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08
抗生素會引發流產?
加拿大蒙特利奧大學於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中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常用的一些抗生素,和懷孕初期流產的增加有關連。
根據Eunice Kennedy
Shriver幼兒健康和人類發展機構的報告,知道自己懷孕的婦女中,約有15-20%會流產,而35歳以上的婦女最普遍。一半以上的流產源於胎兒染色體的不正常,其他增加流產風險的原因有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肥胖和感染。
以前的研究也指出過,流產的風險和懷孕時使用抗生素有關。但是這些研究的規模小,回憶易有偏差。而
Dr. Anick
Benard和蒙特利奧大學的同事針對這些限制,設計了一個新的研究,檢視1998-2009年間魁北克有關懷孕的追蹤。
在8702位15-45歲間的婦女中,平均在14個禮拜時流產,其中16.4%在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比較87020位正常懷孕、沒有流產的婦女,其中有12.6%服用抗生素。
進一步分析,不同的抗生素會增加流產的風險比率各有差異。
奎諾酮類(Quinolones): 172% (治療泌尿道感染)
四環黴素(Tetracycline): 159%
(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 135%
(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之消化性潰瘍)
磺胺類(Sulphonamide): 101% (治療尿道、呼吸道感染)
咪唑尼達(Metronidazole): 70%
(治療陰道滴蟲病、阿米巴痢)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65%
(治療許多細菌感染:中耳感染、咽喉炎、淋病等)
紅黴素Erythromycin 治療鏈球菌咽喉炎,和Nitrofurantoin
預防治療尿道炎的抗生素,則無增加流產風險的關連。
在英國,懷孕期時不得使用四環黴素。
這項研究的優點在於規模大、抗生素處方的資料確切、以及定期收集流產的診斷。但最明顯的限制在於:無法排除感染的嚴重性,可能對流產的影響。
專家警告懷孕時,許多抗生素是安全的,有感染不治療會有危險。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感染時身體會有免疫反應,也可能是造成流產的原因。
然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仍質疑,懷孕初期服用抗生素的安全性,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可使政策制定的人做為更新準則的參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7.05.04
塑膠袋養寶寶?科學家在塑膠子宮內培育早產羊
科學家近期發表一項宛如科幻片的新技術「人造子宮」,主要是用來協助脫離母體子宮的早產兒,仍能順利存活,該項技術日前已在胚胎羊上實驗成功,預計三到五年內便可在人類嬰兒身上進行臨床實驗。
這個用來模擬子宮條件的袋子稱為「生物袋(biobag)」,與傳統保溫箱不同的是,生物袋可以幾乎完全複製一樣的子宮內部環境,例如將嬰兒本身心跳通過臍帶傳入外部的氣體交換系統,以取代原本母體胎盤的功用,不使用任何機械幫浦,是因為即使是微小的人造壓力都會對發育不全的嬰兒造成致命的傷害。此外,當嬰兒在傳統包溫箱時,只能透過其未發育完全的肺部呼吸,而肺部感染則是早產兒最常見的死因。而由各種營養素組成的人工羊水則維持無菌、恆溫,就像在母親子宮內一樣,確保23~28週大的早產兒能夠在最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實驗讓8隻105~120天大的小羊待在新型技術生物袋中,成長一個月的時間,約達到人類懷孕22~24週的大小。而在這期間,小羊出現吞嚥、睜開眼睛、長毛以及發育出正常的神經元與器官的現象,而這些羊大部分最後都進行人道安樂死,提供科學家們研究其腦部、肺及其他器官,部分則健康長大。
在英國,23周大的早產嬰兒能成功度過威脅並存活的,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然而約有90%的存活嬰兒會罹患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因為器官發育不完全所導致的病痛。而這項嶄新的技術便是為了讓早產兒能提高健康發育的機會,美國Center
for Fetal Research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的博士Alan
Flake解釋,早產兒亟需一條銜接媽媽子宮與外部世界的橋樑,而生物袋便用以幫這些孩子的器官多幾週的發育期,以此改善早產兒的生存率。
然而,科學家們解釋這項技術並非用以取代母體懷孕的功能,單純是為了提供早產兒更安全的成長環境。Flake博士指出,小羊與人類嬰兒的有許多差異,例如人類嬰兒需要八個月才能發展完全,羊只需要五個月,且羊胚胎的體積大小是人類的三倍大左右。更重要的是,實驗團隊與博士都強調,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任何技術能取代母親子宮在胚胎發展初期的重要性,相關技術的發展,主要是為了讓早產兒的生存條件能夠更有效的改善與提升,如果任何人試圖用生物袋技術去延長生命的極限,是件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此外,生物袋仍需要更多研究去改良技術,讓未來替換掉傳統保溫箱的可行性能更高。
資料來源:Daily Mail、Nature Communications
+ read more

2017.05.03
不要再跟產婦說:用力!!
約有九成的女性在分娩時會發生各種形式的撕裂傷,有些生產造成的損害可能在幾十年間都無法察覺,嚴重時可能導致失禁與終身的神經問題。
2014年英國國民保健署醫院一份針對會陰撕裂的研究發現,在第一胎出生時發生撕裂的女性,比起沒有發生的女性,在第二次生產時發生嚴重會陰撕裂的情形多了5倍。
在2013至20414年間,英國有將近14000名女性發生嚴重的會陰撕裂,皇家婦產科學院(RCOG)與皇家助產士學院為此提出呼籲,重視生產的撕裂傷害。
Medway基金會一項由助產師主導的計畫,鼓勵女性在生產過程中放慢速度,並且可以考慮不同的生產姿勢,成功降低了85%女性身體在生產過程中受到的傷害,並且創傷性撕裂由7%降低至1%。
Medway基金會的助產師DOT
Smith女士表示,醫事人員與大眾都認為女性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力推擠,這是嚴重的迷思,「我們曾在一個月內見到22起3度撕裂傷的案例,令人非常難過。」
這項新的生產指引,並不鼓勵女性躺著生產。Smith女士說:「一直到1950年代,女性生產的姿勢是有些選擇的,例如站著、斜臥或跪著,我們支持女性選擇不同的姿勢生產。」
其他還包括,在生產過程中指導女性配合著子宮收縮呼吸,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敦促她們用力推擠。並且也鼓勵接生人員在嬰兒出現時支撐著嬰兒的重量,減少會陰的壓力。在這個計畫的過程中,所有仍然發生撕裂傷的女性,都會接受掃描,以評估是否因為腸道問題受到影響。
在台灣,多元生產的需求一直存在,然而,醫事人員與環境設施卻跟不上需求的腳步。例如,當產婦想要以不同的姿勢生產時,醫事人員是否有接受過不同接生姿勢的訓練?生產機構的環境與設施是否能符合不同生產姿勢的需求?因此「多元生產」的需求及規劃是重要的議題,亟需相關單位的重視,以提供媽媽們更舒適、自在的生產環境,並減少身體上的傷害與後遺症。
來源:Daily Mail、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 read more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

2017.04.27
美母乳供應網絡夯,釀衛生及倫理問題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女性將多餘的母乳捐給非營利機構或賣給企業及需要母乳的個人,這些傳遞母乳的供應網絡已是越來越發達。而最近一篇報導針對這樣的現象討論背後的倫理挑戰及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在美國需要獲得母乳的人/醫院可透過3個管道獲得,分別為非營利組織如母乳銀行(Mothers’
Milk
Bank)、企業及網路。對於美國母乳供應網絡,興起了有關倫理及衛生的討論,包括:是否虛弱、早產兒應優先於健康新生兒取得母乳?母乳成為營利手段可能有損貧困家庭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因此是否應支付費用給母乳提供者?是否需要更完整的規範來確保母乳安全及衛生?
母乳供應網絡的衛生問題
透過不同管道取得的母乳品質不一,其中最使人擔憂的就是透過網絡購買母乳。2015年一研究團隊在網路開放市場購買母乳,發現所買的母乳樣本中有10%摻雜了牛乳以增加容量/重量來提高價格;同一研究團隊在2013年發現透過網路購買的母乳多數含有病原細菌。美國FDA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網路的母奶,因其未經過檢驗無法確定母乳中不含病毒如HIV、梅毒等。母乳銀行的執行長Kim
Updegrove認為,政府應規範販賣母乳的非正式管道如網路以確保母乳的安全與衛生,並且理想上應將母乳優先提供給在醫院急診室的新生兒。
母乳是否可營利?
此外,在美國獲得母乳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透過非營利組織獲得母乳需負擔約每4盎司母乳15美元的處理費(約為113公克的母乳450元台幣),透過企業則需負擔高達每日用量200-300美元(約6000-9000元台幣)的費用。Updegrove擔憂,當販賣母乳成為營利的手段,窮困家庭可能會犧牲掉家裡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母乳銀行正積極向民眾宣導捐贈母乳,讓更多母乳以非商業的方式傳遞給需要的新生兒。
台灣母乳供應的現況
在台灣,母乳因屬體液因此是禁止販賣的,目前台灣的母乳庫限用於醫療,需透過醫師處方箋來申請,確定受贈者符合特定條件如:母乳有害嬰兒健康、母親因死亡/疾病而無法母乳哺育等,審核通過後免費取得7天用的母乳量。此外,目前在台灣只有2家醫院有母乳庫[1],可想見多數家庭難以受惠,再加上政府大力宣導母乳哺育的政策,民眾對母乳的高度需求讓網路違法販賣母乳的情事發生。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母乳供應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並且對於非醫療情況但母乳不足的家庭,取得母乳之條件是否應更為彈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1]
母乳庫分別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與部立台中醫院
+ read more

2017.04.20
芬蘭嬰兒箱真的能避免嬰兒死亡?
芬蘭嬰兒箱(baby
box)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給新生兒家庭的箱子,箱內附上了新生兒照顧的物資,箱子本身也可作為新生兒的床。近年,台灣新聞媒體報導芬蘭嬰兒箱(baby
box)降低嬰兒死亡率的效果,部分廠商也有販賣類似產品,吸引了許多爸媽討論與購買。
芬蘭嬰兒箱的高知名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的育兒物資,而芬蘭又是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千例活產嬰兒有2例死亡嬰兒,因此民眾常認為芬蘭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而在過去3年內,生產嬰兒箱的公司紛紛於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等國家出現,甚至台灣也有進口嬰兒箱,其受歡迎的程度不只表現在民眾熱烈的討論上,國外政府支持此產品的現象也反映出這號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嬰兒箱打中了政府欲建立政績的需求。
但是,芬蘭的學界及健康專家試圖向大眾指出社會對嬰兒箱存有迷思。其實,芬蘭嬰兒箱的出現是因為歐洲國家曾經歷一段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過程,但當時芬蘭的嬰兒死亡率仍高於鄰近的北歐國家,因此芬蘭政府決定提供嬰兒箱給低收入的女性,同時附贈嬰兒衣物、睡袋、床墊等,但孕婦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產前衛教後才有資格拿到上述物資。芬蘭政府之後甚至規範所有市政府要設置孕婦及兒童健康診所以提供這些資源。
政令頒布的隔年,接受產前衛教的孕婦從31%上升至86%,由此可見,是芬蘭政府連帶給予的衛教、照護系統等因素在發揮影響力。此後,芬蘭因為有了國家健康保險制度,多數民眾從在家生產變成在醫院生產,降低許多嬰兒死亡的風險。而醫療技術的進步、營養知識的傳遞、衛生設備的設立及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其實影響嬰兒死亡率更為深遠。
此外,曾有人向嬰兒箱廠商請求提供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研究證據,但廠商卻無法提供,並且芬蘭國家健康與福利機構的Tuovi
Hakuline教授也指出,嬰兒死亡率與嬰兒箱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關。政府及民眾不應將嬰兒箱視為唯一影響嬰兒死亡風險的因素,還要重視日漸成熟的親子衛教及照護系統所帶來的影響,畢竟與芬蘭一樣有低嬰兒死亡率的國家如冰島、日本等並沒有出現「嬰兒箱」的熱潮。
資料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