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女性心臟病研究摘要 AHA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
2016.04.21
女性心臟病研究摘要 AHA籲各界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
最近,美國心臟學會在其期刊Circulation針對女性心臟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發表了許多研究,期望能提升女性在心臟方面的健康照護品質。期刊編輯同時也是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及藥學學院教授的Harlan Krumholz說明,希望未來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討論能夠變成一種常態,讓更多人致力於女性健康方面的研究,以產出更多相關知識來提升過去經常被忽略的人口群—女性的醫療及健康照護品質。部分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整理如下:   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上,由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藥學院的博士Robert Wilensky主持的研究發現,雖然同一年齡冠心病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男比女高,但是50歲以下的女性患者在經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干預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即以導管尖處的球囊擴張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處-以後的第1年及第5年,血管再次阻塞及發生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的風險比男性高。而另一由布萊根婦女醫院血管中心及哈佛醫學院的醫學博士Deepak L. Bhatt主持的研究發現,同樣是因為冠心病而住院的65歲以上的患者,女性在出院時獲得的醫療照護不如男性,且較容易在3年內死亡,此研究的樣本為美國366家醫院的49,538名冠心病患者。   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一項由英國哥倫比亞大學Karin Humphries科學博士主持的研究發現,若罹患了阻塞性的冠心病,又同時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心臟病或不規律的心絞痛等,女性因心絞痛、心臟衰竭、心臟病及中風而再次住院或死亡的風險比男性高。此外,由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的醫藥博士Kim Lavoie主持的研究發現,有焦慮症或憂鬱症但沒有冠心病紀錄的女性,比沒有以上症狀的女性心臟缺血的情形較多,顯示女性可能因為憂鬱症或焦慮症的症狀與冠心病症狀有所重疊,而容易被延誤診斷或轉診。   最後,美國心臟學會的執行長Nancy Brown摘要了美國心臟學會主辦的Go Red for Women的成果與展望,她提到,自從2004年開辦以來,活動始終關注女性心臟病的教育、倡議及民眾警覺心的提升,平均每年降低了2%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2016年4月,將以五個研究中心為基礎成立婦女健康研究的網絡,藉此支持與女性心臟病之預防、診斷及治療有關的基礎醫學研究、臨床研究及以人口為基礎的研究。而台灣女人連線借鏡美國心臟學會,於今年三月舉辦首屆「為女著紅日」,結合了政治、商業與醫療領域的重要人士向民眾呼籲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藉此提升台灣人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心。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延伸閱讀: 聽台大醫師談女人「心」事 [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Q&A    
+ read more
為什麼女人會停經?聽聽演化生物學家怎麼說
2016.04.20
為什麼女人會停經?聽聽演化生物學家怎麼說
生命有一項重要的目的在於繁衍,將基因不斷延續至後代;可是女人與某些哺乳類動物卻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生命週期處在停經狀態,這似乎有違自然界的常理?為了解釋這個現象,日前英國利物浦科學家進行一項研究,試圖驗證常見的「祖母假說」(grandmother hypothesis),是否真的足以說明女人的停經演化。   停經現象最常見的解釋之一是「祖母假說」理論,認為年長女性在停經之後仍然活很久是為了幫忙照顧孫子;一方面幫助她的後代存活下來,另一方面也讓具生育力的年輕媽媽能安心繼續生下更多下一代,如此一來才能提高基因被延續下去的可能性。但另一派生殖失配(mismatch)觀點則提出反駁,指出停經的設計並未帶來選擇性的好處,會發生純粹只是因為人類本來的壽命較短,但現在卻愈活愈久,才出現這樣一個機制來因應。   不過這兩種解釋都存有一些問題。「祖母假說」無法說明有些女性並沒有和家人住在一起幫忙照顧孫子,而生殖失配假說則沒有解釋為何女人的生育期會這麼長。   英國這項研究使用26種哺乳類物種的資料,其中包括三種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種,研究者對資料分析壽命、家庭形式大小、以及男女在生育力停止後與家人同住的傾向之間的作用關係。   結果發現,任何單一的假設都無法適當解釋停經演化的原因。作者演化生物學家Arbuckle教授指出,結果推測女性停經先是偶然發生的,但之後在那些雄性傾向住在家裡、雌性會離開出生地生育後代的物種中又發現,選擇性的好處促使了女性更年期時間愈長。選擇性的好處來自於祖母幫助照顧家中的兒孫輩,由於女性在照顧工作上的表現來得比男性被信任,這樣的協助使得後代更可能繼續成功繁衍下去。這兩種看似衝突的說法在這項研究中被證實可能都是正確的,而且還能相互融合。   資料來源:Biology Letters期刊    
+ read more
瑞典將禁止任何形式的代理孕母
2016.04.19
瑞典將禁止任何形式的代理孕母
今年2月瑞典政府提出一份有關於人工生殖的報告,在報告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包括商業、無償及跨國尋找)的代理孕母,這項禁令預計將在今年實施。   此份報告訪談了多位代理孕母、醫師及由代理孕母所生的小孩。作者Eva Wendel Rosberg表示:之所以建議全面禁止的最主要原因是女性成為代孕母親所要面臨的壓力,包括懷孕以及生產所要面臨的風險。此外,在代孕協議中,女性可能還會承受許多未知的壓迫,如合約中的不合理要求。Wendel Rosberg的這份報告與三年前瑞典另一份由國家醫學倫理委員會所作的結論—應允許無償代理孕母不同;Wendel Rosberg解釋,國家醫學倫理委員會只聚焦於醫學倫理議題但未考慮其他複雜的法律層面及代孕合約問題,所以結論會有所不同。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支持無償代理孕母的立論基礎在於「給錢是對代理孕母的剝削」,所以代理孕母拿的錢越少,他就受越少的剝削。但事實上就算是無償的代理孕母,他依然會有與商業性代理孕母同樣的遭遇:被要求將懷胎十月的小孩送走;在懷孕期間改變其生活習慣並承受生產的風險與可能帶來的後遺症,甚至是死亡;就算這位善心的代理孕母被稱為「天使」,實質上他依然只是被視為一個裝載胎兒的「容器」。無償精神被社會所接受的唯一原因是長期以來評價女性的方式是以做了多大的「犧牲奉獻」,而不是她們「獲得」了什麼成就。再者,無償代理孕母合法化並無法禁止商業性的代理孕母,從英國的經驗來看甚至會增加其非法的代孕行為。   此外,在這份報告中也提到,目前到國外尋求代孕的行為事實上是一種剝削貧窮國家婦女的行為,也已經成為一種買賣小孩的產業。富裕國家的人們到海外「選購」婦女的生育能力,以滿足富人想要小孩的慾望,就像過去我們到貧窮國家採購廉價的工業產品一樣。   早在2013年,超過160個團體與個人所組成的婦女團體—歐洲婦女遊說(The European Women’s Lobby, EWL)就開始進行「禁止任何形式代孕行為」的遊說行動,並舉行多項活動(包括2015年5月在布魯塞爾以及2016年5月在法國巴黎的抗議活動)。在「歐洲婦女遊說」的努力下,歐洲議會呼籲其會員國應禁止代理孕母,而對於歐洲婦女遊說的分會—「瑞典婦女遊說」來說,該份報告是婦女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針對這份報告的主要反對聲浪來自於想要成為爸爸的男士們,他們認為:如果女性想要成為代理孕母不應該剝奪他們的機會。面對越來越多的男同志伴侶對於代理孕母的需求,瑞典政府是否真能禁止所有的代理孕母行為,恐怕還有變數。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Bioethics Research Library, Georgetown University、BioEdge    
+ read more
肥胖與不孕:全球男性的健康課題
2016.04.18
肥胖與不孕:全球男性的健康課題
過去,許多研究都將肥胖與不孕的問題聚焦於女性,不過,一個來自葡萄牙Porto大學的研究團隊則指出,不孕是一個肥胖男性不得不面對的無聲問題。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男性超重或肥胖人數大量增加的當代,這個健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由Pedro F. Oliveira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年間已經發表數篇研究,提供證據證明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在男性的生殖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人員(同時也是此研究團隊最新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Marco G. Alves說明:肥胖是一項嚴重打亂內分泌功能的代謝疾病。已知過量飲食造成的能量失衡會對腸道激素造成嚴重影響,而對於男性生殖系統的激素影響狀況如何仍有許多待解的疑問。若能完整了解那些與男性生育能力息息相關的激素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也能透過揭示其運作的機制和途徑來找出並進行針對肥胖男性的不孕治療。   該團隊強調,這些發現指向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呼籲政策制定者和媒體應認真關注。   資料來源: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 read more
12名日本女性控告HPV疫苗藥廠,反觀台灣...
2016.04.13
12名日本女性控告HPV疫苗藥廠,反觀台灣...
近日,日本有12名接種HPV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女性召開記者會,表示將於今年6月對日本政府及疫苗製造藥廠提出集體訴訟,也呼籲其他受害者出面。   HPV疫苗在日本引起的爭議早在2013年3月就開始,據當時的通報資料,接種HPV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的機率較其他疫苗高出許多;同年6月,日本政府也正式宣布要求地方政府不再鼓勵民眾施打HPV疫苗。2015年,日本名古屋市政府更針對HPV疫苗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展開罕見的大規模調查。   在日本甫傳出HPV疫苗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台灣曾有醫生於受訪時表示日本所施打的疫苗與台灣的不相同。事實上,目前有在生產HPV疫苗的兩家藥廠的疫苗,台灣都有引進;因此,「台灣施打的疫苗與日本不同」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該名醫師發表此言論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另一方面,每當國際上出現HPV疫苗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新聞時,我們的政府總會出面表示台灣並沒有這麼多不良反應的案例。而事實上,雖然衛福部確實建立了「HPV疫苗注射通報系統」,但是,這個系統並沒有跟各地方政府良好的串聯。據台灣女人連線2015年追蹤所得的資料,甚至有中央與地方數據不一致的狀況發生;而根據該年衛福部的回應:「有關公費施打縣市不良事件通報及追蹤由各縣市衛生局依權責處理」。可知目前台灣根本沒有一個整合完善、可以提供有效數據的通報及追蹤系統,更遑論能夠準確地了解HPV疫苗在台灣的施打成效以及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   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雖然HPV疫苗已通過政府核准上市,許多醫療院所與機構也都鼓勵民眾施打,但其有效性與安全性在國際上也確實存有許多爭議尚待更嚴謹的觀察與驗證。接種疫苗並非是防範感染HPV或子宮頸癌發生唯一途徑,確實做到安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比接種疫苗來得更為踏實的作法。   更多HPV疫苗的相關訊息請參見台灣女人健康網【HPV疫苗/子宮頸癌】專區    
+ read more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