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美容

激將法管用? 家人的嫌棄讓人越來越胖
2015.01.06
激將法管用? 家人的嫌棄讓人越來越胖
  最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常常被親友、伴侶嫌棄體重過重的女性更可能增加體重;反之,當女性接收到越多被肯定的正面訊息,其體重維持得更好,甚至能夠減少。 研究主持人Logel教授表示,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時,我們往往會轉向親友、愛人尋求支持與建議。對方給予的回應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此份研究的對象為大學年齡的女性(人口統計學上最常對自身體重感到不滿意的族群),研究人員詢問了她們的身高、體重,以及對於自身體重的看法;5個月後,研究人員詢問同一批女性是否有向親友、伴侶述說對於自身體重的擔憂,如果有,對方的反應是什麼;3個月後,再次追蹤她們的體重與期間對自身體體重的看法有無轉變。 平均而言,這些女性的BMI值都在加拿大健康組織的建議範圍內,她們所需要做的僅是維持好自己目前的體重,無須對自己過於嚴苛。但其中仍有許多女性在意自己的體重,而且多數都會向自己的親友、伴侶提起自己的擔憂。 總體來說,整個研究過程中,參與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出現體重增加的情形,不過是在正常範圍內。研究結果發現,在分享了對於自身體重的憂慮後,從親友、伴侶處接受到「妳看起來很好」這類正面回應的女性,體重都獲得良好維持,甚至減少;但是,獲得正面回應相對較少的女性體重則平均增加了將近2公斤。 Logel教授說明:許多研究都證實社會支持力量有益於我們的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我們愛的人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親友、伴侶的正面回應能讓女性更滿意、接受自己的身體,進而變得更有活力且合理進食。同時,正面回應也較不易讓女性感到壓力,而過去已有研究證實壓力是導致體重增加的一個原因。 資料來源:Personal Relationships  
+ read more
別再跑啦! 想瘦肚子,練舉重更有效!
2014.12.30
別再跑啦! 想瘦肚子,練舉重更有效!
  根據當前的醫學研究成果與論述,有氧運動的作用原理能夠幫助消耗人體內多餘的脂肪,因此許多想要瘦身減重的人,在制定運動計畫時會選擇慢跑、健走這一類的有氧運動。不過,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若想要有效消除腹部的脂肪,進行重量訓練會比跑步來得更有效。 過去許多研究將對象鎖定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患等特定族群,且研究時間較短等,得出的分析結果其實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此次研究團隊特別將焦點鎖定在健康的成人、不針對研究對象的BMI設限,且分析長時間的資料。 這份研究使用了10,500位40歲以上的美國男性在1996至2008年間於個人健康追蹤研究中所留下的資料,包括運動狀況、腰圍與體重等數據。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男性過去12年間運動狀況的改變對其腰圍的影響,結果發現有增加重量訓練時間的男性,腰圍縮減的幅度最大。以一天增加20分鐘運動時間計,進行重量訓練者其腰圍縮減幅度是從事有氧運動者的兩倍;選擇健走、爬樓梯等運動強度較低者的4倍。當然,若一直都坐著不動,腰腹部的肉可是會大幅增加的! 研究團隊強調,對於年紀較長的人而言,腰圍是一個比體重更重要的健康指標,過去已有研究證實腰腹部的脂肪堆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的風險。 研究主持人Rania Mekary也說明:肌肉量影響著人體基礎代謝能力,但年齡增長會影響肌肉縮減,過去只重視體重而忽略骨骼肌率(肌肉重量占總體重的百分比)的觀念需要被改變。雖然有氧運動減少體重的成效比重量訓練來得好,但最好的運動習慣還是應該兼顧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以維持適當的肌肉量。   資料來源:Obesity    
+ read more
皮膚微整形 小心仍可能出現術後不良事件!
2014.11.24
皮膚微整形 小心仍可能出現術後不良事件!
  醫美日益風行,許多女性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美美的,都不會排斥選擇一些強調「無安全疑慮」的醫美產品進行微整形,如:雷射、注射等療程,不過這裡我們要提醒妳:儘管這類醫美療程的風險性低,但絕非完全無副作用或不良事件! 過去研究有提及此類療程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很低,但對手術中及術後不良事件的描述卻不夠完整。根據近日一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在這類療程結束後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瘀青或紅腫、出現色素沉澱過多或過少情形、以及施術部位隆起等症狀。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共涵蓋來自8個不同區域、23位做醫美的皮膚科醫師,研究所蒐集的療程資料是在2011年3月底至12底之間完成,且包含每次施術後3個月內的經驗描述。當中資訊包括療程的種類;參與施術的醫師或醫事人員所記錄、病患自我呈報和電話追蹤的不良事件紀錄,若無法立即判斷是否為不良事件,病患會被要求於24小時內再回診追蹤。 在這份資料中可以看見一些常見的醫美微整形療程,如:注射神經毒素(如肉毒桿菌)、使用雷射及能量儀器。這些療程的目的包括去除毛髮、刺青、治療血管擴張症、黑斑及玫瑰斑、去除細紋與皺紋等等。 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在20,399件療程案例中有48件不良事件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進行鼻唇及眼皮部位等臉部為主的微整形之後,整體發生率為0.24%;縮小範圍至因療程引起的不良事件之發生率為0.18%。 發生這48件不良事件的療程有施做雷射、強脈衝光、電波;注射神經毒素、填充物。其中與注射填充物相關的不良事件是出現腫塊、小結節,其他則有雷射造成色素過度沉澱、雷射加上注射造成持續性紫斑症、潰瘍。 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侵入性極小及非侵入性的療程會發生不良事件的機率非常小,且並沒有出現任何嚴重不良事件,大多數不良事件可在療程結束後的數周或數月之內得到復原。但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對希望透過皮膚微整形追求美麗的健康女性而言,即使未來傷害能夠復原,在承受不良事件的過程中,也已造成極大痛苦並影響生活,且皮膚微整形並非永久有效,在效期結束後需再次施作才能維持效果,但目前對於長期且頻繁施作微整形的副作用,國內外皆少有相關研究。此外,在此研究中的療程都是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進行操作,仍會發生0.18%的不良事件,更何況在台灣,只要具有醫師資格即可執行醫美醫療處置,若由非皮膚專科醫師施作,不良事件比例是否會更高,都是政府須進行本土研究深入探究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皮膚科學期刊(JAMA Dermatology)    
+ read more
時尚產業如何透過雜誌讓女人相信「美貌神話」
2014.11.13
時尚產業如何透過雜誌讓女人相信「美貌神話」
  「身體」是近代媒體、大眾文化的寵兒,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身體的裝扮、表演,更不乏如何對待、保養身體的論述。特別是女性的身體,最常出現在媒體中,作為一種展示。主流媒體呈現的女性身體形象及其影響力因此持續受到檢討,過去的研究普遍同意當代主流媒體中的纖瘦女體會導致女性對於自身身體不滿,進而喪失認同。不過,日前美國俄亥俄大學學者進行的調查卻發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51位女大學生參與,她們並不知道自己參與的是一項有關身體意象的調查,而是被告知要協助進行雜誌文章與廣告的內容評估。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蒐集了受試者平時閱讀雜誌的習慣、BMI值與對自身身體滿意度等相關訊息,而後,每天從銷量最好的女性時尚雜誌中選取16頁刊有纖瘦模特兒照片的雜誌頁面給受試者閱讀,並詢問受試者對當天雜誌內容的看法、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以及飲食狀況等。   經過整理分析後,研究人員將受試者觀看纖細模特兒照片的反應分為「自我評價」與「自我提升」兩類,前者會以模特兒作為評比自身身體的標準,在應答過程中顯示出較低的身體滿意度,研究期間進行飲食控制的機率也較高;後者將模特兒視為一個自己只要付出努力也可以達成-而且會達成-的目標,對自身身體的滿意度反而有所提升。同時,隨著研究的進行,研究人員發現在研究末期時,許多受試者的態度出現偏向「自我提升」的改變,對於模特兒的纖瘦身體形象產生更強的認同感。   學者認為這代表了每天接觸模特兒的纖瘦形象會讓人對這樣的身體形象感到熟悉,進而產生認同。如果只給受試者看一次纖瘦模特兒的照片,並要求馬上做出反應,多數的人一定都會表達出非常糟糕的身體滿意度。另一方面,由於此項研究給予受試者的資料是一份完整的雜誌頁面,不同過往其他研究只提供模特兒的照片給受試者,受試者得以透過雜誌文章內容得知如何讓自己變得跟模特兒一樣纖瘦美麗的方法,因此影響了受試者對於自身身體滿意度的提升。   最後,研究人員強調,就算女性閱讀時尚雜誌只是為了休閒娛樂,也應該注意雜誌內容會對讀者造成的影響。台灣女人連線也再次提醒大家,提升自身身體滿意度固然重要,但這樣的提升若是起因於偏頗的身體認同,仍會對身體、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     資料來源: _Health Communication_    
+ read more
減重成功的滿足感反可能加重厭食症病情
2014.10.15
減重成功的滿足感反可能加重厭食症病情
  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飲食失調疾病,在美國,15至24歲的女性中,厭食症引起的死亡率是其它死亡原因的12倍之多;在台灣,受到「瘦便是美」的審美觀影響,也有許多女性為減重瘦身節食而導致飲食失調的案例。   飲食失調疾病與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一直持續的收到關注,不過,過往的研究多將重點擺在負面情緒-諸如:悲傷、憤怒、失去控制感等-如何引發、影響厭食症。日前一篇發表於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狀態。   研究者Selby博士追蹤了118位18至58歲的女性厭食症患者,將這些女性連續兩週的心理狀態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發現,當這些女性表明自己感到自豪等對自我的良好感受時,厭食症的病症-諸如,催吐、使用瀉藥、限制卡路里攝取、過度運動、不斷檢查體重與體脂肪等行為-也會更頻繁地出現。Selby博士解釋這是因為減重成功的滿足感鼓勵了厭食症患者的疾病行為,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由於厭食症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複雜,若無妥善處理情緒很容易對於厭食病症造成負面影響。Selby博士強調「自覺擁有控制權」對患有厭食症的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心理學家必須想辦法將厭食症患者將減重成功時所感受到的正向情緒與她們生活中其他同樣能帶來快樂與幸福感的事物做連結,轉移對於體重控制投注的過多注意力。   資料來源: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年紀輕輕就節食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2014.08.12
年紀輕輕就節食可能埋下健康隱憂
  一份新出爐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若在年輕時就有節食的行為,日後容易產生一些傷害健康的惡習。   這項於1982年至2012年間進行的研究訪問了超過2100位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的大學女生,了解她們的節食行為,包含頻率、何時開始與策略(如減少脂肪攝取或計算卡路里等),並且在間隔10後再次追蹤這些受訪者的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越早開始有節食行為的女性,日後越可能選擇催吐、使用瀉藥等極端的手段進行體重控制;同時,研究人員也Holland指出,當這些女性邁入30歲後,越可能會有肥胖、飲食失調與酗酒等問題開始浮現。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的研究成果僅足以指出關聯,但尚未能看出因果關係。因為還有許多可能的因素並未在此次研究中受到檢視,像是基因、飲食偏好、母親與同儕是否有進行節食等。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在發育期曾有顯著減重成果的人,日後可能會因此投注更多心力控制飲食,反易導致飲食失調的問題發生。   針對上述發現,邁阿密兒童醫院的Comkornruecha博士補充說明並非所有年輕時的節食行為都會發展成飲食失調。許多飲食失調患者同時受到焦慮症、強迫症等病症困擾。但是這篇研究並未將焦慮與其他心理狀況納入分析。   Comkornruecha博士認為這項研究要傳遞的訊息是鼓勵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使用健康、適當的方式控制體重,避免迅速的減重;不要錯誤的迷戀「理想體重」;謹慎交友,避免因為同儕影響而選用不適當的減重方式或染上惡習。   資料來源: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gestive Behavior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