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媽媽身體裡有「外星人」?!
美國阿里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在生物論壇期刊的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細胞時常經由胎盤,進駐到母體各個地方,其影響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有時是合作的關係,有時中立,有時則競爭資源。
胎兒細胞在母體組織內的現象稱為「胎兒微嵌合」(fetal
microchimerism),在所有胎盤哺乳類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類都有嵌合體(chimeras)。胎兒細胞如同幹細胞一樣,會發展出上皮細胞
,特定的心臟細胞,和肝臟細胞,甚至擴展到腦部,分支出神經細胞。由胎兒發展出來的細胞,可以在嬰兒出生後,仍然停留在母體組織內長達數十年。
研究報告中顯示胎兒細胞對母體健康有下列的一些影響。
胎兒細胞在母體內幫助其免疫系統指認外來物,而起發炎和自體免疫的反應。這可能和婦女有較高比率的自體免疫相關。如婦女比男子有高達三倍的機率得風濕性關節炎。而胎兒細胞也可能對母體受傷的組織有益;如剖腹後的傷口復原時,母親體內的胎兒細胞十分活躍。
經過160百萬年的胎盤哺乳動物進化史中,胎兒細胞對乳房的發展和哺乳,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母乳的製造,需要大量的能源和仔細的調控。母乳不足,也許和乳房組織裏胎兒細胞數量低有關。另一方面,患乳癌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數量較少,表示其可能扮演一種保護的角色;相反地,有些資料卻顯示,懷孕後的初期,胎兒細胞可能暫時的會增加母親罹患乳癌的風險。
胎兒細胞可能操縱甲狀腺機能,促使母體熱能傳達至胎兒,另一方面則消耗了母體的能源。得甲狀腺疾病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較常出現在血液和甲狀腺組織裏。研究專家認為,母體系統在嘗試取代胎兒細胞的操控時,可能促發自體免疫和發炎到危險的程度。
胎兒細胞可能操控著和情緒行為相關的神經管道。例如它可能操控了催產素(oxytocin)分泌的機制,這是一種相關於母體和嬰兒情感上連結的荷爾蒙;胎兒細胞也可能和孕婦晨吐,產後憂鬱症有關;甚至更年期提早,很有可能是胎兒細胞阻止母體懷孕的結果,以確保胎兒得到最多的資源。
這項研究嘗試著解開「胎兒微嵌合」對人類健康的各種影響。學者認為胎兒細胞可以成為一種新而有效的方法,來診斷已發生的狀況及預測母體長期性的健康。也可應用在治療母乳不足、傷口復原、減少腫瘤等,更進一步與懷孕相關的心理疾病。指認母體中腸胃,肝和腦部組織的胎兒細胞只是第一步而已。期待未來有更先進的方法能夠幫助觀察胎兒和母體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增加我們對母體健康和疾病的了解。
資料來源: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5.10.19
越晚懷孕越好!?
在生物界裡大部分的雌性物種終其一生都可以受孕,而人類獨特的地方就在於女性過了生育期後仍有大半輩子可活,甚至有研究指出女性越晚懷孕活的越久。
近年來的女性延遲生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可能和女性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收入提昇或小家庭成長等現象有關,不過也有可能和女性對懷孕的心態有關。很多研究證據顯示媽媽的年齡較成熟時,小孩的認知和行為能力表現的比較好,這可能是因為比較成熟穩定的親子關係,也就是說母親的年紀較成熟對小孩心理上和認知上的成長都有正面的幫助。
而現在也有研究指出女性晚點生小孩可能對女性的健康也有點幫助,最近一項新的調查發現懷孕似乎可以減慢老化的速度,例如可以提升肝功能、促進中樞神經的修復功能、增加心臟保護力;此外,也有證據顯示晚點懷孕可以讓女性提早發現與老化有關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中風、心臟疾病等,如此便可提早開始預防性的介入;可能正因為如此,女性越晚懷孕反而活的越久。
資料來源:Greene Guide
+ read more
2015.09.15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是人生大事,對身體必須承受一系列變化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懷胎與生產過程後,女性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嬰兒哺育甚或親友探訪時,若未獲得良好的協助,往往容易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產後心理上的徵狀與變化往往被判定為是「產後憂鬱症」,但近日一篇發表於精神生理婦產醫學期刊的研究對此提出不同的反省。
這份研究邀請到17位在過去一年內有過生產經驗並遭遇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以利研究人員了解產後婦女經歷壓力的狀況、徵狀與所能獲得的支持。
訪談結果指出,易哭與焦慮是最常被提及的徵狀,其他還有感到壓力、孤立、孤單、生氣、情緒低落、慌張、挫折、擔憂、害怕與多慮。儘管經歷了這些徵狀,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認為自己是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她們所能獲得關於其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資訊、建議及支持都非常的少。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女性感知到健康照護人員只將焦點放置在產後憂鬱症上,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未被歸為產後憂鬱症的情緒反應也多未獲得更進一步的關注與解決。
研究人員Rose
Coates認為,現存關於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與評估方式皆無法適切的反應母親們實際上經歷的情緒變化幅度與交互影響。研究團隊呼籲,關於產後憂鬱症與其他產後情緒反應的識別及鑑定方式亟待改進,必須要有不同的評估取向,以適應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女性或由於生理構造、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於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強,不應因此就將女性的各種情緒表現疾病化。產後婦女要同時面對身體的復原與嬰幼兒的照護,在台灣或許還會收到傳統習俗的諸多規範,本來就會容易感到壓力,親友應尊重產後婦女所做的決定與情緒反應,並在此前提下分擔照護工作與家務,給予陪伴、支持,而非直接認定其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醫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5.09.09
再次有研究指出塑化劑與女性流產有關
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是會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隨處可見,舉凡塑膠製食物容器、醫材、膠地板、肥皂與洗髮精等等,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含有此成分。一份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的研究指出,流產可能與女性暴露於特定的鄰苯二甲酸酯下有關,特別是孕期5~13週時所發生的流產。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塑化劑會傷害實驗室動物的健康並增加其流產的風險;亦有針對工廠女工進行的研究發現,因工作關係接觸高濃度塑化劑,使其擁有較高的流產風險。
現今,另一項針對一般女性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較低劑量塑化劑,還是與女性的流產有關。此份研究總共有300多位女性參與,其中132位女性曾經歷過流產,另有172健康懷孕的女性。研究者分析這些女性的尿液樣本,發現流產與尿液中含有較高濃度塑化劑代謝物有關,這些代謝物來自於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以及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現有的證據仍不足以指稱鄰苯二甲酸酯是造成女性流產的原因,但是兩者之間確有關連。
資料來源:美國化學學會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ACS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read more
2015.09.04
研究指出:低風險孕產婦可彈性選擇接生者
因為醫療體制的不同,在國外,除了產科醫師之外,助產師、家庭醫師都是可能的接生人選。多數懷孕母親選擇讓產科醫師接生小孩,原因在於很多人假設產科醫師相較於家庭醫師更為專業,因此風險也相對較低。然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給產科醫師接生的風險其實與家庭醫師接生差不多。
過去的研究證實,由產科醫師為高風險的產婦接生確實對母親及嬰兒來說較有益,但是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則並未有如此明顯的證據證明產科醫師接生比家庭醫師接生來得好。並且那些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的接生結果相似的研究,都屬較小型的且未納入其他可能影響產婦決定誰是接生者或生產結果的因素。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Kris
Aubrey-Bassler博士與其同仁於是針對低風險產婦來研究,試圖了解產科醫師或家庭醫師接生對這些產婦的影響。他們分析2006年至2009年於360間醫院接生的799,823起接生案例,發現當中有3,600起妊娠20周以上新生兒死於醫院的案例,14,394起產婦死亡或有併發症如妊娠毒血症(eclampsia)、腹膜炎(peritonitis)、敗血症(sepsis)的案例。Aubrey-Bassler團隊還將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發現的因素納入分析,如:產婦的糖尿病嚴重程度等。
結果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導致新生兒死亡、產婦死亡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相似,且由於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之故,他們的研究結果僅適用於產婦及嬰兒屬低風險的狀況,因此對低風險的產婦而言家庭醫師或產科醫師接生的差別並不大。研究團隊還強調,高風險的產婦仍應繼續給產科醫師接生。
台灣女人連線最後提醒所有準媽媽們,在台灣能為產婦接生的人只有產科醫師及助產師/士,且生產風險評估的標準及認定者目前也未達共識。因此若要自行選擇接生者,應盡可能地向相關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不要依賴單方面的建議。並且不要以過去成功的生產經驗來判定這次的生產風險,兩者並不相關。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2015.09.01
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傷己又花錢
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7百萬名女性因為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而受併發症所苦;每天有約800名女性死於與懷孕生產相關卻可以被預防的死因,在這些死因中又有8%-15%是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所致。為了計算發展中國家中有多少位女性在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後尋求醫療協助,美國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以26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資料及研究為基礎,並納入尋求私人診所協助的女性人口來了解整體狀況。
研究指出,巴基斯坦是女性因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而尋求醫療協助比率最高的國家,每1000名15-44歲的女性就有14.6(14.6
‰)位尋求醫療協助;巴西2.4
‰為發展中國家中比率最低者。以區域來看,亞洲地區因為中亞及東南亞拉高了整體比率因此是所有區域中比率最高的,比率為8.2‰,相當於每年有4.6百萬女性。緊接著是非洲地區的6.7‰,相當於每年有1.6百萬女性,再次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5.2‰,相當於每年有約75萬女性。此外,由於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讓女性需要求醫,連帶地家庭、醫療體系都受到影響。據統計發現,每年發展中國家的醫療體系會花約2億3千多萬美元在治療人工流產所導致的健康問題。
研究主要負責人Dr Susheela
Singh說明,這項研究提供了證據說明有多少女性受苦於不安全人工流產導致的併發症,且這些併發症經常演變為長期的障礙。若人們能接觸到家庭生育計畫的服務、避孕知識或在法律允許的國家中能提供安全的人工流產,不僅能改善女性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還對整體經濟有所益處。此外,由於研究並未納入需要照顧但未求醫的女性,因此這些數據僅是問題的一部分。
國際產科及婦科期刊(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 BJOG)的總編輯代理人John
Thorp補充,這項研究示範了從全球視角了解問題的重要性,將有助於我們為這些女性提供適當的緊急照顧及諮詢,藉此提供更好的生育健康照護,以降低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比率。最後,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欲做人工流產的女性,不論是採手術或藥物的方式都必須尋求專業醫療單位協助,不要因害怕而選擇代價高昂的不安全人工流產造成更大健康風險。此外,為了防止非預期懷孕再次發生,發生性行為時務必全程使用保險套,做好保護措施不僅避孕也弊病。
資料來源:BJO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