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肺的意外新功能:造血
2017.04.19
肺的意外新功能:造血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血是在骨髓及脾臟製造的。但日前加大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運用微視顯微鏡在活老鼠身上發現了肺從未被知曉的造血角色:老鼠的血液循環內,肺製造了一半以上的血小板!此外,科學家也意外地發現了肺有前所未知的血液幹細胞。當主要造血功能的骨髓內幹細胞耗盡時,這些幹細胞能恢復造血功能。這發現亦意味著我們能對於有數百萬患者的血小板減少症有進一步瞭解。   這個新研究歸功於最近由Looney及USSF病理教授所開發出來所謂雙光子(two-photon)活體影像技術改良。這種影像技術可讓研究人員可進行極為精細的觀察,以瞭解在活老鼠肺內的微血管內每一個細胞的行為。   Looney和其團隊運用這個技術可以檢查肺臟中免疫系統和循環血小板的交互作用。以基改過的老鼠使其血小板發出綠色螢光,他們觀察到,在肺血管分布中有出人意料大量的血小板製造細胞亦即巨核細胞(megakaryocyte)。雖然巨核細胞以前也在肺中被觀察到,然總以為主要是由骨髓製造的。進一步的影像顯示,在肺血管分布中巨核細胞每一小時製造一千萬以上的血小板;意味著老鼠有一半一上的血小板是在肺內產生而非骨髓。顯微錄影帶亦顯示了多種以前被忽略的巨核細胞的前驅細胞(progenitor cell)和血液幹細胞靜靜地停留在肺之血管分布外;估計每隻老鼠約有一百萬個。   新發現的血液幹細胞能修復受損的骨髓 巨核細胞及血幹細胞的發現引起了一個疑問:這些細胞如何在肺及骨髓之間往復來回。為了探求真相,研究人員以巧妙的肺移植來進行研究。第一個試驗顯示由於血液的機械力或許是一些我們還未知的分子信號,肺可能是一個理想的製造血小板的生物反應器。第二個試驗顯示:低血小板的老鼠做了肺移植後,移植肺中巨核前驅細胞被低血小板活化而造出健康的新巨核細胞,恢復了正常製造血小板功能。   最後研究人員將所有細胞均有螢光標示的健康肺移植到骨髓缺乏正常血液幹細胞的基改老鼠身上;受植老鼠的骨髓分析顯示,從移植肺來的螢光細胞很快就移行到受損的骨髓,並產生不只血小板還有多種血細胞,包括免疫細胞如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 B cells和T cells。這些試驗顯示:肺是多種血球前驅細胞(progenitor cells)和幹細胞的家,能夠修復受損骨髓的幹細胞,亦可恢復血液成份的製造。   這些試驗結果也引起有關血小板減少症的相關討論。特別是研究顯示建議以基改的巨核細胞來治療血小板疾病的研究人員應該要思考以肺作為血小板製造來源。這個研究亦提供了幹細胞生物學家一個新方向,以探索骨髓和肺如何攜手合作「通過幹細胞交換,營造一個健康的血液系統」。   這些觀察改變了即存有關血細胞形成,肺生物疾病和移植的模式。 對於血幹細胞和前驅細胞在骨髓間自由往復的觀察,讓越來越多認為「幹細胞可能比我們認知的更活躍」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支撐。Looney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造血幹細胞並不駐宿在一個地方,而是游行在血流裡面。或許在各種器官裡“出國留學”是幹細胞教育的正常作業。」   資料來源:Nature    
+ read more
空氣污染降低你的好膽固醇?
2017.04.18
空氣污染降低你的好膽固醇?
空氣汙染的威脅日益嚴重,目前已知嚴重的空氣汙染與健康息息相關。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和懸浮微粒會造成肺部及呼吸系統傷害,一般來說小孩與老年人較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但成年人也會因為空氣汙染損害健康。   近期一份發表於動脈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學期刊(journ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上的研究,選擇6,654位居住於交通空氣污染嚴重處的美國中、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其高密度脂蛋白(HDL)普遍偏低。研究人員表示,暴露於高濃度懸浮微粒空氣中超過三個月與HDL指數降低之間具有相關性。   研究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Griffith Bell表示:「嚴重空氣汙染可造成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短期或中等程度暴露於空氣汙染中也會對HDL造成影響。   研究指出嚴重的空氣汙染與膽固醇變化之間存在關聯性,暴露於空汙環境中也會對心臟造成傷害。此外,研究也發現長期暴露在交通空氣汙染所產生的黑碳中,與「好的」膽固醇降低有明顯相關。   而男性與女性對於空氣污染的反應不同,以同樣暴露於嚴重汙染的低HDL來看,女性的健康風險更大。     來源:NDTV    
+ read more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2017.04.10
體重過重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事後避孕藥是女性經歷不安全性行為或是避孕失敗後常見的緊急避孕方法,然其避孕效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降低,其中過重者服藥的效果長期以來存有爭議。而今,英國性與生育健康學院(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明確指出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女性服藥後藥效可能降低。   事後避孕藥是透過高劑量的荷爾蒙來延遲、干預排卵及干擾受精過程進而達到避孕的目的。性與生育健康學院的副主席Jane Dickson博士指出,實證顯示這樣的機轉在過重女性身上可能因藥物在血流中被稀釋而使避孕效果降低。   Dickson博士建議,過重的女性若擔心避孕失敗,可以服用兩粒事後避孕藥;或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IUD)。他解釋,避孕環不僅不會受到體重影響,臨床試驗也顯示其避孕失敗的可能性不到1%。   性與生育健康學院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有95%的女性在需要緊急避孕時選擇使用事後避孕藥而非避孕環,可能原因為使用避孕環需要由專業醫師植入,因此取得門檻相較事後避孕藥高。[1]目前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已在鼓勵健康專業人員建議女性使用避孕環來達到更高的避孕效果。   對於性與生育健康學院公布的建議,HRA Pharma藥廠的市場經理回應說明他們不希望女性誤解這份建議內容並誤以為沒有適合的事後避孕藥可以使用。藥廠指出,他們的事後避孕藥並不會受到體重或是BMI值影響,依然能在多數女性身上發揮效果。此外,HRA Pharma藥廠也指出,研究顯示有四分之三需要緊急避孕的女性第一時間是找藥局,而在藥局並無法立即給予女性使用避孕環,顯示事後避孕藥仍是多數女性所需的緊急避孕方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目前在台灣事後避孕藥需要透過醫師開立處方箋方能取得,以確保需要藥物的女性其身體狀況適合服藥且了解服藥方式及注意事項。而對於藥廠回應事後避孕藥的藥效不會受體重影響一事,我們認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過往病史與服藥經驗皆不同,基於健康與安全的考量,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再行判斷較為合宜。   資料來源:Faculty of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care、Daily Mail   【關於事後避孕藥,你還可以了解更多!】 事後緊急避孕藥,需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1] 在部分歐美國家,事後避孕藥可直接至藥局向藥師購得。按照台灣當前的規範,事後避孕藥為處方藥,需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籤才能取得。
+ read more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2017.04.06
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無效?
近日一項由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大多數失禁治療方式無助於減緩病症。   目前的失禁治療方式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而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手術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2005~2015年間數千篇論及各種尿失禁治療方案的文獻與相關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成功率為82%;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成功率為53%;藥物治療與填充劑的成功率則分別為49%、37%。   同時身為Sahlgrenska 學院婦產科教授與哥德堡大學追蹤研究中心的負責人,Ian Milsom表示,「不幸的是,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實際治癒病情,…除了外科手術,其餘治療方式的結果並不理想。而問題在將來會變得更糟,因為,眾所皆知,我們的人口正在老化。」   並且,他也認為:「考慮到這些藥物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的龐大負擔,這樣的結果並不樂觀。…相比之下,手術是一個更簡單和更有效的選擇,且即便從長遠看來也擁有較強勁的成果。」   最後,Milsom也提到現有的研究並未聚焦於老年人或具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群,儘管他們最有可能經歷尿失禁或大便失禁問題。   Milsom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人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接受手術,但台灣女人健康網還是在此提醒大家,醫學研究的結果呈現的是一個趨勢;因應身體狀況、生活方式與資源等的不同,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有任何問題或是新的想法還是先向自己的醫師諮詢過後再做決定會比較適當。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ASCO發布第一個HPV疫苗全球接種指引
2017.03.22
ASCO發布第一個HPV疫苗全球接種指引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近日發布了一項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臨床實踐指引。這份指引與過往不同之處在於,這是第一個針對世界上多個不同社會經濟結構與資源環境地區量身定制的子宮頸癌預防指引;希望能為全球的醫事人員提供具實證基礎的指導。   世界上所有的子宮頸癌幾乎都是感染HPV所致。雖然感染HPV也可能導致生殖器疣和某些其他癌症,但子宮頸癌是迄今為止與HPV感染相關最常見的嚴重病症。而與其他現有的HPV疫苗接種指南不同,ASCO本次的指導重點是專門用於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接種。   此份建議指引由跨國和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完成。由來自腫瘤學、婦產科、公共衛生、癌症控制、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衛生經濟學、行為/實踐科學和患者宣的學者組成專家小組,其中包括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HPV和HPV疫苗研究領導者。   專家小組審查1966年至2015年間所發表的相關文獻,包括系統評價、現有指導方針和成本效益分析。並強化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美國疾管局(CDC)指引、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德國指引和澳大利亞免疫準則中提出的一些建議。   這份指引根據資源配置程度的不同,提出了四個層次的具體建議,依序為基本的、有限的、加強的和最大的。這些資源涉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政資源,以及其衛生系統的發展,包括人員、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可即性。這份指南也補充了ASCO的另外兩個全球資源分層的子宮頸癌指南。   此份指引的主要建議有以下幾點: * 所有9至14歲的女孩都應接種兩劑HPV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兩劑間隔至少6個月,間隔時間可達12至15個月。 * 艾滋病毒(HIV)檢測呈陽性反應的女孩應接受三劑HPV疫苗施打。 * 針對於最大和加強的資源配置: 15歲以上且15歲以前已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的女孩可以使用兩劑的施打期程。 15歲以上未接種過HPV疫苗的女孩應接受三劑的施打時程。 而上述兩種施打方案都應在26歲前完成。 * 對於有限和基本的資源配置: 如果目標人群-9至14歲的女孩的接種覆蓋率達標之後仍存在足夠的資源,那麼,在9至14歲時接種過一劑的女孩或許可在15至26歲之間接受額外的劑量。 * 針對男孩:男孩接種是預防的次要考慮因素,無論資源環境如何。專家小組建議,只有在有針對性的女性人口覆蓋率至少達到50%之後,在最大、加強與有限的資源配置下才對男孩進行施打。在基本資源環境中不推薦男孩接種。   制定指引的專家小組聯合主席Silvia de Sanjosé博士說:「雖然HPV疫苗已經存在了十多年,但是在許多地方-包括美國在內的高資源國家-的疫苗使用狀況並不理想。…由於各國之間和國家內部的資源可用性差異很大,我們需要調整策略,以改善各地接種HPV疫苗的機會。…這項指引在適應不同資源配置情境給予HPV疫苗接種建議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期望它對全球衛生界產生重大影響。」   而近年來台灣也不斷有提出針對國中女生進行全面公費施打HPV疫苗的聲音。ASCO的指引或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與此同時我們也認為,疫苗若真的能幫助維護女性健康是大家皆樂見的事,但是當今關於HPV疫苗仍存在著許多疑問,諸如疫苗的安全性、效期等等;至今仍沒有人能肯定的回答HPV疫苗能維持多久的防護力、需不需要追加補打,畢竟誠如Silvia de Sanjosé博士所說,HPV疫苗問世也不過十多年光景,所能蒐集到的資料也僅此而已。且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如今市面上所販售的疫苗也不只一種,彼此之間是否可以混合施打?這些都是國家要推行公費施打前需要審慎思量的問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Global Oncology全球腫瘤學雜誌、ASCO    
+ read more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2017.03.21
美專家敦促為青少年、成人提供非處方避孕藥
根據研究顯示,2015年美國青少年出生率降至歷史最低,每千名15至19歲的女孩中僅有22.3名活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情況與避孕藥取得容易有關,並建議將口服避孕藥由處方藥改為非處方藥,提供給青少年和成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審查了過去幾十年來所發表的相關研究,發現大量證據支持口服避孕藥以非處方藥方式提供而不是限於處方藥。   這些研究的內容包含了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各種避孕方式的懷孕風險、青少年正確使用避孕藥的能力,以及避孕藥易於取得(作為非處方藥)可能對性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減少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擔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Krishna Upadhya博士指出: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在18歲之前,提早使用避孕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懷孕的風險。我們的結論也強調,讓青少年更容易取得各種避孕工具並不會導致更多的性行為,但會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   Upadhya和其研究團隊指出,青少年有足夠的推理能力,因此能夠對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否做出明智的決定。且學生的生活相較之下較為單純,較不會遭遇到特殊情況與行為的束縛,因此青少年更可能每天按時地服用。此外,青少年避孕失敗率與成年女性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青少年約有9成的時間能正確回答關於避孕使用方式的問題。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當藥物取得的方便性有所提升後,青少年的事後緊急避孕藥(plan B)使用率有所上升,從2002年的8%增加到2011~2013年間的22%。[推薦閱讀:事後避孕藥與一般口服避孕藥有甚麼不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放寬事後避孕藥服務了誰?;開放事後避孕藥好嗎?(影片)]   研究人員結論:口服避孕藥是普遍、安全和有效預防婦女和青少年懷孕的方法。 任何未來的非處方藥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受益,而且沒有科學的理由限制不同年齡的取用。   不過,這樣的建議是否能夠完全複製到台灣值得好好思考。畢竟國情間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醫療體制、社會文化價值與教育上都有許多差異。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執行仍有許多值得檢討改進之處,關於安全性行為的教導既不夠普及也不盡正確;貿然開放反而可能不利於良好情感關係與性別平權概念的發展(誠如本篇研究所發現,事後避孕藥使用率上升的狀況雖然可能與青少年出生率降低有關,但從社會文化與女性健康長遠的角度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仍值得質疑)。期許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能夠以人民身心健康福祉為思量此議題的出發點,首先投入更多心力提倡、重視安全性行為與性教育,其後再來考量藥品開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資料來源:青少年健康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