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6.03
吸煙、雷射光線與隱形眼鏡有害眼睛健康
眼睛是靈魂之窗,現代人長期過度使用眼睛,例如:長時間看電視、使用3C產品、戴隱形眼鏡時間太久等,容易導致眼睛疲勞或視力受損,而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有關眼睛健康的資訊,讓民眾知道在平日可透過注意日常習慣與飲食保護自己的眼睛。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在美國購買裝飾性隱形眼鏡(decorative
contact
lenses)須有醫師的處方簽,以化妝品方式廣告隱形眼鏡、或商家未要求出示處方簽仍販售給顧客都是違法行為。FDA強調民眾須經眼科醫師評估過後再選擇合適的隱形眼鏡,否則不合式的隱形眼鏡將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
再者,須小心雷射筆及含雷射光線的玩具,因為強烈的雷射光直接射入眼睛也會對眼睛造成永久性傷害。吸菸也是另一個威脅,它是黃斑部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黃斑部病變是一種會持續進展的慢性病,會產生視覺中間視野不清楚等問題,嚴重時導致視力喪失。
最後,太常使用消除充血紅腫的眼藥水對眼睛也不好,眼藥水剛開始使用會減輕紅眼症狀,但長時間習慣性使用反而會導致紅眼。而過去認為靠電視、電腦螢幕太近會傷眼,但事實上只會造成眼睛疲勞,眼睛累了經過適度休息即可恢復。
FDA提醒民眾可以多吃些對眼睛有益的食物,例如:胡蘿蔔與深色蔬菜水果(碗豆與綠色花椰菜),同時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在美國第二型糖尿病是造成美國成年人發生眼盲的主要因子。
註:在台灣,隱形眼鏡屬第二級醫材,過去只在領有販賣藥商執照的醫療院所、眼鏡行等通路才可販售,現在一般藥局、藥粧店也能販賣,但為了眼睛健康仍建議民眾最好先經醫師評估再選購。
資料來源:HealthDay
+ read more

2014.05.20
陪產婦立意良善 普及的公衛支持系統更佳!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陪產婦的存在具有價值,不論對媽媽或寶寶來說都有益處。
不過,這裡所說的陪產婦並非指我們一般所說的助產師。差別在於,助產師是可以進行醫療處置的醫療專業人員;陪產婦(又常被稱做生產教練或生產同伴)則是提供在醫療處置以外生理、心理方面的支持與陪伴。
研究發現,陪產婦對媽媽與寶寶最大的幫助在於產後母嬰關係的建立與哺餵母乳的狀況。根據觀察,有陪產婦的指導與協助,媽媽與嬰兒間的互動較為正向、嬰兒也較無壓力。獲得陪產婦幫助的母親哺餵母乳的狀況較好,其中有64%的女性哺餵母乳,而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只有50%的人選擇哺餵母乳,同時,有陪產婦陪在身邊的女性持續哺餵母乳超過6週的人數比沒有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高出兩倍之多;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陪產婦幫助的女性較不會提前餵食嬰兒固體食物。
主持此項研究的Hans博士說明,這是因為陪產婦幫助媽媽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且讓媽媽學習從寶寶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後,此篇研究也發現,年紀越年輕且社經地位低的媽媽從陪產婦身上獲得的助益越明顯,特別是在陪產婦具有相同社經地位背景的狀況下,因此,研究團隊強調「社區陪產婦」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陪產婦在產後訪視媽媽與嬰兒的時間持續得越久,所發揮的效果也越佳,Hans博士表示這將會是她接下來要發展的重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外聘雇陪產婦仍需要一筆為數不小的經費,折合新台幣大約3~5萬元不等,對不少人來說會是一項負擔。另一方面,在此篇研究中,陪產婦所提供的幫助其實跟台灣民間習俗「坐月子」期間女性長輩們會陪伴、照料並且給予新手媽媽建議非常相像。實質上都是一種女人共同經驗的傳承。因此,相較西方社會的經驗,在台灣家庭支持系統較為良好的情況下,雇請陪產婦的投資報酬率或許未必能如文中所描述。我們認為,比起推廣陪產婦,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支持系統,訓練培養公衛護士派駐各縣市鄉鎮衛生所,更能有效、適切的為有相關需求的婦女提供幫助。
+ read more

2014.04.29
今天做,明天就後悔 醫療專區加速台灣醫療崩壞
『民主,不是裝飾品,醫療更不是商品』,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本週排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逐條審查,並於昨日完成前四條審查,週三續審。然自經區條例之審查,行政與立法部門仍未從服務貿易協議審查過程中,學到『民主必須傾聽並回應人民的聲音』這堂課,在行政部門未作出整體衝擊評估報告與回應民間質疑前,立法部門隨即進行逐條審查,仍是程序不正義!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公醫時代、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與公衛學者等於今日(4月29日)上午,共同召開『今天做,明天就後悔--醫療專區加速台灣醫療崩壞』記者會,呼籲立院應先要求行政部門完成評估報告與衝擊配套之後,再進行條例審查,未避免台灣醫療加速崩壞,立法院應全面刪除國際醫療機構之條文。
獨斷獨行,今天做明天就後悔
自由經濟示範區對台灣之影響不亞於服務貿易協議,但政策決定過程卻與服貿如出一轍,一樣黑箱。立法院幾經民間團體要求,經朝野協商,承諾先辦理五場公聽會後,再進行條例審查,公聽會辦了,然而卻是政令宣導,對於民間的質疑與擔憂,政府一律採『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自由化開放是台灣生存唯一的路』、『利大於弊』、『我們審查很嚴格』等說法予以回應。而自經區中最重要的推動業務之一國際醫療機構,無論公聽會召開之前、後,在從未正式作出負面衝擊評估,並對外說明的情形下,行政單位不但只聽醫院經營者的意見,更從不問血汗勞動基層醫護人員與消費者的聲音,對於為何自由化與資本化是強化醫療的仙丹,為何能加速引進先進醫療科技、增加醫師待遇與提升醫療品質的論述,更是欠缺具體證據,卻仍一意孤行!
在國際醫療專區公聽會上及輿論,各方代表提出多項質疑下,昨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更竟已於審查條例草案中的第三條確認可設置國際醫療機構!無獨有偶,新聞亦報導,日前江院長在行政院會中,甚至進一步指示衛福部要加速推動國際醫療,在在顯示公聽會只是『表面工夫』,立法與行政部門並非想要瞭解人民與各界意見,只想要支持者的聲音,卻對損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我們要說,一個悖離醫療價值的政策,欠缺負面影響評估與基層人員意見的國際醫療,必然是一個『今天做,明天就後悔』的政策,其所形成的負面影響,損害程度完全不可逆!
國際醫療專區加速五大醫療崩壞
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設立不但無助於改善既有問題,反而是協助政府免於承擔責任的遮羞布,將台灣崩壞中醫療的解藥寄託在「飲自由市場之鳩以止渴」,然而,政府沒有告訴人民的是,國際醫療機構的大幅開放,其所宣稱的僅百餘億不確定產值,卻是奠基在以私有資本取代公共資本、以商品化取代公共化、以自費階級取代醫療平等的醫療崩壞上,國際醫療專區至少將加速五大醫療崩壞:
一、醫學倫理喪失,醫師誓詞改寫:
百年醫師誓詞告訴我們,醫師將不問貧富、階級與社會地位,本於良心與尊嚴維護病人健康,然而,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不但所有醫療都視病人的社會與經濟實力而定價,更將病人的健康與治療視為『交易』,付得起的才有機會活命,醫師被迫成為業務員,並失去專業自主性。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設置,將使台灣醫療變成『一國兩制』,當一方醫師被指示要替財團選病人賺大錢,另一方卻在不同醫療體系下,與弱勢病人苦苦支撐台灣珍貴的健保醫療體系,屆時,健保體系與偏遠地區醫療將更難發展,衛福部也帶頭讓「醫療成為一種服務病人的志業」越來越難,必須克服越來越多的收入落差,醫學教育與倫理如何維繫?
二、醫療核心人力流失,血汗低薪惡化:
根據研究顯示,營利化的醫院並不會提高醫事人員薪資,反而分配較多在管理階層,當然還有股東分紅。而依現行外貿協會與衛福部在五大機場航廈所制作之國際醫療文宣與開放項目(包含顱顏重建手術、活體肝臟移植、關節置換術與脊椎手術、心血管治療與人工生殖技術…等),顯然都必須從五大核心醫療取力,而此絕大多數資源在大型醫院,因此,國際醫療機構設置,將造成國內健保體系五大核心醫療人力的流失,讓基層醫護更加血汗。我們強調,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消費者,絕不樂見醫師與護理等醫事人員待遇節節惡化,但也認為不應該透過剝病人的皮來實現勞動條件的改善;解決的「五大皆空」、「醫師外流」等勞動環境衍生的問題,應該從制定法規保障、健保體制調整以及限縮資本壓榨做起,「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留住優秀的醫事人才,第一件事就是研議如何合理保障醫護工作環境與制定合理工時!」
三、資本五鬼搬運,醫療成財團私有財:
財團法人醫院不是財團醫院!醫改會曾調查部份財團法人醫院對資本五鬼搬運,資料顯示:大部分醫院不會把盈餘分配給醫療人員來改善勞動環境或改善病人醫療品質。而台灣長期視醫療為非營利之公共財,自經區即使以社團法人經營,卻開放法人得以擔任社員股東與外國人得以擔任負責人,法人一向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在社員股東得以分配利潤的條件下,醫療將成財團的私有財,而在資金驅使與政策控制下,政府資金將逐步撤出公醫、健保體系與偏遠地區醫療,醫院財團化、醫療私有化是可預見的可怕結果。
四、自費持續高漲,醫療階級權貴化:
營利導向的醫療經營傷害國人基本健康照護權益,開放全自費項目,也激化醫療人員間的階層對立,即使政府企圖使用『就醫差異化』來美化『醫療階級化』,也不能否認所有大幅辦理國際醫療服務的國家,都帶動了國內醫療費用的高漲不退,並且越來越多本國人無力負擔,必須借錢才能看病,有些國家甚至出現到鄰近國家尋求醫療的現象。而因為大量的自費,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不但只進入少數經營者的口袋,而且包含醫療設備與醫師在內等,全國最好的醫療資源,也都湧向自費的權貴階級,直接衝擊到廣泛的全國民眾就醫權利。而其所宣稱可以購買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嘉惠病人的好處,更是荒謬,台灣現行體制之下,缺的不是先進醫療設備,而是『有效』的醫療服務,『夠新才是好』的迷思,在自費利潤的誘導下,也迫使民眾消費不必要又無效的醫療。
五、衝擊健保資源分配,惡化健保醫療品質:
健保資源不僅僅只有『健保給付』這項錢的議題,政府多次對外強調,並且許多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支持者,甚至立委,都說『不與健保特約,不使用健保費』,就對健保不會造成衝擊,但是健保資源豈只是『錢』,它還包含特約醫事人員、設施設備與病床等,自經區允許醫師可以兼職(以每週二十小時,等於每週至少50%時間兼職,以出診、會診、支援等形式至自經區提供服務),且開放相關醫療重症項目,執行者多為中大型醫院,特別是醫學中心與財團法人醫院所擅長的項目,當台灣大型醫院急診病人苦於壅塞等床時,政府卻要名醫支援國際醫療服務,這不是剝奪,什麼才是剝奪!如此剝奪,除了醫護過勞加劇外,更將形成健保體系醫療品質下降,使健保成為次級醫療,衝擊病人安全,挹注再多的健保捐也無法挽回!
我們再次強調,若政府欲以經濟成長為誘因,引進中國等外國資本,將對醫療形成更難以撼動的利益結構,使醫療崩壞之沉痾更難解決,最終將病入膏肓,使被政府背棄的全體人民與崩壞之醫療陪葬。衛福部宣稱的各項管制措施,包含床數規模、辦理區域擴及各縣市、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自費現象的管理等等,都未能在自經區條例中具體規範,自經區條例與經營項目中有過多不當的空白行政授權,有模糊至極的『假條例、真闖關』,有價值不明的營運項目,一個空白授權的條例,如何說服社會大眾不會影響其健康權益?
我們呼籲,政府資源應優先照顧台灣人民之健康,確保國人之健康權益,立法院應拒絕做行政院的立法局,籲請立法委員全面刪除自經區條例中關於國際醫療機構之條文,共同捍衛台灣百年立基的醫療體系,保障國人健康權。
出席人員:
督保盟召集人黃淑英、發言人滕西華、醫勞小組執行委員陳亮甫/陳帛威、陳宗延、公醫時代發言人黃致翰醫師/劉介修醫師、醫改會組長朱顯光、陽明公衛所黃嵩立教授
+ read more

2014.04.28
保障女性生產風險 立專法有望?!
衛福部現正辦理中的「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即將於今年底屆滿,本月10日,立法院亦已決議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送草案,下個月與2012年吳宜臻立委所提之《生產風險補償條例》一同進行審查。
昨天(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於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大樓合作召開了「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研討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設立生產風險補償專法之可行性。
關於試辦計畫即將屆滿,未來該如何繼續保障婦女的生產安全,衛服部林奏延次長於開幕致詞中表示,除了將現行試辦計畫延長辦理,待《醫糾法》通過後與之接軌外;設立專法也是一個可能的做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試辦計畫進行的這段期間,她觀察到不少問題,礙於基金來源,不但未能保障到所有婦女,在完全未落實執行通報與除錯機制的狀況下,政府形同灑錢為醫院買單解決醫療糾紛,無助查明真相,未能真正有效改善醫療環境與品質。因此呼籲政府設立專法,強調補償與通報、除錯機制若有法源依據,這些問題都能獲得改善。
立法委員吳宜臻也強調,立法的精神在保障婦女的生產權益,同時提升醫療品質、降低生產事故的發生。除了只要有符合要件的傷害發生就能申請,不以醫療疏失做為理賠要件的補償制度之外,草案中亦特別強調申請補償的調查資料一律不得挪做訴訟,希望能讓醫生安心說出事發經過、還原真相,以利醫界檢討改進生產流程與相關資料庫的建立。
婦產科醫師葉光芃亦對試辦計畫未落實除錯機制提出質疑,直言事故真相未獲得釐清、連問題都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改善醫療品質。他也建議政府應考慮將除錯、究責與補償分開處理,更有利於促進醫療品質的提升。
未來若要設立專法,基金的來源與分配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醫事司司長李偉強指出經費來源勢必需由政府、醫療提供者與使用者三方共同分擔才合理。他進一步說明國際上由政府全額負擔生產風險補償基金的多是北歐福利國家,與台灣的稅收與福利制度明顯有差異,難以比照辦理。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生表示,以目前試辦計畫辦理情形來看,一年一億元的經費並非無法負擔的天價,但是分擔的比例該如何計算才是爭議所在。
本次研討會談論的除錯機制、不責難立法精神與基金來源在會後都引發與會來賓熱烈討論,這些議題也確是未來立法與辦理時的重點,期望這些來自各界的意見都能更有利於「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專法的制訂與推動。
+ read more

2014.04.27
民主,不是裝飾品 醫療不是商品,自經區條例審查仍欠...
據悉明日(4月28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將排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逐條審查,然自經區條例之審查,行政與立法部門仍未從服務貿易協議審查過程中,學到『民主必須傾聽並回應人民的聲音』這堂課,在行政部門未作出整體衝擊評估報告與回應民間質疑前,立法部門即進行逐條審查,仍是程序不正義!呼籲立院應先要求行政部門重做評估報告與衝擊配套之後,再進行條例審查。
自由經濟示範區對台灣之影響不亞於服務貿易協議,其政策決定過程與服貿卻如出一轍,一樣黑箱。立法院幾經民間團體要求,經朝野協商,承諾先辦理五場公聽會後,再進行條例的審查,公聽會辦了,然而卻是政令宣導,對於民間的質疑與擔憂,政府一律採『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自由化開放是台灣生存唯一的路』、『利大於弊』等說法予以回應,卻從未正式作出負面衝擊評估對外正式說明。自經區中最重要的推動業務之一為國際醫療,對於為何自由化與資本化是醫療仙丹,為何能加速引進先進醫療科技、增加醫師待遇與提升醫療品質的論述,更是欠缺具體證據,即使公聽會召開之前、後,至今都未能具體回應外界質疑聲浪,亦只有調查意欲營利的醫院經營者意見,卻從不蒐集消費者與基層醫事人員的看法。據新聞報導,日前行政院會江院長甚至進一步指示衛福部要加速推動國際醫療,在在顯示公聽會只是『表面工夫』,並非想要瞭解人民與各界意見,只是想聽支持者的聲音,卻對損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自經區條例與經營項目中有過多不當的行政授權,有模糊至極的『假條例、真闖關』,有價值不明的營運項目,『民主不是裝飾品』,我們呼籲立法院不要做行政院的立法局,應先要求行政院補正衝擊評估報告並回應人民聲音,經各界檢視及廣泛討論後,再行審查,制訂一個符合全民利益的經濟條例。
+ read more

2014.04.23
墨西哥女子 以自體細胞成功培育陰道重回正常生活
女性患有「苗勒氏管不發育症候群」(Mayer Rokitansky
Kuster Hauser
syndrome,簡稱MRKH),是因為胚胎發育異常,導致沒有子宮或沒有完整的陰道。
在過去,這樣的病患須透過外科手術再造一個陰道,但最近墨西哥出現一項突破性的研究,科學家利用一名女子自己的活組織細胞在實驗室成功培養出陰道器官,並植入該名女子體內!
這名女子是四位參與研究的MRKH患者之一,在受訪中,她表示自己在18歲時發現自己的狀況開始尋求治療,能進行這項手術對她來說實在太幸運了,因為她因此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同時,讓其它有同樣問題的女孩了解有這項技術,知道她們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在手術之後的八年時間內,研究者發現這些參與者都回報她們的性功能回復正常,而且人造陰道在構造與功能上也保持正常狀態。
根據美國國間衛生研究院調查,約每4,500名女性中會有一位患有這種先天性疾病,而雖然患者沒有子宮或完整陰道,但外部生殖器並不受影響,所以通常早期不易發現罹病,直到青春期晚期階段才會察覺到。
資料來源:Yahoo News
+ read more