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15
你的DNA影響了你的生育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延後或放棄生育孩子,許多研究提出文化和社會經濟因素方面的解釋。基因或生物學方面的相關研究則遲遲未出現,直到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檢視了DNA如何影響我們的生育行為。
這項研究由自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系Nicola
Barban博士主持,對62份現有研究作整合分析,收集了60萬筆以上的資料。研究人員分析其中238,064名男性和女性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年齡,以及33萬男性和女性為擁有的孩子數量。研究同時從世界各地的機構收集250名社會學家、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的研究數據。
研究考察了人類的所有基因,試著找尋個人的生育選擇—如首次生育孩子的時間、孩子的數量等—與基因變異之間是否有關聯。這是首次,研究人員設法確定DNA不僅影響父母決定生孩子的年齡,還影響生育的孩子總數。
Barban
博士表示:「基因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但這是首次,我們確定DNA中影響行為的部分。」
研究人員發現DNA中有12個區域與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和生育的孩子總數有關。從這些區域大約可預測1%生育第一個孩子的時間,以及0.2%孩子總數的預測。
雖然數據看起來很小,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能夠預測1%的人類生殖行為,對生殖健康專家已有明顯助益。
同時,本次研究也發現這些DNA變異也與性徵出現的年齡有關,如女孩的初經年齡、男孩變聲的年齡、或者女性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的年齡。以及,初經較晚與更年期較晚出現的女性,也傾向較晚生育孩子。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來自牛津大學社會學系Melinda
Mills教授說:「也許有一天,醫生可以根據DNA訊息來回答患者最晚的生育年齡是幾歲。」
透過研究DNA中這12個領域及其功能,研究人員已經能夠確定24個基因在我們決定生孩子時發揮作用,並且其中一些基因已經確認與不孕有關。
這項新發現可能有助預測不孕症,還可以為想懷孕的家庭或單親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幫助;也可能增加輔助生殖技術(ART)的有效性。ART目前是侵入性的,有時具有風險,例如,可能會導致多胞胎,這對母親和嬰兒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來源: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6.11.14
分享/租用吸乳器,小心感染風險!
吸乳器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可能是很好的小幫手,但是最近美國食藥局(FDA)提醒有在使用吸乳器的新手媽媽們注意可能的風險。
FDA說明,除非吸乳器的設計有考量到多位使用者,否則租用或分享吸乳器是危險的,即使是在家人或朋友之間也是一樣。FDA婦產科器材/設備科的電子工程師及設備檢查員H.
Paige
Lewter提到,被汙染的吸乳器可能會讓媽媽及新生兒有被感染的風險。而FDA婦產科醫師Michael
Cumming則說明,感染分子可能存在於吸乳器及其配件上相當長的時間。
FDA還說明,如果要使用「分享型」的吸乳器,最好要準備自己的配件箱,當中包含裝母乳的容器、乳房罩、導管,以避免汙染。Lewter也提醒,「分享型」的吸乳器唯一可以共用的部分只有幫浦(pump)本身,因為該部分的設計並不會接觸到母乳。
最後,FDA提醒,不要購買已用過的單一使用者吸乳器,如果不確定如何分辨可諮詢熟悉母乳哺育的醫事人員。此外,也應在每次使用吸乳器後清洗、消毒器具,或向製造商詢問保持清潔的方法與細節。
資料來源: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2016.11.10
晚生不好?研究:35歲後生育的女性將會更聰明!
隨著教育與職場環境的改變,晚婚、晚生儼然已是現代社會的趨勢,不過這樣的發展究竟好不好?對婦女的身體健康有甚麼樣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女性年紀越大越容易在生育上遭遇困難,產後復原能力也越差;但近日有研究指出,晚一點生育將能夠增進婦女的腦力發展;在35歲後生育的婦女到中年時將比較早生育成家的女性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在一系列對健康的停經婦女所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女性生命中與性荷爾蒙變化有關的生殖事件-包括初經年齡、最後懷孕年齡、生育期長度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狀況-與晚年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
其中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為了解延後生育年齡與女性未來腦力發展之間的關聯,邀請了830名更年期婦女進行一系列測試-包括閱讀、單詞記憶,以及刻意在陳述事情時分散她們的注意力,接著要求她們重述所聽到的內容。
結果發現那些在24歲以後生下第一個孩子的婦女比生育年齡較年輕者擁有更好的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而那些在35歲後生下最後一個孩子的人具有更好的認知和言語記憶,並且生兩個比生一個對女性的大腦更好。
這樣的差異或許不是很直接的反應在生活習慣上,但是,較晚生育的女性在接受口頭測驗時所現出來的心智狀況確實更敏銳。
這份研究的理論基礎建基於:女性體內在懷孕期間激增的激素在過去已被發現對大腦的化學反應與功能有所影響。而有些學者相信,女性這些由生育經驗所引發的大腦變化將會持續一生,特別是在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的方面。
而亦有其他研究發現,那些延遲至20末或30初頭歲才懷孕的婦女在40歲時更可能享有較好的健康狀況。相反地,在15至24歲這段期間生育的女性在中年時的健康狀況較差。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女性晚些懷孕在生物學上是合理的,這將可能提供保護以防止後其生活中的認知衰退。
本次研究同時發現,長期服用避孕藥達10年以上的女性其言語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佳。另一方面,初經發生年齡較晚者,晚年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較大;晚於13歲才經歷初經被發現與認知能力之間呈現負相關。
研究人員說明上述都與激素有關,藥物中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可以對記憶和認知產生長期的影響。這些激素被認為與女性經歷初經時提升腦力的激素類似。
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Roksana
Karim博士說:雖然現階段的證據還不足以正式的建議婦女等到35歲以後才生育(或生下最後一個小孩),但我們發現較晚生育對女性晚年的認知能力確實是有正面且實質的影響的。同時,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這種現象的潛在機制,並了解首次懷孕年齡在這些現像中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想了解更多「晚生育」?推薦你閱讀以下文章】
女性最後一胎越晚生 反而活得更久
越晚懷孕越好?!
+ read more

2016.11.08
人工生殖產下的男性很可能繼承父親的生育問題
比利時教授Andre Van
Steirteghemat和其團隊日前發表研究指出,証據顯示人工受孕生下來的嬰兒可能遺傳父親的不孕症。
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人工受孕技術一開始主要是幫助精子數量低或精子活動緩慢(指精子無法浮游到卵子)的男性;醫生選擇最好的一個精子直接注射進卵子,受精卵在實驗室六天以後,移植到子宮。
這項技術在20多年前由Van
Steirteghemat教授首創;首位經由ICSI技術受孕的嬰兒則在1992年誕生;過去被視為無法生育者的最後選擇,但現在為英國半數以上人工受孕者所使用。2014年英國有超過37,000對夫妻(包括但不限於那些因丈夫精液問題而不易受孕者)接受ICSI;每年約有9,000名嬰兒因此誕生。
研究團隊找來54位於1992至1996年間經由ICSI誕生,現年18至22歲的男性,提供其精液採樣,並將之和57位經自然受孕所生的同年齡男性樣本做比較。結果發現經ICSI誕生者的精子濃度只有自然受孕者的一半,而精子總數和精子活動量則比自然受孕者少了兩倍多。
另一方面,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定義健康精液:一毫升精液的精子數量是一千五百萬或更多。經ICSI誕生者的精子低於一千五百萬的可能性多出了三倍。研究團隊也考量了其他可能影響精液品質的因素,如年齡、身高體重指數和生殖器畸形,但結果不變。
研究團隊一直以來就知道引起男子不孕的原因,通常是基因的關係,會延續到他們的兒子。但同時也指出,「雖然某種程度的低生育力會由父親遺傳到兒子,但研究發現接受ICSI的父親和其子兩者的精子濃度和其活動力並不一定相關;另一方面,存在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間有因果關係。遺傳基因是男性不孕症的一環,但很多其他的因素也可能造成干擾。」
研究團隊強調需要有機構和基金支持進行後續更多的研究,來追蹤人工受孕生下來的孩子,了解其生育力和一般的健康狀況。譬如父親和兒子配對樣本分析和擴大研究的對象;以及有關基因、受孕方式、胎兒成長類型與出生體重等影響ICSI男性生育能力的因素。
資料來源: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2016.11.04
避孕藥造成憂鬱症?
近日,一項來自丹麥的研究顯示,賀爾蒙(或稱激素)避孕處方-比如避孕藥-與憂鬱症間存在相當關連性,且這個關聯性強度在青少年女性中尤其顯著。
研究以調查2000~2013年間,年齡在15~34歲的丹麥女性為主(不包含已有憂鬱症或相關病情者)。這項研究大量參考了丹麥醫學體制長期一絲不苟且完整的醫療紀錄。(許多國家的醫療紀錄因受制於運作系統而無法確實追蹤民眾的健康狀況,資料整合度並不高,無法進行類似研究。)
研究根據丹麥國家處方登記中心的數據了解這些女性服用賀爾蒙避孕藥物的時間;包含所有組合型避孕藥(最常使用)的處方箋,以及其他如節育植入和黃體激素等所有透過激素避孕的方式。為了使研究更完善,受訪者必須在使用激素處方後的六個月內持續使用。歷經平均為期6.4年的追蹤,最終獲得了超過100萬個女性的數據可供分析;而不管在任何時期,都有55%的女性持續使用此避孕方式。
接著,依據這些女性被開抗憂鬱症處方或是任何與憂鬱症相關的醫療措施紀錄判斷她們患有憂鬱症的時間。在研究期間,共有23,000個被診斷為憂鬱症的病例,以及133,178個抗憂鬱症的處方(許多憂鬱症病患被開超過一個處方)。
透過分析比較避孕藥的使用與憂鬱症確診的時間差,研究者可以得知這些女性被診斷出憂鬱症時是否仍在使用賀爾蒙避孕。結果顯示,女性在使用賀爾蒙避孕期間,確實更常被診斷出憂鬱症。整體而言,女性在使用賀爾蒙避孕的同時增加20%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中,15~19歲青少女的患病風險甚至激升至80%,且在各種激素避孕藥的使用研究中都顯現出此風險驟升。
但這並不表示避孕必然造成憂鬱症,觀察性的世代研究方法只顯示出潛在的關聯性。在避孕期間仍有許多非藥物性的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女性憂鬱症,比如使他們陷入其中的情感關係。避孕藥品的使用也不一定與避孕相關,有可能是用來改善月經的相關症狀或經痛,抗憂鬱症處方也不完全被使用在憂鬱症治療上,比如焦慮症候群或部分慢性疼痛綜合症。
然而,超過100萬女性及其所影響人數(尤其是青少年女性)仍無法忽視,這份研究結果並不表示女性不該使用避孕用品,但希望能藉此提醒處方箋的開立者及病人都應該把憂鬱症當作其中一種可能的副作用,且罹患憂鬱症風險較高的女性也應該選擇其他非激素型的避孕用品。
資料來源:JAMA Psychiatry
+ read more

2016.11.03
為什麼女性會有性高潮?
女性性高潮:性活動時經歷到的強烈快感。不同於男性性高潮伴隨著射精這樣實質的行為與其背後所代表的繁殖意義,女性的性高潮似乎只是一種感覺⋯⋯是否真是如此?為什麼女人會有高潮?這是一個讓科學家困惑已久的問題。但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女性高潮曾有起到促進排卵的作用。
來自New
Haven耶魯大學的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教授Gunter
Wagner(本篇研究的共同作者)指出,過去試圖揭示女性為什麼性高潮的研究都將焦點集中在“人類生物學和特質,而非其進化起源。”
為了填補這塊空白,研究團隊進行了高潮在各物種間如何演化的分析。更精確的說,他們觀察與人女性性高潮相關聯的特定生理特徵-釋放催乳素和催產素-是否也會在其他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出現,若是,它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女性的卵巢週期並不依賴於性活動的活躍程度,然而其他哺乳動物的排卵卻是透過雄性誘導。
從他們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由於男性誘導排卵的狀況先發生改變,自發排卵源應運而生,後來不斷發展。
同時,研究團隊也在這次研究中比較了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生殖器。結果發現,隨著演化,陰蒂-當街收到足夠刺激時,可以誘發性高潮的女性性器官-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
它曾經位於陰道內或與陰道接近。Wagner及其同事表示,這樣的改變減少了陰蒂在性交過程中獲得足夠刺激的可能性,也因此,透過性交時的性高潮誘導催乳素和催產素的可能性較小。
依此,研究人員推測,女性性高潮可能曾經在繁衍過程扮演起直接作用的角色-換句話說,一個能夠觸發排卵的反射。他們認為,這種反射在歷經演變後成為多餘;
它現在僅是一個性活動過程中愉悅的感覺。
資料來源:耶魯大學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