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2016.06.24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曾於2008年聲明臨床醫師應於婦女孕期及產後介入並提供母乳哺育之支援來「促進」母乳哺育。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重新檢視了聲明,並在新的聲明草案中強調「支持」母乳哺育,避免形塑出迫使女性違背其意願而母乳哺育的印象,並承認應由母親自己去決定什麼是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哺育方法。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檢視了43個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及教育的臨床試驗,並發現每提供30位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就會多一位女性母乳哺育達6個月。此外,將試驗結果合併後,預測出若提供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女性有21%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持續至少3個月、20%的可能性以純母乳哺育3-6個月、16%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6個月。   然而,提供女性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與女性「開始」母乳哺育並沒有顯著相關;並且雖然許多證據顯示母乳哺育本身對嬰兒及女性健康有好處,但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嬰兒健康的影響上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直接的影響。再者,沒有任何研究報告在探討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母親健康的影響。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還檢視了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的潛在不良影響,包括與選擇母乳哺育有關的焦慮、愧疚感以及產後憂鬱症,並發現不同的研究得出衝突的結論。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Alex Kemper博士認為,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希望臨床醫師在重視母乳哺育的好處同時不要對女性施壓來促進母乳哺育,而是改以對想要母乳哺育的女性給予支持,避免女性因未選擇母乳哺育而感到罪惡。Kemper博士提到,母乳哺育與否是個應視母親個人狀況而定的私人選擇。   2016年10月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公布了最新聲明。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2016.06.22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在人體中過去普遍認為是無菌的地方,竟被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而這些地方指的就是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   研究人員還發現,罹患卵巢癌的女性相較於未罹癌的女性,在這些位置上有不同的細菌群體。這項發現引出了一個疑問——在上生殖道的細菌是否可能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   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Wendy Brewster博士在大學新聞發表會中表示:「這是個對生命的開始來說必不可少的地方——人們不會預期它充滿著細菌。但事實上就連在海洋底部的化學坑(chemical pits)裡都存在細菌,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輸卵管裡呢?」。   研究人員從25名女性的上生殖道取樣。這些女性們皆已接受子宮、輸卵管或卵巢的移除手術。其中有一些婦女罹患癌症,而另一些則無。利用基因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樣本中發現的細菌。並且,卵巢和輸卵管中所發現的細菌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發現,罹有卵巢癌的女性有更多潛在有害細菌的菌株。但若說這些細菌會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還言之過早。   Brewster說:「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生物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上生殖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種類的生物,我們想知道的是:這些生物是否會影響你罹癌?或是會影響癌症的特性嗎?如果你有不同種類的生物,你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該研究的作者建議需要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補充:這項研究是2016/6/7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所提出的。在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一般被視為初步的,直到研究已被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中。    
+ read more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16.06.16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偏頭痛是指頭部密集抽痛,並經常伴隨著疲憊感、嘔吐及對聲光敏感。過去已發現偏頭痛與中風風險增加有關,近來又有研究發現偏頭痛也可能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是尚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研究分析了參與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計畫(Nurses' Health Study II)的115,541名女性,他們皆無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紀錄,年齡在25-42歲之間,自1989年開始接受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團隊在分析過程中控制了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如:年齡、高血脂、糖尿病、吸菸、高血壓、心臟病家族史、更年期及是否有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服用避孕藥或阿斯匹靈等,以了解偏頭痛是否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據分析結果,有15%的女性被診斷患有偏頭痛;1.2%發生心臟疾病、中風或需要手術疏通血管;0.2%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後,發現有偏頭痛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是無偏頭痛者的1.5倍;並且有偏頭痛的女性較容易有過重、吸菸、高血脂及高血壓的現象,但是研究並未發現這些現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說明,雖然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之因素後結果依然成立,但如同任何觀察性研究一樣,此結果無法呈現出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因果關係。再者,此份研究首要的弱點即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證據顯示預防偏頭痛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的評論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Rebecca Burch及紐約州立大學博士Melissa Rayhill說明,雖然對有偏頭痛的個體而言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幅度小,但是從人口的角度來看,患偏頭痛者多,因此此結果仍具有重要性。然而,Burch博士及Rayhill博士提醒,任何人都不應試圖用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的關聯來影響治療方式。在缺乏足夠證據下,偏頭痛只能作為對醫療人員的提醒,應注意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並提供適當的檢查。若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透過運動、不吸菸、健康飲食等方法來改善。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年長女性糖尿病患者注意!史達汀藥物可能無效?
2016.06.06
年長女性糖尿病患者注意!史達汀藥物可能無效?
用以降低血脂的史達汀類藥物(Statins)如「立普妥」(Lipitor)等已被發現有增加女性糖尿病的副作用,前年更有千位美國婦女集體控告藥廠明知此類藥物有糖尿病風險卻未告知。最近,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停經婦女罹患糖尿病,服用Statins無法顯著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團隊由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Yunsheng Ma博士主導,以120,000名50-79歲參與「美國婦女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女性為研究對象,追蹤其健康狀況約13年;調查初始這群女性並未被診斷罹患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比較了服用Statins且罹患了糖尿病的女性,與未患糖尿病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組別一);未服用Statins且罹患了糖尿病的女性,與沒有糖尿病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組別二)。   研究發現,相較於未患糖尿病的女性,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不論服用Statins與否,「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皆較高;且服用與未服用之間上升之風險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不論是否服用Statins,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顯著上升。   主導研究的Yunsheng Ma博士說明,服用Statins仍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此份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並不能直接預測在罹患與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身上Statins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效性,臨床試驗的結果會是更可靠的資訊來源。然而,Yunsheng Ma博士認為,研究結果可能表示若我們可以降低與Statins有關的糖尿病,就能夠提升Statins的效果。因此研究團隊強調,停經婦女預防、追蹤、及注意糖尿病的重要性;有在服用Statins的停經婦女亦應謹慎。   此研究經費來自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且Yunsheng Ma博士表示研究與產業沒有任何金錢關係   資料來源:_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_      
+ read more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2016.06.02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生物醫學研究都有性別偏差問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嘗試改變這偏差現象,希望在生物醫學的最早研究階段都可以做到性別平衡,現階段至少希望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所贊助的計畫,要求必須同時將雄性與雌性的動物納入生物醫學研究中。   1990年晚期,研究者擔憂由於女性有懷孕的可能性,將女性納入藥物實驗中,將會胎兒畸形,因此實驗中的藥物一向只以男性做為實驗對象,動物實驗也遵從著這樣的模式。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主任Dr.Janine Clayton表示,一個以男性為主的藥物研究,卻將其結果套用於女性身上,在科學上是不適當的。因此,美國健康研究院與國會修正這個問題,要求所有的人體實驗都要納入男性與女性。   現今,雖然女性與男性都會參與人體實驗(至少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贊助的計畫是如此),但依然存在女性的藥物不良通報數遠高於男性的現象。在NIH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特定時間下架的10個藥物中,有8個藥物會讓女性有更嚴重的副作用。   Clayton主任認為,問題可能就是出在動物實驗階段未納入女性,所以無法得知女性服用藥物的經驗。在目前的動物實驗中,有80%的藥物研究僅有作雄性老鼠實驗,而老鼠實驗的結果將會影響對人體的實驗設計。   研究者不僅會因為其性別盲而忽略雌性動物研究的重要性;有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女性的賀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因此應該被排除在實驗之外,然而,女性荷爾蒙是否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到現在還是有爭議。有些例子則會以雄性動物容易打架,會影響實驗結果、或是雄性動物必須單獨放置於獸籠中為理由而被排除在外。   就算是同時將雄/雌性動物列入實驗,也會發生沒有做性別差異分析報告的情形。   Clayton主任表示,研究者錯過了早期關於醫藥如何影響不同性別的變項,因此,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在今(2016)年1月25日制定了一項政策,要求所有由NIH所贊助的實驗計畫,在有脊動物實驗時必須納入不同性別的動物,以了解男性與女性的生理。   當這個政策公告時,許多人雖然表示將雌性動物納入動物實驗是正確的,但如果目的是想要了解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僅規範動物實驗是不夠的,哈佛大學Richardson教授表示,NIH投注了1千萬美金將焦點放在所有實驗都要納入性別,包括動物實驗,但如此做恐會讓科學家忽略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北美,女性比男性服用更多藥物,比較常去看醫師,且女性對於身體的不舒服也比較敏感,比較願意報告,如果今天我們要知道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研究以瞭解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健康的影響。   加拿大免疫學者Ritz也表示,在很多實驗中,我們直覺會將男/女作比較,但我們不應該將這種差異直接認定就是生理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雄性動物通常都離群索居,而雌性動物則偏好群聚,尤其是在動物身上,我們常會忽略他們之間的社交動態,而單純從生理來解釋。   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神經科專家Voskuhl則表示,老鼠研究無法完整呈現人類為何男女的健康狀態會有所不同的複雜因素,除了人類自身之外,我們無法期待一個完美的模型來研究人類。但在很多例子中,動物實驗可以揭露人類不同差異重要發現。   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中,多以雄性動物實驗為主,所以沒有關於性別差異的報告出現,然而當開始用雌性動物做實驗後,研究者開始了解疾病進程的性別差異,這對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之女性患者有很大的助益,包括女性賀爾蒙可能會幫助減緩症狀;同樣在對於「疼痛」的研究中,由於對不同性別的動物做實驗,讓研究者發現雄性與雌性動物是透過不同的細胞與迴路來傳送疼痛,若可以套用在人類身上,則目前我們所研發出來的止痛藥不是對相較於男性,女性比較沒有效果,而是對女性來說完全沒有用,且當我們檢視止痛藥物的人體試驗結果時,面對只有一半的受試者有用的數據時,可能會做出整個放棄這個藥物的決定。   資料來源:NIH、NP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