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2015.06.03
Y染色體怎麼了?!科學研究解密
  研究指出,曾經與X染色體有一樣的基因的Y染色體,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近640個基因,如今,學者發現這些基因有部分轉移到其他染色體上繼續影響著生物的發展,如男性的生育能力。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X染色體比Y染色體長許多,這是因為Y染色體上少了很多X染色體有的基因。而一群科學家以人類、猿、鼠類、牛與有袋類如袋鼠的基因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基因由Y染色體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證據。   其中,Y染色體基因消失最極端的例子,是棲息於琉球群島某島嶼上的鼠類。在這種鼠類身上,發現原本Y染色體有的基因全部移至X染色體或其他染色體上。這樣的例子一直被認為是特殊的,但新資料顯示基因由性染色體移至其他染色體上的現象其實常見於哺乳類 (含人類)。   來自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同時身為本研究主要作者的Jennifer Hughes指出,Y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攸關製造蛋白質、退化等,但是從一些哺乳類的案例中可以觀察到有些重要的基因已從Y染色體上消失,且部分消失的基因被發現轉移至其他染色上。目前已發現4種轉移至其他染色體的基因。其中一種為基因EIF2S3,它在產生精子上扮演重要角色;鼠類的X及Y染色體皆有此基因,但卻消失於人類的Y染色體,而出現在X染色體及非性染色體上。這種現象顯示,EIF2S3是一重要的基因,因此即使不存在於Y染色體上,X染色體會在其他染色體上備份該基因。 Jennifer Hughes補充,這項研究讓我們對性染色體的角色、基因和性別特質有更細緻的理解, 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以幫助我們看到基因轉移對基因演化的影響。   資料來源:Genome Biology        
+ read more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2015.05.29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台灣女人連線於5月29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性別健康政策的檢視」為會議的行動主軸,與來自台北、台中、南投、高雄、台南、花蓮的25個婦女團體以及專家學者們共同檢視4項婦女重要健康議題: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友善生產政策、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以及醫學美容,並向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表達建言。 在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方面,醫學教育的性別課程雖已朝多元性發展,但仍應有更多關於健康議題的內容,並且目前政府單位補助的以人為對象的研究仍缺乏性別分析。 在友善生產環境方面,政府已實行多項試辦計畫與研究計畫,卻將計畫結果束之高閣。此外,現行的孕婦健康手冊嚴重缺乏與「生產」相關的資訊。生產風險補償試辦計畫則因沒有「法律的授權」,補償財源不穩定,無法實現計畫初衷。 在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上,政府提供的子宮頸癌資訊片段甚至錯誤,容易使婦女陷入健康危機中。而目前缺乏追蹤施打疫苗的縣市的資料庫,無法評估施打之成效亦無法追蹤施打婦女的後續狀況。 在醫學美容方面,目前雖有受術者的手術同意/說明書,但卻無審閱期。此外,關於訂定規範,不只未成年人使用醫美之規範亦未臻完善,電視購物等多元廣告行為亦無法可管,且府對新興的醫美技術遲遲未有明確的規範及管理。而衛福部推動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失敗,使醫美缺乏保障。 下午在黃淑英理事長、林淑芬立委及吳宜臻立委帶領下,婦女團體前往衛生福利部本拜會 蔣部長並與部長等長官針對上午婦團提出的12項宣言逐條討論。會中 蔣部長在理解婦團的初衷下,承諾將積極針對宣言進行研議。 資料來源:台灣女人連線  
+ read more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2015.05.28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以下這個畫面大家一定都曾看過-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在與其年幼孩子講話時,常會刻意提高音調,並會有忽高忽低的變化。過去研究分析這類親子互動多聚焦在母親的角色,因此在語言學上這種說話方式被稱作「媽媽語」(motherese),其特色就是易引起孩子注意的說話節奏以及誇張的聲調。   不過親職角色漸漸有了改變,開始有一些爸爸也會參與育兒工作,因此日前一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想瞭解這些爸爸們與孩子互動時是否也會出現相同情形,最後發現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先錄下參與研究的學齡前孩童與其父母的平日互動,再使用聲音辨識軟體區分出父母分別與孩子或其他成人的對話,並進行比較。結果呼應了過去的研究,顯示與和其他成人互動相較,媽媽和孩子說話時會使用較高音頻的聲調,音頻的變化性也較多,但爸爸則多使用同頻率的聲調,且通常與他們和其他成人說話時無異。雖然如此,爸爸和小孩說話還是會稍做調整,像是使用不同的字彙、改變說話的音量及談話長度。   研究主要作者該校的演說與聽力科學系Mark VanDam教授表示,孩子的年齡及性別可能也都會影響爸爸們與孩子的談話互動模式。而爸爸與媽媽的不同,並不代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比較差,對孩子學習語言來說,父母反倒是扮演了互補的角色,孩子與父親進行對話能幫助其培養並開始熟悉與外界互動較相近的溝通方式。但這項研究結果目前僅是用於雙親家庭,因此研究團隊並不清楚單親或是同志家庭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資料來源:第169屆美國聲學學會(the 169th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ad more
找到傷害牙齒的元兇了!
2015.05.26
找到傷害牙齒的元兇了!
  琺瑯質是牙齒表面堅硬、具保護力的外層,當琺瑯質暴露在酸性物質中而遭到破壞時就叫做「牙齒酸蝕」(dental erosion);牙齒酸蝕會讓牙內敏感的部位露出來,因此,通常會引起疼痛,特別是在吃熱的或是冰的食物時。 當我們在食用酸性食物時,琺瑯質會變軟、而且會流失礦物質含量,通常我們的唾液可以抵銷酸性,讓口腔慢慢恢復平衡;但若食用酸性食物太頻繁,我們沒有給口腔足夠的時間恢復平衡,那牙齒的表面就會被磨損。 任何PH值低於5.5的食物都可能破壞琺瑯質,也就是說若太常喝現在市面上的蘇打汽水、碳酸飲料、有調味的氣泡水、運動飲料、果汁等對牙齒是有害的。最近一份研究便指出,碳酸飲料是造成牙齒酸蝕的問題如此嚴重的重要原因。 這份研究檢視了3,773位參與者,其中79%有牙齒酸蝕的現象、64%有輕度的齒面磨損、10%有中度的齒面磨損、5%有重度的齒面磨損,而這些有中度到重度齒面磨損的族群每天喝的碳酸飲料和果汁比其他族群都多;研究也發現有輕度齒面磨損的族群喜歡喝牛奶更甚於飲料和果汁、男性牙齒酸蝕的比例是女性的兩倍、齒面磨損的嚴重性和年齡成正比。 研究負責人英國口腔健康基金會(British Dental Health Foundation)Nigel Carter執行長表示,果汁可能是有營養價值的飲料,但其所含的高濃度糖份和酸性物質若每天喝太多可能會對牙齒造成傷害,因此,要記住:我們喝飲料或是吃甜食的頻率是很關鍵的因素,應該要降低攝取的頻率;其實不只是對口腔健康、而是對整體健康而言,水和牛奶才是每天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口腔衛生期刊(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 read more
治療下背痛 男女醫師大不同
2015.04.30
治療下背痛 男女醫師大不同
  面對同樣的疾病,男、女醫師會有不同的診斷與治療建議嗎?最近在美國杜魯學院研究日(Touro College Research Day)的研究發表活動上,出現一項研究就指出,男、女醫師在治療病患常見的下背疼痛時多未遵照指引建議,而且不同性別的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 在美國,每十位成人當中有8位在其一生中都曾經發生過下背部疼痛的毛病,當中又有20%的人會演變成慢性疾病,因此為避免其惡化成慢性病,針對短暫性的背部疼痛給予適當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依據現今美國醫師學會與美國疼痛協會給予醫師的治療建議指引,當一般醫師若碰到病患有下背部疼痛症狀,可以提供病患資訊及安心保證、建議病患使用非處方藥、或讓病患給物理治療師或脊椎神經科醫師處理患部。然而,這些建議卻常常未被遵守。 Shira Schechter Weiner教授與她的研究團隊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與她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醫師性別是否會影響其給予病患治療建議進行調查。他們在紐約市區前五大醫院的醫師中隨機挑選出284位基礎照護醫師,以調查方式希望瞭解這些醫師如何處理急性下背疼痛的假設案例。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醫師確實在給予病患治療建議上會出現差異:男醫師比女醫師較可能會將病人轉診至整形外科與復健科;女醫師較可能給予病患肌肉鬆弛劑與熱療法、以及建議病患進行斷層攝影掃描,但不論男女醫師的建議為何,這些都與指引內容相牴觸。 Weiner教授表示,醫師應提供病患以實驗證據為基礎的最佳照顧,以避免病患的下背痛繼續惡化,而現今也已有許多指引告訴醫師可以如何用花費最少卻還是可達到最佳效果的治療方式來處理這樣的問題,但是顯見現階段醫師仍須要一些協助以了解如何依照指引給予病患正確的建議。   資料來源:杜魯學院及大學系統(Tour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  
+ read more
史達汀引糖尿病 非高風險患者也遭殃?!
2015.04.29
史達汀引糖尿病 非高風險患者也遭殃?!
  糖尿病學期刊日前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服用史達汀(Statin)得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性)的風險會增加46%。   過去研究所採取的對象集中在患心臟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這項由東芬蘭大學和Kuopio大學醫院臨床醫學院的教授Markuu Laakso和同事們一起完成的研究,對象則是芬蘭Kuopio地區8,749位無糖尿病的白人男性,年齡45和73歲之間,以六年的時間追蹤,審視史達汀引發糖尿病的機制,也就是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分泌的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服用史達汀的男性在調整多種變項,如:年齡、身高體重指數、腰圍、運動量、抽煙、喝酒、家族糖尿病歷史、使用beta阻斷劑及利尿劑情形之後,他們得糖尿病的風險比沒有服用的人增加了46%。且服用其中的兩類史達汀—Simvastatin和Atrovastatin,得到糖尿病的風險和劑量高低相關,劑量越高,風險越大。研究團隊表示,服用史達汀會引起糖尿病最可能的直接關連性是史達汀會減低胰島素的敏感度和分泌。   這項新的研究同時確認了一般人服用史達汀以後,得糖尿病的風險比以前報導過的還高。不過這項研究強調其研究對象皆是白人男性,結果是否可適用於婦女或其他種族,有待未來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此外,由於現今針對史達汀效益和副作用之間的平衡未有定論,因此不同的臨床指引對於75歲以上的病人是否該服用史達汀的建議也不相同。另一項刊登於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就討論了75歲以上無心血管病史的老年人使用史達汀效益風險的問題。   這項研究使用臨床實驗的資料,設計了電腦模擬,預測75歲以上、無心臓血管疾病的人,服用史達汀的好處和經濟效益。結果顯示,服用史達汀經濟實惠,可預防75至94歲之間發生心肌梗塞和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可是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如肌肉痛、易疲勞、降低活動力和造成認知傷害,研究表示,雖然只是些許的增加,卻可能會抵銷掉史達汀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       資料來源: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