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2015.09.15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是人生大事,對身體必須承受一系列變化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懷胎與生產過程後,女性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嬰兒哺育甚或親友探訪時,若未獲得良好的協助,往往容易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產後心理上的徵狀與變化往往被判定為是「產後憂鬱症」,但近日一篇發表於精神生理婦產醫學期刊的研究對此提出不同的反省。   這份研究邀請到17位在過去一年內有過生產經驗並遭遇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以利研究人員了解產後婦女經歷壓力的狀況、徵狀與所能獲得的支持。   訪談結果指出,易哭與焦慮是最常被提及的徵狀,其他還有感到壓力、孤立、孤單、生氣、情緒低落、慌張、挫折、擔憂、害怕與多慮。儘管經歷了這些徵狀,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認為自己是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她們所能獲得關於其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資訊、建議及支持都非常的少。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女性感知到健康照護人員只將焦點放置在產後憂鬱症上,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未被歸為產後憂鬱症的情緒反應也多未獲得更進一步的關注與解決。   研究人員Rose Coates認為,現存關於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與評估方式皆無法適切的反應母親們實際上經歷的情緒變化幅度與交互影響。研究團隊呼籲,關於產後憂鬱症與其他產後情緒反應的識別及鑑定方式亟待改進,必須要有不同的評估取向,以適應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女性或由於生理構造、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於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強,不應因此就將女性的各種情緒表現疾病化。產後婦女要同時面對身體的復原與嬰幼兒的照護,在台灣或許還會收到傳統習俗的諸多規範,本來就會容易感到壓力,親友應尊重產後婦女所做的決定與情緒反應,並在此前提下分擔照護工作與家務,給予陪伴、支持,而非直接認定其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醫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再次有研究指出塑化劑與女性流產有關
2015.09.09
再次有研究指出塑化劑與女性流產有關
  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是會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隨處可見,舉凡塑膠製食物容器、醫材、膠地板、肥皂與洗髮精等等,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含有此成分。一份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的研究指出,流產可能與女性暴露於特定的鄰苯二甲酸酯下有關,特別是孕期5~13週時所發生的流產。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塑化劑會傷害實驗室動物的健康並增加其流產的風險;亦有針對工廠女工進行的研究發現,因工作關係接觸高濃度塑化劑,使其擁有較高的流產風險。 現今,另一項針對一般女性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較低劑量塑化劑,還是與女性的流產有關。此份研究總共有300多位女性參與,其中132位女性曾經歷過流產,另有172健康懷孕的女性。研究者分析這些女性的尿液樣本,發現流產與尿液中含有較高濃度塑化劑代謝物有關,這些代謝物來自於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以及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現有的證據仍不足以指稱鄰苯二甲酸酯是造成女性流產的原因,但是兩者之間確有關連。 資料來源:美國化學學會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ACS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read more
研究指出:低風險孕產婦可彈性選擇接生者
2015.09.04
研究指出:低風險孕產婦可彈性選擇接生者
  因為醫療體制的不同,在國外,除了產科醫師之外,助產師、家庭醫師都是可能的接生人選。多數懷孕母親選擇讓產科醫師接生小孩,原因在於很多人假設產科醫師相較於家庭醫師更為專業,因此風險也相對較低。然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給產科醫師接生的風險其實與家庭醫師接生差不多。 過去的研究證實,由產科醫師為高風險的產婦接生確實對母親及嬰兒來說較有益,但是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則並未有如此明顯的證據證明產科醫師接生比家庭醫師接生來得好。並且那些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的接生結果相似的研究,都屬較小型的且未納入其他可能影響產婦決定誰是接生者或生產結果的因素。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Kris Aubrey-Bassler博士與其同仁於是針對低風險產婦來研究,試圖了解產科醫師或家庭醫師接生對這些產婦的影響。他們分析2006年至2009年於360間醫院接生的799,823起接生案例,發現當中有3,600起妊娠20周以上新生兒死於醫院的案例,14,394起產婦死亡或有併發症如妊娠毒血症(eclampsia)、腹膜炎(peritonitis)、敗血症(sepsis)的案例。Aubrey-Bassler團隊還將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發現的因素納入分析,如:產婦的糖尿病嚴重程度等。 結果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導致新生兒死亡、產婦死亡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相似,且由於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之故,他們的研究結果僅適用於產婦及嬰兒屬低風險的狀況,因此對低風險的產婦而言家庭醫師或產科醫師接生的差別並不大。研究團隊還強調,高風險的產婦仍應繼續給產科醫師接生。 台灣女人連線最後提醒所有準媽媽們,在台灣能為產婦接生的人只有產科醫師及助產師/士,且生產風險評估的標準及認定者目前也未達共識。因此若要自行選擇接生者,應盡可能地向相關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不要依賴單方面的建議。並且不要以過去成功的生產經驗來判定這次的生產風險,兩者並不相關。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傷己又花錢
2015.09.01
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傷己又花錢
  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7百萬名女性因為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而受併發症所苦;每天有約800名女性死於與懷孕生產相關卻可以被預防的死因,在這些死因中又有8%-15%是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所致。為了計算發展中國家中有多少位女性在不安全的人工流產後尋求醫療協助,美國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以26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資料及研究為基礎,並納入尋求私人診所協助的女性人口來了解整體狀況。 研究指出,巴基斯坦是女性因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而尋求醫療協助比率最高的國家,每1000名15-44歲的女性就有14.6(14.6 ‰)位尋求醫療協助;巴西2.4 ‰為發展中國家中比率最低者。以區域來看,亞洲地區因為中亞及東南亞拉高了整體比率因此是所有區域中比率最高的,比率為8.2‰,相當於每年有4.6百萬女性。緊接著是非洲地區的6.7‰,相當於每年有1.6百萬女性,再次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5.2‰,相當於每年有約75萬女性。此外,由於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讓女性需要求醫,連帶地家庭、醫療體系都受到影響。據統計發現,每年發展中國家的醫療體系會花約2億3千多萬美元在治療人工流產所導致的健康問題。 研究主要負責人Dr Susheela Singh說明,這項研究提供了證據說明有多少女性受苦於不安全人工流產導致的併發症,且這些併發症經常演變為長期的障礙。若人們能接觸到家庭生育計畫的服務、避孕知識或在法律允許的國家中能提供安全的人工流產,不僅能改善女性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還對整體經濟有所益處。此外,由於研究並未納入需要照顧但未求醫的女性,因此這些數據僅是問題的一部分。 國際產科及婦科期刊(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 BJOG)的總編輯代理人John Thorp補充,這項研究示範了從全球視角了解問題的重要性,將有助於我們為這些女性提供適當的緊急照顧及諮詢,藉此提供更好的生育健康照護,以降低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比率。最後,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欲做人工流產的女性,不論是採手術或藥物的方式都必須尋求專業醫療單位協助,不要因害怕而選擇代價高昂的不安全人工流產造成更大健康風險。此外,為了防止非預期懷孕再次發生,發生性行為時務必全程使用保險套,做好保護措施不僅避孕也弊病。   資料來源:BJOG  
+ read more
增加年長婦女受孕成功率 卵子的生長環境很重要!
2015.08.27
增加年長婦女受孕成功率 卵子的生長環境很重要!
  根據美國一份新的研究發現:43歲以上的婦女,在人工受孕的療程中,早些由卵巢取得卵子,可增加成功的機率。   研究指出,婦女在43歲以後,滋養和扶持卵子成長的細胞,其功能會大幅度的下降,使得卵子易受排卵後身體所分泌的荷爾蒙影響。若在人工受孕期間,能提早由較小的卵泡中取出卵子,可以減低這樣的風險,使得胚胎的品質提升,且增加懷孕的成功率。   紐約人類生育中心想了解為何年長婦女的人工受孕成功率由38-39歲的23.6%,到44歲以上大幅減少到只有1.3%。研究比較了21-29歲、30-37歲以及43-47歲三組不同年齡層不孕婦女的生育組織。   研究發現,顆粒細胞包裹著且扶持卵子的成長。和其他兩組比較,年紀較大的婦女,顆粒細胞比較不能成長和複製。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年長婦女的顆粒細胞製造較少卵泡激素(啓動卵泡的成長)的細胞感受器(連結細胞與細胞之間),但製造較多黃體激素(刺激卵巢釋放卵子)和黃體素(支持懷孕和胚胎形成)的感受器。這些激素的轉變,顯示出年長婦女的顆粒細胞傾向過早啓動黄體化,阻礙了卵巢中更多卵子的成熟和子宮受孕的準備。   黃體化通常在排卵以後才啓動,黄體激素增加時,促使卵泡激素減少,黃體素增加。黃體化如果發生在排卵之前,這樣的「假啓動」大大減低受孕的可能。但為何如此發生,至今仍無法理解。 一般人工受孕時,醫生會等到卵泡成長到19-21毫米,才注射hCG(hormon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幫助卵子成熟。這項研究裏,專家們則在卵泡約16毫米時,就注射了hCG雖然卵子取出時,較未成熟,但結果製造出較多品質好的胚胎,受孕成功的比率也較高。   紐約人類生育中心的胚胎學專家Yanguang Wu博士指出,一般以為年長婦女人工受孕成功與否,決定因素在於老化的卵子。研究發現卵子環境的老化才是主因。當卵子受到破壞,能恢復的機會是零。但這些對卵巢老化的理解,把不孕的治療聚焦在在卵子成長的環境,比較有希望能研發出更新的策略來幫助年長婦女懷孕。   資料來源:Society for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拜口服藥物所賜:人工流產候時縮短、施作提前
2015.08.20
拜口服藥物所賜:人工流產候時縮短、施作提前
  挪威是目前全世界以口服藥物方式進行人工流產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近幾年發現,由於終止懷孕藥物較過去普及,使得挪威女性等候人工流產施作的時間縮短,並且也促使女性在懷孕初期即做人工流產。終止懷孕藥物也讓在家人工流產成為可能,且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挪威女性對在家人工流產的方式感到滿意。最後,研究還發現即便是懷孕第9周以後的婦女,使用口服藥物人工流產的成功率高但疼痛感強烈。   挪威的人工流產在1998年僅6%以終止懷孕藥物Mifepristone處理,但至2013年已上升至80%以上。而隨著藥物的普及,婦女等候人工流產的時間也從1998年的11天以降至現今的7天以上;並且在懷孕第九周以前做人工流產的比率也從1998年的50%以下增加至近80%。   隨著藥物終止懷孕率逐年增加,挪威Haukeland大學附設醫院自2006年開始提供在家人工流產的服務。接受服務的婦女會先在醫院服用Mifepristone,並被給予前列腺素misoprostol在家服用,因此實際的人工流產會發生於家中。雖然有人擔心在家人工流產會導致創傷且會讓婦女感到孤單,並使婦女無法獲得必要的健康協助,但是挪威公共健康組織人工流產註冊心中的主治醫師Mette Løkeland說明,在訪問過1018位女性以後,發現那些在懷孕第9周做人工流產的女性中有95%以上回應對這種人工流產方式感到滿意。   除此之外,目前多數國家僅允許在懷孕9周以前的婦女使用藥物終止懷孕,但Mette Løkeland及其研究團隊在Haukeland大學附設醫院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在孕婦懷孕第9周至第12周時給予服用終止懷孕藥物,發現254位參與者中有92%的人以藥物成功終止懷孕,僅8%仍需要經由手術完成。然而,其中有7位參與者經歷出血且需要藉由手術止血;並有多數參與者需要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多數參與者表示他們並未預期在懷孕第9-12周人工流產會如此疼痛,但即便如此,他們對人工流產的流程仍感到滿意。       資料來源:Information Centre for Gender Research in Norw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