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女性應將COVID疫苗接種和乳房攝影的時間錯開6週
女性在準備接種COVID疫苗時要注意這點….
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接種COVID疫苗的有時會發生腋下淋巴結暫時性的腫脹,可能會干擾醫生對乳房攝影(mammograms)的判讀。
因此,建議女性先進行乳房攝影或將其推遲到疫苗接種後六週,以免造成混淆。
腫塊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人們在上臂接種疫苗時,那側的腋窩內的淋巴結通常會被活化並腫脹。這是您的身體正在準備保護性的免疫反應。
注射COVID後,有些人的腋窩腫脹比其他人嚴重。儘管估計數字各不相同,但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在那兒感到腫塊,且不總是那麼疼痛。
要注意的是這些腫塊不是乳癌,並且無害。它們在接種疫苗後一到兩週內也會消失。
但是,淋巴結腫大會影響乳癌篩檢的成像,例如:乳房攝影或超聲檢查。這是因為它_看起來像是從_乳房擴散到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的乳癌。這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
淋巴結腫大可能導致女性進行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或排除乳癌。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檢查,如再次攝影、侵入性切片和患者焦慮。
因此,在推廣全民COVID疫苗接種之前,我們必須提醒民眾乳房攝影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在50歲以上婦女。
那麼,新建議的背後是什麼?
COVID疫苗相關的淋巴結腫大的報告來自美國出現,其中超過9千萬人已接種輝瑞或Moderna的疫苗。
這導致淋巴結腫大出現在乳房X線攝影和超音波聲檢查中。
根據澳大利皇家紐西蘭放射學院的報導,阿斯利康(AZ)疫苗尚未有這種類型的腫脹報導。
但是,由於活化免疫系統是所有疫苗的工作。我們已經看到除COVID以外的其他疫苗也有類似的腫脹。因此,我們可能還會在其他COVID疫苗中看到它。但是,我們尚未看到來自英國和其他在使用阿斯利康疫苗方面有更多經驗的國家公佈的數據,以證實這一點。
儘管如此,該學院還是建議女性在未接種COVID疫苗之前或在接種疫苗後六週進行乳房攝影,但不指定任何特定的COVID疫苗。
有人提出了一種更實用的方法,即監測注射側腋下淋巴結腫大的任何疑似病例,並且僅在六週後腫脹仍沒有減輕的情況下,再進一步調查。
為什麼這個這麼重要?
對於沒有症狀的女性,繼續進行COVID疫苗接種和乳房攝影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透過篩檢找出患有乳癌的婦女很重要,但不要對健康婦女進行過多檢查也很重要。因此,合理的做法是沒有症狀的健康女性在短時間內延遲乳癌篩檢,並且不要對沒有癌症的女性進行過多檢查。
根據最近的建議,女性就醫時,應向其醫師提及其COVID疫苗的接種狀況,以便他們在解讀X光影像時可以考慮到這一點。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4.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28
腋下腫?!是疫苗副作用 不是乳癌啦!
乳房攝影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不一定是和乳癌有關
疫苗接種也可能會引起腋下淋巴結腫大
隨著越來越多人接種COVID-19疫苗,一個並非不尋常的副作用引起注意: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在腋下。雖然是正常的現象,但卻可能造成女性與醫療人員的焦慮,因為有些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
腋下淋巴腫大是免疫系統在起作用
淋巴結是免疫細胞所在的主要位置,免疫細胞能辨識出疾病,啟動免疫系統。接種疫苗、生病或感染後,淋巴結腫大是正常的,那是發生免疫反應的部位。
腫脹的淋巴結通常最靠近患病部位,例如,如果罹患鏈球菌性喉炎,則頸部的淋巴結會腫脹;罹患性傳染病或陰道感染,腹股溝的淋巴結可能會腫脹。部分乳癌患者的腋窩淋巴結也會腫大,對於不知道接種疫苗後也可能會有這種現象的的女性而言,可能會很焦慮。
疫苗為什麼會導致淋巴結腫大?
COVID-19疫苗中有COVID-19病毒成分,目的是使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反應,訓練身體製造抵抗病毒的抗體。未來,當我們真的暴露於COVID-19病毒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從而降低感染症狀或不會造成感染。
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啟動,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例如輕微發燒、身體疼痛和淋巴結腫大。由於COVID-19疫苗是注射在手臂,可能讓腋窩中的淋巴結反應並腫脹。
COVID-19疫苗可能影響乳癌判讀
然而,雖然腋下淋巴結腫大是接種疫苗後正常反應,但是當在乳房攝影上看到時,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因癌症而淋巴結腫大。
美國麻省總醫院Constance
Lehman醫師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在乳房影像門診中看到比以往更多的淋巴結腫大患者,詢問過後發現他們在最近接種了COVID-19疫苗。
充分告知 降低患者的焦慮
雖然檢測淋巴結就可以確認不是癌症,但隨著接種疫苗的人增加,這種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了降低患者的焦慮及避免醫療人員的困惑,美國麻省總醫院組成專案小組,對此現象提出對策,將來此相關資訊應同時傳達給醫事人員和患者,以避免延誤疫苗接種和乳癌的診斷。
Lehman醫師表示,同時也希望這些方法能減少患者的焦慮感、減低醫療服務人員的負擔,並免除不必要的篩檢花費,除非腫脹持續存在或患者還有其他健康問題。
給患者的訊息中,可能會有:「在您乳房成像上看到最近接種COVID-19疫苗那一側的腋窩淋巴結較腫大,這在接種COVID-19疫苗之後很常見的,是身體對疫苗的正常反應。但是,如果您感到腋下的腫塊持續了六週以上,則應儘速回診告知醫師。」。
編譯來源:UNC Health Care(2021.03.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23
新指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年齡應提前至45歲
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
篩檢的時間點是有效防治的關鍵
大腸癌目前是美國及台灣不分男女因癌症而死亡的第三大主因。在台灣,12年來它更位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其實大腸癌早期接受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提早大腸篩檢,它是最能夠預防的癌症。
過去十年美國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的傾向,促使《美國胃腸科學會》更新其指南。上次的發佈在2009年。
新指南發表在網上的《美國胃腸科期刊》,指出對有一般風險的人,篩檢應該在45歲就開始。過去的建議是50歲。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A.
Shaukat醫師表示:「40歳以上的人的風險比我們知道的更高。今天45歲的人和10年前50歳的風險一樣。」
在台灣,國民健康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50-74歲民眾每 2年
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目前大腸癌的發生似有年輕化的現象,政府應檢視是否也要降低的篩檢年齡。
自2009年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改進了許多。目前有七種不同的篩檢方式,從兩個步驟如糞便潛血測試、糞便DNA測試、電腦掃描大腸,到一個步驟的大腸鏡診斷。
在美國,雖然有多種篩檢的方法,公共衛生措施也鼓勵篩檢,美國民衆將近1/3仍未篩檢,理想的目標是應達80%以上。
指南簡介
指南的目標在減少晚期的腺腫瘤、大腸直腸癌和相關的死亡率。
有一般風險的男女,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年齡應從50降至45,規律性的篩檢維持到75歳。75歲以上的篩檢視病人個別狀況而定。
篩檢有兩種:一個步驟如大腸鏡,可以同時診斷和治療;或兩個步驟如糞便測試,如果呈陽性,需做大腸鏡。
對於不願意或不能做大腸鏡或糞便免疫潛血測試的人,大腸膠囊內視鏡是一個選項,如果測試是陰性的,重覆篩檢可在5年之內。
有大腸直腸癌家族歷史的人或直系血親60歲以下有晚期息肉,或直系血親不分年齡,有兩人以上患大腸直腸癌或晚期息肉,建議在40歲,或者最年輕癌症患者的前十年做大腸鏡。
以下是不同篩檢方法的時間表:
1)每年做糞便免疫潛血測驗
2)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3)每3年做一次多標糞便DNA測驗
4)每5-10年做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
5)每5年做一次電腦掃瞄大腸或大腸膠囊內視鏡
陽性多目標糞便DNA測試,若大腸鏡無問題,不需更進一步的檢查,10年後再篩檢。
不推薦以Septin9血液檢測篩檢。
內視鏡醫師應監測篩檢大腸鏡的品質指標。
大腸鏡檢查的醫師在抽回腸鏡時應至少花6分鐘的時間觀察黏膜。
在藥物預防上,除了篩檢外,建議低劑量阿斯匹靈給50-69歲在10年內至少有10%心血管疾病風險且沒有增加出血的風險的人,或願意服用阿司匹靈至少10年,以減少大腸直腸癌風險的人。
為了促進篩檢,需要發展有組織的策劃。如果第一次測試是陽性的,兩階段的篩檢要跟進。病人的引導和提醒,醫師的協助和推薦,以及支援臨床決定的工具,都可以促使病人遵守篩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3.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08
乳癌超越肺癌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表示,乳癌已經取代肺癌成為最常見的疾病,佔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將近12%。
世界癌症日(2/4)前夕癌症專家Andre
Ilbawi在聯合國上指出:「乳癌首次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幾乎都發生在女性的癌症數竟然超越發生在男女的癌症總數。這意味生理及環境因素變得對女健康的更加不利,政府要有更積極的女性健康策略來防制乳癌的盛行。
全球癌症概況
根據2020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2020年全世界估計有1930萬例新癌症病例,近1000萬例癌症死亡。
總體而言,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得癌症。8分之1的男性和11分之1的女性死於這種疾病。
女性乳腺癌是去年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估計有230萬新病例(11.7%),其次是肺癌(11.4%)、結腸癌(1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Ilbawi指出,女性肥胖是常見的乳癌風險因素,它也拉高了整體癌症發病率。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預期壽命增加,預計癌症將變得更加普遍,從2020年的1930萬例增加到2040年的約3000萬例新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是由於吸菸、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攝取量低、缺乏運動及飲酒引起的。
Ilbawi指出,在研究調查的國家,新冠狀病毒大流行由於讓診斷延遲、醫護人員承受極大壓力,正在干擾著癌症的治療。
該報告於2月4日在《CA:臨床醫生的癌症雜誌》上發表,研究了10種主要癌症類型,它們佔新診斷的60%以上,佔癌症死亡的70%以上。
編譯來源:
* Reuters(2021.02.02)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_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_. doi:
10.3322/caac.2166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08
婦女可能在生產過程中將癌症傳播給嬰兒
一項新的病例報告顯示,在極少數情況下,在分娩過程中新生兒可能感染懷孕母親身上的癌症。
據日本研究報導,有兩個分別為23個月和6歲大的男孩皆罹患肺癌,而結果證明他們的肺癌與分娩時母親的子宮頸癌基因完全匹配。
東京國立癌症中心的兒科腫瘤學家,也是該研究的Ayumu
Arakawa博士說:「在我們的案例中,我們認為母嬰陰道傳染而引發的腫瘤是由於嬰兒在生產時吸入受腫瘤污染的陰道液體才導致的。」
研究人員指出,母親傳染癌症給孩子是非常罕見的事情,每50萬名罹患癌症的母親中只有1名嬰兒會發生這樣的事。過去曾經有18例母嬰傳播癌症的病例,據推測都是經由胎盤傳播。研究人員指出,由於有胎盤屏障和胎兒同種免疫反應,經由胎盤傳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癌症很少發生。
研究人員說,先前觀察的少數病例中,通常癌細胞會經過胎盤,進入仍在發育中的胎兒體內。白血病、淋巴癌和黑色素瘤是最常透過胎盤傳播到小孩的癌症。
癌症專家說,最新的這兩個案例是嬰兒經過是時,吸入子宮頸腫瘤的癌細胞而罹患肺癌的首例病例。
是經由陰道感染,而非胎盤
這名23個月大的男孩是因為咳嗽兩個星期都沒有好轉,被家人帶到醫院後,醫生才發現他的兩個肺都染上肺癌。而他的母親是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後被診斷出患有子宮頸癌的。
另一位6歲的男孩則是因為左側胸就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他的左肺有一個6公分的腫塊。他母親的子宮頸癌在分娩時被視為是良性的,而她在孩子出生後兩年因為子宮頸癌去世。
在這兩個案例中,醫生都使用基因檢測將母親的子宮頸癌與兒子的肺癌做確切的基因比對。Arakawa博士是透過以下方式證明癌症的傳染途徑:兩名兒童患者的腫瘤都缺少Y染色體,而他們與母親的腫瘤有共同的體細胞突變(一種HPV基因組)及SNP等位基因。
此外,這兩個案例的癌症轉移都只有在呼吸部位,然而,胎盤傳播可能會導致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和軟組織。這兩名男孩目前仍然活著,並且都在接受癌症治療。
子宮頸癌的孕婦考慮做剖腹產?
Arakawa博士和他的同僚們建議患有子宮頸癌的孕婦考慮做剖腹產,避免將癌症傳給新生兒。他表示:「在患有子宮頸癌女性群體中,母嬰傳播腫瘤可能是陰道分娩的風險。對於有子宮頸癌的母親,應該要建議她們剖腹產。」。
然而,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婦科腫瘤學家Shannon
Neville Westin博士和美國癌症協會的 Debbie
Saslow都不同意這個做法,她們認為目前了解得太少,不能立即針對這種特殊又罕見的情況改變建議作法。
該研究是於1月7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1.01.06)、MedPage Today (2021.01.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2.22
所有關於防曬乳你要知道的事
最近一組加拿大皮膚科醫師檢視了防曬乳最新指引與實證,整理了關於防曬乳安全性、有效性、誰應該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資訊。
他們建議,任何超過6個月大的人都應使用防曬乳,以預防皮膚癌。
大多數皮膚癌是由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引起的。防曬乳之所以能降低皮膚癌風險,是因為此類產品以化學或物理的方式阻擋紫外線,例如透過二氧化鈦或氧化鋅。
皮膚科醫師Megan
Sander指出:「紫外線輻射會直接傷害皮膚,並且與皮膚癌有關。高品質的證據顯示,防曬乳可降低罹患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風險。」。
以下為防曬乳的幾個重點資訊:
*
預防—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防曬乳可有效預防皮膚癌以及皮膚老化。
*
非白人種族—目前缺乏深色皮膚的人使用防曬乳的效果的研究。當前的證據主要限於皮膚癌發病率較高的白人。
*
嬰兒—對於嬰兒,建議以遮蔽物或防曬衣物阻擋陽光來防曬。小於6個月的嬰兒不建議使用防曬乳,因為它的影響可能不止於塗抹處而是會造成全身性吸收。
*
防曬係數(SPF)—防曬係數為30以上的防曬產品,建議使用乳霜或乳液產品。不建議使用防曬噴霧,因為它們可以分散、易燃且吸入後的影響未知。
*
危害-有些人的皮膚可能會對防曬乳產生反應,例如接觸性皮膚炎,尤其是化學性的防曬乳。並且有證據顯示化學性防曬乳可能被全身性吸收,儘管其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
對環境的影響—最新證據顯示,在水和魚體中檢出有化學性防曬乳,並且可能導致珊瑚白化。
防曬乳、霜或噴霧只是完整防曬策略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患者應使用寬邊帽、傘、護目鏡等以避免紫外線的傷害。當紫外線指數高於3時則要尋找陰影處避曬。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2.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