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09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懷孕和成為母親是女性喜憂參半的時刻,面對這項重大的改變,許多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女性會很認真努力的多方蒐集各式健康資訊。不過,健康資訊真的能為準媽媽們帶來幫助嗎?有沒有可能會讓她們越看越焦慮呢?澳洲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事實的確如此!在懷孕階段和分娩前後,社會上的健康資訊的確會造成媽媽們的焦慮。
來自公共健康和預防醫學研究所的Health Rowe和Jane
Fisher博士檢視了孕期焦慮和其中的原因。Rowe博士指出,孕期焦慮非常普遍,但它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如產前憂鬱。
根據這項研究,女性的“母親形象”、單一的健康諮詢宣傳、“母性的直覺”還有風險意識都是影響孕期焦慮的相關問題。研究者也指出,不真實、誇大的健康資訊,讓準媽媽們感到疑惑、被“污名化”,同時會降低準媽媽们的信心。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最好”這樣的信息,讓選擇親自哺育的媽媽感到高興和驕傲,同時卻也可能讓選擇不餵母乳的媽媽感到自責和羞愧。而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的宣傳標語-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睡覺的地方-可能會讓家長過分高估SIDS發生的機率,從而過分關注孩子,陷入终日焦慮之中。
研究者強調,傳統輿論鼓吹「女人天生會做媽媽」的陳腔濫調勾劃出一個過份理想化的「媽媽」形象,這樣的觀點需要被「成為母親是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的觀點替代。
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實證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專業健康諮詢,讓女性感到被支持並感到母職的工作是受到社会看重的。健康專業只有在提供真實且具備實證基礎的正確資訊時,才能有益於媽媽們做决定,從而真正的幫到媽媽和孩子。
資料來源: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 read more

2015.07.03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在美國已是排列第三名最常見的藥物,雖然它本身是抗憂鬱症藥物,卻常被當作荷爾蒙療法的替代藥物,用來治療像是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服用SSRI類藥物可能發生增加骨折機率的副作用。
美國東北大學健康科學系Matthew
Miller醫學博士及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3千名婦女40到64歲健康的中年婦女資料,研究團隊將她們的資料被分為兩組,在1998-2010年間分別服用SSRI類藥物與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s)、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後二者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選擇H2受體阻抗劑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進行比較的原因,主要是前者在過去被發現不會或極其輕微增加骨折風險,而後者則些微會增加;而SSRI類藥物在過去亦曾被指出與發生骨折風險具有關連性。
研究結果顯示,與服用另外兩項藥物相比,這些接受SSRI類藥物一至五年不等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的婦女,發生骨折的機率增加67~76%。研究解釋發生這樣的結果與一個生物性的假設一致,就是抗憂鬱藥物相關的骨頭衡定性之調變有利於蝕骨細胞活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抗憂鬱藥物使得骨密度變低,才形成骨折機率變高。
由於導致骨折的風險會持續存在多年,因此研究團隊建議中年婦女應縮短服用的時間長度,同時未來研究應繼續探究是否低劑量服用也會出現相同情形。
資料來源:BMJ傷害預防期刊
+ read more

2015.06.15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在女明星、報章媒體及網路部落格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間國內外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在產後會吃胎盤,當作幫助產後復原的方法之一。據中醫說法,胎盤稱為紫河車,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養分,具有溫補、養血的作用。但目前許多相關報導讚揚吃胎盤好處多,都是來自那些吃了自覺受惠之女性的現身說法,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就指出,目前有關吃胎盤對女性及寶寶的效益與風險,相關證據都仍處於不足的狀態。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精神科醫師Crystal
Clark開始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她碰到有懷孕的女病患詢問吃胎盤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產生交互影響;於是她投入研究食用胎盤,並發現這個行為廣泛的發生,遠超乎她的想像。Clark醫師與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共分析了過去的4個人類研究、及6個與人類行為相近的動物研究。
研究中指出,雖然所有非人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會在生產後吃下胎盤,但根據文獻記載到了1970年代北美地區的婦女才開始進行相同的行為,到了近幾年更加盛行。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這10個研究都不支持那些認為食用胎盤會帶來好處的論點,包括可預防產後憂鬱、增加體力、有助哺乳、恢復皮膚彈性、強化母嬰連結或恢復體內鐵質。唯有在動物研究中發現,食用胎盤能降低產後疼痛,但這在人體實驗部分則尚未得到證實。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找到任何研究就食用胎盤對母親及喝母乳的寶寶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另一位作者心理學家Cynthia
Coyle表示,目前針對產後胎盤的保存與食用劑量都沒有規範,婦女們真的都不清楚她們到底吃下了些什麼,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能回應這些問題。Coyle也希望這項研究的結果能引起懷孕婦女與醫師針對產後計畫開始對話,如此一來醫師可以向婦女進行科學證據的衛教,在進行決定的過程中協助她們。
目前研究團隊也正在對全球健康照護者對於食用胎盤行為的認知與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希望檢視到底他們是否會向婦女建議從事此一行為。
資料來源:女性心理衛生檔案期刊(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2015.06.04
有一就有二?!剖腹產影響婦女未來生產方式選擇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的健康統計學者Sally
Curtin指出,在經歷過第一次剖腹生產後,有九成的婦女在下次生產時,仍然需要剖腹。比起陰道生產,多次剖腹有更多健康上的風險,如輸血、子宮破裂、子宮切除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顯示,首先,剖腹生產的併發症比陰道生產高,且不分年齡,膚色和種族。其次,第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其輸血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525次和383次);重複剖腹生產的婦女,其子宮破裂和非計劃性子宮切除的機率最高(平均在每十萬生產次中分別發生89次和143次)。最後,有剖腹生產經驗的婦女,往後的生產如果可以陰道生產完成,其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如果無法完成,則其併發症比計劃性重複剖腹更多,特別是子宮破裂,高達七倍多。
美國婦產科學會的Mark
deFrancesco醫師表示:剖腹生產所引起的併發症,顯示了避免剖腹的重要。雖然手術是一種救命的方法,但在美國已經過多使用了,有30%的生產是剖腹進行。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的剖腹生產率應維持在10~15%。
紐約史坦登島大學醫院母體和胎兒醫學醫師Catherine
Herway直言:很多醫生因為怕胎兒出事而被告,所以選擇剖腹;另一方面,剖腹較容易且節省時間。但他也指出剖腹產減少了婦女未來陰道生產的機率。要避免重複剖腹,最好不要有第一次。婦女應自我教育,而除非產程需要,醫生不應急著剖腹。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 read more

2015.05.29
預知懷孕併發症風險 澳洲研發評估工具
女性懷孕生產是自然且正常的生理變化之一,但卻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危險,如:早產、早期破水、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羊水栓塞、多胞胎等。近日南澳洲阿德雷德大學羅賓遜研究院(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s Robinson Research
Institute)正發展一套運算公式可以在婦女懷孕初期階段提早篩檢出可能發生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目前該試驗初期階段的表現相當成功。
研究團隊運用阿德雷德市和奧克蘭市內超過3,200位懷孕婦女的資料,結合其胎盤發育之基因DNA序列的細微變化,與臨床、社會經濟、生活型態及家族史資料,發展出這套運算公式能預測這些婦女的妊娠併發症風險。
研究作者Claire
Roberts教授指出,在澳洲,25%的第一胎會發生併發症,主要為以下四類:妊娠毒血症、早產、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以及妊娠糖尿病。而媽媽曾發生妊娠併發症的孩子也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包括孩童時期肥胖、輕微學習及行為問題、腦性麻痺、智力障礙、盲視、甚至是死亡。
她認為,發展這項篩檢工具將有助於及早介入治療,舉例來說,如提早發現有妊娠毒血症,在妊娠16週之前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將能延緩或避免該病症的發生。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運用這項計算方法於全澳洲的女性,並希望使其能行銷運用於全球。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5.05.22
加拿大:冷凍卵子諮詢 家庭醫師是要角
隨著冷凍卵子技術日漸受到社會大眾所知曉,已開始出現愈來愈多35歲以下、仍未有固定的伴侶的年輕女性,會考慮將這項技術列為生育規劃的選項之一。最近一項加拿大的研究分析再指出,家庭醫師將可能是這些女性在第一時間會想諮詢冷凍卵子相關資訊的對象,因此他們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
在2014年,加拿大生殖與內分泌學會贊成冷凍卵子可作為女性想要保有未來生育能力的方式之一,反觀美國生殖醫學會及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學會,則都對此持反對意見。
雖然冷凍卵子可以幫助一些女性保存未來的生育能力,但事實上,有關懷孕的成功率以及使用解凍卵子的活產率,相關證據都仍相當有限。再者,施行冷凍卵子技術花費昂貴,單次約需15萬至30萬元台幣左右,此外,每年還需支付9千至1萬5千元台幣的保存費用,可是這些在加拿大各省的省政府健康保險計劃中根本都沒有給付。
因此,該研究分析認為,現今冷凍卵子技術仍充滿爭議,從許多不同管道都可以看到彼此可能是相衝突的看法與資訊,而在加拿大由於有家庭醫師制度,這些基層醫師將較可能有機會協助考慮施術的婦女獲得較正確且平衡的資訊,研究也提醒醫師在提供婦女資訊時不能因婦女的性傾向、年紀、健康狀態及婚姻或社經地位有任何偏頗。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台灣未有家庭醫師制度,但從該研究分析還是可瞭解到冷凍卵子在目前仍是一項充滿爭議的醫療技術,無論在國內或國外與施術相關的資訊都不夠完整,因此本會提醒正考慮未來想要施作冷凍卵子的婦女務必蒐集有關施術的正反面資訊,並向專科醫師諮詢意見、評估施術的效益與風險後再做出決定。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 (CMA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