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9.05
男人長得帥 精蟲品質反而差!
由於臉部特質能夠顯示出一個人的健康及智力,許多人基於基因遺傳的優生學概念,為了擁有在各方面都表現較良好的後代,會在擇偶時盡量尋找長相不錯的另一半。
然事實上,過去針對男性第二性徵是否與其生育力會呈現正向關係的討論,各方研究始終未有定論,日前最近一項西班牙研究則是指出,長得愈帥的男人,他們的精蟲品質卻是愈差。
這項來自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共包括50名白人男學生的精液分析,這些男學生在蒐集精液前的3-5天須停止性行為與自慰,研究團隊再以世衛標準評估精液中的精蟲活動力與濃度。同時也拍下這些男學生的正面及側面大頭照,並作特殊處理以降低髮型對視覺效果的影響,再邀請一群男女對這些男學生的外表進行吸引力高低的評分。
統整兩項結果發現,睪固酮濃度愈高,臉部線條愈陽剛的男學生,他們的精蟲反而品質愈差!此外,研究也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那就是男性普遍比女性較會認為這些男學生的照片是吸引人的,這說明了男性一般會高估了其他男人對女性的吸引力。
資料來源:演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 read more

2014.09.04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今天上午,台灣女人連線偕同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日前衛福部提出之人工生殖補助政策招開記者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當前人工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是27%左右,若此政策施行,衛福部編列的9.4億預算中將會有7成左右的經費是浪費在失敗的手術上。另一方面,在大環境經濟狀況不佳的今日,生兒育女所需負擔的龐大支出才是近年來生育率不升反降的原因。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指出:造成不孕的原因並非全然來自於生理上的限制,台灣有很多不孕的個案事實上是受到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影響,過勞、過長的工時還有經濟上的心理壓力,都易導致流產或難以受孕等狀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將經費用在成功率不到1/3的人工生殖手術上,不如用這筆錢來好好健全產檢給付、提升國內生產環境品質。強調在孕生養教四個部分都健全的情況下,才可能真正提升台灣的人口紅利。
參考資料:
[記者會新聞稿]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補助「失敗」
懷孕「醫療化」
+ read more

2014.08.28
助生圓夢?!政府將推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
少子化一直是影響台灣人口結構的一大問題,近日,衛福部提出了補助人工生殖手術的助生政策,期望能藉此提升生育率,改善少子化的問題。
這項政策被規劃為三階段執行,依序補貼中低收入戶與低收入戶;家戶所得平均70%以下;家戶所得平均130%以下的不孕夫妻進行人工生殖手術,預計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實施。
此政策的提出引發了各界議論,畢竟,除了生理上的不孕問題之外,以當前台灣的經濟環境而言,要生養孩子是一大挑戰,這也是很多人遲遲不敢生的原因。政府若真的有心改善台灣的人口問題,除了提出助生政策之外,其他相關的醫療、托育、教育各層面也都應有健全的配套措施,相關環境品質一併提升才能達到實質的功效與意義。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read more

2014.08.27
「完美爸媽」文化給新手父母莫大壓力!
在過去30年,心理健康專家不斷強調新手媽媽發生產後憂鬱的危險,卻忽視其他周產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父親的角色,最近一項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認為,我們應該要提升所有新手家長,包括新手爸爸在內,與周產期有關的心理健康意識。
研究作者為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Carrie
Wendel-Hummell,她首先提到媽媽與爸爸都應該注意周產期階段的心理健康,如憂鬱症、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精神病及躁鬱症,這些心理問題都與新生兒的來臨有關。研究作者對17名新手爸爸及30名新手媽媽進行深度質性訪談,這些參與者包括來自低收入與中產背景家庭。雖然作者沒有對這些參與者的周產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診斷,但每位參與者都經歷過前述之中至少一項疾病的症狀。
Wendel-Hummell表示,由於過去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討論都僅歸因於荷爾蒙變化,但實際上相關證據非常有限,而生小孩是生命中的重大變化,也是生活壓力的來源之一,因此有更多證據顯示生活中的諸多風險才是造成產後憂鬱的主因。根據研究訪談,有憂鬱傾向的父母所舉出的困擾包括:社會文化對育兒工作的期待標準過高、與另一半關係緊張、在家庭與工作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以及環境貧窮,都對他們造成莫大的壓力。
低收入的家長多面臨低薪與工作不穩定,使他們難以負擔有品質的托育照顧、以及安全的交通與居住環境,同時他們也無法支付出心理問題的治療費用。相對來說經濟狀況較佳的家長則反映,必須成為「完美爸媽」給他們很大的壓力,因為常須奔波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盡力想要在兩者間尋求平衡,當這些新手爸媽若無法達到社會期待,會感覺挫敗與罪惡。研究特別提到,大多數人都只重視母親與寶寶,卻忽略父親的角色與他們的情緒問題,尤其是這些新手爸爸常因工作場域未有家庭照顧假的親善政策、及父職準備教育而產生壓力。
Wendel-Hummell最後認為,我們應在懷孕晚期與產後一年之間讓高風險的新手媽媽與新手爸爸一起接受周產期心理健康的篩檢,同時改善育兒假、病假工資及健康照護補助等政策,調整完美父母的育兒文化期待,並鼓勵周遭的親友與社區能提供支持,將被視為個人責任的育兒工作,在社會及家庭政策面上著手進行改變,才會對新手爸媽的心理健康有益。
資料來源:美國社會學協會109屆年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 109th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

2014.08.05
更年期早期服用荷爾蒙療法無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使用荷爾蒙療法(HRT)對剛停經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有無益處,一直是個未被釐清的問題。
自從2002年美國WHI研究的結果指出HRT會提高乳癌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後,各方對其的攻擊不曾停歇。2008年,40位更年期專家在歐洲舉辦的國際更年期高峰會中同聲贊同剛停經的女性服用HRT以保護心血管健康,並直指WHI研究採樣的女性年紀較大,身體健康本來就比較不佳,這才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並非使用HRT的問題。但隨後這些更年期專家們被發現曾接受生產荷爾蒙療法的惠氏、拜耳以及諾和諾得藥廠提供無限制補助金,使得會議結論受到質疑,可信度大幅降低。
2012年在北美停經學會年會上,該會退休執行長Wulf
Utian再持相同論點抨擊WHI研究。然而,北美停經學會及其他醫學、婦女健康團體並不認同Utian的看法,且重申HRT短期使用能減輕更年期不適症狀,但絕對不可做預防慢性病之用途。
同年在該會議上曾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雖然數據顯示HRT降低冠狀動脈硬化的風險,但數值在統計上並不具意義,近期一項名為KEEPS的研究結果與2012年的研究結論一致。
KEEPS研究的參與者共包含727位42~58歲、停經時間不超過三年的婦女,研究團隊採隨機分配方式,給這些婦女服用HRT或安慰劑。四年後發現,無論是服用HRT或安慰劑,所有婦女發生動脈斑塊或血管鈣化情形都沒有差異,顯示剛停經婦女的冠狀動脈硬化風險並沒有因此降低。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次KEEPS研究結果再度證實HRT對剛停經婦女的心血管健康沒有保護作用,因此再次重申HRT不可用做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立場。針對此研究結果,美國華爾街日報出現這代表使用HRT是安全的說法,但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安全與否並非大家長期關注HRT對心血管健康影響的爭議重點,須被解答的應是使用HRT是否真的具有保護心血管的效果,安不安全與是否有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如果沒有效,不應建議更年期婦女冒著健康風險服用非必要的藥物,媒體也不應做類似報導為HRT護航。再者,由於KEEPS研究的規模較小、追蹤時間較短,且參與者都是心血管疾病極低風險的族群,因此長期使用HRT到底對這些女性是有益或有害,研究應該要進行長時間的追蹤。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華爾街日報
+ read more

2014.07.31
女性接受IVF技術卵巢反應不佳 流產風險高
過去研究一直存在一個問題等待被解答,就是卵巢儲量低的女性是否懷孕後流產的風險比較高。今年三月一項關於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研究有相關的發現,指出女性接受IVF技術刺激卵巢功能後,可被取出卵子數量較低者,發生流產的機率比較高。
研究團隊分析英國人類受孕與胚胎學管理局(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1991-2008年間進行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資料,當中共包含12萬5千筆懷孕紀錄。分析後發現,經過IVF技術進行卵巢刺激後,取卵數低於4個的女性,流產比率為20%;4到9個者,該比率下降至15.5%;10到14個,再降至13.8%。
研究團隊認為,對卵巢刺激反應較弱的女性流產率較高的原因可能與卵子品質降低有關連。這項研究是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女性若卵巢儲量低流產風險會比較高,這情形在年輕女性身上也同樣會發生。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Journal of 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