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0.22
服藥時間不同差很多?!研究發現會影響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經常失衡,高血壓成為許多成年人常有的經驗.然而,高血壓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因此為了避免症狀惡化成疾病,有些人被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而最近有2份研究發現,比起睡醒後服用降血壓藥物,睡前服用能顯著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在第一項研究中,Ramón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檢視了2,656名沒有糖尿病的人的血壓變化,藉以調查用血壓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的價值.經過5.9年的追蹤以後,190名研究對象罹患了糖尿病,並且發現睡眠時間的血壓是糖尿病風險的重要依據.研究員說明,降低睡眠時的血壓可能才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方法.第二項研究中,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則進一步探討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真的比睡醒後服用來得更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他們隨機找來2,012名有高血壓但沒有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並經過6年追蹤後比較睡前服藥與睡醒後服藥的差別,過程中有171名研究對象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睡前服用藥物的人發生夜間血壓升高現象(non-dipping)的比率較低(睡前用藥:32%,睡醒用藥:52%),降低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更重要的是睡前用藥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7%.研究員說明,降血壓藥物的作用在於抑制一種叫angiotensinII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血壓上升、從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以增加血糖,並且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綜合2項研究發現,對於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者,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在睡醒後服用更能改善睡眠時的血壓,並進一步預防罹患糖尿病.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5.10.08
掉髮怎麼辦?我該擔心嗎?
一般來說,不到半數的女性終其一生能保有整頭的秀髮,而男性則僅有20%能如此.根據一篇Coachranereview關於女性治療掉髮的文章指出,女性因為掉髮讓她們感覺到外貌會有別於一般認為女性"正常"樣子,所以她們特別會為頂上無毛而痛苦,相反地75%中度至重度落髮的男性並不感覺困擾.事實上,若只是掉一小搓頭髮並不會造成永久性禿頭,一般在醫學上稱這種因為懷孕、手術或重病而出現的掉髮現象為"休止期掉髮",主要由於頭髮生長周期出現創傷干擾,導致在事件發生後的三個月開始掉髮,但通常頭髮都會再長回來.頭髮的生長速度約每個月長1公分,持續約3年之久,之後被新的頭髮推擠才產生落髮,因此即便平常每天掉100根頭髮都屬正常現象無須緊張.每個人的頭皮會長出三到四叢的毛髮,一旦發生一叢一叢的頭髮掉落,則開始會出現禿頭區塊,而男女發生禿頭的部位又有所差異.男生一般會從前半部往後延伸開始禿、或是禿在頭頂,但女生則會在頭皮的中間部分開始出現頭髮變稀疏的情形.如果當你發現你的頭髮開始持續一搓一搓地掉落,請向醫師諮詢,而醫生可能會詢問你的用藥狀況或測量你體內的甲狀腺或鐵的濃度.男女都可以藉由髮型品或遮瑕膏來掩飾禿頭,不過接髮及戴假髮顯得更實際一點,目前植髮也漸漸愈加流行.根據Coachranereview發現,含有minoxidil成分的藥水擦抹於頭皮上對於治療禿頭有些許效用,可幫助延長頭髮停留在頭皮的時間,不過必須是至少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看見效果.使用荷爾蒙療法降低雄性激素對某些男性有用,但對女性就無效.最後,已通過美國FDA核准的雷射生髮梳(LaserComb)宣稱能刺激毛囊促進毛髮生長,未來將會在治療禿頭問題上佔有一席位置,最後會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forHealthMetricsandEvaluation)MohammadHossein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BurdenofDisease,InjuriesandRiskFactor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oflife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livedwith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Mass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資料來源:TheLancet
+ read more

2015.09.14
為了牙齒健康,英國人起身對抗甜食!
當糖份和牙菌斑上的細菌交互作用時,會形成酸性物質傷害牙齒和琺瑯質;若這個過程不斷發生,牙齒上會形成一個蛀洞需要補牙,最後導致必須將牙齒拔除.英國口腔衛生基金會(TheBritishDentalHealthFoundation)呼籲,為了解決英國人因為攝取糖份而日益惡化的口腔問題,各界必須要有更強力的作為;其中一位也十分關注糖份攝取議題的就是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Oliver),他進行的一部新的紀錄片便深入探討糖份攝取對口腔健康帶來的嚴重影響,特別是在兒童身上看到的警訊.英國口腔衛生基金會執行長NigelCarter表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八歲的兒童裡有一半已經有明顯的蛀牙問題,傑米奧利佛的紀錄片也指出兒童拔牙的醫療支出一年就高達三千萬英鎊;目前兒童住院治療的首要原因就是蛀牙,雖然我們不能全怪食品飲料業者,但他們的確應負起某種程度的責任,除了期望食品飲料業者能有所改變之外,我們也全力支持傑米奧利佛所提出的行動宣言:--有加糖的飲料必須徵收每公升0.2英鎊的稅*--設立專法,讓政府訂定食品飲料業者依法必須遵守的指引方針*--訂定罰則處罰未改善或未遵守的業者*--制訂條例禁止晚間九點以後的電視播放垃圾食物的廣告*--針對垃圾食物行銷建立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且應涵蓋非廣播式媒介*--強制在食品包裝上標示警示貼標*--在包裝正面以茶匙標示糖份含量資料來源:BritishDentalHealthFoundation、HealthandSocialCareInformationCentre
+ read more

2015.09.04
你知道睡眠不足會讓感冒機率倍增多少嗎?
大家都知道睡眠不足會讓抵抗力下降,變得容易生病,不過,光是睡眠不足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UCSF)的AricPrather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提供了具體的解答.研究總共募集到164位參與者,研究人員首先安排每位參與者接受為期兩個月的健康篩檢;接著,使用滴鼻劑讓參與者感染最普通的感冒病毒,以分析感冒病毒對人體免疫能力的侵襲狀況.其後,參與者接受持續一周的觀察,透過參與者被要求配戴的手環式電子偵測裝置,研究人員得以劑樂期睡眠狀況;同時,研究人員也每天從參與者身上採集黏液樣本以了解病毒的發展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每日睡眠平均不足6小時的人,其病毒感染發展成感冒的機率是每日睡超過7小時者的4.2倍;而每日睡眠少於5小時者則是4.5倍.*而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造成的這個結果不會受到參與者的年齡、壓力指數、種族、教育程度、收入,或甚至抽菸與否的影響.在忙碌的現代社會,睡眠時間縮短在世界各地時有所聞,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日前指稱睡眠不足為"大眾健康流行病";過去亦有研究指出不良好的睡眠與代謝機能失常、心臟病、中風機率增加有關.提醒大家要注重身體的休息時間與品質,千萬不要為了擁有更多的時間而失了健康.*研究者強調研究過程中並未刻意要求受試者縮短睡眠時間,其所測得的數據完全都是來自於受試者平日的睡眠習慣.資料來源:Sleep、UCSF
+ read more

2015.08.26
是空調的錯還是人的錯?女生怕冷原因大揭密
大多數在辦公室上班的女性,經常在夏天穿著外套工作,忍受手指冰冷甚至指甲發紫的困擾.許多女性以為這是自己體質虛弱之故,但是最近一篇研究指出,由於女性的體溫與新陳代謝速度普遍較低,但職場空調卻以男性的體熱為考量去設計,因此導致眾多職場女性有受凍經驗.研究者BorisKingma為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生物物理學教授發現,女性的新陳代謝速度平均較男性低了1/3,因此讓職場女性較舒適的室溫會比既有的建築溫度目標(約攝氏22.7度-26度)高出2-3度.Kingma指出,溫度調節的舒適標準自1960年代就是以70公斤且40歲的男性為考量的,因此現今的舒適標準應將女性實際需求也納入考量.芬蘭的VTT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員PekkaTuomaala也說明,這項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證據證明為何女性平均而言較男性感到寒冷,因此若氣溫控制系統以女性的生理背景為考量,不僅省能又讓女性更舒適.然而,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A&MUniversity)的建築物專家CharlesCulp認為,Kingma發現女性新陳代謝速率較男性低可能是對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難以被改變.此外,協助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mericanSocietyofHeatingRefrigeratingandAir-conditioningEngineers,ASHRAE)起草建築溫度指標的丹麥科技大學(TechnicalUniversityofDamark)的BjarneOlesen也提到,女性較男性會藉由衣著來適應夏天的天氣,且也有實驗發現當男女穿著相同並從事相同活動時,兩者感到舒適的溫度是相同的.Kingma對此回應,相同的實驗也指出,女性新陳代謝速度較低或身體組成之故,使她們較男性對溫度變化感到敏感.雖然上述雙方未能達成共識,不過,台灣女人連線認為,不論是Kingma的發現或是其他專家的回應,都讓我們得以反省既有標準是否有將性別差異納入考量,要營造性別友善的公共環境,仍有許多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資料來源:NatureClimateChang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