸、憂鬱傾向高、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在急性冠心病發生前曾有過心臟方面的問題。這些特質中,憂鬱傾向高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超過了性別特質,使性別特質的影響力降低了近10%。換言之,性別特質可能就是因為憂鬱傾向而增加了急性冠心病的復發風險。 研究者說明,目前還需要更多在同一段時間有相同經歷的一群人參與研究,來確認以上研究結果並深入探索女性性別特質與不良心血管事件兩者關係背後的原理。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2015.12.25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我們知道肥胖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疾病,醫學領域不斷在研究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中,孩童的肥胖問題是一重要的議題。近日有研究證實孩童的肥胖受到社會因素如貧窮所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過重或肥胖的小孩與經濟弱勢的關聯性。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運用英國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追蹤的近兩萬戶家庭的資料,當中的孩童分別在他們5歲及11歲時接受過調查。同時,研究者也深入了解孩童的成長環境及健康行為,如:運動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飲食習慣以及母親是否在懷孕時抽菸、哺育時間長短等;並且也調查了母親是否有過重或肥胖。   研究發現,貧窮與孩童的肥胖、過重問題確實存在強烈的相關性。成長於貧窮環境的5歲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是成長於較富裕環境的5歲小孩的2倍。到了11歲,風險差距更是擴大到3倍。此外,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當運動與飲食對肥胖、過重風險的影響力被納入分析時,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降低且不再顯著,顯示運動不足與飲食習慣不良可能是讓貧窮孩童面臨較高肥胖、過重風險的原因。同時研究也發現,在考量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後,風險差距降低了20%,表示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也會影響小孩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Yvonne Kelly說明,當我們試圖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解決遺傳的肥胖或過重時,我們不應忽略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可能缺乏資源與資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等。若在小孩出生前即向父母宣導相關衛教知識,很有機會能降低貧窮與肥胖、過重的相關性。過去亦有研究發現,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可能與家長獲得衛教的機會與途徑有關。最後,研究提到雖然發現了家庭經濟因素與孩童肥胖問題之千的關聯性,但尚無法充分解釋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肥胖與過重的風險差距,亦無法證明其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未來仍需要積極研究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     資料來源:_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_      
+ read more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2015.12.24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胡桃,一直被認為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因此備受許多營養學專家推薦。它由15%的蛋白質與65%的脂肪所組成,且富含鎂、維他命E與維他命B。曾有許多研究宣稱胡桃可用來減緩攝護腺癌、降低膽固醇與血壓、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以減緩罹患攝護腺癌與乳癌的風險等,但多被認為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近日有研究試圖了解胡桃的真正功能,結果發現每天食用胡桃能改善血管壁的內皮功能,維持血流及抗血栓的能力,並且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 此次的研究對象為25-75歲之間的31名男性與81名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研究透過分組提供降低卡路里的諮詢、控制各組的胡桃食用量(被要求食用胡桃者每日需食用56克的胡桃,另一小組則被禁止食用胡桃持續6個月,爾後再依研究人員指示調換食用胡桃的方式)進行;並定期記錄研究對象的飲食狀況、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值、膽固醇指數以及糖化血紅素。 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規律運動的程度以及卡路里和脂肪的攝取量等因素後,食用胡桃者的內皮細胞功能獲得改善,且壞膽固醇指數及總體膽固醇也下降了。此外,控制卡路里搭配每日食用胡桃能使腰圍顯著降低,若未控制卡路里又每日食用胡桃煩而會造成總體脂肪上升。最後,研究發現,食用胡桃對血壓、血糖及好膽固醇指數沒有顯著影響,但不論研究對象是否有食用胡桃及被提供諮詢,其糖化血紅素都有增加。 綜合而言,雖然研究發現每日食用胡桃對身體確實帶來益處,但是若未控制熱量食用胡桃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加州胡桃委員會(California Walnut Commision),同時研究者也提到由於研究對象未涵蓋更多元的人口背景,因此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此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_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_   
+ read more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2015.11.27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過去預防高血壓一直著重在中高齡人士的健康,但是最近有一些研究針對孕婦及小孩的高血壓提出新觀點,呼籲大眾重視、了解此事的重要性。   第一項研究目的在了解過重及肥胖青少年被診斷有高血壓的程度。醫學博士Brian Sykes與其團隊檢視美國Nemours健康照顧系統(Nemours Health Care System) 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找出6,604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前15%且在2010-2014年間有3次以上血壓高於120/80毫米汞柱的記錄的12-17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當中只有255名(3.8%)在研究期間被診斷有高血壓,而未被診斷出來的(96.2%)較不屬非裔美國人、較沒有醫療補助或較不會找專科醫師看診。Sykes博士說明,未來應有更多的資源與努力投入在改善青少年高血壓的監測與診斷上,以降低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青少年的罹病率及死亡率。   第二項研究在了解到鉛金屬會導致腎臟中毒,進而影響血壓的控制後,想要了解懷孕期間或處於襁褓中的寶寶暴露於鉛金屬,是否能預測4歲小孩的高血壓。他們運用397名母子的資料,分析母親在妊娠二、三期及生產時及小孩在出生、一歲及兩歲時所採集的血液樣本。研究發現,小孩的高血壓與在懷孕期間暴露於鉛金屬中相關,但是與襁褓中暴露於鉛金屬中無關。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博士Alison Sanders說明,這些發現顯示妊娠期間可能是疾病發展的關鍵,進一步指出或許有機會利用妊娠期間來預防高血壓。   最後一項研究則欲了解由細胞演化出的微粒體(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對妊娠毒血症(preeclamsia)的影響,即一種孕婦罹患高血壓且尿液中有蛋白時會發生的疾病。由Berend Isermann帶領的研究團隊當中,Shrey Kohli發現促進凝血的微粒體(procoagulant microparticles)會導致老鼠胎兒死亡、妊娠毒血症、胚胎生長受限及胎盤異常,這種由微粒體產生的變化也與胎盤發炎及腎臟異常有關。Kohli說明,研究發現建立了微粒體在懷孕期間的角色及對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且他們也運用各種方式預防微粒體產生的傷害,進一步提供了相關藥物的治療目標與具潛力的治療策略。   過去在高血壓這個議題上主要被關注的對象是中高齡的男性,但是這些研究的結果提醒了我們也應該重視女性、青少年及嬰兒的高血壓風險,且三者皆因特殊的風險導致高血壓。透過了解這些風險,我們才能進一步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