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2016.05.26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現在是塑膠的時代,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塑膠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電、家具、文具還有各種容器-特別是承裝食物或飲品的容器-都由塑料製造而成。儘管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塑膠有害人體健康,但塑膠製品仍無處不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時常引用瓶裝水,使嬰兒出生前就暴露在一個普遍使用塑料的生長環境下,會造成而且增加其童年時的肥胖風險。   在塑膠製物品中有一種常見的化學成分叫做雙酚A(BPA),這像廣泛使用的化學成分可見於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寶特瓶裝水、金屬的食品罐和發票收據的紙張。BPA同時也是影響人體內分泌的干擾物質。   研究團隊蒐集了369對母子女的從懷孕期到孩童期尿液樣本,並追蹤紀錄孩童5歲與7歲時的脂肪質量指數(Fat Mass Index, FMI;一項計算身高、體脂率與腰圍而得的數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讓胎兒暴露在使用BPA的環境中,會增加其高脂肪質量指數的風險。研究中高達94%的婦女以及其學齡孩童的尿液檢測都顯示體脂肪增加。同時,暴露在高濃度BPA下的兒童有較高於同儕平均體重的肥胖跡象。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主持人Lori Hoepner說明,BPA會改變孩童的新陳代謝,導致他們在成長初期就形成肥胖的細胞。本次的研究以測定兒童體脂肪的方式進行,不同於傳統的產前測量,也不只考慮身高、體重,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出BPA導致了發育中的肥胖。同時,本篇研究也顯示BPA和體脂肪以及腰圍之間的關係在女童中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在男童身上則沒有顯著的關聯。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Andrew Rundle副教授認為,產前暴露於BPA中與兒童肥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結果顯示BPA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肥胖潛在因素。   此外,BPA也連結到其他幾個健康問題,如哮喘、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焦慮抑鬱、過早發育的青春期女孩、糖尿病和肥胖以及心臟疾病等。   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建議,為了減少接觸到BPA製品,應該避免食用罐頭食品以及3號和7號塑膠容器。盡量選擇新鮮或是冷凍的食品,並且使用玻璃、陶瓷或是不鏽鋼製的容器,尤其是當食物呈現在熱的、液體狀態下。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大家,雖然本研究提及的是寶特瓶瓶裝水,但是生活在台灣,我們特有的手搖杯飲料、便利商店飲食、小吃店文化都有可能是潛在風險噢!建議大家平時就自備水瓶,健康又環保噢!   資料來源:jour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摘除卵巢可能增加直腸癌罹癌風險?!
2016.05.06
摘除卵巢可能增加直腸癌罹癌風險?!
近日有新研究指出,接受卵巢摘除手術後的女性其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將會上升。   學者指出結直腸癌的發展受到的賀爾蒙的影響,而摘除卵巢會改變婦女的賀俺蒙分泌狀況。此篇研究分析了1965年至2011年之間195973位摘除卵巢的瑞典婦女資料,發現她們罹患結直腸癌的比率比一般人多出了30%。而在控制了其它影響因素後,研究者也發現摘除雙側卵巢的婦女罹患直腸癌風險較緊摘除一個卵巢者高出2.3倍。   計畫主持人Josefin Segelman博士表示,不論是否已經停經,這些婦女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都在接受卵巢摘除術後增加了。這突顯了作為預防性的卵巢摘除術對婦女而言是一個必須審慎考慮的選項。 _ _ 資料來源:英國外科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 read more
母乳好處被誇大?!社會文化影響力遭忽視
2016.05.05
母乳好處被誇大?!社會文化影響力遭忽視
母乳富含多種營養,有益嬰兒的免疫力、發育等是許多人的共識,但是母乳是否就是嬰兒最好的營養來源?而每位母親都應該以母乳哺育?近日有研究指出過去許多相關研究並未納入如社會、文化、經濟等會影響母親母乳哺育與否的因素,忽略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研究得出母乳哺育對嬰兒有多種好處但實際上其影響力並沒有達到顯著的結果。   這份研究在美國國家青少年長期追蹤研究的資料庫中尋找手足間一位有被母乳哺育,另一位則無的家庭,並觀察三個生理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氣喘;三個行為指標:過動、對父母的依附行為及行為上的順從性;五個預測學術表現的指標以及十個母親的變項如:年齡、種族、婚姻狀態、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吸菸與喝酒習慣等,最後分析比較這些因素的影響力。   研究發現,當他們把分析限制在手足之間的比較,並且僅考量家庭內的影響因素時,原本母乳哺育與孩童身心健康的正向關聯性下降許多並且不再顯著。顯示過去發現母乳哺育帶來的長期益處,本質上可能其實與每個家庭的人口特質如社經地位、種族等更為相關,例如:白人小孩比黑人小孩被母乳哺育的比率高且延續至6個月的比率也比較高、收入越多母親母乳哺育的比率越高、母親學歷越高其母乳哺育的比率也越高等。顯示母乳哺育的比率高低呈現出某種趨勢,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   支持母乳哺育的退休家庭醫師Harriet Hall也因這份研究結果而認為過去證實母乳哺育好處的研究須被重新反省檢驗。Harriet Hall說明,母乳哺育可能會影響到女性工作效率、工作時數及家庭收入,並且有些女性生理上無法哺餵母乳或容易面臨困難等,而既然母乳哺育的好處被誇大,配方奶其實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使用配方奶的女性不需因認為無法給孩子營養而感到罪惡。此外,社會在提供訊息時給母親時應考慮到其可能面臨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再謹慎地給予適當的資訊供其選擇是要以對孩童的經濟支持為重,還是要實現母乳哺育的潛力。   資料來源:Science-Based Medicine    
+ read more
為什麼會有異卵雙胞胎?謎團首次揭曉!
2016.05.03
為什麼會有異卵雙胞胎?謎團首次揭曉!
為什麼有人會生雙胞胎,有些人不會?這是一個大家深感興趣的問題。而若一個女人的女性家族曾出現過異卵雙胞胎,那麼她也極有可能會生出雙胞胎,這樣的現象更是謎般地令人不解。   今年4月,終於有研究首次揭開了這個謎底。研究揭露了異卵雙生和兩個基因有關,這兩個基因分別掌控了卵泡刺激素(促成卵泡成熟的激素)的分泌及卵巢對於卵泡刺激素的敏感度。   在這項大型跨國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荷蘭、澳洲及美國這3個國家逾上萬筆雙胞胎資料庫。他們發現異卵雙生(非經過人工協助生殖者)的基因有變異(gene variants),其發生頻率和同卵雙生者不一樣。這個結果在冰島也得到同樣證實。   主導此項研究的荷蘭科學家Boomsma指出這兩個變異基因,一個是FSHB,另一個是SMAD3。其中,前者讓卵巢分泌高於平常量的卵泡刺激素,促成一次多個卵子成熟,易發生多個卵子受精而有雙胞或多胞胎。後者則可能和卵巢對於卵泡刺激素的反應有關;也就是說,即使卵泡刺激素的分泌正常,但是這個變樣基因讓卵巢反應更敏感,於是也促成一次多個卵子成熟。   FSHB變異增加雙胞胎的機率為18%;SMAD3為9%;如果兩者皆有則為29%。Boomsma表示,可見應該有更多的基因和雙生有關。目前這樣兩個變異基因的發現僅是雙胞胎拼圖裡的第一塊。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read more
產後的性:何時可以恢復性生活呢?
2016.04.26
產後的性:何時可以恢復性生活呢?
不少女性都會同意,在生產過後,最後一件會在意的事,才是性。即便她們的伴侶多數不這麼想!另一方面,有些女性也許在生產後不久,就準備好要恢復性生活了,然而,何時才是「對的時間」呢?   重新展開性生活前的評估   生產過後,妳的身體正處於復原的階段,失血停止了、撕裂傷口正癒合、子宮頸關閉了。過早開始性交是不被建議的,尤其在頭兩周,會有產後出血或子宮感染的風險。   一般來說,陰道產或剖腹產後的前四到六周,最好避免性生活。而在開始恢復性生活之前先向醫師諮詢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經歷了剖腹產、會陰撕裂或會陰切開術後,最好於產後6周回診與醫事人員確認過復原狀況後再開始恢復性生活。 生產後,女性準備好要開始恢復性交前需檢視幾項要素,包括: * 疼痛等級 * 疲勞 * 壓力 * 性慾望 * 對性或懷孕的恐懼 * 陰道的乾燥程度 * 產後憂鬱   產後的性,會是什麼滋味呢?   由於肌肉的張力和延展力下降,生產後的性,也許會有些不同。一般來說,子宮肌肉張力的鬆弛是暫時的,但也會被一些因素所影響,如基因、嬰兒尺寸、生產的次數,以及是否有進行凱格爾練習(Kegel exercises)。   荷爾蒙會造成不同的性趣,而有時候,也會造成不適的症狀。譬如,在性交時,你的胸部可能因為荷爾蒙對性高潮的回應而漏奶。遇到這個狀況,可以在性交前試著先把奶擠出,以獲得減緩。許多女性也會因賀爾蒙變化影響而有陰道乾燥的困擾;若有哺乳,陰道乾燥通常會持續四到六周的期間,這是肇因於低雌激素的關係。而除了低雌激素的原因之外,感到疼痛的性,也會伴隨著生產後會持續幾個月的會陰撕裂或會陰側切。這都可能降低妳的性慾。 若想減低產後性生活的疼痛,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步驟: * 以多樣化的性姿勢來控制性交的深入程度 * 增加陰道的濕潤 * 吃止痛藥 * 清空膀胱 * 洗個溫水澡   不需醫生開處方即能讓陰道濕潤的乳霜或乳膠,可能在於減緩陰道乾燥是有效的。如果你使用保險套來避孕,建議可以挑選外層潤滑液為水性的,以避免弱化乳膠的效果。   以口或手的刺激也是復原階段的選項。對於某些人而言,跟骨盆復健師預約,也是被推薦的,骨盆復健師可以評估與處理疼痛的產後性行為。   生產之後的節育選項   在生產後,有個可信賴的節育方式,對於避免非預期懷孕是重要的。如果你想要立即的避孕,建議考慮使用保險套、只含黃體素的避孕藥等方式。   至於使用銅或荷爾蒙子宮內避孕器的時機、使用過濾性避孕屏障裝置(如陰道隔膜或子宮頸帽),或是妳對於同時含有雌激素和黃體素(如藥丸或陰道環)的避孕方式感興趣,則應與妳的醫師討論是否適合。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女性在生產後重新開始性生活的時機,最終是個個人的決定。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好好維護自身的身體與性自主權,不要猶豫或害怕與伴侶以及妳的醫生討論每一個可能會出現的顧慮。   資料來源:MNT、Baby Center、Mayo Clinic、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